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CT表现特征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探讨CT在胰腺IPMN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分析39例临床资料齐全、手术病理证实为IPMN病例资料,将本组病例的CT表现分为3型:(1)单纯主胰管扩张型;(2)主胰管扩张伴胰腺囊性灶型;(3)单纯胰腺囊性灶型.分析CT分型与Takada病理分型(主胰管型、分支型、混合型)的对应关系;按病理结果将IPMN分为良性组和恶性/交界组,对病变的CT特征(有无壁结节、有无分隔、病灶大小、主胰管及胆总管扩张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单纯主胰管扩张型对应于主胰管型,主胰管扩张伴胰腺囊性灶型主要对应于分支型和混合型,单纯囊性灶型对应于分支型(P<0.001).病灶内无壁结节时病理为良性的概率为92%,病灶内有壁结节时病理为良性的概率为4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病灶内是否出现分隔与肿瘤的良恶性无关(P=0.793),恶性/交界性病灶的最大径大于良性病灶,P=0.016,主胰管管径、胆总管管径在良性和恶性/交界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不考虑病理分组的情况下,全部病例主胰管管径大于胆总管管径(P=0.02).结论 IPMN CT表现的三种分型与病理分型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有利于IPMN CT征象的分析及提高诊断的准确性.IPMN的主胰管扩张程度常超过胆总管亦具有一定的特征,结合其他典型征象能够对IPMN做出较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是一组临床罕见的疾病,病变广泛累及主胰管及各级分支胰管,病情进展缓慢,预后较好。本研究对2例交界性胰腺IPMN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学改变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观察,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7,(3):216-219
[背景]观察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影像学表现.[病例报告]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检查证实为IPMN的31例患者CT,MRI及ERCP检查影像资料.31例IPMN中主胰管型IPMN 8例(25.8%),病灶位于主胰管(MPD),表现为MPD扩张,直径约为2~30mm,多数管腔内可见壁结节,增强呈中等强化;分支胰管型IPMN 12例(38.7%),病灶位于分支胰管(BPD),呈单发或多发囊状扩张,均与MPD相通,囊内未见明显壁结节;混合型IPMN 11例(35.5%),MPD和BPD均见明显扩张,MRCP检查示BPD与MPD相通,且病灶附近胰管明显狭窄或截断.[讨论]IPMN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它在IPMN的诊断、分型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郑飞  韩威  李建设  张忠涛  王宇 《安徽医学》2012,33(2):195-196
正胰腺导管內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是一类临床少见的胰腺肿瘤,病变广泛累及主胰管及各级分支胰管。将我院近期收治的2例IPMN,对其临床表现、内镜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学改变进行报道。1病例资料例1,患者男性,65岁,因"上腹痛反复发作3年余"入院。  相似文献   

5.
李海良  沈健  何剑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8):86-87,F0003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的MRI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EUS—FNA)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MRI表现。MRI扫描包括常规平扫、动态增强以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和扩散加权成像(DWI)。测量每个病灶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比较高异型性/侵袭性与低异型性IPMN的ADC值。结果主胰管型3例,主胰管弥漫性或节段性扩张,可见附壁结节:分支胰管型5例,呈分叶状或葡萄状扩张;混合型3例,主胰管和分支胰管均有不同程度扩张。高异型性/侵袭性IPMN的ADC值明显低于低异型性IPMN(P=0.03)。结论MRI可以展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病理特征,测量ADC值有助于评估其良恶性。  相似文献   

6.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IPMN)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8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28例IPMN患者主胰管型10例(35.7%),分支胰管型7例(25%),混合型11例(39.3%),7例分支胰管型IPMN均为非浸润性IPMN;术后病理示腺瘤5例,交界性肿瘤12例,原位癌1例,浸润性IPMN10例。10例浸润性IPMN中有5例伴淋巴结转移,7例伴有神经侵犯,3例微血管侵犯,2例侵犯门静脉。行胰十二指肠切除18例,胰腺局部切除6例,胰体尾切除4例。结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是一种具有独特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较好的病变,积极合理的手术治疗可使患者获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邱华锋  陈科  牟一平 《浙江医学》2021,43(21):2382-2384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是一种常见的胰腺囊性疾病,部分患者存在恶变倾向。而钩突作为胰腺的一部分,是IPMN的好发部位,同时钩突IPMN被认为属于分支胰管型,治疗上趋于保守。但近年,有研究表明钩突IPMN存在其特殊性,不能简单等同于分支胰管型IPMN。本文就胰腺钩突胰管的胚胎发育、临床解剖和钩突IPMN恶变倾向3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tinous neoplasm,IPMN)的CT特征.方法:收集手术病理证实的IPMN病例18例,分析CT图像病变的类型,胰管扩张的范围、程度,病灶大小、形态、边缘和密度变化,强化方式和有无乳头状突起.结果:18例IPMN中,主胰管型5例,分支胰管型11例,混合型2例.病理诊断为腺瘤7例,交界性肿瘤7例,腺癌4例.病变主体位于钩突者9例,位于胰头者3例,5例位于胰体,1例位于胰尾.主胰管宽度大于5 mm者7例,分支胰管宽度大于5 mm者15例,2例主胰管型表现为胰腺弥漫性肿胀.1例主胰管和1例混合型表现为胰实质内肿块.曲面重建可显示扩张的胰管全貌.所有病例未见扩张胰管内的乳头状突起.结论:IPMN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3种其CT影像对诊断及其鉴别诊断有主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临床诊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报告3例胰腺IPMN病例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3例病人均有腹痛,体重减轻,1例有黄疸及血糖、AKP升高,1例有新发糖尿病,2例近期有胰腺炎病史.术前B超、CT或MRI检查发现胰腺肿瘤,3例CA19-9升高,1例CEA升高.2例行脾脏、胰体尾切除术,1例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胰腺IPMN,2例有IPMN腺瘤向IPMN腺癌转变的连续的病理改变.随访6~18个月,均无再发.结论:胰腺IPMN特征性的病理改变为胰腺导管不同程度的囊状扩张,扩张的导管内含有大量黏液.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体重减轻、黄疸和脂肪泻.B超检查可做为初选,磁共振胆胰水成像(MRCP)和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手术切除胰腺IPMN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祁光蕊  陈俊波  胡开艳 《浙江医学》2021,43(20):2231-2233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12月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收治的经病理学检查确诊IPMN的患者19例,术前行均行胰腺MRI增强检查,分析影像表现特点。结果19例患者中主胰管型5例,分支型13例,混合型1例。主胰管型表现为主胰管明显扩张,其内可见乳头状强化结构。分支型表现为胰头或胰尾部多囊状结构,分支胰管内可见乳头状强化结构。混合型表现为主胰管及分支胰管内都可见强化的乳头样结构。结论不同类型IPMN在MRI上有特异性表现,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