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目的探讨侧颅底手术中颈内动脉的处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侧颅底手术中颈内动脉的处理,处理方法包括供血血管栓塞以及球囊压迫、轮廓化、分离、推移和切除。结果10例接受血管造影检查,其中7例行血管栓塞;10例中8例行球囊压迫试验,7例耐受,1例不耐受;7例耐受者中6例在术中行颈内动脉切除,1例出现神经血管并发症。所有肿瘤均经手术全切除。术中轮廓化颈内动脉3例,与肿瘤分离5例,推移7例,切除颈内动脉7例;另有1例术前颈内动脉已闭锁。除1例外所有病例术后均未发生神经血管并发症。2例鼻咽癌术后复发,1例复发鼻咽癌术后因心肺并发症死亡,1例胆脂瘤术后复发,其余19例随访至今无复发。结论术前颈内动脉功能评估,术中仔细操作和术后护理是颈内动脉处理效果良好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腹侧动脉瘤手术夹闭技术.方法 分析10例经3D-CT血管造影(3D-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的颈内动脉腹侧动脉瘤病例,术前模拟手术体位的3D-CTA确认瘤颈位置及指向,辨认瘤颈附近有无分支动脉,以便制定手术方案.术中行诱发电位和微血管多普勒监测,辅助神经内窥镜观察,如确认动脉瘤与颈内动脉的分支血管有密切关系,使用常规夹由颈内动脉两侧与颈内动脉长轴垂直方向将其夹闭,如无分支血管则使用套圈夹平行颈内动脉长轴夹闭,必要时可联合使用多枚瘤夹,重塑血管.结果 术后1个月时患者格拉斯哥预后评分:5分者8例,4分者1例,3分者1例,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时,3D-CTA和(或)DSA复查动脉瘤夹闭完全,载瘤动脉通畅;发生永久性失明1例.结论 术前完善的影像学检查、术中各种辅助手段及正确的手术方法对手术夹闭颈内动脉腹侧动脉瘤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侧颅底解剖学结构的观察与测量,为临床侧颅底手术的定位、导航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0%甲醛浸泡的成人尸头10个(20侧),观测颈静脉球区域神经血管、颈内动脉毗邻的解剖关系。结果颈静脉球,其形态可分为隆起型和低平型,舌咽神经多位于颈静脉球前内侧者,迷走神经和副神经多位于颈静脉球内侧者,颈内动脉岩骨段距离鼓膜张肌的长度平均为2.2mm,距离下颌神经和脑膜中动脉的平均长度分别为6.9mm和6.8mm。结论侧颅底血管和神经分布密集,术者了解侧颅底血管和神经的解剖关系,有利于手术中安全扩大手术视野,避免术中损伤血管、神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侧颅底肿瘤的手术方法。方法 本文介绍了3种侧颅底手术方法,并对各自的适应证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 11例侧颅底手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结论 侧颅底的手术治疗,应根据肿瘤的性质、大小、侵犯范围,选择合适的手术进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中窝-侧颅底沟通性晚期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16例颅中窝-侧颅底沟通性恶性肿瘤分别采用了①耳后“C”形切口,颗骨次全切除进路与高位颈侧切开联合进路行颅中窝一侧颅底和腮腺区肿瘤切除;②颗侧舌形切口,颅中窝进路颅内外肿瘤切除;③颞-耳-下颌骨外旋进路行咽旁、颞下窝、颅中窝肿瘤切除等三种手术方法治疗。其中13例术后补充放射治疗。结果:16例中11例术后存活3年以上,5例术后3年内死亡。按生命表法统计,3年生存率为68.75%。结论:所采用的三种手术方式,能较好地暴露颅内外病变,进行肿瘤切除。对颅底区晚期恶性肿瘤采用手术及术后放射治疗等积极措施可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回顾性研究侧颅底肿瘤术后并发症,探索术前、术中的预防和术后的处理方法.方法 分析2001年1月至2006年7月112例行侧颅底肿瘤切除术的病例资料,肿瘤类型包括神经鞘膜瘤、胆脂瘤、复发性鼻咽癌、副神经节瘤、脑膜瘤等;主要手术径路包括扩大迷路、耳蜗、颞下窝、乙状窦后、颅中窝径路、颞骨径路等.结果 112例侧颅底肿瘤全切率为97.32%.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脑脊液漏,共出现8例(7.14%),其中仅1例(0.89%)需要手术修补,由脑脊液漏造成颅内感染者2例(1.79%).死亡3例(2.68%),死因分别为颅内出血、术后脑梗死和术后窒息各1例.脑水肿4例(3.57%),术后失语、急性肺水肿及肺部感染、腹壁皮下血肿各1例(0.89%),后组颅神经麻痹失代偿2例(1.79%).结论 术前对肿瘤的正确诊断和对患者全身状况的正确评估、手术径路的正确选择和娴熟掌握、术中彻底止血、术后严密观察和细致护理,可提高手术切除侧颅底肿瘤的安全性,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112例侧颅底肿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性研究侧颅底肿瘤术后并发症,探索术前、术中的预防和术后的处理方法。方法分析2001年1月至2006年7月112例行侧颅底肿瘤切除术的病例资料,肿瘤类型包括神经鞘膜瘤、胆脂瘤、复发性鼻咽癌、副神经节瘤、脑膜瘤等;主要手术径路包括扩大迷路、耳蜗、颞下窝、乙状窦后、颅中窝径路、颞骨径路等。结果112例侧颅底肿瘤全切率为97.32%。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脑脊液漏,共出现8例(7.14%),其中仅1例(0.89%)需要手术修补,由脑脊液漏造成颅内感染者2例(1.79%)。死亡3例(2.68%),死因分别为颅内出血、术后脑梗死和术后窒息各1例。脑水肿4例(3.57%),术后失语、急性肺水肿及肺部感染、腹壁皮下血肿各1例(0.89%),后组颅神经麻痹失代偿2例(1.79%)。结论术前对肿瘤的正确诊断和对患者全身状况的正确评估、手术径路的正确选择和娴熟掌握、术中彻底止血、术后严密观察和细致护理,可提高手术切除侧颅底肿瘤的安全性,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9.
侧颅底及颅后窝手术入路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2001,39(2):155-157
  相似文献   

10.
侧颅底肿瘤手术入路(附4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切除侧颅底肿瘤的最佳入路。方法:44例患者中,采用下颌外旋入路17例,耳后C形切口入路16例,上颌外旋入路7例,颞额入路4例。结果:25例良性肿瘤术后无复发;19例恶性肿瘤中,术后生存不足1年2例,1年以上4例,2年以上7例,3年以上6例。结论:下颌外旋入路适用于切因旁间隙、颞下窝、鼻咽部、口咽部、蝶骨、斜坡及上颈椎肿瘤;耳后C形切口入路适用于切除颞骨肿瘤。  相似文献   

11.
 临床上,侧颅底可分为硬膜内桥小脑角区和硬膜外颞和颞下窝二个区。硬膜内区耳科入路摘除听神经瘤和硬膜外区颞下窝入路摘除颈静脉球瘤是现代侧颅底外科形成的主要源起。上述二条手术入路是由耳科医师开拓的,从而扩展了耳外科的领域,并分别介入了神经外科、头颈外科与再造外科等多门相关学科,成为多交叉学科的可持续发展的学术平台。侧颅底外科靠显微技术和手术入路创新得以在耳科建立。侧颅底外科有效治疗了颅底所谓高危不可达区的疾病。由于手术的复杂性和存在一定的风险,目前仍要求在每次治疗决策中,要在颅底结构和功能牺牲与生命安全二者之间寻找最佳的平衡。颅底疾病精准医疗或微创技术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侧颅底外科近年来越来越受到耳神经学科医师的重视,该文对侧颅底外科的历史、手术径路以及相关技术作一概述,使临床上对其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侧颅底外科近年来越来越受到耳神经学科医师的重视,该文对侧颅底外科的历史、手术径路以及相关技术作一概述,使临床上对其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外侧间隙的手术解剖 .方法 :模拟 4个手术视角 ,在 14例尸体标本上作 2 8侧间隙的显微解剖 .结果 :该间隙大致呈V形 ,前岩床皱襞将其分为内、外侧两部分 .间隙的内侧边为颈内动脉和前床突 ,外侧边通常为颞叶前下面 ,含有蛛网膜和纤维小梁等结构 .视角越偏侧方 ,底边常越短 ,内、外侧边却变化不大 ,间隙下方结构均随方位改变 .结论 :对于年轻人 ,该间隙常在 0°至 10°视角下最宽大 .对于脑萎缩者 ,常在 30°至 4 5°时最宽大 .要经该间隙达到鞍后区 ,至少应取 4 5°视角 ,向侧方牵开颞叶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在经鼻蝶窦入路内镜垂体手术中颈内动脉(ICA)与蝶窦内壁骨性标志物和ICA与蝶窦口中心的正确位置关系,帮助术中ICA的定位与保护。 方法:利用头颅CT血管造影(CTA)影像,重建手术起始平面(IOP),即垂直于矢状面、且经过蝶窦开口和垂体窝中点的平面;引入三维坐标系,以蝶窦口中心为原点、x轴与镜身 (蝶窦外部) 重叠且平行于矢状面,z轴垂直于矢状面,y轴直x与z轴,观察ICA的位置及其标志点对应关系,测量指标有IOP上同侧ICA内侧壁(IAM)在坐标系中的坐标、对侧ICA内侧壁(CAM)坐标、CAM距中线最小距离和ICA的深度。 结果:在IOP平面内只有37.5% ICA的位置与颈动脉隆突(ICAP)位置对应准确。在IOP上IAM在坐标系中的坐标约为1.50、-0.30和0.55 cm;CAM坐标约为1.49、-0.30和1.52 cm,CAM距中线最小距离为6.2 mm;ICA的平均深度为1.1 mm。结论: IOP上ICA坐标范围的确定对术中ICA的定位与保护有帮助;在IOP中以过蝶窦口的矢状面为参照,在其内侧水平6.2 mm范围内操作可以认为是相当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2例病例报道掌握致命性大出血的救治方法.方法 回顾2例颅底术中、术后致命性大出血的救治过程.结果 经过及时、恰当的救治并随诊,1例健康生存,1例带瘤生存,2例均无严重后遗症.结论 易出血性肿瘤的颅底手术,尤其是多次复发的巨大鼻咽纤维血管瘤宜做好慎重、周密的术前准备,完善的手术方案,术中、术后的应急抢救能力是救治致命性大出血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底手术中出现三叉-心反射(trigemino-cardiac reflex, TCR)的形成机制、临床特征及相关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10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91例颅底手术患者,通过复习相关的手术资料及麻醉记录,找出术中出现TCR的病例(在刺激或操作三叉神经相关区域时,出现与麻醉因素无关的平均动脉压突然下降和心率突然减慢并超过基线值的20%), 分析其手术方式、临床特征、影响因素及相应预后。结果: 291例颅底手术患者中,9例患者术中共出现TCR 19 次,包括神经鞘瘤4例(听神经瘤3例,三叉神经鞘瘤1例)、脑膜瘤1例、表皮样囊肿1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1例、垂体瘤1例、三叉神经痛1例。TCR诱发方式均与三叉神经主干或其分支受操作、牵拉有关,操作前基线心率为62~119 /min,平均(79.4±14.6) /min,TCR发生时,心率为22~60 /min,平均(44.2±9.6) /min,心率下降比例为29.0%~66.4%,平均下降比例为44.3%。基线平均动脉压为75~103 mmHg,平均(87.5±7.8) mmHg,TCR发生时,平均动脉压为45~67 mmHg,平均为(54.9±6.3) mmHg,血压下降比例为23.4%~47.2%,平均下降比例为37.3%。TCR出现后,停止刺激或操作心率血压自行恢复者8例次,应用阿托品8例次,剂量0.5~1.0 mg,平均0.69 mg,应用盐酸麻黄碱1例次,应用肾上腺素1例次,应用多巴胺1例次,患者血压及心率均很快恢复至基线水平,重复刺激可再次诱发。术后24 h无TCR相关心血管并发症及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TCR是在颅底手术中由于对三叉神经或其分支操作刺激时出现的一种以心率变慢、血压降低为表现的神经反射,虽然其预后良好,但仍需正确判断、密切观察,必要时需给予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