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患者女性,63岁.在阵发性心房颤动和扑动射频消融术后发生心包压塞,心包引流出血停止2周后,再次发生心包及双侧胸腔积液,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考虑为心脏损伤后综合征.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65岁。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中发生心包压塞成功救治后,围手术期抗凝治疗诱发再次心包压塞。提示消融能量致心房壁爆裂的患者,围手术期早期抗凝治疗应慎重;抗凝强度应较正常偏低。同时延长心包引流管留置时间;密切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情况,及时做出相应处理。  相似文献   

3.
心肌梗塞后几天至几周可发生有症状的心包炎。许多医师将心肌梗塞后心包炎分为两型:早发型,仅有轻度或全无不适;迟发型(所谓 Dressler 氏综合征),有严重不适、心包积液及肺部浸润,但最近有报告指出,这两型实无区别,迟发型可在梗塞后几天内发生且临床表现类似早发型。心肌梗塞后心包炎往往需用阿斯匹林或消炎痛作为镇痛或消炎的治疗。本文旨在判定此两药中哪一种药物在缓解心肌梗塞后心包炎的疼痛方面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4.
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ST段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以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等。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主要包括抗凝与抗血小板两大部分;强效抗凝与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缺血事件的减少有着很大作用;但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接受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使用抗凝与抗血小板药物,导致围手术期的出血机率提高,且出血过度又会导致死亡、卒中、心肌梗死等发生。因此改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治疗前后的抗凝方案,对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与疗效的提高均有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尽管脑栓塞早期抗凝治疗的时机及时间仍有争议,但在非化脓性栓塞后仍常被广泛采用。人们关注抗凝是否增加了死亡及源于出血并发症的病残程度,特别是严重卒中及大面积梗塞者多主张延长抗凝时间。然而,有关疾病严重程度、梗塞灶大小和时间的明确定义尚未建立。对此,我们前瞻性地研究了早期抗凝治疗病人入院时临床症状严重程度、梗塞灶大小与预后的关系。 本组171例卒中后抗凝治疗者。83例为心原性或  相似文献   

6.
非侵入性方法研究显示,穿壁性下壁梗塞患者中30~40%同时伴有右室梗塞(RVI),在这部份患者中仅一小部份发生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严重右室梗塞的临床特点是心排出量低和明显的右心衰竭,伴有或不伴有轻度左心衰竭.在某些患者,左、右心室舒张压相等,提示有心包缩窄或心包填塞.右室收缩功能的明显障碍以及右室梗塞时右室扩张诱发的心包内压力增高,从而影响左室充盈可能是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的发生机制,本文研究这二个因素在右室梗塞时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导管消融围术期应用不间断口服达比加群酯期间出现心包压塞, 穿刺引流后引流管拔除与重启抗凝的时机。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 纳入北京安贞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间接受房颤导管消融, 围术期应用不间断达比加群酯抗凝期间出现心包压塞的患者共20例。收集患者临床基线资料, 导管消融、心包压塞与处理参数, 引流管拔除、重启抗凝时间以及围术期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行心包穿刺、引流, 平均引流量为(427.8±527.4)ml;7例予依达赛珠单抗治疗, 其中1例行外科开胸修补术。19例未开胸患者术后拔管时间为(1.4±0.7)d, 重启抗凝时间为(0.8±0.4)d;无论是否应用依达赛珠单抗, 拔管时间、重启抗凝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30 d内未发生再出血、栓塞及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应用不间断达比加群酯抗凝期间发生心包压塞时, 一旦止血确切, 无论是否应用特异性拮抗剂, 尽早拔管与重启抗凝安全、合理。  相似文献   

8.
溶栓疗法问世前的中风据报道,溶栓疗法问世前,急性心肌梗塞并发中风者占1.7%~2.4%,死亡率54%~61%。典型中风于急性心肌梗塞后1周内出现,1/3于梗塞后24小时内出现。中风的发生与前壁或心尖梗塞、大面积梗塞、房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既往有中风史相关。二维超声心动图发现有左心室血栓者属中风高危患者。已经证实,预防性抗凝治疗可不同程度减少附壁血栓之形成或促进其溶解,从而减少梗塞及死亡。遗憾的是,急性心肌梗塞抗凝治疗可并发中  相似文献   

9.
心包炎通常发生在急性心肌梗塞(MI)后数天内。发病率因诊断标准而异,28%以上病人出现典型的心包痛,7~19%病人可听到心包摩擦音。尸体解剖证实40%病例发现有心包炎。心包炎伴发于较大的梗塞,继而发生左心室衰竭及室上性(特别是房颤)和室性心律失常。相反,MI 后很少看到有临床意义的心包积液。有报告使用 M 型超声心动仪诊断梗塞后早期的心包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探讨既往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中心包压塞患者再次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可行与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安贞医院自2016年4月至2019年8月间,既往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中心包压塞并再次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患者10例。收集患者临床基线数据、消融参数,随访临床事件与窦律维持情况。结果:10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3.6±11.4)岁,男6例,3例复发为阵发性心房颤动、心房扑动,7例复发为持续性心房颤动;围术期8例应用华法林桥接抗凝,2例应用不间断达比加群酯抗凝。所有患者顺利完成再次导管消融治疗,1例患者术后因继发肺部感染死亡,其余患者围术期均未发生心脏压塞、其他出血及死亡事件。随访期间(30.0±14.4)个月,6例(6/10)患者维持窦性心律。结论:既往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中心包压塞患者再次行导管消融治疗安全及可行。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塞时常出现心包摩擦音,常由穿壁性心肌梗塞引起,呈一过性。既往文献中有关急性心肌梗塞时心包摩擦音的发生率差异很大,梗塞部位与发生率关系亦存在争议。一些作者报道,心包摩擦音在前壁梗塞时较下壁梗塞时常见,但另一些作者认为,二者心包摩擦音发生率相同。由于听诊器接近炎性心包易于发现摩擦音,因此作者推测下壁梗塞时如果并发右室梗塞将影响心包摩擦音的发生率。本文旨在证实上述推测,并阐明其发生机理。方法首次连续发生的急性Q波型下壁心肌梗塞134例,均无陈旧梗塞病史,无室内传导障碍、慢性肾功能衰竭、胶原病或癌肿,近半年内无心脏手术史。结果 134例中,入院后前三天听诊发现心包摩擦音者22例(16%)。心包摩擦音的出现与否与年龄、性别、心输出量、肺动脉楔压无关,但有心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不能进行抗凝(溶栓)时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入选8例ACS合并出血患者,均予抑酸剂,他汀类强化调脂及硝酸酯类治疗,符合一定条件者给予β受体阻滞剂及输血治疗。于止血后,在胃粘膜保护情况下,加小剂量肠溶阿斯匹林,观察有无再发出血。结果:心绞痛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总有效率85.71%,1例心梗患者死亡。余无心脏恶性事件发生。院外随访,无再发上消化道出血。结论:强化调脂、β受体阻滞剂及适当输血治疗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有重要意义。对有出血史冠心病患者,在胃粘膜保护下,可考虑应用小剂量肠溶阿斯匹林。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分析四川和重庆地区机械瓣置换术后患者的低强度抗凝治疗情况,对其可行性进行验证并探讨有无需要改进之处.方法:对280例机械瓣置换术后低强度抗凝治疗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各种抗凝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低强度抗凝治疗患者术后发生出血和栓塞的概率都较低,但是由于栓塞所造成的并发症后果较出血所造成的后果严重,且存在其他影响因素.结论:在四川和重庆地区低强度抗凝是可行的,但建议对INR1.5~2.0的上限进行适当的上调.  相似文献   

14.
《内科》2016,(6)
目的探讨80岁及以上老年心房颤动患者接受低强度和标准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评估采用HAS-BLED出血风险评分系统指导老年人抗凝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门诊随诊的80岁及以上的心房颤动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标准强度抗凝组和低强度抗凝组,每组60例,分别接受标准强度和低强度的华法林抗凝治疗。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主要出血事件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利用HAS-BLED出血风险评分系统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强度抗凝组患者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强度抗凝组(P0.05)。120例患者中,HAS-BLED评分为2分或以上的患者严重出血发生率为2.5%,评分为1分的患者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结论 80岁及以上心房颤动患者接受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效果与标准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相当,但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患者出血风险。HAS-BLED出血评分可用来评估老年人抗凝治疗的出血风险,通过纠正及监测可改变的出血危险因素,可减少抗凝治疗出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心肌梗塞、心包手术和胸部创伤后,几天~几月可能出现心包炎、胸膜炎、肺炎、发热、白细胞增多、血沉增快等症状,Dressler 称之为“心肌梗塞后综合征”。1978年有人报告了3例肺栓塞(PE)和肺梗塞(PI)后亦出现类似症状,并命名为“肺梗塞后综合征”(Postpulmonary infarction  相似文献   

16.
现有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标准抗凝治疗存在不少局限,作用有限而出血并发症发生比例较高,临床迫切需要新型的抗凝治疗药物.现综合近期公布的研究成果,对新型抗凝药物的代表:直接的凝血酶抑制剂和Xa因子抑制剂的作用、理化特征和临床使用研究的结果进行了回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龄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房颤患者PCI术后抗血小板/抗凝治疗与其预后。方法:选择我院心脏中心治疗的高龄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患者204例,进行CHA2DS2Vasc评分,男性评分≥2分,女性评分≥3分,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联合华法林抗凝治疗共160例,随机分为低强度组[80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1.8~2.3],高强度组(80例,INR维持2.3~2.8),平均随访18个月,观察主要心脑血管事件(MACCE)、缺血事件及出血事件等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平均随访18个月,其全因死亡率和MACCE发生率、致命性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与低强度组相比,高强度组严重出血(3.8%比12.5%)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高龄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房颤PCI术后患者,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能有效降低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及缺血事件发生率,且出血事件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高栓塞风险心房颤动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AF-PCI)术后口服抗凝治疗对不良预后的影响。 方法 分析2013年1月~2019年1月北京同仁医院住院治疗的高栓塞风险AF-PCI患者108例,按出院时是否接受口服抗凝药物(OACs)分为抗凝组(n=45)和未抗凝组(n=63)。随访并比较两组出院后系统性血栓栓塞事件、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及出血情况,评估出院时OACs治疗对长期不良预后的影响。 结果 随访期间共发生15例血栓栓塞事件,抗凝组3例(7%),低于未抗凝组12例(19%),P<0.05;MACCE事件共26例,抗凝组6例(13%),低于未抗凝组20例(44%),P<0.05;出血事件分别为抗凝组11例(24%)和未抗凝组11例(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高栓塞风险AF-PCI患者术后OACs治疗不足;OACs治疗可有效降低AF-PCI患者系统性血栓栓塞和MACCE的发生,且未明显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9.
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将增加肝硬化并发症的发生率。由于PVT可与上消化道出血同时发生,增加了治疗的难度。PVT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门静脉血流速度降低。目前,治疗PVT仍以药物为主,研究表明抗凝治疗并不增加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因此对于有适应症的患者,在食管胃静脉曲张经治疗消失后,应及时针对PVT进行治疗。部分脾动脉栓塞患者,在治疗后常规给予抗凝处理可减少门静脉血栓的发生。在治疗过程中,早期诊断、抗凝治疗的监测指标、肝素用量、预防复发方面仍有较多问题等待解决。  相似文献   

20.
心肌梗塞后综合征(postmyocardial infarctionsyndrome,PMIS)为Dressler于1955年首先描述,以心肌梗塞(MI)后几周或几个月发生胸膜心包疼痛、发热和红细胞沉降率(ESR)增高为特点。发生率为0~4.6%。本研究旨在对大批不加选择的MT病人,通过随访分析比较,以确定其临床特点、发病率及其预后。病人和方法 1,809例心肌梗塞后随访的患者.诊断标准是:心肌梗塞后1周以上发生下列症状:①胸膜心包疼痛;②发热37.5℃以上;③ESR>40mm。如果仅有上述中的2点,则诊断为可能PMIS。此外,除再发性梗塞、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心力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