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背景:研究表明热预处理能够提高肌肉抗损伤的能力,但具体的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热应激预处理对离心运动大鼠骨骼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离心运动组、预热应激+离心运动组。热应激温度为43 ℃,时间约35 min。采用-16°下坡跑台跑做大负荷间歇性离心运动,跑速为26.8 m/min,运动5 min,间歇1 min,共进行10组。分别于运动前1 h、运动后1,24,48 h取大鼠腓肠肌,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大鼠丙二醛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离心运动组大鼠腓肠肌丙二醛含量显著增高(P < 0.05),并随运动后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随运动后时间的延长显著降低(P < 0.05)。与离心运动组比较,预热应激+离心运动组大鼠腓肠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增高(P < 0.05),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 < 0.05)。说明热应激预处理可增强骨骼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对离心运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背景:运动预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从而避免延迟性肌肉酸痛的发生。目前应用白细胞介素6和CK-MM评定骨骼肌微细损伤还较缺少实验性研究。 目的:观察运动预处理对大鼠大强度离心运动后不同时相骨骼肌结构损伤及血液白细胞介素6、肌酸激酶和CK-MM变化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2006/2007在成都体育学院动物实验室完成。 材料: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80只,体质量(231.3±12.44) g。每组又随机分别分为运动前和运动后即刻、运动后24,48,72 h 5个亚组,每组8只。 方法:无预处理组:除对运动前组外其他大鼠进行一次速度19~21 m/min,坡度为-16°的90 min的跑台运动。运动预处理组:进行2周离心跑台训练,2周后,除运动前组外,其他大鼠进行一次性跑台运动,运动方式同无预处理组。 主要观察指标:一次性离心运动后即刻、24,48和72 h观察比目鱼肌结构及血液白细胞介素6、肌酸激酶、CK-MM的变化。 结果:运动后两组大鼠比目鱼肌均出现损伤性改变,尤以无预处理组更为明显,且以运动后24~48 h较为严重。无预处理组运动后即刻血浆白细胞介素6显著增高,随后逐渐下降,72 h再次显著增高。运动预处理组运动后即刻略降低,随后逐渐升高,于48 h达峰值。运动后运动预处理组血浆白细胞介素6水平低于无预处理组。运动前运动预处理组肌酸激酶和CK-MM均低于无预处理组。运动后无预处理组、运动预处理组两组肌酸激酶和CK-MM先升后降,除运动后72 h 外,运动预处理组CK和CK-MM水平及变化幅度低于无预处理组。 结论:运动预处理有助于减轻离心运动导致的骨骼肌超微结构损伤及运动应激所引起的相关血液指标变化。肌酸激酶和CK-MM活性水平的个体差异较大,更适用于个体自身的纵向比较。  相似文献   

3.
背景:研究证明离心方式的训练可使骨骼肌产生保护作用,避免离心运动引起的损伤,但是机械负荷引起的小热休克蛋白的保护作用至今却少有报道。 目的:观察骨骼肌小热休克蛋白家族中αB-晶体蛋白在离心运动后的表达,以此探讨机械负荷诱导的小热休克蛋白对骨骼肌细胞的保护作用机制。 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和运动训练组。运动训练组使用动物跑台进行6周间歇性离心运动训练,每周训练5 d,安静对照组正常喂养。训练6周休息48 h后,安静对照组与运动训练组随机选出6只大鼠做1次性大负荷离心运动。观察两组血清肌酸激酶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两组腓肠肌αB-晶体蛋白含量变化,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分析两组腓肠肌αB-晶体蛋白亚细胞表达特征。 结果与结论:大负荷离心运动后,安静对照组血清肌酸激酶与运动前相比显著增高(P < 0.05),说明骨骼肌细胞出现严重的损伤,而运动训练组这种损伤不明显。蛋白免疫印迹结果表明,运动训练组做一次性大负荷离心运动后αB-晶体蛋白表达水平比安静对照组增加(P < 0.05)。从免疫荧光组化切片可见,αB-晶体蛋白在细胞内发生了移位变化,从胞浆移位于Z盘和细胞膜。提示αB-晶体蛋白在离心运动训练后表达增多,并通过移位于肌细胞Z-盘和细胞膜发挥对骨骼肌细胞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许多实验表明自由基的增加与骨骼肌运动性损伤有关,而维生素E作为一种抗氧化剂,具有清除自由基的功效,可减轻运动中抗氧化酶所受的自由基损伤,减缓疲劳出现,进而提高运动能力。 目的:从细胞线粒体自由基代谢的角度,探讨维生素E对离心运动后大鼠骨骼肌细胞线粒体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以进一步阐明维生素E抗骨骼肌运动性损伤的内在机制。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动物实验观察,于2007-05/10在沈阳体育学院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和中国医科大学重点实验室完成。 材料:雄性SD大鼠48只,体质量(304±12) g。随机分为对照组、运动组、生理盐水组、维生素E组,12只/组。 方法:维生素E组腹腔注射维生素 E胶丸,1.0~1.2 mg/kg,总量为4 mL/kg,初次注射时间为鼠正式实验前1 d,以后每8 h注射1次,共4次。生理盐水组以生理盐水为对照,注射方式、注射量及运动方式、处死时间同维生素E组。运动组只进行运动,不给予药物或生理盐水,对照组仅为常规饲养,无任何干预。采用一次力竭性下坡跑运动建造大鼠损伤模型,运动结束后,取大鼠右侧肱三头肌。 主要观察指标:采用微量测定试剂盒和601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丙二醛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 结果:肱三头肌细胞线粒体各组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在离心运动后24 h均显著增加(P < 0.01)。与运动组比较,生理盐水组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维生素E组丙二醛显著降低(P < 0.01),而超氧化物歧化酶显著增高(P < 0.01)。 结论:补充维生素E可降低骨骼肌细胞线粒体丙二醛的含量,增加细胞线粒体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提高骨骼肌细胞的抗氧化能力,进而可减轻自由基对肌肉的损伤作用。维生素E对运动性骨骼肌损伤的预防作用主要是通过维生素E的抗氧化作用完成的。  相似文献   

5.
背景:维生素E作为一种抗氧化剂,具有清除自由基的功效,可减轻运动中抗氧化酶所受的自由基损伤,减缓疲劳出现,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目的:通过维生素E对骨骼肌运动性损伤的干预,探讨其对骨骼肌运动性损伤形态学变化的影响,为骨骼肌运动性损伤的形态学研究和抗损伤机制的探索提供实验依据。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动物实验,于2007-05/10在沈阳体育学院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和中国医科大学电镜中心完成。 材料:雄性SD大鼠16只,随机均分为对照组、运动组、生理盐水组、维生素E组。 方法:维生素E组于实验前1 d腹腔注射维生素E胶丸,注射量为1.0~1.2 mg/kg,总量为4 mL/kg,每8 h注射1次,共4次。生理盐水组以生理盐水为对照,注射方式、注射量及处死时间同维生素E组。运动组只进行运动,不给予药物或生理盐水,对照组仅为常规饲养,无任何干预。采用一次力竭性下坡跑运动建造大鼠损伤模型,运动结束后,取大鼠右侧肱三头肌,制做电镜标本。 主要观察指标:肌原纤维和肌节排列情况;Z线异常变化;细胞膜、细胞核、线粒体、肌浆网、T小管、卫星细胞等形态学改变。 结果:补充维生素E组后,骨骼肌损伤的超微结构改变有明显的改善,虽然肌浆网尚有水肿表现,但肌纤维排列基本整齐,Z线明暗带清晰,细胞核清楚。 结论:补充维生素E可有效地减少离心运动对骨骼肌肌纤维损伤的形态学改变,肌纤维排列更加整齐、肌节更加清晰,其作用可能与维生素E的抗氧化和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功能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刘霞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10,14(37):6935-6937
背景:骨骼肌在急性运动时产生大量自由基,使体内氧化剂与抗氧化剂之间平衡的失调,引起骨骼肌疲劳、肌肉功能障碍和损伤等,使机体运动能力下降。而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多酚类物质,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是一种高效低毒的天然抗氧化剂。 目的:通过茶多酚对骨骼肌运动性损伤的干预,观察其对骨骼肌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雄性SD健康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运动组、茶多酚组。茶多酚组大鼠补充茶多酚1周后,与运动组大鼠一起通过一次性力竭游泳建立力竭运动模型,记录大鼠力竭时间,测定力竭运动即刻时大鼠骨四头肌中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总抗氧化能力。 结果与结论:力竭运动使大鼠骨骼肌丙二醛含量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血浆总抗氧化能力活力下降。茶多酚可以降低运动后丙二醛水平,提高运动后大鼠骨骼肌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血浆总抗氧化能力活力,延长大鼠力竭时间,由此得出,大鼠力竭运动后骨骼肌组织会发生氧化损伤,茶多酚干预可能会保护骨骼肌氧化损伤,进而提高大鼠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背景:低频电刺激可以缓解骨骼肌的萎缩,但对肌纤维类型的影响尚不清楚,同时内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在萎缩后的肌纤维中的表达与电刺激的关系尚无公识。 目的:观察低频电刺激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萎缩情况及内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切断模型组和电刺激组大鼠左侧坐骨神经制备失神经支配模型,适应5 d后,对电刺激组大鼠损伤侧腓肠肌施以2 Hz的电刺激,2次/d,每次持续20 min,正常组和模型组常规饲养。30 d后,取大鼠腓肠肌腹部,检测其肌纤维直径和数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肌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水平。 结果与结论:失神经支配后,大鼠腓肠肌Ⅰ、Ⅱ型肌纤维直径减小,Ⅰ型肌纤维数比例增大。与模型组比较,电刺激组大鼠腓肠肌Ⅰ、Ⅱ型肌纤维直径有所增大,尤以Ⅰ型肌纤维直径增大更明显(P < 0.05)。同时,电刺激组大鼠腓肠肌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表达也明显高于模型组(P < 0.05)。提示,2 Hz的电刺激可促进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表达,减轻Ⅰ型肌纤维的萎缩。  相似文献   

8.
背景:骨骼肌损伤后是通过肌卫星细胞的增殖形成新核来生长和修复的,但关于骨骼肌细胞增殖和波形蛋白表达的关系很少报道。 目的:探讨骨骼肌细胞增殖与波形蛋白表达的关系以及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后修复的机制。 设计、时间和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12/2008-09在湖南师大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健康成年8周龄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运动后即刻、运动后3 h、运动后24 h和运动后48 h组,每组10只大鼠。 方法:运动组大鼠进行重复3 d的力竭性离心运动,力竭模型采用跑台运动,速度为16 m/min,坡度为-16°,持续运动至力竭,对照组为正常大鼠,未做运动。 主要观察指标:运动组分别于运动后即刻,3,24,48 h取材,对照组一次性取材,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肱三头肌内侧头不同恢复时相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和波形蛋白的表达。 结果:骨骼肌细胞增殖出现时序性变化,运动后即刻增殖指数显著大于对照组,运动后24 h达到峰值,运动后48 h增殖指数有所下降。骨骼肌细胞中波形蛋白表达出现时序性,而且其免疫反应分值的时序性与增殖指数出现一致性,但与增殖指数不具有相关性。 结论:3 d重复性力竭离心运动后骨骼肌细胞增殖和波形蛋白的表达出现时序性变化。波形蛋白的表达与肌细胞增殖具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惟一的影响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背景:Na+,K+-ATP酶和Ca2+-ATP酶在物质运送、能量转换以及信息传递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肌浆网在肌肉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与运动性骨骼肌疲劳的发生密切关。 目的:通过建立SD大鼠有氧和无氧训练模型,观察不同训练负荷条件对大鼠骨骼肌肌浆网Na+,K+-ATP酶和Ca2+-ATP酶活性的影响。 方法:参照Bedford TG标准,建立有氧和无氧运动大鼠跑台训练模型,有氧运动组采用递增负荷训练,无氧运动组采用高速间歇训练,正常对照组大鼠正常笼内生活,不运动。各组动物训练结束后用超速离心法提取大鼠骨骼肌肌浆网,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大鼠骨骼肌肌浆网Na+,K+-ATP酶和Ca2+-ATP酶的活性。 结果与结论:训练4周后,两个运动组大鼠骨骼肌肌浆网Na+,K+-ATP酶和Ca2+-ATP酶的活性逐渐升高(P < 0.05);训练6周,仅有氧运动组升高(P < 0.05),无氧运动组则活性降低(P < 0.05)。结果提示有氧训练更有利于保护大鼠骨骼肌肌浆网Na+,K+-ATP酶和Ca2+-ATP酶的活性,但需要一定的时间累积。  相似文献   

10.
学术背景:骨骼肌Ca2+释放通道是骨骼肌内质网Ca2+释放与摄取的主要结构,与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骨骼肌的运动功能,尤其是骨骼肌的收缩速度与力量。目前,研究运动时骨骼骨钙释放通道的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对于正确认识运动对骨骼肌的生物学作用,提高骨骼肌的收缩速度与力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某些相关疾病的运动康复与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 目的:总结骨骼肌钙释放通道的特性及其运动时功能变化的研究进展。 检索策略:由该论文的研究人员检索PubMed数据库2000-01/2007-06的相关文献,检索词“RYR1,exercise”,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2000-01/2007-04 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骨骼肌钙释放通道;运动”,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共检索到42篇文献,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与骨骼肌钙释放通道运动时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密切相关。②同一领域选择近期发表或在权威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 文献评价:文献的来源主要是骨骼肌Ca2+释放通道在不同运动方式方面的随机对照试验。所选用的30篇文献中,6篇为综述,24篇为临床或基础实验研究。 资料综合:①骨骼肌钙释放通道是调节骨骼肌细胞内Ca2+浓度的重要蛋白之一,直接参与了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②有许多调节因素,如一些内源性蛋白(FK结合蛋白、钙调素、钙结合蛋白)和一些离子(Ca2+、Mg2+),通过不同的作用位点与骨骼肌钙释放通道结合,调控骨骼肌钙释放通道的结构与功能。③研究表明,骨骼肌在运动训练后通过二氢吡啶受体和骨骼肌钙释放通道这二种受体蛋白的表达水平提高而增强了肌肉的速度与力量能力;不同运动方式对骨骼肌钙释放通道的影响具有不同的特点。④关于骨骼肌钙释放通道方面的研究虽已取得较大进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如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调控机制不十分清楚;不同运动方式对骨骼肌钙释放通道的影响规律有待进一步研究;关于运动影响骨骼肌肌浆网上钙释放通道对Ca2+的转运能力的研究主要是急性运动,对于速度力量性运动方式和长期运动训练对其影响的规律还未见系统报道。 结论:骨骼肌钙释放通道上Ca2+的释放与摄取是影响骨骼肌收缩功能的重要基础,不同运动对骨骼肌钙释放通道的影响有不同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Differences in exercise-induced muscle damage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were studied in an animal model by measuring the serum activities of specific muscle enzymes (creatine kinase and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It was found that rats showed muscle damage, comparable to that observed in humans after long-term exercise: males were much more affected than females. For example, the CK activity in male rats immediately after exercise was 335% of the resting value, but remained unchanged in females.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oestrogens may protect the female muscle membrane, female rats were ovariectomized at different stages of sexual maturity and exercised. A clear effect of this hormonal manipulation was observed: operated animals showed post-exercise CK elevations, depending of the age at the time of ovariectomy. Rats, ovariectomized before reaching sexual maturity, showed more damage than those ovariectomized after reaching sexual maturity.  相似文献   

12.
背景:运动可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和作用效果,其对胰岛素的影响与骨骼肌细胞胰岛素受体底物2的介导功能密切相关。 目的:了解不同强度运动对大鼠骨骼肌细胞胰岛素受体底物2蛋白含量及磷酸化程度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4/06在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完成。 材料: 将6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对照组、糖尿病模型运动强度15,20,25,30 m/min组,每组10只。 方法:以腹腔内注射链脲左霉素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正常对照组注射等量的柠檬酸缓冲液。采用15,20,25,30 m/min运动强度对糖尿病大鼠进行干预,1次/d,50 min/次,每周训练6 d,共6周。正常对照组及糖尿病模型对照组不进行运动干预。 主要观察指标: 以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骨骼肌细胞胰岛素受体底物2蛋白含量及磷酸化程度。 结果:与糖尿病模型对照组相比,15,20,25,30 m/min不同强度运动组大鼠股四头肌胰岛素受体底物2 蛋白含量分别升高17%、24.4%、23.4%和21.3% (P < 0.05,P < 0.01),股四头肌胰岛素受体底物2磷酸化水平分别升高34.7%、37.2%、40.2%和38.8% (P < 0.01),但各组仍没有恢复到正常对照组水平。不同运动强度组间大鼠骨骼肌细胞胰岛素受体底物2的表达和磷酸化程度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在不同运动强度影响下,糖尿病大鼠骨四头肌胰岛素受体底物2含量均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存在差异,以20 m/min及以上的强度运动效果较好,股四头肌胰岛素受体底物2的磷酸化程度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张昕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11,15(28):5265-5266
背景:骨骼肌代谢酶与自由基的变化与不同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有关。 目的:观察递增大强度耐力训练下大鼠骨骼肌代谢酶活性和自由基代谢的变化。 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安静组和运动组,后者建立8周的递增大强度耐力训练模型,训练结束后取骨骼肌样本测试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丙二醛、总抗氧化酶、过氧化氢酶水平。 结果与结论:8周训练后,运动组大鼠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酶活性及丙二醛水平均高于安静组(P < 0.01或0.05),而总抗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低于安静组(P < 0.05)。说明8周的递增大强度的耐力训练能使骨骼肌受到一定的损伤,并且提示抗氧化酶活性的下降和部分代谢酶活性以升高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Cerebellar ataxia (CA) is regarded as a miscellaneous cluster of brain disorders related to the cerebellum. Resveratrol is a naturally occurring polyphenolic compound. Previous reports suggest that resveratrol confers neuroprotection in various animal models of brain damage. Indeed, we considered it invaluable to investigate whether a treatment with resveratrol has a therapeutic role against CA induced by 3-acetylpyridine (3-AP) in rats. In addition, no investigation has examined neuroprotective effect of resveratrol in rat model of CA. Initially, 3-AP administration generated CA rat models followed by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with resveratrol. Then, motor performance and muscle electromyography (EMG) activity were assessed. Moreover, the anti-apoptotic role of resveratrol in CA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protection of Purkinje cells were explored. According to what we have found, resveratrol administration improved the muscle activity and movement coordination in 3-AP-lesioned rats. Also under resveratrol treatment, the total number of the Purkinje neurons increased whereas a reduction in apoptotic bodies was observed. In conclusion, post-treatment with resveratrol evidently ameliorated motor performance as well as muscle activity accompanied by a protection of Purkinje cells in ataxic rats.  相似文献   

15.
Extensive disruptions of myofibrillar architecture or extensive areas of Z-band smearing occur in less than 2% of skeletal muscle fibers of the vastus lateralis muscle of untreated male Sprague-Dawley rats. Restraint for 2 hr, a potent stress in the rat, did not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occurrence of extensive myofibrillar disruption, and acute or chronic administration of the potent psychotomimetic-anesthetic, phencyclidine, had only a slight effect on rat skeletal muscle morphology. However, phencyclidine plus restraint resulted in the occurrence of extensive areas of myofibrillar disruption and extensive Z-band smearing as well as scattered, segmental necrosis. Denervation of quadriceps femoris 40–48 hr prior to phencyclidine and restraint almost completely blocked the occurrence of any lesions. This suggests that intense muscle activity, with increased demand for and utilization of oxygen, can produce extensive architectural changes in skeletal muscle.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谷氨酸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白藜芦醇组,每组10只。模型组、白藜芦醇组在再灌注前5min分别静脉注射0.04%丙二醇溶液、白藜芦醇溶液。反相高效液相层析(RP—HPLC)检测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组织匀浆谷氨酸含量.免疫组化SP法测定谷氨酸转运蛋白EAAC-1表达。结果白藜芦醇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明显高于模型组,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白藜芦醇组谷氨酸浓度较模型组明显降低,两者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白藜芦醇组EAAC-1表达高于模型组,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白藜芦醇能够提高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神经元EAAC-1表达,加速细胞间隙谷氨酸清除,这可能是其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背景:推拿是运动性疲劳防治的常用手段之一,但有关推拿防治延迟性肌肉酸痛疗效的客观评价较少。 目的:评价推拿对一次性离心运动后延迟性肌肉酸痛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于2008-04/07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完成。 对象:将30名健康男性学生按照条件对等原则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运动前推拿组、运动后推拿组共3组,每组10名。 方法:运动前推拿组学生于训练前在左上肢进行30 min的推拿,推拿结束5 min后开始训练。运动后推拿组学生于训练后30 min在左上肢进行30 min的推拿,并在此后的3 d内按规定的时间继续接受推拿治疗,30 min/次,1次/d。对照组学生仅参加训练,不做任何的准备活动或整理活动,也不接受任何治疗。 主要观察指标:观察训练前、训练后即刻、训练后24,48,72 h测定肌肉酸痛程度和持续时间、最大等长收缩力量、臂围、肘关节的屈伸度,训练前1 h、训练后即刻、训练后24,48 h血清肌酸激酶的变化。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运动前推拿组、运动后推拿组的肌肉酸痛持续时间明显缩短,酸痛的程度明显减轻(P < 0.01,P < 0.05),运动后72 h的肌肉最大等长收缩力量的恢复明显(P < 0.01),运动后72 h的血清肌酸激酶升高幅度明显降低。运动前推拿组运动后即刻的肘关节屈曲程度变化明显小于对照组(P < 0.05),运动后推拿组在运动后72 h的肘关节伸直程度的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运动前推拿组、运动后推拿组的臂围变化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结论:运动前推拿能一定程度预防延迟性肌肉酸痛,减轻延迟性肌肉酸痛的严重程度,而运动后推拿能一定程度促进延迟性肌肉酸痛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