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督脉是脊髓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顺发  焦青峰 《中国针灸》2006,26(10):761-761
祖国医学早在2 500年前即描述了督脉,而且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素问·骨空论》:"督脉为病,脊强反折.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难经·十九难》:"督之为病,脊强而厥."《甲乙经·卷二》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上巅循额至鼻柱,阳脉之海也."《甲乙·卷三》曰:"悬枢,在第十三椎节下间".简而言之,中国古代医家描述的督脉,位于脊骨空内,上端在风府穴水平入属于脑,下端被悬吊在第十三椎节下间.为阳脉之海.督脉为病,出现脊强反折,脊强而厥.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  相似文献   

2.
督脉为奇经八脉之一 ,与冲脉、任脉同起于胞宫 ,故有“冲脉、任脉、督脉一源而三歧”之说。后世医家常用冲任二脉来解释妇女的生理功能及病理表现 ,并通过冲任二脉与脏腑间的关系来指导妇科临床的治疗。而对督脉的认识 ,大多由冲脉概而论之 ,细辨之实有异也。1 督脉循行与子宫的关系督脉有“总督”的含义 ,其脉循行于头顶背后的正中线 ,能总督一身的阳经 ,所以称为“阳脉之海”。《素问·骨空论》说 :“督脉者 ,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 ,女子入系廷孔 ,其孔 ,溺孔之端也 ,其络循阴器 ,合篡间 ,绕篡后 ,别绕臀 ,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 ,合少阴上股…  相似文献   

3.
上星与百会同属督脉,督脉总督诸阳,为“阳脉之海”。其主干循行沿脊内由下而上,入络于脑。其分支一条与冲任二脉同起胞中,贯脊属肾;一条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于目内眦,行至额前,交会于巅顶,入络于脑,再别出下项,循旅络肾。肾为人体先天之本,藏精纳气,为元气之始。取督脉之穴,可使督脉精气充盛,督脉气盛则元气充盛,元气充盛则身体有神。百会穴位于头的巅顶部,是足三阳经、肝经、督脉等多经之交会部位。督脉循行人脑,上巅与肝经相会,且督脉与冲任二脉同出一源,故针上星透百会可调阴阳,平肝息风,填精补髓,益气养血,醒神开窍。  相似文献   

4.
慢性损伤性下腰痛的病因较多。作者曾在中医骨伤科专家李同生教授的指导下,对尾椎半脱位引起的下腰部疼痛进行了重点观察和治疗。根据我院门诊和住院病人的统计,此病占女性下腰痛患者的24.5%,有引起重视的必要。一、损伤机制尾骶为督脉所循经部位。《素问·骨空论》曰:“督脉者,①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其络循阴器,会篡(会阴部)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足太阳)中络者合……”。督脉的功能,总的来说是“总督诸阳”,督脉的脉气和全身各阳经都有  相似文献   

5.
治疗中风病八种针法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疗中风病八种针法介绍吴长岩山东省烟台市中医院(264000)关键词:针灸/中风病/八法1体针1.1通督醒脑督脉与脑直接相通,《素问·骨空论》曰:“督脉者,……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督脉循行经过脑,其经气流注于脑。中...  相似文献   

6.
关于督脉的起源,《内经》、《难经》、《奇经八脉考》所述大相径庭,致使后世医家莫衷一是,众说纷纭,至少有以下几种说法:1 起于少腹:《素问·骨空论》云:“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素问集注》释曰:“此言督脉之起于少腹之内,故举女子之产户以明之。如知男子之督脉,亦起于少腹之内,宗筋之本处也”,指出督脉起于少腹内,相当于女子之产户、男子之宗筋的部位。此论只言督脉起源于少腹,并未言督脉起源于产户或宗筋。  相似文献   

7.
《灵枢·经脉》篇云:“肾足少阴之脉……贯脊属肾,络膀胱。共直者,从肾上贯肝膈,人肺中……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历代各家对此段循行的看法极不一致。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画法。第一种画法依《发挥》“贯脊会于脊之长强穴。还出于前,循横骨、大赫……肓俞,当肓俞之所,脐之左右属肾,下脐  相似文献   

8.
关于督脉的走向,我们一般都认为是由下而上循行的。这种看法的产生是很自然的,因为在现在的针灸书籍中,包括在世界卫生组织总部针灸穴名国际标准化科学组会议审定通过的《标准针灸穴名》及国家标准《经穴部位》中,督脉穴的排列顺序都是由下而上的。但是,在古代文献中有关督脉的走向有两种不同的描述。《灵枢经·营气》载:“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行,逆顺之常也。”毫无疑问,这里的督…  相似文献   

9.
奇经八脉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内容,在人体生理活动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奇经虽有自己的经脉循行,但又参与了十二经气血的流注。正如《灵枢·营气》曰:“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  相似文献   

10.
冲脉为奇经八脉之一,其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始载于《内经》。《素问.骨空论》曰:“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灵枢.逆顺肥瘦》说:“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  相似文献   

11.
正在流传至今的《黄帝内经》版本中,关于督脉循行的记载或有矛盾、或有不连贯之处。经查阅、对比《灵枢》《素问》《难经》《针灸甲乙经》等古籍中对督脉的记载,推论督脉的循行,有不妥之处,敬请斧正。《灵枢》的成书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基本形成~([1])。《灵枢·营气》关于营气流注的描述中涉及到督脉的循行部位:"营气之道……故气从手太阴出……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  相似文献   

12.
督脉,循身之背,背为阳,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督促的作用,有“阳脉之海”之称;它循行于背部正中线,督脉的脉气与手足三阳经及带脉、阳维脉交汇,所以督脉的脉气与各阳经都有联系;又因督脉循行于脊里,入络于脑,“脑为元神之府”,因此经脉的神气活动与脑有密切关系;体腔内的脏腑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的俞穴受督脉经气的支配,所以脏腑的功能活动均与督脉相关。督脉脉气失调,不仅可发生腰脊强痛,也可出现“大人癫疾、小儿惊痫”及少腹气上冲心的冲疝以及癃闭、痔疾、遗尿、女子不育等症。督脉的主治范围十分广泛,涉及内、外、妇、儿多个学科。把它用于中医脑病中风、癫痫、眩晕、儿童多动症等疾病的治疗均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内经》中使用“巅”字25次,其中直接表示头顶部的10次.如:“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肝足厥阴之脉……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灵枢·经脉》)另以“巅”字组成病名“巅疾”15次,如“二阴二阳皆交至,病在肾,骂詈妄行,巅疾如狂.”(《素问·阴阳类论》)“所谓甚则狂巅疾者,阳尽在上,而阴  相似文献   

14.
葛仙翁太极冲玄至道心传(节选)·凝阳子·任督二脉图说任脉起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贯中升上,从空入脑而住,脉至龈交而止(即下齿缝中),属阴脉之海也。督脉起下极之腧,从脊里,上升风府,入脑上巅,循额至鼻柱,气至此贯中,从空入喉而降,...  相似文献   

15.
有关跷脉的循行,中医学院讲义尚未有言其“入脑”者。如《内经讲义》引《灵枢·脉度篇》原文说:“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谷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引《难经·二十八难》原文说:“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中医学基础》说:“跷脉左右成对……阴跷脉经内踝,沿下肢内侧后方上行,经前阴,上沿腹胸进入缺盆,出结喉旁,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脉会合。阳跷脉经外踝,沿下肢外侧上行,经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再沿足太阳膀胱经上额,与足少阳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理论早就认为肝是人体一个重要脏腑,前人称其为"五脏特使""将军之官".足厥阴肝经在体内循行分布最广,上至巅顶,下至足底,贯通上下,联系脏腑最多.<灵枢·经脉篇>日:"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日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相似文献   

17.
督脉的“督”字有总督、督促之意。督脉循身之背,背为阳,说明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督促的作用。故有“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的说法。因为督脉循行于背部正中线,它的脉气多与手足三阳经相交会,大椎是其集中点。另外,带脉出于第二腰椎,阳维交会于风府、哑门。所以督脉之脉气与各阳经都有联系。又因督脉循行于脊里人络于脑,与脑和脊髓有密切的联系。《本草纲目》称“脑为元神之府”,经脉的神气活动与脑有密切关系。体腔内的脏腑通过足太阳膀眈经背部的俞穴受督脉经气的支配,因此,脏腑的功能活动均与督脉有关。督脉“为阳脉…  相似文献   

18.
1 古代医集跷脉的循行路线记载《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已对跷脉的循行有所描述,但并不详细,如《灵枢·脉度第十七》.[1]中记载:"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前,直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属目内毗,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文中之跷脉为阴跷,少阴经之别支,上行人目内眦后,与足太阳膀胱经和阳蹻脉并行.《灵枢·寒热》云:"足太阳有通项人于腩者,……,人脑乃别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毗".  相似文献   

19.
肩周炎,中医称其为肩痛、肩臂痛、肩凝证、五十肩。本病以40岁后多发,50岁以后最常见。其主证为急性发作之肩关节周围疼痛,程度轻重不一,常从头至颈项或上肢放射性疼痛,向侧边或后面活动时,疼痛加剧而受到限制,甚则扎领带或以手理头发时有显明障碍。本病初起多因风寒或风湿之邪乘虚侵袭肩胛周围的经脉筋骨所致,以45岁以上的妇女最为多见。究其病机,与手足太阳经脉的循行障碍有密切关系,如龚廷贤《寿世保元》说:“此乃太阳气郁不行也”。《灵枢·经脉篇》云:“小肠手太阳之脉……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膀胱足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  相似文献   

20.
姚俊丽  高志强 《新中医》2015,47(11):255-256
<正>肝经的走向及其在体表的分布在《灵枢·经脉》有云:"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龙胆泻肝汤为治疗肝经实火上炎,湿热下注的常用方,首载自元代李东垣《兰室秘藏》。笔者在儿科临床治疗中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