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篇中“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二句,与《难经》“重阳者狂,重阴者癫”意思相反,故历代医家存疑。如《医宗金鉴》说:“阴气衰者为癫之‘癫’字,当是狂字;阳气衰者为狂之‘狂’字,当是‘癫’字。……必是传写之讹”。现代许多医注家赞同《金鉴》说法,认为是“阴  相似文献   

2.
1 阳气者 ,烦劳则张 ,精绝此句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王冰注曰 :“烦扰阳和 ,劳疲筋骨 ,动伤神气 ,耗竭天真 ,则筋脉月真胀 ,精气竭绝。”清代小学家俞樾在《春在堂文集·读书余录》中指出 :“‘张’字之上夺‘筋’字。‘筋张’、‘精绝’两文相对 ,今夺‘筋’字则义不明。王注曰‘筋脉胀张 ,精气竭绝’,是其所据本未夺也。”俞说一出 ,后人多袭用之 ,由郭霭春先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黄帝内经素问校注》,亦引用此说。笔者认为 ,俞氏之校误。俞氏之校本于王冰之注文 ,殊不知王冰之注亦误矣。对“阳气者 ,烦劳则张 ,精绝”一…  相似文献   

3.
16.未者昧也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在下未多”一句,尤在泾、程云来等注本作“在下来多”;《医宗金鉴》亦作“在下来多”,但提出疑义说:“在下来多之‘来’当是‘未’字。本条皆经来断绝之病,若系来多,则与上文不合,与下文‘经候不匀’亦不合。”现代医注家仍注说不一,有从“来多”者,认为是“月经量来的多”;有从“未多”者,认为是“病变发展在下焦,未至引起上、中焦多方面病变”云云;又有多数注家避“未多”不释,只言妇人  相似文献   

4.
“火郁发之”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论述六气变异,五郁之治,有“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之谓。王冰注“达,发,夺,泄,折”五法,为“吐,汗,下,解表、利小便,抑冲逆”,引起后世医家争论,使五郁之治法愈辨愈明,愈争愈详,得到不断发挥。笔者仅就“火郁发之”对火热病证的治疗指导试作论述。纵观中医的发展,概由《内经》提出治疗原则和大法,尔后经过历代医家深化为具体治法。联系“火郁发之”原文,郁者,结滞不通也,本指自然气候变化反常,如夏应热而反寒致火热之气被郁,治疗时应本着升发疏散的原则,以恢复心气的正常功能,意在强调…  相似文献   

5.
不少注家皆以为《伤寒论》“脉促”与“急促”或“短促”同义,而非“脉来数,时一止复来”之促脉。如:徐灵胎认为:“促有数意”。钱天来更说:“脉促者,非脉数时一止复来之促也,即急促亦可谓之促也”。顾宪章又以为:“促有短促之义”。日人浅田氏也说:“促者,非脉来数,时一止复来之促,又非数脉之谓促;即短促、蹴促之义”。日人丹波元简还说:“‘辨脉法’并王氏《脉经》以促为数中一止之脉,非也……此促,急促之义也”。一九七八年版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伤寒论选读》甚至认为21、34、140诸条之“脉促”以‘急促’或‘短促’为解,则全篇皆通”。实则这些说法很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6.
金栋 《河北中医》1992,14(5):40-41
“胞”字散见于《素问》、《灵枢》诸篇,由于读音不同,有多种意义,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浅析如下。其一为膀胱。《灵枢·五味论》:“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则缩,绻约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笔者认为“胞”字在此是通假(借)字,其本字应为“脬”,音抛(pāo),即膀胱也。按《说文》:“脬,旁光也。”段玉裁注:“脬俗作胞……胞音包,其借为脬字,则读匹交切。脬者,旁光也,腹中水府也。”历代医家对此“胞”字解释不一,马元台、王安道、汪昂皆认为:膀胱为胞之室,膀  相似文献   

7.
“气因于中”语出《素问·厥论》篇。原文是:“气因于中,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文中的气因于中,《太素》作“气居于中”。其注云:“寒邪之气因虚上乘,以居其中。”高士宗注为:“阴寒之邪,气因于中,而阳气日衰。”张景岳也云:“……为下气上争,为精气滋下,皆因气因于中也。”唯有马莳另辟蹊径,注为:“肾气既困于中。”其文义虽近,然理却欠明。笔者经过反复阅读经文,再三琢磨,觉得无论气因于中还是气居于中,都不合上下文义且使人费解。疑气因于中为气困于中之误,若作气困于中则文通义畅较为贴切。从字义来分析,困字比因字更接近上下经文文义。查《说文》、《中华大字典》、《辞源》、《广雅释言》等辞书,“因”字多作原因、由来、沿袭等解释;而“困”字则多用来形容人之劳乏、环境之穷蹙、困窘、被困不通  相似文献   

8.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和“五运行大论”中均提出“心生血”之说,而注家则认识不一,有的避而不谈,如高士宗等人;张景岳径把“生”释为“主”,其注云:“心主血脉也”;有的也推崇“心生血”之说,但解释不甚清楚,如王冰注云:“心精气生养血也”,张志聪注云:“血乃中焦之汁,奉心神而化赤。”历次编写的中医专业本科统编教材,对“心生血”都避而存疑。从历代医家的意见来看,支持“心生血”者也不乏其人,《张氏医通》认为:“气  相似文献   

9.
《新校正》“素问”注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校正》注说:“按《乾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疴瘵由是萌生,故曰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  相似文献   

10.
《金匮·黄疸病》篇:“酒黄疸者,或无热,靖言了,腹满、欲吐、鼻燥,……”。其中“靖言了”一句,由于费解,后来许多注本在“了”后又添了一“了”,作“靖言了了”。如陆渊雷说:“靖言了了,谓言语不乱也。”又有注本作“静言了了”及“清言了了”,明·赵开美原刻本作“靖言,小腹满”,日人丹波元简按“靖作谵,并系于后人改定”。各说不一,存疑未明。笔者认为“了”是“(?)”(即“乃”字)之  相似文献   

11.
仲景《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篇载有“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对其中“少腹如扇”一语,历代大多数注家及各版金匮教材,都解释为少腹作冷如被风吹的自觉症状。如尤在泾云:“少腹阵阵作冷,若或扇之也。”四版教材和五版教材解词均言:“少腹如扇:指少腹作冷如被风吹之状。”又《中  相似文献   

12.
“炅”字,(音jiong)《说文》释为“见也,从火日”,《广韵》释为“光也”。《辞海》释炅:①光明。②热。此字在《素问》中多见,如《举痛论》:“寒气客于脉外……得炅则痛立止。”王冰注:“炅,热也”;《太素》注“炅”曰:“炅音桂,热也。”原文炅与寒相对来看,解释为热是不成问题的。此字非仅解释作热,而且可以直接写作热。《举痛  相似文献   

13.
阅读文言文之难,难在字(词)义的解释,往往一个字得不到确切的解释,难免文义间格,语意含混不清。笔者在阅读《医古文·温病条辨叙》这篇文章时,对“夭札之民,咸登仁寿者”的“札”字解释就有体味。感到对难字(词)必须寻求古训,探明词义,才能把握住文句,透彻地理解文章的精义。《说文》六上木部“‘札,牒也。’段玉裁注:‘片部曰:牒,札也。二字互训。长大者曰椠,簿  相似文献   

14.
《素问·六节脏象论篇第九》曰:“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关于“罢极”,历代注家各执已见。笔者通过翻阅资料、考证研究,认为古文字学中,“罢”为“罴”地省写,通用。故“罢极”者,“罴极”也。如此释之,则文意通,疑虑顿消。1 “罢”释曹聪孙《古书常见误读字字典》“古籍中,‘罢’字多音多义……还是‘罴’的省写字”[1]。而“罴”,《山海经·西山经》记载:“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山番冢之山……兽多犀凹牛熊罴”[2]。《史记·五本纪第一》:“轩辕乃修德振兵……教熊罴貔貅 虎”[3]。《诗·大雅·韩奕》:“有熊…  相似文献   

15.
论“卫出下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卫气所出,历代多所争论,主要有卫出上焦与卫出下焦两种意见。笔者认为卫气所出当在下焦,故就有关问题辨析于下。“卫出上焦”说的提出主张卫出上焦者,最先见于《中藏经》:“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而卫出于上,荣出于中。”隋·杨上善亦倡“卫出上焦”。《太素·营卫气》说;“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行?岐伯答日: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上焦。”注  相似文献   

16.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云:“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对本条的解释,历来注家多认为“转胞”之“胞”为膀胱。个人浅见以为“转胞”之“胞”不是膀胱而是子宫,理由是: 1.《金匮要略》及其以前的古典籍中未有称“胞”是膀胱者。《内经》早就明确地指  相似文献   

17.
“泾溲不利”在《素问》所见有二:一是《厥论》“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一为《调经论》“形有余则腹张,泾溲不利……”.对此历代医家解释不一,王冰云:“泾,大便.溲,小便也.”吴昆曰:“泾,水行有常也;溲,溺溲也.泾溲不利,言常行之小便不利也.”日·丹波元简则释为:“泾溲即是小便.溲者,二便之通称,加泾字,别于大便.”马莳、张志聪及现今统编教材,或避而不释,或避“泾”不注,释为“小便不利”.鉴于此,实有必要弄清其  相似文献   

18.
《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篇:“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津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一段中“白津出”句,历代医家注说纷纭,大凡有三:一从“白津出”,如尤在泾说:“白津,汗之淡而不咸者,为虚汗也”;二从“白汗出”,认为“白汗”就是“迫汗”,或“魄汗”,为剧痛而逼迫出汗;三从“自汗出”,认为是“冷汗自出”等等。现在三者并存于各《金匮》注本之中,谁是谁非,争论不休。笔者从汉字辨淆角度,对“白”与“津”进行了考证,简述如下: 一、“白”“白”二字各有音义考《说文》“白”“白”二字,均为部首字,前者“/”下从“曰”,后者“/”下从“日”。字义各不同:“白,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白,此亦自字也。省自  相似文献   

19.
“巨刺”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巨刺”出自《灵枢·官针》,其内容:“左取右,右取左”,系交叉针刺法,为《内经》刺法之一。对这一刺法为何用“巨”字命名,历来少见解释。上世纪80年代陈克勤,因其难以解释,就认为“巨”字是“互”字的误写[1],却又未提出任何佐证资料,显然只是一种臆测,于事无补。考“巨”字,最初的字义有二,其一,义大;其二,指曲尺。如《说文·工部》:“巨,规矩也。”什么意思呢?“规”是画圆的工具;“巨”乃曲尺,专门用来画方形的工具。《说文》还说“矩、巨,或从木、矢。”段玉裁注“按后人分别巨,大也;矩,法也、常也,与《说文》字异……《唐韵》作矩、…  相似文献   

20.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一文出于《素问·生气通天论篇》。对这段经文的注释,历代注家众说纷纭,其争论的焦点就在于一个“气”字。注家对“气”的含义的理解很不一致,归纳起来大致有六: ①“阳气”说。以姚止庵为代表,认为此“气”指的是“阳气”,阳气失常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