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心动过速即中医惊悸、怔忡之类也。以脉象数急为诊。多系血不养心,神气浮越所致。痰火内扰也间有之。《伤寒论》曰:“数则为虚”,“阳气微,膈内虚,脉乃数也”。《景岳全书·脉神章》亦曰:“数脉之病,惟损为多;愈虚则愈数,愈数则愈危。”然虚损有阴阳之别,故数脉亦有浮沉之分。《四诊正法》曰:“数大而虚则为精血消竭之脉,细急如数阴证似阳之候也。”稽其治法《四诊抉微》指出:“浮数空软阳浮于上,治当温补;沉数细涩阴竭于下,法必滋阴。”《医碥》更补充曰:更“有虚寒而逼火浮越者,真阳欲脱者,脉皆数甚”,且  相似文献   

2.
心动过速即中医惊悸、怔忡之类也。以脉象数急为诊。多系血不养心,神气浮越所致。痰火内扰也问有之。《伤寒论》曰:“数则为虚”,“阳气微,膈内虚,脉乃数也”。《景岳全书·脉神章》谓:“数脉之病,惟损为多;愈虚则愈数,愈数则愈危。”然虚损有阴阳之别,故数脉亦有浮沉之分。《四诊正法》曰:“数大而虚则为精血消竭之脉,细急如数阴证似阳之候也。”稽其治法《四诊抉微》指出:“浮数空软阳浮于上,治当温补;沉数细涩阴竭于下,法必滋阴。”《医碥》补充曰:更“有虚寒而逼火浮越者,真阳欲脱者,脉皆数甚”,且浮弦而大“投以温补之药,则数者静,弦者缓,大者敛矣。”笔者近年来根据临床辨证,应用不同的疗法治疗心悸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肺结核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虚损"的范畴.而"积虚成损,积损成痨",病情发展到"痨病"的阶段,出现消瘦、无力、气急、咳嗽、咯血、颧红、潮热、盗汗、胸痛等一系列的阴虚火旺临床症状时,更与肺结核病相类似.朱丹溪说:"痨瘵主乎阴虚."《直指方》说:"瘵虫蚀人骨髓,血枯精竭."对于治疗"痨瘵"的方法,《医学正传》提出:"一则杀虫以绝其本,一则补虚以复其真元."这是标本兼顾、攻补兼施的治疗原则.中西医对肺结核病的看法均认为系慢性病,因为结核病的主要特征为干酪灶所形成的硬性结节,  相似文献   

4.
治疗肺结核病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结核病在中医学属于虚劳、痨瘵的范围。确切些说,中医所说的痨瘵、传尸、尸疰、肺痨等,即指肺结核而言。中国古代医家曾指出:本病是由痨虫所引起的传染性疾患。早在公元三世纪的《中藏经》中已说明:“传尸者,非为一门相染而成也。锺此病死之气染而为疾,故曰传尸也。”晋代《肘后方》也说:“累年积月,渐就顿滞,以至于死,死后复传之旁人,乃至灭门。”宋元时期,医籍中已明确指出本病的致病源是一种痨虫。如《直指方》说:“痨虫蚀人骨髓,血枯精竭。”明代《古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涉肾(膀胱)病机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杂病辨治之首书,《金匮要略》论及五脏病机,内容丰富,现就其中涉肾(膀胱)部分探析如下. 1肾元亏虚,肾不纳气 《脏腑经络》:"吸而微数……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脉浮在后……必短气而极".《血痹虚劳》:"男子面色薄者……卒喘悸","男子脉虚沉弦……短气里急","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悸".《肺痈肺痿咳嗽上气》:"上气而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以上诸条,皆言肾虚肾不纳气之证.其中虚喘而脉浮大无根,属肾气衰竭重证,必须及时救治.  相似文献   

6.
肺结核属于祖国医学的"虚劳"、"痨瘵"范畴,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表现。《丹溪心法·痨瘵》指出痨瘵有"主乎阴虚"的病机特点,并明确了滋阴降火的治疗大法。虞搏《医学正传》提出本病的治疗应以"杀虫"与"补虚"为原则,一则杀虫以绝其根本,一则补虚以复其正元。  相似文献   

7.
病因病机肺结核是结核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胸痛、消瘦等为主,往往表现为慢性进行过程,导致一系列的"虚损性"症情.巢氏《诸病源候论》中的"虚痨赢瘦候"、"虚劳少气候"、"虚痨盗汗候"、"虚痨骨蒸候"以及"痨注候"等条,已具体地描述了有关本病的许多主症及其传染致病的关系.大体虚痨、虚损,病情较轻,痨瘵则病情较重,其中尤以痨瘵一症,与肺结核病更相似.病由为七情失节、酒色过度、外感风寒留恋伤肺以及由病者传注而得等,但以人体内在的  相似文献   

8.
汉代张仲景参《黄帝内经》而立虚劳,于《金匮要略》始见"虚劳"病名,至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首将虚劳之病位归至五脏,《中藏经》详述"传尸、鬼疰、尸注"等传染病,唐代孙思邈于《备急千金要方》首次将"尸疰""鬼疰""飞尸""劳疰"等传染病引入"肺脏篇",与此同期之王焘于《外台秘要》亦提到:"生肺虫,在肺为病",首将传染病与脏腑病变联系在一起,至宋代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首以"痨瘵"定名。肺痨之因在于内外两端,内者正气虚弱,外者感染痨虫,二者互为因果。禀赋不足、饥苦劳倦、奢欲过度、怒郁忧思、病后失养均可导致正气虚弱,从肺痨的整体病程看,阴虚是本病发展的关键,阴虚的病理现象贯穿于本病始终。从肺痨的整体发病趋势看,可由正虚而致痨,亦可由痨而致虚。肺痨之治则可总结为"补虚培元,兼以杀虫",又根据症状的缓急不同,其侧重点亦有所不同。此外还有针灸法,导引法,倒仓法等。  相似文献   

9.
读了您刊“亦谈虚寒证可见数脉”一则(1982年第5期“读者园地”),系援引1981年第10期关于叶显纯氏“论数脉”之作。我亦曾研究“数脉”,对数脉的看法,不仅非实非热,当求责其反面,即亦虚亦寒。虽然,抑且更须缜密以求,始臻全貌也。尝读清·郭治(元峰)《脉如》一书,论载数脉颇详,不敢掠美,愿原章以录,仅供读者参考可耳。数脉息脉辐辏,按举有力,五至六至以上,凡急疾紧促之属,皆其类也。主阳盛燔灼,侵剥真阴之病,为寒热,为虚劳、为外邪、为痈疽,此病随脉见  相似文献   

10.
关于针灸治疗原则 ,《灵枢经·经脉》篇谓 :“盛则泻之 ,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 ,陷下则灸之 ,不盛不虚 ,以经取之。”对此 ,后世针灸医籍大多解释为 :凡是实证 ,宜用泻法 ,虚证当用补法 ,热证应疾刺 ,寒证久留针 ,阳气不足而脉陷下者 ,灸法最宜 ,不盛不虚的病证 ,取本经腧穴以治之。笔者通过复习有关文献 ,发现此种解释有悖于该文原意 ,故略陈管见 ,以就正于同道。1 “盛、虚”指脉象《灵枢经·经脉》篇在记述每条经脉的循行与病候后 ,均指出“为此诸病 ,盛则泻之 ,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 ,陷下则灸之 ,不盛不虚 ,以经取之…  相似文献   

11.
《不居集》乃清代新安医家吴澄所著。该著作承袭《内经》之言,又参合宋元明诸家之医理,结合吴澄自身临证心悟与对易学所思探讨了虚损类疾病的证治理论。吴澄先将“劳、虚、损、怯、瘵”五者作以分辨,认为五者的发病原因不外乎五脏之火飞扬、男女声色过度与先天禀赋不足三种,在病情发展方面总属由轻致重的递进关系。吴澄又围绕虚损之嗽、热、血三证擘肌分理,将中医学与易学结合,以卦象比拟的方式讨论虚损发热、出血的症候,并提出以“三纲八目法”对咳嗽进行分辨。《不居集》治疗虚损痨瘵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亦有发新,吴澄善用柴胡、葛根,以“攻、补、托”或“理脾阴”的方法辨治虚损;治痨方面,其尊崇水北之道,提倡“明阴阳、行开关把胃”之法,又批判前人以天灵盖入药之理,以同气相求为原则,择选血肉有情之品入药。吴澄拨乱反正,纠正世人“不明朱丹溪而乱予滋阴降火法治虚损”之谬误。吴澄对于两病大体主张防患未然、既病防变的思想,并设“戒忌六法”“调摄十六诀”擒纲扼要。《不居集》有关虚损痨瘵的证治思想简明完备,不拘一格,值得深入挖掘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痹证由风寒湿邪闭阻络脉所致,属实者多,属虚者亦不少,久痹不愈或大病之后及产后气血不足,脉络失养而作痛,此即痹证之属虚者。叶天士谓:“络虚则痛”就是指此而言。证见肢体关节酸痛,痛处不固定,劳累加剧,伴有心悸,乏力、气短、面色无华,舌淡脉弱等症。《临证指南医案》华玉堂按云:“症之虚者,气馁不能充运,血衰不能滋荣,当养气补血,而兼寓通于补。”《临证指南·痹证》又谓:“风湿肿痹,举世皆以客邪宜散,愈治愈剧。不明先因劳倦内伤也。盖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参术  相似文献   

13.
钱乙,字仲阳,是北宋著名的儿科学家。他精勤好学,无书不窥。《钱乙传》谓其“为方博达,不名一师,所治种种皆通,非但小儿医也。”由于医学造诣颇深,钱乙屡愈危证,名震朝野,曾被宋神宗擢为太医丞。钱乙的著作有《伤寒论指微》五卷,《婴孺论》百篇,皆已亡佚,现存《小儿药证直诀》三卷,是其学生阎季忠搜集钱乙生前论述、方剂编集而成的。上卷论脉证治法,中卷为医案,下卷为方剂。《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儿科专著。  相似文献   

14.
奔豚气病《金匮》说:“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考奔豚之名,始见于《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肾脉……微急为沉厥奔豚。”张隐庵谓:“肾为生气之原,正气虚寒,则为沉厥,虚气  相似文献   

15.
大脉一、历代各家对大脉形象的认识《脉经》无大脉之名,后世诸家脉书亦少记载,惟《素问》、仲景书言之,其义较广.滑伯仁说:"大、不小也,浮取之若浮而洪,沉取之大而无力."按:大与小相对,谓脉之形体有大小之别,前人谓大脉形大于常脉一倍,则显较常体为大之脉.滑氏说:"浮取之若浮而洪,沉取之大而无力."则兼脉之气势而言,且大为形体之大,可以不涉及浮沉.何梦瑶说:"大而盛于浮分名洪."若如何氏言,则滑氏所言之浮洪,乃是洪脉而非大脉矣.张石顽说:"大脉者应指满溢倍于  相似文献   

16.
资生汤载于《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疗痨瘵赢弱,饮食减少,喘促咳嗽,身热脉虚及女子血枯不月。我常用此方加减治疗各种常见的虚弱性疾患,疗效满意,现将个人粗浅体会略述如下。资生汤的药物组成生山药50克元参25克白术15克生鸡内金10克(捣碎)牛蒡子15克(炒捣),热甚者加生地25克。  相似文献   

17.
口苦为患者的自觉证状,临床较常见,前贤多认为属实热有余之证。《素问·奇病论》:有“病口苦……病名为何?……岐伯曰:病名曰胆瘅。”王冰注:“亦谓热也。”马莳注曰:“此病乃胆气之热也。”《伤寒论》:“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柯韵伯曰:“苦、干、眩者,皆相火上走空窍而为病也。”现在有关著作亦多谓口苦多属肝胆有热。口苦属实者固多,但属虚者亦屡有所见。朱丹溪在《脉因证治》中即  相似文献   

18.
《灵枢·经脉》提出的“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的治疗原则。补泻是其中最基本的原则,手法亦具有补虚泻实的作用,有文献报导“推上为热,推下为凉”及由里向外推叫  相似文献   

19.
动脉一、前人对《辨脉法》中动脉的体会动脉之名首先见于《伤寒论·辨脉法》,前人体会颇不一致.兹分别征引讨论如下:《辨脉法》第一条说:"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濇弱微弦,此名阴也."成无己注:"病邪在表则见阳脉,病邪在里则见阴脉."此条未言动脉的形象,但属于阳类,与大浮数滑并列,而成氏又认为邪在于表,则其不属于虚可知.同篇第六条说:"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  相似文献   

20.
结脉一、《灵枢》《难经》《伤寒论》之结脉《灵枢·始终篇》说:"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有结动之名而未言其象.后世以《难经》之文为释,未知果当其意否?《难经·十八难》说:"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名曰结也."此言在正常脉搏中,时有一歇止之象,此一歇止,在不定至数中见到.《难经》并未言至数之迟数,至《伤寒论》中乃提到迟数,《辨脉法》说:"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此条言缓数,则缓有迟缓之意,与《伤寒论》中风脉缓作为宽缓之义不同.此条明白指出缓而有止歇者为结脉,为阴盛之病脉,后世大多根据此条.1.《伤寒论》中有二种不同的结脉:《伤寒论》中另有一条,提到两种不同的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