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肝硬化患者不同病因、不同肝功能分级、不同并发症之间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参考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7年3月本院住院治疗的肝硬化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时期门诊体检的健康人群10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血清D-二聚体指标表达情况。结果:各病因组的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因组两两比较,病毒性肝炎组与酒精性肝硬化组、自身免疫性肝硬化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组、淤血性肝硬化组的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酒精性肝硬化组与自身免疫性肝硬化组、淤血性肝硬化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肝功能分组的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级组与B级组、C级组的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级组与C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腹水肝硬化组、不合并腹水肝硬化组的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腹水肝硬化组与不合并腹水肝硬化组的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较正常人升高,且病因不同,D-二聚体升高水平不同,其中以病毒性和酒精性肝硬化最为明显,考虑两种病因对肝损害较大,影响到纤溶系统;另外肝功能分级越高,肝功能损伤越大,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考虑D-二聚体可以作为肝硬化治疗预后转归的参考指标;合并腹水的肝硬化患者的D-二聚体明显升高,对于预测肝硬化进展合并腹水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血浆D-二聚体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春梅  龙尧  邓巧娟 《海南医学》2004,15(6):17-17,16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分正常对照组、肝硬化A级、B级、C级、存活组、死亡组,测定各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采用t检验。结果 血浆D-二聚体水平随肝硬化child-pugh分级而递增,死亡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结论 D-二聚体是一项反映慢性肝损害的敏感指标,对估计预后有极重要的意义,并能反映患者潜在性DIC。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36例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患者中,根据胃镜结果分组,轻度食道静脉曲张10例。中重度食道静脉曲张20例,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6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三组患行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0.9±0.5)mg/L、(1.3±0.4)mg/L、(1.6±0.5)mg/L。有食道静脉曲张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无曲张患者;中重度食道静脉曲张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轻度食道静脉曲张患者;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血浆D-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未出血患者。结论: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能与静脉曲张程度有关,并严重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并探讨凝血四项、D-二聚体水平及AT-Ⅲ在肝硬化患者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两年内收治的肝硬化患者50例组成本次研究的研究组,按病情程度分为失代偿组与代偿组,各25例。再选取同期入院检查的50例肝功能正常者组成对照组,检查两组对象的凝血四项、D-二聚体水平及AT-Ⅲ含量,对比研究组与对照组的不同。结果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的凝血四项、D-二聚体水平及AT-Ⅲ显著不同;代偿组、失代偿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相较明显较高;代偿组与失代偿组各项指标相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检测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四项、D-二聚体水平及AT-Ⅲ水平,检测肝硬化患者的凝血状况对患者病情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D-二聚体水平在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早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120例肝硬化患者组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形成肝硬化门静脉血栓55例(观察组),65例未形成血栓(对照组)。通过乳胶凝集试验,对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对比、分析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的D-二聚体平均水平为(2.16±1.03)mg/L,对照组为(0.96±0.47)mg/L,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均随肝功能恶化程度加重而升高。结论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的形成与D-二聚体水平上升有密切关系,同时会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严重影响,可将D-二聚体水平上升作为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早期诊断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包进  徐菲  董林 《大家健康》2017,(10):138-139
目的:探讨在肝硬化患者中运用血小板参数联合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间该院收治的80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及80例健康体检人员(对照组),对所有人员均进行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容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D-二聚体检测,统计分析两组人员的检测结果.结果:对照组、肝硬化Child-PughA级、Child-PughB级、Child-PughC级患者PLT水平逐渐升高,MPV、PDW、D-二聚体水平逐渐下降,P<0.05.结论:在肝硬化患者中运用血小板参数联合D-二聚体检测临床意义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凝仪对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进行检测,并与对照组42例进行比较.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增加,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逐渐增高(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8.
乳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预后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原发性乳腺癌患者92例(病例组)和健康体检者85例(正常对照组),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ER、PR、HER2、Ki-67和P53的表达;随访8个月,观察患者生存情况。分析根据不同指标分组的乳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结果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P<0.01);随访期间生存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死亡者(P<0.05);不同ER、PR、HER2、Ki-67和P53表达的乳腺癌患者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D-二聚体可作为评价乳腺癌预后的指标,能够预测乳腺癌患者生存状况,而与激素受体等免疫组化指标无关。  相似文献   

9.
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总胆汁酸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静  冯琦  冯凯祥  袁玉刚  徐鹏  曾平  袁承军 《四川医学》2001,22(12):1115-1115
目的旨在探讨血浆D二聚体及总胆汁酸(TBA)水平在肝硬化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住院肝硬化患者84例进行血浆D二聚体及总胆汁酸(TBA)检测.84例患者均为肝炎后肝硬化,按child分级A级16例,B级34例,C级38例.并以体检健康者44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取受试者空腹静脉血制成血浆备用.D二聚体用单克隆抗体乳胶凝集法,总胆汁酸用循环酶法测定.结果正常对照组D二聚体值(μg/ml)为0.48±0.16,TBA(μmol/L)值为8.2±2.1,肝硬化组D二聚体值(μg/ml)分别为A级2.32±0.65、B级4.1 3±0.71、C级6.87±1.24.TBA(μmol/L)值分别为A级48.4±12.1、B级188.6±26.7、C级296.8±47.3.肝硬化A组D二聚体及总胆汁酸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有显著差异,且肝硬化组中两项指标的水平C级均>B级,B级均>A级,各组间测得值也有明显差异,P均<0.01.结论D二聚体及总胆汁酸均能反映肝硬化肝功能损伤程度,并可作为肝功能分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项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的实验室检测对肝硬化患者治疗、预后的意义。方法测定58例肝硬化患者(其中Child-A级25例,Child-B级21例,Child—C级12例)以及4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含量。结果Child—A级与对照组比较,PT、APrr时间延长,D-二聚体含量增高,FIB血清含量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Child-B、Child—C级与Child—A级比较PT、APlTr延长,D-二聚体含量增高,FIB血清含量下降,并且随着分级的增加差异更加明显。结论通过联合检测凝血功能、D-二聚体含量可以观察病情,判定肝硬化损害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11.
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50例肝硬化患者(Child B级30例,Child C级20例)及20例正常对照测定其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PLT)水平.结果 肝硬化Child B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dimer明显增高(P<0.05);肝硬化Child C级组血浆D-dimer水平显著高于肝硬化Child B级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肝硬化Child C级组FIB与正常对照组和Child B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硬化Child C级组与Child B级组P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硬化Child B级组PL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硬化Child C级组PT、APTT与正常对照组和Child B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D-dimer水平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观察血浆D-dimer水平可早期了解肝硬化患者纤溶系统亢进的程度,对肝硬化患者的病情判断、出血抢救、指导临床用药及预后估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论骨伤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方法收集48例骨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与131例消化内科和呼吸内科患者的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骨伤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观察骨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临床防治骨折并发血栓性疾病和溶栓疗效监测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意义。方法:选取恶性肿瘤患者9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门诊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采用CS51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肺癌、胃癌和肝癌的增高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期高的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临床分期低者,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恶性肿瘤患者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4.
甄文纪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9):3590-3592
目的探讨缺血性结肠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叶县人民医院的60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60例非缺血性结肠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待检者均接受D-二聚体水平检测,比较两组不同时期及不同病灶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观察组第1天、治疗7、14 d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01);全结肠病变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半结左肠病变与右半结肠病变患者,且左半结肠病变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右半结肠病变患者(均P<0.05)。结论缺血性结肠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能反映出病情严重程度,便于评估病灶损害范围,可作为疾病的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卵巢癌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卵巢癌的患者57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时期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良性卵巢肿瘤患者53例作为良性组,另经门诊体检的健康女性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受试者血清D-二聚体的水平,并对观察组患者进行随访。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阳性率均显著高于良性组和对照组,良性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病理分期的提高,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也逐渐升高;57例观察组患者共有26例接受了肿瘤细胞歼灭术,术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术前(P<0.05)。结论:血清D-二聚体可作为一项鉴别卵巢肿瘤的良、恶性及临床分期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新乡市解放军371医院收治的40例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40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析不同分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Ⅰ~Ⅱ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537.5±113.6)μg/L,Ⅲ~Ⅳ期为(1 024.3±325.1)μg/L,均高于对照组的(202.3±62.6)μg/L,且Ⅲ~Ⅳ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Ⅰ~Ⅱ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临床分期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妇科恶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应用D-二聚体含量试剂盒,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进行快速定性及定量检测,检测术前和术后1h、24h、3d、7dD-二聚体含量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术前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高于对照组;术后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升高,术后3d达到峰值;3d后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降低,术后7d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患者血浆可能处于高凝状态,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术后恢复正常水平。因此,动态观察患者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了解病情变化、治疗效果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急性缺血性结肠炎发病过程中的变化,探讨其在急性缺血性结肠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微粒子酶免分析法检测36例急性缺血性结肠炎(观察组)患者入院第1、7、14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与34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分析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缺血性结肠炎病变范围的关系。结果入院第1天及治疗第7、14天,观察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中,全结肠病变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病变患者,降结肠及乙状结肠病变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亦显著高于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病变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结肠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健康者显著升高,故通过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以早期诊断急性缺血性结肠炎;病变范围广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病变范围小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血浆D-二聚体检验对急性白血病的作用。方法: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急性白血病患者103例,纳入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浆D-二聚体检验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初治期及复发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复发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疾病初治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缓解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二聚体水平可以直接反映患者机体凝血功能及纤溶功能,可认为是诊断急性白血病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肝脏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水平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30例正常人和104例肝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肝病患者各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不同类型肝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