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患者,男,38岁,2010年1月因反复腹痛,黏液血便2个月,加重1周就诊. 患者述:2个月前开始左下腹痛,反复发作,有里急后重感,大便带赤白黏液,白多赤少,溏薄,日1~2次,进食生冷加重,伴腹胀纳呆,食后噫气,曾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4~6 g/日,分4次;0.2%甲硝唑100 ml,加地塞米松10 mg保留灌肠.病情时轻时重.1周前上症加重,左下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溏薄带赤白黏液,白多赤少,腹痛则欲便,便后痛减,日3~5次.大便常规:黄色带黏液.镜检:潜血试验OB(+),WBC(5~7) /HP,RBC(1~3)/HP.结肠镜检查:进镜90 cm达于回盲部,回盲部及阑尾开口未见异常,退镜见升结肠、横结肠黏膜光滑,蠕动规律,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黏膜充血水肿,散在出血点,轻度糜烂.  相似文献   

2.
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笔者采用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0例 ,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选择有典型血便、腹痛等症 ,并经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后确诊患者 30例 ,其中男性 1 2例 ,女性 1 8例。病变局限在直肠、乙状结肠者 2 2例 ,侵及降结肠者 3例 ,全结肠均有病变者  相似文献   

3.
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五个方面探讨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理,即抗炎促进溃疡愈合作用,调节NO异常,提高SOD活性,清除氧自由基,减少氧化脂质生成,调节免疫反应,指出,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理复杂,是多因素,多环节相互作用的结果,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组织损伤主要是由于扩大炎症反应造成的,阻止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减轻或终止炎症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中药经验汤剂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治疗观察.方法:通过内服中药,根据患者的临床病理分级情况,观察患者在用药过程中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分析中药经验汤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结果:通过单纯服用中药汤剂治疗,全部38例患者8周内总有效率92.1%,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我们近年采用中药口服及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9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11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8例,治疗组采用先清肠、后中药保留灌肠的方法 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西药抗生素保留灌肠法.两组均用药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对照组为42.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明显延长结论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的西药保留灌肠.  相似文献   

7.
中药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士达  窦和勤 《天津中医》1997,14(3):116-117
  相似文献   

8.
任金瑞 《河北中医》1995,17(6):45-47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灌肠治疗概况任金瑞(河北省医学科学院情报研究所050021)溃疡性结肠炎是直肠的非特异性炎症,多见于青壮年,病因未明,以腹痛、腹泻、粘液便或粘液脓血便为主要临床特征。其病程缓慢,反复发作,西医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本文就近年来中药灌肠治...  相似文献   

9.
中药复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探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阐述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理,认为脾虚为本,湿热为标,血瘀为局部病理损害。治疗上,应采用分期分型治疗。临床将本病分为六型,湿热壅滞、肝气乘脾、气滞血瘀、寒热错杂,脾胃虚弱、脾肾阳虚型。强调在辨证基础上,进一步辨方证论治,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一般的药物治疗,实验组采用自拟方中药汤剂和中药灌肠治疗。观察1个月后2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总效率、中医证候积分、内镜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方中药汤剂和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及肠黏膜的微循环,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从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辨证论治,经验方治疗,经方加减治疗,中药灌肠治疗,中药内服加灌肠治疗,其它治疗)综述了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ce,UC)亦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其病变主要局限在结肠粘膜及粘膜下层,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以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U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相当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且病程缠绵,迁延难愈,复发率高,与结肠癌关系密切,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此病好发于西方国家,我国较西方国家少,近年来,随着诊断手段的完善,本病的检出率与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近年来各地医家采用中医药治疗本病积累了丰富经验。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从辨证论治、辨证分期、固定专方、中成药、单味中药、口服联合保留灌肠、针灸推拿等方面概述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概况;中医药治疗具有一定优势,按辨证论治思维,据其发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症状的特点进行辨证分型,确立方药,内外结合、整体与局部结合、多种给药途径结合、多剂型结合进行个性化治疗,体现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灵活多样性;治愈率高、复发率低,毒副作用亦小,易于被患者接受。未来期望①统一辨证分型、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严格按照对照双盲要求进行观察。②强化流行病学方面研究。  相似文献   

14.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发病率逐年上升,病程迁延难愈,并且极容易复发。近些年来,中药灌肠在对UC的症状及预后改善、缩短病程、减少复发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故而通过文献检索,从经方、经验方、辨证选方用药、中药+西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等方面探究UC的治疗进展,进而说明中药灌肠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取得的确切临床疗效,以及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中医杂志》2016,(11):2452-2456
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提示中医药可能有效防治溃疡性结肠炎。近年来,中医药治疗UC的机制研究成为UC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中发现中医药可通过抗炎、减轻氧化应激、改善肠上皮和微血管通透性、调节免疫、调控肠道微生态等多方面在治疗UC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探讨中医药治疗UC的作用机制对指导中医临床用药,提高临床疗效,以及对进一步探明UC发病机制以及新药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肝硬化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其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及高致死率的特点,是目前医学界治疗肝硬化的难题。原位肝移植虽然是终末期肝病较理想的治疗方法,但肝脏供体的缺乏、术后高免疫排斥反应及高医疗费用等因素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干细胞是一类具有高度分化潜能及自我更新能力极强的细胞,干细胞的移植是目前生命科学及细胞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给肝硬化患者带来了希望,打破了肝硬化后肝细胞不可再生的传统理念。最新研究表明中医药可诱导干细胞迁移、增殖,本文通过综述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已有的研究成果及中药复方或中药单体协同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存在的机制,为中医药干预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学痢疾范畴。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受寒、湿、热等病理因素的影响,治疗应立足整体,详察病机,按照补虚泻实的原则,以清、和、补等法,通过中药复方、单药、中药灌肠等不同形式的中医药疗法,多途径、多靶点、多层次综合作用于患者。其中,中药复方以清热利湿、疏肝理脾、平调寒热、健脾益气、温补脾肾等五类为主;单药有效成分包括生物碱类、多酚类、多糖类、环烯醚萜类等;中药直肠给药充分发挥药物局部抗炎作用,使药力直达病所。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在促进肠道黏膜恢复、缓解临床症状、减少复发方面独具优势。  相似文献   

18.
游小苇 《中医药导报》2009,15(12):82-85
从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的认识、辨证论治、专方专药、中药灌肠、中西医结合、内外合治等多个角度,阐述了中医对本病临床研究与治疗的概况,认为中医灵活用药,随症加减,临床疗效显著,但中医药对本病临床研究也存在严谨程度不够、未设对照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辨证用药与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文献研究分析,辨证分型(大肠湿热、肝郁乘脾、脾胃虚弱、脾肾阳虚、血瘀肠结、阳血亏虚)治疗与灌肠是非常重要手段,疗效确切,治愈率、好转率较高,充分体现中医药优势和特色。中药保留灌肠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有效成分直接在肠道吸收,提高病变部位血药浓度。  相似文献   

20.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不明,西医治疗效果多不理想,采用中药内服,中药联合西药灌肠等多学科,内外结合治疗,疗效确切,副作用小,但临床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