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脑梗死的治疗及疗效分析。方法:4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脑梗死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观察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治疗),每组各24例,对两组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指标、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预后质量明显提高,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小板黏附率、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比积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脑梗死疗效显著,提高患者预后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梗死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选取2006-04-2010-04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梗死的病例30例,对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预示征象进行分析。结果:全部兵力出院时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进行评价:良好10例,中残7例,重残6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4例。结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容易并发脑梗死,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可造成漏诊误诊。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动态观察颅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可针对性地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减少脑梗死的发生,提高颅脑外伤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95例SAH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SAH为多病因的临床综合征,动脉瘤为SAH的主要病因,临床典型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再出血为主要合并症,PNSH无再出血发生。结论老年人SAH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PNSH作为SAH的一个特殊类型,预后好;早期病因诊断,尽快施行病因治疗,是降低再出血率及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求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脑梗死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5年10月-2001年12月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脑梗死的病例43例,总结其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及预示征象。结果:本组病例出院时按GOS标准评价:良好11例,中残8例,重残14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7例。结论:外伤性珠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容易发生脑梗死,外伤早期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要注意防治脑血管痉挛,避免其进一步演变为脑梗塞;在治疗过程中应重视出现脑梗死的征兆并及时处理;外伤后影象学检查发现颅内血肿,脑挫裂伤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同时存在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行CT复查;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梗死时多显示其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继发脑梗死的机制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脑梗死患者的年龄、性别、伴发病、出血量、治疗方法选择、血压、红细胞压积、平均住院时间及预后等情况,并与同期收治的无继发脑梗死的10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脑梗死患者平均年龄为(61±6)岁,其中伴发高血压11例,糖尿病9例,出血量按Fisher标准为B型者22例;治疗方法上选择止血芳酸、6一氨基乙酸、立止血、甘露醇(应用超过l周)、尼莫地平(每日用量大于90nag)、脑脊液置换术、降血压治疗、补液量(每天超过1500mJ)等治疗患者分别为16、13、1、19、17、7、14、12例;治疗前平均收缩压及治疗后平均收缩舒张压分别为(176±10)、(134±8)、(85±8)mmHg,入院后男女病人红细胞压积为(0.52±0.02)L/L和(0、48±0.04)L/L;病死率和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23.33%和(42±12)d。这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脑梗死与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痉挛、出血量、治疗方法选择有关,而且预后差,要及早预防。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与低钠血症的关系。方法 对 2 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低钠血症患者的临床、治疗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低钠血症占同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 5 2 .6 % ,血钠 10 8~130mmol/L ,6例因低钠血症病情恶化 ,治疗后死亡 4例。结论 低钠血症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神经系统症状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正> 我院自1997年6月~1998年11月采用一次性硬膜外导管置入蛛网膜下腔,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60例,起到了治疗、测压双重作用,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0例,男,47例,女13例。年龄17~63岁,平均45.3岁。60例均为外伤所致。合并脑挫裂伤11  相似文献   

11.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为30%~90%.由其造成的脑缺血,轻者引起脑供血不足,重者发生脑梗死甚至死亡,是SAH患者致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防治CVS是降低SAH致残率和病死率的关键.现复习有关文献,对CVS的诊治方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贫血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机制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2007年12月收治的贫血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13例的临床、脑MRI特征及治疗和预后。结果病变主要位于大脑半球分水岭区,常多发且分布不对称,均表现为TIWI低信号,T2WI高信号,DWI高信号。结论老年患者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如果发生贫血则容易形成急性脑梗死尤其以分水岭梗死更多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脑出血急性期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A组)和24例急性脑出血患者(B组)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1.5T磁共振DWI和SWI序列检查,观察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并与12例正常自愿者(对照组)作比较。结果 A组急性期DWI信号较高,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信号增强越明显,病灶边界由模糊转为清晰,阳性率为100.0%,且SWI呈等信号;B组急性期DWI血肿中心信号为低信号,周围呈高信号,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信号增强,SWI为均匀低信号。与对照组相比,A组ADC值降低,但降低幅度不大,且随着时间推移逐渐下降,B组ADC值明显降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无明显改变,且B组ADC值下降幅度大于A组,P0.05;A组PV值正常,但出血性转化时,局部PV值降低,B组PV值明显降低,且B组PV值下降幅度大于A组,P0.05。结论脑梗死与脑出血急性期DWI和SWI检查的影像学表现不同,而DWI联合SWI应用于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检查中,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有助于及时检测出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淀粉样血管病所致脑出血的CT表现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总结15例脑淀粉样血管病(CAA)引起的脑出血患者的CT表现,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及最新病理学研究进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CAA性脑出血有以下特征:多病灶,多形态,多脑叶,多次反复发作(新旧病灶交替),多位于脑皮质或皮髓质交界区,以颞顶枕额叶多见,血肿可破入脑室、蛛网膜下腔等。结论:CAA性脑出血有一定的CT表现特点及临床特点,总结其特点,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与影像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淀粉样血管病所致脑出血的CT表现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总结15例脑淀粉样血管病(CAA)引起的脑出血患者的CT表现,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及最新病理学研究进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CAA性脑出血有以下特征:多病灶,多形态,多脑叶,多次反复发作(新旧病灶交替),多位于脑皮质或皮髓质交界区。以颞顶枕额叶多见,血肿可破入脑室、蛛网膜下腔等。结论:CAA性脑出血有一定的CT表现特点及临床特点,总结其特点。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与影像诊断。  相似文献   

16.
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姬云翔  王业忠  赵冬 《农垦医学》2005,27(5):338-340
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致死或致残的主要原因,SAH后CVS,为脑底大动脉的一支或多支由于动脉壁平滑肌的收缩或血管损伤引起其管腔狭窄。CVS发生的病因和机理研究已持续了数十年,至今尚未完伞阐明。根据痉挛发生的时间CVS可分为:急性和迟发性,急性脑血管痉挛在SAH后立即出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艾灸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一氧化氮(NO)及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2组患者均给予吸氧、镇静、脑神经保护等基础常规处理。治疗组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给予电针联合艾灸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给予模拟电针针刺治疗。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2周。治疗2周后,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MCA-Vm)、颈内动脉颅外段平均流速(VICA-Vm)及Lindegaard指数的变化情况,以及血清NO和ET-1水平的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并观察2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研究过程中,治疗组中有1例退出,对照组中有3例退出。最终治疗组59例、对照组57例纳入疗效统计。(2)治疗后,2组患者的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颈内动脉颅外段平均流速、Lindegaard指数均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颈内动脉颅外段平均流速、Lindegaard指数方面均明显优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不同病因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检出率.方法 对临床和影像学诊断为自发性SAH的180例患者行DSA检查,并对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80例患者经DSA检查诊断为颅内动脉瘤142例,脑动静脉畸形8例,烟雾病3例,动静脉瘘3例,其中2例位于颅颈交界区,总检出率为86.67%,阴性24例.结论 DSA可以作为SAH患者病因诊断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与脑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与脑血管造影术的特点。方法对110例SAH患者症状、病因及DSA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是SAH主要症状;DSA造影阳性者92例,其中脑动脉瘤64例、血管畸形17例和脑动脉狭窄及闭塞11例。结论颅内动脉瘤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全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是SAH病因诊断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急诊手术治疗时机和方法.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急诊手术治疗的100例自发性脑出血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资料.传统手术组52例患者均在60~72h内行开窗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手术.改良手术组48例患者均在24小时内行急诊手术,包括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蛛网膜松解,腰大池置管术等.结果:GOS评分;传统手术组;良好4例,中残6例,重残14例,植物生存状态11例,死亡21例.改良手术组:良好15例,中残10例,重残10例,植物生存状态3例,死亡8例.结论:改良手术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