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造影的效果研究。方法:同时期216例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前瞻性对照,经桡动脉组106例,对照组(经股动脉组)110例,对比观察其成功率、并发症、X线曝光时间及对比剂用量等。结果:两组间X线曝光时间、对比剂用量差异无显著性,经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稍低于经股动脉组(95.4%vs100%,P<0.05),而并发症则经桡动脉组低于经股动脉组(3.0%vs 8.2%,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入路行冠心病介入诊疗中桡动脉痉挛发生的风险及其预测因素.方法 入选经桡动脉入路行冠心病介入诊疗的患者1 020例,记录所有患者的病史资料及用药方案,均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术.测量桡动脉直径并记录动脉解剖异常情况,再行下一步的冠脉造影(CAG)或冠脉介入治疗(PCI).应用Logistic回归...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及在基层医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经桡动脉途径对955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及血管并发症。结果对955例1 630支冠状动脉病变内置入2 610枚支架,其中置入前降支1 418枚,右冠状动脉836枚,回旋支334枚,左主干22枚,置入支架直径为2.5~4.0 mm,长度为8~36 mm。置入后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狭窄消失,即刻效果良好,由术前狭窄(86.7±8.4)%减至术后残余狭窄(5.8±4.6)%,支架置入成功率97.4%。并发症:20例出现桡动脉闭塞,10例出现血肿,8例术后出现前臂疼痛,死亡1例。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不需卧床,患者损伤小,止血方便,血管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都是经股动脉穿刺进行,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冠心病患者逐年增多,而术后长时间的卧床、制动给患者带来更多不便以及潜在的威胁,较年轻患者更为严重.本研究回顾分析57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评价其可行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观察和护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治疗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方法之一。与手术治疗相比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等特点,已受到广泛的重视。介入导管的进入途径首选股动脉,但存在如:股动脉生理性狭窄,下肢严重闭塞性动脉硬化,曾经在股动脉进行穿刺局部瘢痕形成等问题时,需选用挠动脉途径。我院自2001年以来,采用挠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30例,与股动脉治疗相比,患者术后卧床时间短,出血少,恢复快。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应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导丝经桡动脉环完成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方法 2012-01至2012-12我院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2600例,对超滑导丝推送困难或遇到阻力者通过造影导管行桡动脉或上肢动脉造影,对发现的桡动脉环随机分为两组,PTCA导丝组改用PTCA导丝尝试通过桡动脉环完成冠脉造影,改股动脉组直接改为股动脉入路行冠脉造影,比较两组成功率、操作时间、放射线剂量(dose area product,DAP)、造影剂用量情况等.结果 经桡动脉造影确认桡动脉环52例,两组患者完成冠脉造影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 vs 100%,P=0.15),PTCA导丝组操作时间、放射线剂量高于改股动脉组[(922.8±124.2)s vs(699.2±99.5)s,P<0.001; (27288.1±6420.2)mGy/cm2 vs (22711.9±4850.4)mGy/cm2,P <0.05],造影剂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5±5.9) mlvs (45.1±6.2)ml,P>0.05].结论 经桡动脉造影遇到桡动脉环时通过改用PTCA导丝仍可顺利完成冠脉造影,一定程度增加操作时间及放射线剂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比股动脉(CFA)入路探讨经桡动脉(RA)入路行TACE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优缺点。方法 376例行TACE手术患者,采取CFA入路、右侧RA入路、左侧RA入路的例数依次为238例、88例、50例,就手术时间、手术与穿刺成功率、X线透视时间、发生并发症状况、病例选择倾向,对3组展开对比分析。结果 在手术与穿刺成功率方面,两侧RA组皆未表现出明显不同(P> 0.05),但在这2项指标上,相较CFA组,两侧RA组皆表现为显著偏低(P<0.05)。在手术时间与X线透视时间上相较左侧RA组与CFA组,右侧RA皆表现为显著偏高(P<0.05),同时在这2项指标中,相较CFA组,左侧RA组皆表现为显著偏高(P<0.05)。在并发症发生状况相较CFA组,两侧RA组皆表现出优势,多数患者更倾向于再次手术时选择两侧RA入路进行手术。结论 经桡动脉行TACE是安全可行的,在患者中接受度更高,虽存在操作难度较高等不足,但仍值得进一步发展及应用。  相似文献   

8.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传统途径是经股动脉途径,1992年荷兰医生Kiemeneij首先开展了经桡动脉行PCI术^[1]。由于桡动脉附近没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经此途径的介入治疗:不易造成神经、血管的损伤,而且手掌为双重供血,即使该治疗使桡动脉闭塞。也不容易发生手部缺血;另外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手术的患者术后可立即拔除动脉鞘管,加压固定3。6h即可.因此术后患者无体位限制、痛苦小、术后出血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由于经桡动脉入路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不少医院已将其作为常规路径使用。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0月间,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322例患者,经过精心的护理,尤其是加强术前、术后护理,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取得良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经桡动脉入路(transradial access,TRA)行介入手术具有安全、舒适的特点,是冠脉介入的首选入路。但TRA在外周介入中应用不足。目前对如何选择合适的患者、合适的器械、降低TRA并发症及提高TRA使用率尚认识不足。为了更好地推广TRA在外周介入中的应用,指导TRA临床患者选择、技术操作规范和医师技能训练,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于2022年组织全国范围内的介入专家成立《经桡动脉入路外周介入中国专家共识》工作小组,并共同制定本共识。本文主要聚焦TRA外周应用现状、优势及局限性、桡动脉解剖学特征、患者选择、操作规范、常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辐射剂量及学习曲线,并通过文献评价结合专家组意见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彩超探查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 transradial coronary angiography , TRA )入路的应用价值。方法择期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患者400例,随机分为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组(实验组)和非多普勒超声检查组(对照组),各200例。主要评价指标包括造影成功率、造影时间、不同直径造影鞘管使用率、术中及术后不良事件(如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局部血肿、假性动脉瘤、骨筋膜室综合征和桡动脉闭塞);次要评价指标包括桡动脉内径、超声下入路解剖变异发生率。结果实验组造影成功率(100%)较对照组(90%)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造影时间比对照组缩短[(10.7±1.0)min vs (12.5±3.5)min,P<0.05]。实验组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均未发生死亡、假性动脉瘤、桡动脉闭塞及骨筋膜室综合征。结论 TRA前应用彩超探查造影入路可提高造影成功率,缩短造影时间,减少术中桡动脉痉挛及术后局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并发冠脉穿孔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1-01至2020-09在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根据是否并发冠脉穿孔进行分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并发冠脉穿孔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有57580例行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其中90例术中出现冠脉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行冠脉介入诊疗患者术后不良反应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504例次行冠脉介入诊疗的患者分为A组(经桡动脉组)270例次、B组(经股动脉组)234例次,并观察、记录、对照二者的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患者穿刺侧肢体疼痛、烦躁失眠、腰背疼痛、排尿困难或尿潴留、局部皮肤损伤等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或0.01),而动脉痉挛或畸形需更换入路或放弃的情况明显高于B组(P<0.05或0.01);手术并发症,A组患者拔管迷走神经反射、出血、血肿等情况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或0.01),而动脉瘤、动脉闭塞、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创伤小、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少、卧床时间短、术后处理相对方便、安全,给患者带来的心理压力小,术后体位舒适,患者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13.
Coronary artery intramural hematoma is a rare complication of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which develops from intimal tear of coronary artery and propagates by blood accumulation along the medial surface of adjacent segment. Fifty-three-year-old male presented with nonexertional chest pain; he was referred after a positive stress test with+ moderate lateral wall ischemia. Coronary angiography showed 80% lesion in mid-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 (mLAD). Angiogram after angioplasty with 2.0 mm × 15 mm balloon and 3.0 mm × 15 mm drug-eluting-stent demonstrated a new stenotic lesion distal to stented mLAD segment. Subsequently, an overlapping 3.0 mm × 30 mm stent was placed with effective restoration of blood flow through LAD. Dur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balloon predilatation can result in plaque fracture and stent deployment may cause intimal tear forming intramural hematoma which can lead to post-PCI myocardial infarction necessitating prompt detection by intravascular imaging with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and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Management is based on individual patient''s characteristics and includes medical therapy, angiographic surveillance or repeat PCI.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老年冠心病患者小血管置入国产EXCEL支架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本研究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单纯置入小血管支架(支架直径〈3.0 mm,297例)和单纯置入大血管支架(直径≥3.0 mm,405例)进行对比分析,术后6、12、18个月进行随访,观察临床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情况及血栓发生率。结果 6~18个月时两组间MACE事件、靶病变血运重建(target lesion revascularization,TLR)、心源性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非致命性急性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及累计血栓事件老年小血管支架组较大血管组增加(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小血管内置入国产EXCEL比同龄大血管冠心病患者血栓累计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构建以时间点和观察项目为框架的外周介入术后患者观察表,应用于临床并评价其效果.方法 采用非同期病例对照研究,以便利抽样法选取2014年6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1 01例外周介入术后患者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及记录,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102例外周介入术后患者为干预组,采用常规护理并应用自行设计《外周介入术后观察表》进行观察,将两组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实施后每月邀请10名患者、5名管床医师、5名责任护士进行一次护理质量满意度评价.结果 干预组主要术后并发症发生例数低于对照组,差异经X2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经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该表后,患者、管床医师对于护理质量满意度提高、责任护士对护理质量自评满意度提高,差异经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干预组患者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表明该观察表设计合理且符合专科特点,突出了对外周介入术后患者病情的动态观察,强化了监测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性,有利于外周介入术后病情观察的落实,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老年无保护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的临床特征,分析老年无保护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ULMCA)介入治疗的临床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6例老年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并经随访6~24个月,观察心绞痛复发、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死亡和再次进行冠脉血运重建术等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①老年患者危险因素中高血压、糖尿病比非老年组多见,而非老年组吸烟、肥胖者高于老年组;②临床资料比较:左主干病变老年组中心绞痛发生率88.6%,心肌梗死发生率为65.7%,明显多于非老年组(P<0.05),同时老年组LVEF较非老年组更低(48.3%vs 60.6%)(P<0.05);③老年患者左主干病变合并多支血管病变为主(91.4%),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多位于左主干远端分叉处(55.7%);④老年ULMCA病变PCI术和CABG术,在住院期间的终点事件中,均无死亡及心肌梗死。随访发现,进行PCI或CABG治疗组的死亡率和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P<0.05)。但PCI组心绞痛复发率、血运重建率高于CABG组(P<0.05)。结论:老年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发生率略高,多伴发糖尿病、高血压,合并有多支血管病变,病情更严重,PCI治疗更复杂。经过选择的老年ULMCA支架置入术是可行和安全的,并可取得较好近、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系统性评价经皮冠脉介入(PCI)术后应用不同剂量氯吡格雷预防心血管事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指导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Cocharne Library、CNKI、万方数据库,手工检索有关引用文献,并结合文献追溯的方法,收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PCI术后应用氯吡格雷的随机对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经桡动脉途径(TRA)、经股动脉途径(TFA)行无保护左主干(ULMCA)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沈阳军区总医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行ULMCA病变PCI的286例患者进行同顾性分析,其中,TRA 144例(TRA组),TFA 142例(TFA组).比...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左主干急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新术式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 收集2003年5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左主干急性闭塞患者58例临床资料.其中14例接受传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44例先接受小球囊扩张,血流恢复TIMI分级3级后等待30~40 min再植入支架.结果 接受传统PCI治疗患者中8例死亡,死亡率为57.1%(8/14);接受先行小球囊扩张再行支架植入术患者中仅3例死亡,死亡率为6.8%(3/44).结论 小球囊扩张后延时支架植入术治疗急性左主干闭塞患者死亡率更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