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黏度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的效果.方法 将42例分别采用高黏度和低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1例,研究组患者术后4h下床活动,8h离床活动,对照组患者术后12h下床活动,24 h离床活动,术后3d内CT复查观察椎旁渗漏和椎体内骨水泥分布情况.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压疮风险评分(Braden)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分评价两组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术后24 h、第7天VAS、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 h Barthel、Braden评分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黏度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PVP术后早期下床活动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少压疮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减轻护士和家属的负担. 相似文献
3.
4.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适应证、椎体造影表现、关键技术、近期疗效及并发症的预防。资料与方法 43例骨质疏松症并55节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在透视监视下经椎弓根行椎体穿刺,所有椎体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行椎体造影,注入粉/液/对比剂比例为3:2:1的聚甲基丙烯酸甲脂(poly—methylmethaerylate,PMMA),术后CT观察PMMA分布状况和有无渗漏,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和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 PVP技术成功率100%。椎体造影主要有4种表现,其中独特的征象是对比剂注入压缩骨折椎体内后呈囊状分布并滞留。PMMA平均注入量胸椎3.3ml,腰椎4.5ml。随访1-18个月,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和无效(NR)分别为74.4%、20.9%和4.7%,总有效率95.3%。CT证实椎体周围PMMA渗漏5例,但无l例出现临床症状。结论 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安全可行;椎体造影有助于预测注射PMMA在椎体内的分布状况和发生渗漏的可能性;主要并发症为PMMA渗漏,防止渗漏的关键是必须在PMMA黏稠阶段及透视监视注射。 相似文献
5.
7.
8.
目的比较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采用单双侧液压输送高黏度骨水泥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2016年1月-2018年11月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收治的OVCF患者118例。随机抽签法分为单侧组(59例)及双侧组(59例)。单侧组男性37例,女性22例;年龄61~88岁,平均72.3岁;跌伤40例,道路交通伤19例。双侧组男性39例,女性20例;年龄60~86岁,平均72.3岁;跌伤42例,道路交通伤17例。单侧组行单侧液压输送高黏度骨水泥PVP,双侧组行双侧液压输送高黏度骨水泥PVP。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手术前后椎体高度与Cobb角,术前、术后6个月VAS评分及功能障碍指数(ODI),骨水泥渗漏发生情况。结果单侧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以及骨水泥注入量均少于双侧组[(34.23±9.01)min vs.(55.22±6.38)min、(19.42±6.22)次vs.(31.05±7.54)次、(3.21±0.42)m L vs.(5.07±0.69)m L,P<0.05]。单侧组与双侧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均高于术前[(2.15±0.57)cm vs.(2.01±0.74)cm、(2.20±0.58)cm vs.(2.00±0.73)cm],而Cobb角小于术前[(8.52±4.34)°vs.(10.75±6.23)°、(8.04±4.45)°vs.(10.68±6.20)°,P<0.05];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间高度、椎体后缘高度、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与双侧组术后6个月VAS评分、ODI指数均低于术前[(1.24±0.31)分vs.(7.04±0.52)分、(1.30±0.32)分vs.(7.01±0.54)分]、[(23.14±6.02)%vs.(71.42±11.49)%、(23.20±6.04)%vs.(71.39±11.50)%,P<0.05];但单侧组与双侧组术前、术后6个月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5.08%,低于双侧组的18.64%(P<0.05)。结论单双侧液压输送高黏度骨水泥PVP对OVCF患者椎体高度、Cobb角以及疼痛、功能的改善效果相当。然而,单侧液压输送高黏度骨水泥PVP具有手术时间较短、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较少以及骨水泥渗漏发生风险较低的优势,临床工作中可按照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30例患者采用高黏度骨水泥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通过术前常规护理及心理、饮食干预,术后指导四肢康复锻炼和严密观察骨水泥渗漏,及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30例患者在护理干预下积极配合PVP治疗,术后疼痛明显减轻.结论 术前充分地准备,术后正确的指导和精心的观察、护理,能够帮助患者尽快地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应用椎体成形术治疗疗效。方法对20例22个椎体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术前均行胸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T1W1,T2W1及STIR像MRI检查,结合患者的疼痛及叩痛部位来确定病椎。其中单侧注射10例,双侧注射12例,骨水泥注射量3~6 ml。临床疗效采用VAS评分和Roland-Morris功能评分进行评价。结果VAS评分由术前9.07到术后2.46和最终随访时2.15(P<0.001)。RolandMorris评分由术前21.25到术后6.70和最终随访时5.55(P<0.01),所有患者腰背疼痛均基本缓解,其中18例疼痛完全消失,2例基本缓解。2例出现不同程度骨水泥渗漏,但渗漏至椎间隙及椎体前缘约2mm,无神经压迫症状。术后患者均于术后3h至术后第2d下地行走,翻身及行动时疼痛缓解最为明显。结论应用椎体成形术是老年性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很好的治疗方法,但需严格掌握适应症,术中掌握骨水泥搅拌时间及注入时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C臂CT技术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自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对110例OVCF患者实施PVP治疗,所有患者分为两组,A组48例在普通DSA引导下完成,B组62例在平板DSA C臂CT引导下完成,比较两组的术前、术后1d和1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填充率及骨水泥渗漏率.结果 所有病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两组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期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骨水泥渗漏率明显高于B组,而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填充率明显低于B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利用C臂CT成像技术可以更直观地监测PVP中的穿刺过程,准确评判骨水泥的分布和泄漏情况,降低高龄患者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术前体位干预联合高黏度骨水泥注入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月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50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处理方式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经皮椎体成形术(pep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术前体位干预联合高黏度骨水泥注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骨水泥用量、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评分(ODI)、伤椎高度压缩率、Cobb角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骨水泥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伤椎前缘、后缘、中线高度压缩率及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中线高度压缩率及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降低,观察组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中线高度压缩率及Cobb角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伤椎后缘高度压缩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背部不适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体位干预联合高黏度骨水泥注入用于行PVP术治疗的OVCF患者可有效减轻疼痛程度,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改善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中线高度压缩率及Cobb角,并有助于降低骨水泥渗漏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的疗效、术中策略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回顾性研究2004年6月—2010年6月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350例,术后并发骨水泥渗漏2例术中骨水泥渗漏到椎管内,压迫脊髓神经产生腰背痛及下肢放射性疼痛,于术后12 d及23 d行椎管探查渗漏骨水泥清除术。结果随访12~22个月。VAS评分从术前(9.2±0.6)分到术后(2.3±1.5)分和最终随访(2.6±1.2)分(P<0.05)。Oswestry功能评分由术前(64±8.1)分到术后(25±4.4)分和最终随访(27±3.7)分(P<0.05)。结论椎体成形术(PVP)是微创治疗椎体骨质疏松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通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及术中策略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高龄胸腰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65例胸腰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高龄患者,按手术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3例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对照组32例采用非手术疗法,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伤椎前后缘高度恢复情况、Cobb’s角矫正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较前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明显,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伤椎前后缘高度、Cobb’s角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高龄胸腰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5.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慢性症状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对伤后3个月以上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观察患者症状改善及并发症情况。方法 对2006年5月至2008年5月行PVP术的22例患者进行随访,根据MRI表现分为骨髓水肿组(组Ⅰ)和无骨髓水肿组(组Ⅱ),手术前后给予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不同骨折时间的VAS变化的差异,了解并发症的发生及患者的主观满意度。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12.2个月,术前VAS评分组Ⅰ为7.77 ± 0.73,组Ⅱ为7.44 ± 0.88,总体为7.63 ± 0.79。术后1 d VAS评分,组Ⅰ为3.61 ± 0.51,组Ⅱ为3.88 ± 0.60,总体为3.72 ± 0.55。随访时VAS评分组Ⅰ为3.46 ± 1.05,组Ⅱ为3.56 ± 0.73,总体为3.50 ± 0.91。所有患者无骨水泥渗漏造成的神经压迫等并发症,手术的主观满意度良好(约90.9%)。结论 对于慢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PVP是一种有效、安全的疗法;MRI对于病变的评估非常重要,术前MRI出现骨髓水肿信号的患者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86例,其中23例患者为多节段椎体骨折。分析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采用模拟视觉评分(VAS)及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术后疼痛缓解及日常活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9例患者一次手术完成3节椎体,4例患者一次手术完成4节椎体。3例患者术中出现一过性血压升高和呼吸困难。术前VAS评分及ODI值平均8.58±1.12、81.43±12.54,术后1d平均为3.03±0.98、31.04±11.11,疼痛缓解及日常活动功能恢复显著。5例患者1年内出现再发椎体压缩骨折。13节椎体发生骨水泥外漏。结论PVP是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必须注意脂肪栓塞并发症,一次手术至多完成3节椎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疼痛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的治疗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OVCFs病例资料2 755例,按照治疗方式分为非手术治疗组774例、椎体强化组2 070例(包括103例非手术治疗无效转入椎体强化组患者)和开放手术组14例。分析各组性别、年龄、基本信息(受教育程度)病程、外伤史、脊柱畸形、椎体骨折史、椎体强化史、腰椎骨密度(L_1~L_4)、MRI特点与椎体骨折数量、骨质疏松治疗方案、随访时间及背痛变化VAS评分等。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男性592例,女性2 163例;年龄37~99岁,男性平均年龄(74.8±9.0)岁,女性平均年龄(71.3±8.5)岁。非手术治疗组中671例(86.70%)初始VAS评分(5.81±0.56)分,治疗3周~3个月(中位数6周)后VAS评分(1.02±0.83)分;103例(13.30%)初始VAS评分(6.74±0.24)分,随访3周~6周(中位数4周)VAS评分(5.35±0.73)分,疼痛缓解差转入椎体强化组进行椎体强化治疗。非手术治疗有效与无效亚组间比较,年龄、外伤史、强化史、脊柱畸形、病程、椎体骨折数量、初始VAS评分、MRI信号及骨质疏松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椎体强化组共2 070例,初始VAS评分(8.37±0.81)分,术后即刻VAS评分(2.04±0.93)分,其中2 037例(98.40%)患者术后即刻VAS评分≤2分。464例(16.84%)患者系再次椎体骨折入院,182例(39.22%)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282例(60.78%)未持续抗骨质疏松治疗。开放手术组特征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塌陷(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llapse,OVC)、畸形、失稳合并神经压迫,经后路减压、畸形矫正、骨水泥强化钉道、椎弓根螺钉固定术,随访14~30个月(中位数16个月)均获得骨融合,生活质量改善。结论年龄≤70岁、无外伤史、无强化史、无畸形、病程较短、单椎节骨折、VAS评分≤6分、MRI为局限性信号、骨密度稍低、轻中度疼痛OVCFs患者可尝试非手术治疗。椎体强化治疗止痛效果满意,术后需严格抗骨质疏松治疗,降低再骨折风险。椎体爆裂、神经/脊髓压迫、严重失稳者开放手术可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