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严重并发症原因及预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方法 2005年1月-2007年7月,57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1 252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术后针对发生的并发症,给予积极治疗,同时结合生化及影像学检查,探讨严重并发症出现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结果 并发症有上消化道出血3例、急性肝功能衰竭6例(死亡1例)、肺栓塞1例、胆汁瘤2例、胆囊炎4例、胃穿孔并死亡1例.结论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出现的严重并发症与术前肝功能较差、门静脉高压、化疗栓塞药物剂量过大、药物反流及异位栓塞等有关.重视TACE术时机的选择,采用规范化的介入治疗措施,可以避免或减少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3.
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CT和DSA随访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CT和DSA_在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肿瘤残存和复发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确诊4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别于1~4次肝癌TACE治疗后1~6个月行CT和DSA复查,2项检查间隔时间为3~5 d.分析和比较CT和DSA对肿瘤残存和复发的显示情况.结果 碘油沉积形态可分3种类型:密整型,缺损型,稀少型.密整型9例(20.0%,9/45),CT与DSA 6个,H内复查均未见复发.缺损型32例(71.1%,32/45),32例中DSA示27例病灶残存或复发,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显示19例残存或复发,CT于动脉期见病灶显著强化者16例,门静脉期进一步强化者3例(提示有门静脉参与供血),DSA发现该区有明显染色及供血,另有8例CT与DSA表现不一致,CT双期增强无强化,但DSA可见肿瘤血供及肿瘤染色;稀少型4例(8.9%,4/45),CT双期增强轻度强化,DSA提示肿瘤为少血供.结论 肝癌TACE治疗后CT平扫及双期增强CT扫描可作为显示肿瘤残存和复发的首选检查方法,DSA是观察肿瘤变化和评价疗效的最敏感和特异的方法;两者的结合对病灶的显示和后续治疗作出更好指导.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碘化油沉积与其血供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术后碘化油沉积与其血供的相关关系。方法:对比37例原发性肝癌TACE术前、术后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资料,分析其血供与碘化油沉积的数量、部位的相关关系。结果: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碘化油主要沉积于动脉期明显强化的区域。肝动脉供血型肝癌碘化油沉积较好。易发生肿瘤组织变性坏死、肿瘤结节缩小。而肝动脉供血型肝癌伴发动静脉瘘形成、门静脉供血型、双重供血型及少血供肝癌碘化油沉积较差。结论:原发性肝癌血供与TACE术后碘化油沉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联合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过继性免疫治疗对原发性肝癌(HCC)的效果。方法:选择确诊HCC 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22例。对照组采用TACE治疗;观察组在TACE间歇期进行CIK细胞治疗。比较两组术后生活质量(QOL)改善情况、1年及3年生存率。结果:观察组QOL改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TACE联合CIK细胞免疫治疗可以提高HCC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6.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在原发性肝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在原发性肝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男23例,女1例,年龄38~69岁,采用术前介入化疗和栓塞,栓塞后3~7日内择期手术,术后再行介入化疗和栓塞治疗。结果:24例肿瘤根治术及术前术后168次肝动脉灌注术(TAI)、肝动脉化学栓塞术(TACE)均为100%成功率。复查AFP 19例恢复正常,5例有明显下降,6~24个月复发21例,经TACE治疗,复发灶均有不同程度缩小。死亡2例,中位存活期19.5月。存活着22例,中位存活期已达23.5月。结论:术前行TACE有利于争取手术机会和手术根治,防止术后复发。介入治疗和手术结合是提高肿瘤整体疗效及病人存活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肝癌的恶性程度极高 ,其自然生存期多小于 1年。虽然各种诊断手段在不断提高 ,但仅有约 2 0 %的患者于确诊时能手术切除 ,且术后仍有 30 %~ 70 %的复发率[1 ] 。据Takayasu等[2 ]报道 ,在 672例肝癌的治疗手段中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trans catheter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 ,TACE)占 54 .5 % ,经皮穿刺乙醇注射 (percutaneousethanolinjection ,PEI)治疗占2 4 .2 % ,外科手术占 2 0 .6 % ,其它治疗占 0 .7%。因此 ,TACE是目前肝癌的主要治疗手段。CT在肝癌的诊断和TACE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近年来有关TACE的CT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精准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ACE)在原发性肝癌(PL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PLC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常规介入组(常规组)60例行常规平板DSA引导下的TACE及精准介入组(精准组)60例行3D-DSA引导下的精准TACE,记录2组患者介入术前3d内及介入术后第1、3、5天肝功能、手术时间、X线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结果 2组患者介入术前3d内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介入术后第1、3、5天的ALT、AST、TBIL、DBIL升高水平均明显高于精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准组介入手术时间(78.58±5.15)min,明显高于常规组(64.48±9.8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X线辐射剂量、对比剂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 精准TACE在极大保护正常肝组织的前提下实现了瘤灶的完全栓塞,降低了患者的肝损伤程度,虽然增加了介入手术时间,但未增加患者的X线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因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是不可切除性肝癌的重要治疗方法,其疗效是制定临床治疗计划的重要参考,本文就利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进行评价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宝石CT能谱成像(GSI)对肝癌TACE术后疗效评估及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10月经病理证实为肝癌经TACE术后患者3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30例患者TACE术后1~3个月分别行宝石CT能谱扫描及DSA复查,两者平均间隔时间2~4 d.一次CT扫描得出混合能量(QC图)及能谱(Mono)图像,图像后处理采用ADW4.6工作站和GSI-viewer软件.采用2种方法观察,A法观察QC平扫、动脉期及门静脉期;B法观察最佳单能量、碘/水(iodine/water)基物质图及能谱特征.由2名从事腹部影像工作经验丰富的副主任医师分别对图像在后处理工作站上进行独立评价,结果与DSA对照,计算A、B2种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等指标,采用x2检验比较2种方法的诊断能力.结果 30例TACE术后复查患者共检出154个病灶,DSA明确其中100个病灶有强化,54个病灶无强化.A法灵敏度为72.0%(72/100),特异度为77.8%(42/54);B法灵敏度为97.0%(97/100),特异度为94.4%(51/54),两者灵敏度及特异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3.04,x2=7.11,P<0.05).A法与DSA一致性中等(κ=0.47,P<0.01),B法与DSA一致性良好(κ=0.91,P<0.01).结论 与常规CT相比,在不增加辐射剂量的前提下,GSI能明显提高小病灶及多发病灶的检出率;GSI根据能谱分析图的不同特征,反映肿瘤的同源性,客观地提示某一病灶是否为复发或转移灶,有效地鉴别肝脏乏血性肿瘤与其他病变,在肝癌TACE术后疗效评估及随访中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经皮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伽玛刀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25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联合治疗组)135例采用TACE+伽玛刀治疗,B组(对照组)124例采用TACE治疗。完成治疗3个月后复查肿瘤大小,所有病例随访2年。结果 259例患者全部完成治疗,A、B两组总有效率(CR+PR)分别为83.7%、50.8%;6、12、18、24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96.2%、85.9%、71.2%、54.1%和82.3%、65.3%、524%、3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结论 TACE联合伽玛刀治疗原发性肝癌有较好的近期效果,优于单纯介入治疗,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调强放疗(IMRT)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和不良事件.方法 入组的59例中晚期肝癌患者分为TACE联合调强组(治疗组n=30例)与TACE组(对照组n=29例),比较两组之间的早期肿瘤反应率,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FS),中位生存期(mST)和不良事件.结果 治疗组的早期肿瘤反应率明显优于对照组(60.0%对34.4%,P=0.043);治疗组和对照组中位PFS(mPFS)分别为260 d和195 d(P=0.006),mST分别为468 d和431 d(P=0.195).治疗组出现2例严重的肝功能损害,经20余天积极护肝治疗后好转.结论 TACE联合调强放疗治疗中晚期肝癌可增加肿瘤早期反应率,延长肿瘤PFS,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在原发性肝癌TACE术中含雷替曲塞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90例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应用含雷替曲塞方案行肝癌TACE术,观察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90例患者中获CR 23例,PR 36例,SD 24例,PD 7例,有效率(CR+PR)为65.6%.1年生存率为72.2%,中位生存期(mOS)为15.9个月,无进展生存期(PFS)为9.1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BCLC分期、联合治疗、碘油沉积类型、血管瘤栓的生存率有明显差异(P<0.05).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BCLC分期(x2=9.83,P=0.002)、联合治疗(x2=6.40,P=0.011)是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疼痛、呕吐及骨髓抑制,Ⅲ~Ⅳ级不良反应少见,无治疗相关死亡.结论 含雷替曲塞方案TACE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有效性及安全性较好,患者易耐受.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早期症状不明显、发展速度快、预后差等特点.患者有临床症状时大多已属中、晚期,临床中,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对失去手术机会的中晚期肝癌患者的首选方法之一.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相关的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是否能引起HBV激活,国内外学者对此的相关报道并未统一,本文就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TACE术后对HBV激活影响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ABCR评分对我国肝癌患者再次行TACE的指导意义.方法 收集连续行TACE治疗的126例肝癌患者,根据其甲胎蛋白、BCLC分期、Child-Pugh分级和影像学检查资料,计算每例患者的ABCR评分.进一步根据ABCR评分将患者分为-3~0分组,1~3分组和≥4分组,应用Log-Rank检验比较其生存期是否有差异.结果 患者的总体中位生存期为30.0个月,95%CI [21.6,38.4];-3 ~0分组的中位生存期为57.0个月,95%CI[32.8~81.2],1~3分组的中位生存期为16.0个月,95%CI[0.4~31.6],≥4分组的中位生存期为12.0个月,95%CI[5.6~18.5].3组患者的生存期应用进行统计学检验对比,其卡方值为24.00,P<0.05,证明3组患者生存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BCR评分对我国肝癌患者是否再次行TACE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指导意义有待进一步设计良好的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RFA)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完全缓解的影响因素.方法 6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在TACE后1个月内在静脉麻醉下行CT引导RFA治疗,在1个月后采用多期增强CT或平扫加动态增强MRI评估肿瘤是否完全消融.结果 完全消融率为79%,肿瘤残留率21%.肿瘤最大径在30 mm以下的完全消融率为100%,30 ~ 50 mm完全消融率为92.6%,50 ~ 70 mm完全消融率为53.8%,而最大径超过70 mm的患者完全消融率仅22.2%(P < 0.01);肿瘤距离肝脏脏面≥ 10 mm和< 10 mm的患者完全消融率分别为83.7%和46.2%(P = 0.01);单发肿瘤和多发肿瘤患者完全消融率分别为84.8%和50%(P = 0.014).结论 肿瘤最大径是影响肝癌TACE后完全消融的重要因素.影响肿瘤完全消融的因素还包括肿瘤毗邻肝脏脏面,肿瘤多发等. 相似文献
18.
CT灌注成像评价肝细胞癌TACE前后血供的初步经验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肝细胞癌(HCC)前后血流灌注变化。材料和方法:对21例HCC患者TACE治疗前、后1个月行CT灌注成像扫描,测量肿瘤组织治疗前后肝动脉灌注值(HAP)、门静脉灌注值(HPP)及肝动脉灌注指数(HPI)。结果:治疗前7例肿瘤组织肝动脉灌注图呈均匀高灌注,14例呈不均匀高灌注,液化坏死区无血流灌注。门静脉灌注图,20例呈低灌注,1例无血流灌注。TACE后肿瘤组织HAP及HPI显著减少,HPP无明显变化。5例病灶碘油完全充填,16例病灶部分区域碘油充填,碘油区无血流灌注,肿瘤残留区仍有血流灌注。结论:CT灌注成像为评价TACE疗效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20.
氩氦刀联合肝动脉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免疫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比较单纯氩氦刀治疗、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TACE)和氩氦刀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前、后的甲胎蛋白(AFP)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探讨氩氦刀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①将9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3组,氩氦刀治疗组(A组)、TACE组(B组)和联合组(C组),3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②通过治疗前、后AFP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评价。结果3组治疗后与治疗前AF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T淋巴细胞哑群(Th、Ts及Th/Ts)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从AFP及T淋巴细胞弧群指标分析,氩氦刀联合TACE治疗组AFP下降和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好于其他单纯治疗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