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经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后血管形态学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接受TEVAR术治疗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及术后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术后1个月内、1~6个月、6个月后主动脉各段真假腔内径及假腔血栓化情况.结果 TEVAR术后胸主动脉真腔扩大、假腔缩小,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主动脉管径真腔和假腔变化较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腹部重要分支动脉血供情况较术前有所改善.结论 TEVAR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近中期效果确切,但仍需要远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及其演变过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单中心诊断为急性期TBAD并行TEVAR治疗的217例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通过RadiAnt Dicom Viewer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测量主动脉峡部、肺动脉分叉、膈肌、腹腔干、左肾动脉开口及腹主动脉分叉平面的真腔、假腔直径和总直径,记录假腔血栓化程度。 结果 主动脉峡部、肺动脉分叉平面真腔增大、假腔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腔血栓化率高;膈肌、腹腔干、左肾动脉开口平面真腔增大、假腔缩小,真腔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腔缩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腔血栓化率较高;腹主动脉分叉平面真腔增大、假腔增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腔血栓化率低。各平面术后总直径较术前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EVAR术后胸降主动脉段重塑良好,真腔明显扩张,假腔明显缩小、血栓化率高。腹主动脉段重塑不良,可能与远端破口旷置有关。远端假腔直径和总直径变化不显著提示夹层可能稳定,远端破口暂无需手术处理,但严密影像学随访远端破口尚未处理患者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 系统性回顾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TEVAR)后主动脉重塑结果.方法 检索已发表的评估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文献,系统性回顾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形态学测量方法及结果.共纳入19篇文献,其中仅3篇文献采用三维重建软件进行测量.各文献测量变量多为夹层真腔、假腔直径或面积,仅有少数文献计算了真假腔体积.结果 各文献测量的主动脉平面、术后随访时间及测量方法不同,无法进行数据整合.但总体趋势为急性B型夹层患者术后主动脉重塑效果(胸主动脉假腔血栓化比率为80%~90%)优于慢性患者(38%~91.3%),且更具有一致性;降主动脉术后假腔完全血栓化比率高于腹主动脉,降主动脉近端的主动脉重塑效果良好,膈肌角平面以下重塑效果较差.结论 尽管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的描述方式各异,但多数文献显示夹层累及主动脉范围广者术后重塑效果差,与夹层远端裂口旷置有关.覆膜支架长度、治疗时间等因素对术后重塑均有影响.统一的评估标准有利于评估主动脉重塑效果,并为临床决策提供更有力的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联合药物及单纯药物在稳定型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治疗中的价值,探讨稳定型B型主动脉夹层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至2015年收治的118例明确诊断为稳定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接受TEVAR联合药物治疗(TEVAR组)57例,单纯药物治疗(药物组)61例.分别统计1个月内、随访期并发症和死亡率,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两组生存率.结果 术后1个月内及住院期间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TEVAR组分别为5.2%、0%,药物组均为0%.术后随访1~110个月,平均(43.3±36.7)个月,主要并发症、死亡率在TEVAR组分别为7.0%、5.3%,药物组分别为6.6%、8.1%;术后1、2、4、7年累积生存率在TEVAR组分别为100%、97.1%、93.5%、78.0%,药物组分别为98.4%、96.4%、90.8%、72.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9,P=0.890).结论 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TEVAR术治疗稳定型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可降低假腔扩展率,但有手术相关并发症,并不能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后,腹主动脉假腔供血动脉分支对远端假腔重塑的影响。 方法 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2005年8月至2018年8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采用TEVAR术治疗的56例急性和慢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通过CTA随访资料观察记录主动脉腹段假腔内血栓形成、腹主动脉内脏分支供血类型。 结果 56例患者腹主动脉分支真腔供血以假腔完全血栓形成和血栓吸收为主。腹主动脉假腔参与分支供血,包括双腔供血、完全假腔供血,假腔以部分血栓形成为主,同时有假腔通畅情况。有假腔参与分支供血合并有更多内膜破口,与假腔血栓形成呈负相关。结论 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腹主动脉假腔供血可影响假腔血栓形成。假腔供血分支可能是假腔部分血栓形成或通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学习曲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介入医师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实施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TEVAR)的学习曲线.方法 回顾性分析10年间由同一组介入医师完成的70例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按手术先后次序分为A、B、C、D、E共5组,每组14例.比较各组手术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分析不同阶段手术效果.结果 5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型、伴高血压、伴糖尿病、吸烟史、假腔最大直径、假腔灌注的内脏动脉及其它疾病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在A、B组分别为(3.29±0.61)h、(2.87±0.37) h(P<0.05),在C、D、E组分别为(1.80±0.62)h、(1.74±0.34)h、(1.52±0.39)h (P>0.05),A、B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C、D、E组(P<0.001).5组患者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逐渐缩短,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28例手术分别在6.2年、2年内完成,手术频度分别为每年3.3例、7例;B、C、D组42例手术分别在2.2年、1.2年、0.8年内完成,手术频度分别为每年6.4例、11.7例、17.5例.结论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学习曲线约为28例,介入医师在每年平均4.6例手术频度下完成28例手术后手术时间明显缩短,介入医师团队手术技术明显进步.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发生截瘫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21年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TEVAR治疗的307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或胸主动脉瘤患者临床和影像资料。根据术后有无截瘫发生将患者分为截瘫组(8例)和无截瘫组(299例)。观察患者临床指标及围手术期主动脉CTA检查结果。对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结果 术后截瘫总发生率为2.61%。两组患者间伴冠心病、假腔血栓、围手术期低血压、支架远端距腹腔干开口长度、支架远端真腔狭窄率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围手术期低血压、支架远端距腹腔干开口长度、真腔狭窄率是截瘫发生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围手术期低血压、支架远端距腹腔干开口长度、真腔狭窄率是截瘫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围手术期低血压、支架远端距腹腔干开口长度、真腔狭窄率是TEVAR术后并发截瘫的预测因子。对于主动脉破口较低患者仍需寻找更优化方案封堵破口,保护脊髓供血,避免截瘫发生。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患者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Ⅰ型内漏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TEVAR 术的Stanford B型AD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有无内漏分为内漏组、无内漏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前影像学特点、手术资料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TEVAR术后Ⅰ型内漏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49例患者,其中内漏组14例,无内漏组3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漏组、无内漏组患者主动脉弓曲率半径(RoC)分别为(23.43±3.98) mm、(30.85±4.33) m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近端锚定区长度分别为(13.23±6.71) mm、(32.85±14.97) m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其余影像学特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主动脉弓RoC(OR=0.664,95%CI=0.468~0.942, P=0.022)、近端锚定区长度(OR=0.833,95%CI=0.719~0.964,P=0.014)是TEVAR术后患者Ⅰ型内漏的危险因素。结论 主动脉弓RoC和近端锚定区长度是Stanford B型AD患者TEVAR术后Ⅰ型内漏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型创伤性主动脉夹层(TAD)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1年6月至2019年12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6例Stanford B型TAD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5例;年龄35~83岁[(56.2±12.9)岁].主要为胸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源CT低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CTA检查在De 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残余管腔重塑效果中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0例De BakeyⅠ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A、B两组,A组(非换瓣组)19例,行"孙氏"手术;B组(换瓣组)11例,行"孙氏"手术+主动脉瓣置换术;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3~6个月均行双源CT低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CTA检查,测量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及双肾动脉根部水平主动脉真腔及相应水平腹主动脉直径,比较术前及术后换瓣组与非换瓣组在各水平真腔与腹主动脉的比值有无差异,间接评价主动脉夹层术后残余管腔的重塑效果。结果非换瓣组患者年龄及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率高于换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4、0.001、0.023);换瓣组合并马凡综合征的发生率高于非换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非换瓣组与换瓣组分别在术前及术后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及双肾动脉根部水平真腔与腹主动脉的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换瓣组P值分别为0.09、0.122、0.287;换瓣组P值分别为0.608、0.435、0.806)。结论术前是否累及主动脉瓣对主动脉夹层术后以远残余管腔的重塑无明显影响;双源CT主动脉CTA检查是一种可靠的诊断主动脉夹层瓣膜置换术后残余管腔重塑效果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胸部损伤550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胸部损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统计550例胸部损伤病人,分析其诊断及治疗。结果:闭式引流术407例,剖胸术11例,非手术治疗12例。结论:胸部损伤发病急。进展快,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微创小切口在胸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探讨微创小切口手术在普胸外科应用中的适应证、禁忌证和优缺点。1999年7月至2001年6月施行的124例小切口开胸术(MT)中,采用后外侧小切口82例,腋下小切口17例,前外侧小切口25例。行肺叶切除46例,全肺切除8例,楔形切除27例,纵隔肿瘤切除术13例,肺大Pao结扎及胸膜摩固定术13例,食管大部切除食管胃吻合术2例,全胃切除食管空肠吻合术1例,探查术9例,其他手术5例。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患者术后胸痛轻微,恢复快,切口较为美观,说明MT在普胸外科是安全可行的手术,与常规切口开胸手术相比便伤明显减小,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450例胸部创伤诊治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总结开放性及闭合性胸外伤的救治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 1996~ 2 0 0 2年收治的 4 5 0例胸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 ,比较开放性及闭合性胸外伤的伤情及诊治特点。结果 治愈 4 2 9例 ,死亡 19例 ,慢性脓胸 2例。结论  (1)胸部锐器伤伤情变化快 ,休克发生率高 ,快速探查伤情、果断手术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2 )闭合性胸外伤合并伤发生率高 ,伤情判断较复杂 ,应重视合并伤的诊治 ,特别是颅脑伤及腹腔脏器伤 ;闭合性胸外伤的主要治疗方向为连枷胸、肺挫伤及合并伤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回顾性对比分析胸腔负压引流与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胸部外伤所致血气胸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 2017年1月至 2019年12月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112例分别行胸腔负压引流与胸腔闭式引流治疗的胸部外伤所致血气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胸腔引流术式将其分为胸腔负压引流组与胸腔闭式引流组,每56例,对比两组患者出血时间(手术开始至胸腔内出血结束时间)? 肺复张时间(手术开始至肺完全复张时间) 及胸腔内液体累计引流量? 结果 胸腔负压引流组患者出血时间为(11.23 ± 2.36) d? 肺复张时间为(9.84 ± 1.74) d, 明显短于胸腔闭式引流组的(14.05 ± 2.59) d 和(13. 54 ± 2.17) d( t = 6.023?9.955, P 均<0.001), 胸腔内液体累计引流量为(872.9 ± 57.6) mL, 明显少于胸腔闭式引流组的(1584. 8 ± 89.7) mL(t = 49. 970, P < 0.001)? 结论 与胸腔闭式引流相比, 胸腔负压引流对胸部外伤所致的血气胸治疗效果更佳, 能够有效缩短出血时间与肺复张时间?  相似文献   

15.
616例胸腔镜手术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探讨并总结胸腔镜手术治疗某些胸部疾病的体会。1993年12月-2001年12月开展胸腔镜手术616例,手术644例。23例因为胸腔粘连或肿瘤外侵改为开胸手术,593例经胸腔镜完成手术,其中自发性气胸肺大疱切除276例,肺气肿肺大疱切除44例,纵隔肿瘤和囊肿切除55例,食管疾病手术78例,肺良恶性疾病手术75例,其他手术65例。麻醉采用双腔管气管插管576例,单腔管气管插管双肺通气34例、单肺通气6例。术后并发症24例,占4.0%,其中肺泡漏带引流管超过7天者15例,术后出血3例,自发性气胸Ⅱ型呼衰病人1例,其他并发症5例。自发性气胸肺大疱切除的276例获随访,其中4例复发。结果表明,某些胸部疾病胸腔镜治疗比传统开胸手术有更多优点,胸外科医生应逐渐改变传统剖胸手术观念,循序渐进开展胸腔镜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椎板螺钉在胸椎内固定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2017-04至2020-06采用胸椎椎板螺钉治疗胸椎疾病的患者8例,男5例,女3例,年龄37~59岁,平均43.2岁,其中胸椎霉菌性脊柱炎1例,胸椎大肠杆菌感染1例,胸椎骨折翻修术2例,颈椎骨折行颈胸段固定2例,术中椎弓根崩裂改用椎板螺钉2例。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术后行胸椎CT检查,观察螺钉固定情况,术后3、6、12个月,复查胸椎CT观察螺钉是否有松动、移位。术前,术后3、6、12个月随访X线测量胸椎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 8例患者,32枚椎板螺钉,平均随访(14.3±2.3)个月,椎板螺钉无松动、拔出、断裂,术前、术后、随访Cobb角变化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时ODI指数为(20.3%±1.2%),较术前(79.9%±1.7%)明显降低(t=28.8,P<0.01);术后12个月时VAS评分(0.8±0.2)较术前(6.7±0.4)明显降低(t=12.3,P<0.01)。结论 在无法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的情况下,采用椎板螺钉固定,有同样牢固的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后路环形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椎椎间盘突出伴骨化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方法25例胸椎椎间盘突出伴骨化患者在我院接受经后路环形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病变节段:T4/5、T5/62例,T6/71例,T8/92例,T9/104例,T10/116例,T11/128例,根据日本骨科协会(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 JOA)评分及Otani评分系统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手术时间(175.7±12.4) min,术中出血量(630.8±33.7)ml,5例术中发生脑脊液漏,经治疗后愈合;1例术后双下肢肌力逐渐降低,考虑伤口内血肿形成,给予清创后肌力恢复至术前水平。 JOA评分由术前的6.3±2.1,恢复为术后3个月的9.4±3.0,以及末次随访时的9.7±3.3,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Otanni评分获优13例,良8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4.0%。术后随访15~34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神经症状加重及脊柱不稳等情况发生。结论经后路环形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椎椎间盘突出伴骨化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术中需注意脑脊液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胸腰椎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对胸腰椎骨折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应结合临床和影像学检查 ,根据病人脊髓受压和损伤情况及脊柱的稳定性作出决定。保守治疗与预后密切相关。及时进行后凸部位加垫、脊柱牵引的病人常不需手术即能大部分复位 ,早期大剂量甲基强地松龙可有效防止脊髓再灌注损伤 ,促进脊髓休克、脊髓震荡的恢复。后伸支具可以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脊柱骨折 ,但须佩带 6~ 8个月。前路及后路手术各有其适应证 ,应根据骨折部位、受伤时间长短、脊髓受压程度及术者对手术入路的熟悉程度等因素而定。椎弓根钉系统符合脊柱固定的生物力学要求 ,可有效控制三维方向的剪力。在诸多因素中 ,影响内植物应力载荷及稳定性的最大因素是脊柱前中柱的稳定性 ,保持其稳定性是防止内植物固定失败的关键。植骨融合是脊柱骨折的重要治疗原则 ,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是近年应用于临床的新方法 ,虽不能完全防止断钉、断棒等并发症 ,但能增加爆裂椎体内的骨量 ,增加椎体强度 ,防止椎体塌陷及脊柱角状后凸的形成 ,其远期效果须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胸部手术后肺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胸部手术术后肺炎的防治方法。方法 对我院 1997— 2 0 0 2年间 65例食管、肺手术术后肺炎患者进行了回顾总结 ,分析其病因及诊断治疗方法。结果  63例治愈出院 ,死亡 2例。结论 预防的关键在于围手术期的合理处理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慢性精神分裂症胸部X线表现及临床特点对其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在我院精神科住院5年以上的50例患者为精神病组,选取相应健康者为对照组,对其胸片前后对照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对5年前后肺叶面积进行统计学处理;拟订的X线胸片评价标准主要有:①双膈顶上升;②单侧和(或)双侧肺底亚段性肺不张;③"心脏淹没征";④心脏旋转,心尖左下延伸;⑤两肺下野纹理聚集;⑥上纵隔影增宽。结果 精神病组5年后肺叶面积明显小于5年前,有显著性差异(t=6.7099,P<0.01)。与对照组比较,精神病组初次胸片示肺叶面积增大(t=2.025,P<0.05)。而末次胸片示肺叶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t=5.512,P<0.01)。双膈顶上升37例,单侧和(或)双侧肺底亚段性肺不张19例,"心脏淹没征"24例,心脏旋转、心尖左下延伸19例,两肺下野纹理聚集37例,上纵隔影增宽17例。结论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胸部形态学和病理学改变,其发生与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作用和内分泌紊乱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