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奔豚气”虽非多发病,但临床并不少见。历代医家都有不同论述,现就个人见解略作如下分析: “奔豚气”究竟是一个病,还是一个证?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首先弄清奔豚气在临床中的主要表现。“奔豚”之名,始见于《内经》。《难经·五十六难》又把奔豚与肥气、伏梁、痞气、息贲作为五脏之积之名称,并对其主要症状作了具体描述,“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张仲景则把奔豚气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列有专篇,篇中有“奔豚气,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从《难经》和《金匮》中对奔豚气的描述,各条经文叙证虽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回顾性文献统计分析展现奔豚气病脉诊治概貌,最终试图揭示奔豚气病的本质。方法:对半个多世纪以来163篇现代个案报道文献中228例奔豚气病患者,运用频数统计方法,分析奔豚气病与情志性疾病、器质性疾病的相关性,并从奔豚气病所用治疗原则、方剂及其药物倒推出奔豚气病的临床特征。结果:奔豚气病患者具有器质性疾病较少,其脉证治离散程度很大,具有情志性相关疾病的特点;39.04%患者具有情志性疾病的临床表现、47.81%患者具有情志性发病因素、54.63%患者从情志性疾病角度治疗。结论:奔豚气病带有明显的情志性疾病的特征,本质上属于郁证范畴。  相似文献   

3.
<正> 奔豚气病1.什么叫奔豚气病?奔豚气病是一种发作性疾病,患者多系中年男女,以“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为其特征。当其发作时,其症状是先从少腹结成症块,自觉有气从少腹开始,向上攻冲至咽喉或上冲至心胸。有的病人,发作时,腹痛的很剧烈。此时病人很痛苦,有苦闷欲死的感觉,既而冲气渐降,痛也渐减,终至痛止块消,冲气全平,好如常人。豚是江豚,因此病发作时如江豚之奔突,故名奔豚气病。奔豚气病与《难经·五十六难》所载的“肾积奔豚”不同。肾积奔豚是少腹素有积块,在发作  相似文献   

4.
奔豚气病诊治偶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奔豚气病诊治偶拾奔豚气病诊治偶拾...  相似文献   

5.
旋复代赭汤治疗奔豚气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旋复代赭汤治疗奔豚气病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230031)钱天雷关键词旋复代赭汤,奔豚气奔豚一名首见于《内经》,至汉代《金匮要略》把奔豚气病列专篇。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所载49个病证七未见奔豚气病列入,但笔者临诊30余年屡见不鲜,病情反复,...  相似文献   

6.
<正>桂枝加桂汤由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组成。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奔豚气临床表现《伤寒论》中描述"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在《金匮要略》亦指出"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奔豚气上冲胸""奔豚,气从小腹上至心"。此症在临床中比较少见,笔者通过对"中国知网(www.epub.cnki.net)"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5年1月至2015年1月近20年国内公开报道的关于"奔豚气"进行关键词检索,发现相关文献共126篇,其中用桂枝加桂汤治疗奔豚气报道23篇。笔者临  相似文献   

7.
探讨奔豚气病与郁证的关系。认为奔豚气病的临床表现符合郁证的特征,具有情志因素致病的特点,易感人群具有情志性疾病的气质禀赋,其发病机制与精神神经功能障碍有关,提示奔豚气病在本质上属于郁证的范畴。  相似文献   

8.
奔豚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其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观其病特点多具有反复性、发作性,病位可广泛,但其根在于冲脉之气上忤。笔者用此方治疗内科慢性发作性疾病多例,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奔豚,中医又称"贲豚""奔豚气"~([1])。奔豚是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而后冲至咽喉,发病时非常痛苦,之后冲气逐渐消退,腹痛也随之减轻,直至恢复如常的一种病证。由于气冲如豚之奔突,故名奔豚~([2])。1源流奔豚病名始见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肾脉急甚为骨癫疾,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  相似文献   

10.
奔豚气与间歇性腹主动脉异常搏动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奔豚,即贲豚,最早见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难经·五十六难》将奔豚视为“五积”之一,称“肾之积,名曰奔豚”。其发病与肝经密切相关,发作时有气块上攻,发作停止则气块消失,故又称奔豚气。张仲景在其名著《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症治第八)中将该病作了系统阐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此阐明了奔豚气的病因与精神刺激有关,惊、不单是指惊吓或恐惧,尚应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变化。言其病状“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重申了由惊恐所致的奔豚气是一过性的。发病时,好象有一股气从少腹起上冲咽喉部,患者痛苦得要死,但发作过后,又和正常一样。“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说明奔豚发作时除逆气上冲胸部外,尚可有腹痛,往  相似文献   

11.
《金匮要略》奔豚气病发病机理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奔豚汤为治疗奔豚的典型方剂,其药物组成以养血药为主,兼以清热、生津、降逆.治疗症状为"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的奔豚气病.  相似文献   

12.
牟慧琴 《中医药学刊》2004,22(7):1301-1302
奔豚汤为治疗奔豚的典型方剂,其药物组成以养血药为主,兼以清热、生津、降逆。治疗症状为“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的奔豚气病。  相似文献   

13.
奔豚气病因病机及证治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奔豚气病,其症如《金匮·奔豚气病》篇所描述的"气从少腹上至心","上冲胸","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可知该病主要特征为:气起自少腹,上冲胸咽,其状若奔豚(豚,小猪之意,见<说文》).凡具备此特征的,可名之日"奔豚病".如此,则奔豚病的记载可上溯于《内》、《难》时期.从任脉的循行及主病,可知这里所描述的是任脉经气上逆而引发的奔豚.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归纳出奔豚气病古方用药证治规律,展现古代医家对奔豚气病脉证治的认识概貌,从而揭示奔豚气病的本质。方法:运用频数统计、因子分析、关联规则等方法,挖掘奔豚气病古方用药的规律,据此归纳出奔豚气病治疗原则,并以此倒推出奔豚气病的病因病机。结果:除了阳虚寒积、肝郁化火、阳虚饮动病机以外,奔豚气病尚存在肝郁气滞血瘀、阳虚寒凝血瘀、中焦气滞以及中气亏虚等多种病机,其用药实际与五脏相关。结论:汉代以降的历代医家对奔豚气病脉证治的认识在《难经》和《金匮要略》的基础上,开始呈现多元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5.
奔豚气病专篇论述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篇中记述了奔豚气的发病基础、发病原因,并载有三方,被后人广泛应用于此病的治疗。通过研习经典,认为奔豚气病当属中医情志病范畴,发病基础离不开肝肾不足、肝胆气郁不舒和阳气不振,故治法除了平冲降逆,还应重视补益肝肾、疏肝理气和温补阳气在奔豚气病治疗中的作用。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6.
陈松  白迎堂  徐重明 《光明中医》2010,25(2):184-185
张仲景是治疗奔豚的鼻祖。张仲景的奔豚气病源自《内经》,在症状、病因与治疗上完善与发展了《难经》奔豚,张仲景针对奔豚气病制定了治疗与预防方剂,体现了他重视疾病的早防、早治,对我们现今疾病的治疗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奔豚气证治体会杨金英(浙江省缙云县中医院缙云321400)关键词奔豚病中医治疗奔豚气病是一种发作性疾病。发作时其从少腹气撑作痛,继而自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咽喉,此时病人极端痛苦,后则冲气渐平,病亦渐减,终至平复如常。现代中医内科教材无此病名,而临床常可...  相似文献   

18.
奔豚气属中医内科系统急症,针灸治疗在辨证选穴的基础上,同时利用穴位的近治作用局部取穴,采用合适的针刺方法,对奔豚气有较好的疗效。奔豚气的基本病机乃各种精神因素引起人体的气机升降功能失调,故治疗的关键在于疏肝解郁,平冲降逆。奔豚气在传统中医古籍中多采用中药治疗,两种治疗方法之间疗效是否存在差异以及针药并用是否可增强疗效,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9.
奔豚气病因及病情发展复杂多变,现代医学对此尚没有完整的认识以及疗效明确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对奔豚气的记载及治疗已有千年的经验。笔者通过临床不断地学习及运用,发现从脏腑经络角度辨析奔豚气,并采取针药结合治疗的疗效良好,并附一则验案以共同论之。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探讨了奔豚病的概念,肾积奔豚即奔豚气病,同病而异名,仲景强调奔豚气病是让医家认清该病为气病。奔豚的病因是惊恐,奔豚病的发生是因邪气循冲脉上逆,病机为惊则气乱,恐则伤肾,肾气不固,心阳不足,阳虚阴乘,肾脏阴寒、水湿邪气随肾间动气循冲脉上逆,或因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突受惊恐,气机逆乱,下焦肾间动气挟肝胆之相火上冲,发为奔豚。仲景降逆平冲治疗奔豚,因其病机不同,治疗法则差异颇大。方药有三,奔豚汤用于情志失调,肝气郁结,郁而化火,下焦肾间动气挟郁火上逆;桂枝加桂汤用于心阳不足,不能下温肾阳,外寒合内虚寒之气引肾间动气乘虚冲逆;苓桂甘枣汤用于心阳虚不能下温肾阳,下焦水饮引肾间动气上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