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与依折麦布联合治疗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在本院就诊的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80例,根据使用的降脂方案不同分为中等强度他汀组30例、高强度他汀组23例、中等强度他汀联合依折麦布组27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5 w后检测患者血脂指标、肝功能指标以及肌酸激酶水平。记录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正常上限2倍、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正常上限3倍、肌酸激酶>正常上限10倍的患者数,评价安全性。结果 治疗前,3组各血脂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3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均明显低于治疗前,高密度脂蛋白明显高于治疗前,中等强度他汀联合依折麦布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高强度他汀组和中等强度他汀组,高强度他汀组明显优于中等强度他汀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3组肝功能指标及肌酸激酶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3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及肌酸激酶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其中高强度他汀组与治疗前相比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明显升高且...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匹伐他汀钙治疗高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年龄≥80岁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80例、随机分为匹伐他汀钙(每晚1~2 mg)组和辛伐他汀(每晚10~20 mg)组各40例,分别干服药前,服药后2、4、8周检测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肌酸磷酸激酶(CPK)及肝肾功能.结果 匹伐他汀钙组降低TC、LDL-C作用与辛伐他汀组相当,肝、肾功能及CPK无明显变化;辛伐他汀组4例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轻度升高.结论 高龄冠心病合并糖屎病和高血压患者口服匹伐他汀钙疗效及安全性较好,对肝功能损害较轻.  相似文献   

3.
正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1他汀类药物与肝酶异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是使用他汀类药物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ALT升高超过3倍正常参考上限(120U/L)的发生率为0.5%~2.0%.多发生在用药后3个月内。他汀类药物引起的肝酶升高呈剂量依赖性,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妊娠10~14孕周合并慢性乙型肝炎妇女进行药物流产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2月妊娠10~14周,转氨酶(ALT)升高2~10倍正常值上限(ULN),经抗病毒保肝治疗ALT降至≤2ULN,自愿选择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妊娠乙肝病毒(HBV)感染者为观察组(40例),选择同期药物流产ALT正常的HBV感染者作为对照组(80例),比较两组流产成功率、药物不良反应,以及对肝功能的影响。结果:两组对象年龄、孕次、产次、孕周、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E抗原阳性率、HBV-DNA值、初诊时ALT水平高于对照组。两组流产成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流产后ALT异常比率(40%)高于对照组(2.5%)(P0.05),继续给予保肝治疗后均恢复正常。两组其它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初诊时ALT≥3ULN者,流产后肝功能异常(ALT升高2ULN以上)比率[55.6%(10/18)]与对照组[27.3%(6/22)]无差异(P0.05)。结论: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慢性乙型肝炎伴ALT异常者10~14周妊娠相对安全有效,但应严密评估高危因素,积极保肝、抗病毒治疗,严密监测肝功能变化。对于ALT3倍ULN者建议慎重选择流产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支架术(PCI)后合并乙肝病毒携带的患者应用常规剂量他汀类药物后6个月内肝功能变化情况,明确他汀类药物对此类患者是否安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2014年2月-2016年3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首次冠脉造影并行支架植入术合并乙肝病毒携带患者50例,按性别、他汀类用药情况一比一配对选择乙肝五项均阴性患者50例,统计年龄、合并症、吸烟、饮酒、用药等信息,观察用药6个月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血清蛋白、凝血活酶时间等肝脏情况,比较两组差异,分析可能原因;结果:两组均无中重度以上药物性肝损伤而停药的患者,轻度肝损伤患者乙肝表面抗原阳性(A组)14例、乙肝五项均阴性组(B组)15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均出现于1-3月内,于4-6月基本恢复正常,A组患者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升高值明显低于B组(p=0.019,p=0.036),胆红素升高两组未见统计学差异(p=0.062).结论:他汀类药物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PCI术后患者肝功能影响较正常患者无明显加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龄男性抗磷脂综合征(APS)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以期提高对高龄APS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高龄男性(82~95岁)AP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9例高龄男性APS患者均为原发性APS;反复发生心脑血管缺血事件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以脑缺血事件最多(72.73%);误诊时间长(6~15个月);实验室检查均有抗心磷脂抗体(aCL)IgM型阳性、IgG型阳性或两者均阳性,且滴度大于正常人群水平的第99百分位以上;血小板正常或者偏高;抗凝加他汀类药物治疗能使心脑血管缺血事件发生显著降低(P0.001)。结论高龄男性患者APS以原发性为多,好发部位以心脑血管为主,aCL-IgM、aCL-IgG或两者阳性均是血栓事件的危险因素。长期抗凝治疗和服他汀类药物,能显著减少高龄男性APS患者心脑血管缺血事件的再发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他汀类药物服药依从性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280例,根据服药天数比例衡量他汀类药物用药依从性,分为依从性良好组(服药天数比例≥80%)180例、依从性差组(服药天数比例80%)100例。分析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居住地、家庭成员支持情况、月收入水平、健康教育情况,冠心病二级预防知识,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知识,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复诊条件对两组患者他汀类药物服药依从性的影响。结果冠心病二级预防中他汀类药物服药依从性良好率为64.29%(180/280)。两组年龄、受教育程度、居住地、家庭成员支持情况、月收入水平、健康教育情况、冠心病二级预防知识及药物不良反应知识了解掌握情况、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复诊条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居住地农村、月收入3000元是他汀类药物服药依从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健康教育、冠心病二级预防知识、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知识是他汀类药物服药依从性的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高龄、农村患者、低收入患者是冠心病二级预防中他汀类药物服药依从性差的高危人群;通过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冠心病二级预防和他汀类药物的认识有助于改善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联合依折麦布对单独应用他汀类药物未能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脂的影响.方法 61例应用他汀治疗12周后LDL-C未达标(<2.07mmol/L)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在原用药基础上联合应用依折麦布(10mg/d),观察治疗8周后的血脂水平,及对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及肌酸激酶(CK)的影响.结果 干预前LDL-C未达标的61例患者LDL-C分别为(2.74±0.43)nmaol/L和(2.19±0.32)mmol/L(P=0.03);干预后LDL-C水平下降20.1%(P<0.05),总胆固醇(TC)下降19.1%(P<0.05),LDL-C水平达标率为74%(45/61).干预前后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无显著变化(P>0.05),AST、ALT和CK等指标也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联合应用依折麦布可以提高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LDL-C达标率,使LDL-C水平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前24h给予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80mg)对围术期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选择56例诊断明确并行PCI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28例(常规治疗加PCI术前24小时内给予阿托伐他汀80mg)和对照组28例(常规治疗)。所有患者均于术后24小时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mass)、肌钙蛋白(cTnTmass)。结果 PCI术后24h两组患者CK-MB、cTnT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升高,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术后CK-MB升高>3倍正常上限发生率明显高于阿托伐他汀组(28.6%vs.7.1%,P=0.036),cTnT升高>3倍正常上限发生率亦明显高于阿托伐他汀组(35.7%vs10.7%,P=0.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24小时给予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80mg)可显著降低PCI相关心肌梗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治疗高龄老年人(≥80岁)血脂异常危险分层高危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98例高龄老年血脂异常患者口服瑞舒伐他汀10mg/d,疗程6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肌酸激酶(CK)等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结果:98例患者使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TC、TG、LDL-C明显下降,HDL-C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过程中有3例患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但均能够耐受,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高龄老年人血脂异常疗效可靠,且不良反应小,服用方便,适合高龄老年人血症异常危险分层高危患者使用.  相似文献   

11.
王德华 《实用预防医学》2012,19(8):1233-1234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预防他汀类药物致乙肝标志物阳性患者肝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一2012年2月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的164例乙肝标志物阳性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82例)和对照组(82例)。在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对照组采用基础护肝治疗(肌苷、维生素c),治疗组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静脉滴注(1.2g,1次/d)。分别于用药前和用药后12周检测患者肝功能指标。结果对照组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后AI』水平明显高于用药前(P〈0.05);治疗组ALT水平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d岍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ULN)3倍而停药的比例,亦显著高于治疗组(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可明显减少他汀类药物致乙肝标志物阳性患者肝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乙肝病毒(HBV)感染史对经阿托伐他汀治疗的冠心病患者肝功能、脂代谢及抗血小板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20年2月80例江西省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HBV感染史冠心病患者为感染组,另选择80例无HBV感染史者为阴性组,入组后均予以阿托伐他汀降脂、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随访12周,比较两组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肝损伤程度、脂代谢[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脂达标率、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氯吡格雷抵抗及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并统计感染组肝炎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后,感染组ALT、AST、TB水平升高幅度大于阴性组(P<0.05);感染组肝损伤发生率15.00%,高于阴性组1.25%(P<0.05);感染组TC、LDL-C下降幅度小于阴性组(P<0.05),感染组TC达标率70.00%、LDL-C达标率43.75%均低于阴性组的83.75%、61.25%(P<0.05);HBV感染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低于阴性组(P<0.05),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11.25%,高于阴性组的2.50%(P<0.05)。随访期间,感染组有1例肝炎复发。结论 HBV感染史可加重经阿托伐他汀治疗的冠心病患者肝损害,且影响患者降脂、抗血小板效果,临床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再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心病二级预防服药依从性。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再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60例。收集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ACEI/ARB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的服用情况;根据再发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时间间隔分为:1年组、1~3年组、3年组;根据再发急性冠脉综合征次数分为:再发1次组、再发≥2次组。结果 160例再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133例(83.13%),抗血小板药物143例(89.38%),ACEI/ARB类药物60例(37.50%),β受体阻滞剂105例(65.63%)。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服药率在不同急性冠脉综合征再发时间间隔的患者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急性冠脉综合征再发1次组患者的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服药率明显低于再发≥2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再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较高,ACEI/ARB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依从性偏低,应根据不同发病时间间隔和发病次数给予针对性干预。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对慢性HBV感染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符合条件的71例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用拉米夫定治疗(100mg/d)一年、随访半年。疗效评估包括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HBV复制指标。结果拉米夫定治疗慢性HBV感染者一年,e抗原阳性组与e抗原阴性组血清HBVDNA阴转率相似(70.8%对65.2%,P>0.05);但停药后半年,e抗原阴性组较阳性组血清HBVDNA更易反跳(80.0%对41.2%,P<0.05)。病人HBeAg血清转换率随拉米夫定疗程的延长而逐渐提高,治疗前ALT大于ULN五倍者HBeAg血清转换率明显高于ALT小于ULN五倍者(P<0.05)。在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轻且少见,未见与拉米夫定有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拉米夫定治疗可有效抑制HBV的复制,伴ALT的明显改善。病人服用拉米夫定可以很好耐受,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肝功能损害情况及其与骨代谢指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128例合并慢性HBV感染的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分为ALT异常组及ALT正常组,比较两组患者糖代谢指标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功能指标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骨代谢指标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25-羟基维生素D[25-(OH)D_3]和骨密度(BMD)差异。并根据患者BMD水平分为骨质疏松组与非骨质疏松组,采用Losigtics回归分析合并慢性HBV感染的T2DM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结果 ALT异常组FPG、HbA1c、25-(OH)D_3及股骨BMD、腰椎BMD均低于ALT正常组(P0.05),而FINS、CTX高于ALT正常组(P0.05)。128例合并慢性HBV感染的T2DM患者中骨质疏松组45例(35.16%),非骨质疏松组83例(64.84%);两组腰臀比、FPG、HbA1c、FINS、HOMA-I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骨质疏松组女性占比、年龄、T2DM病程及ALT水平高于非骨质疏松组(P0.05),体质量指数(BMI)低于非骨质疏松组(P0.05); 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女性、年龄≥65岁、T2DM病程≥8年、BMI18.50 kg/m~2、ALT40 U/L是合并慢性HBV感染T2DM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慢性HBV感染的T2DM患者骨代谢与肝功能受损、性别、年龄、病程及BMI均相关,临床应积极防控患者骨质疏松,避免发生骨折等严重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在临床用药中的安全性和不良影响,指导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方法选取河南省平顶山市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2015年3月-8月服用他汀类药物的12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本组患者的对他汀类药物的用量差别,把12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大剂量)和观察组(小剂量)。结果两组患者在服用他汀类药物之后血清LDL-C均有下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和安全性评估方面,观察组肝功能和肌损害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安全性高。结论临床使用他汀类药物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规范用药剂量及联合用药,密切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及生化指标监测结果,确保其用药安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瑞舒伐他汀治疗高龄老年人(≥80岁)高脂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45例高龄老年高脂血症患者口服瑞舒伐他汀10mg/d,疗程12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BUN)、肌酐(Cr)、肌酸激酶(CK)、血常规、心电图等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瑞舒伐他汀降低Tc、TG、LDL-C,升高HDL-C的作用显著(治疗后分别为4.02±0.46、1.08±0.76、1.96±0.67、1.48±0.31 mmol/L),与治疗前(分别为5.80±0.56、2.39±0.38、3.26±0.85、1.20±0.21 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5例患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但均能够耐受.结论 瑞舒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脂血症疗效可靠,且不良反应小,适合老年高脂血症患者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80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全球性注册研究(GRACE)评分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470例≥80岁ACS患者,根据Gensini评分分为轻度狭窄组(141例)和重度狭窄组(329例),并以同期因胸痛住院而冠状动脉造影未见明显狭窄的66例≥80岁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临床情况、合并疾病和GRACE评分,分析GRACE评分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心率、空腹血糖、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明显升高(P0.01);3组患者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心肌梗死病史差异显著(P0.05)。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病率明显高于轻度狭窄组和对照组(P0.05);3组患者GRACE评分差异显著,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356,P=0.000)。结论≥80岁ACS患者GRACE评分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高龄ACS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越重,GRACE评分越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因其他疾病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的病情活动和应用拉米夫定防治此病情活动的效果。方法选取126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并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根据拉米夫定治疗基线时的血清HBV DNA载量和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血清ALT 正常,HBV DNA 低于检测下限,39例(A组);血清 ALT 正常,HBV DNA≥103拷贝/mL, 60例(B组); 血清ALT≥2倍正常值上限, HBV DNA≥104 拷贝/mL, 27例(C组)。每3~6个月观察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和ALT水平一次,观察12~18个月。结果A组和B组中有4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未用拉米夫定治疗,在随访过程中发生HBV DNA明显升高者29例(61.70%),31例(65.96%) ALT升高,10 例(21.28%) 发生肝功能失代偿;而接受了拉米夫定治疗的52例患者,随访中仅4例 (7.69%) 发生病情再活动。C组患者拉米夫定治疗有效率为37.04% (10/27),显著低于在没有肝脏炎症活动时预防性应用拉米夫定的有效率(92.31%)(χ2=27.82,P<0.01)。结论糖皮质激素治疗可诱导HBV感染的再激活和加重肝损害。拉米夫定能有效防治糖皮质激素诱导的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且预防应用的效果明显优于延期治疗。  相似文献   

20.
冯福宾 《中国保健营养》2012,(22):4900-4901
目的评价瑞舒伐他汀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组(n=56,瑞舒伐他汀10mg,qn)和辛伐他汀组(n=56,辛伐他汀20mg,qn),疗程8周,观察两药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瑞舒伐他汀组经8周治疗,血浆LDL-C下降幅度(41.6%)显著大于辛伐他汀组(34.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瑞舒伐他汀组LDL-C达标率(67.9%)高于辛伐他汀组(55.4%),未达统计学意义;瑞舒伐他汀升高HDL-C幅度(6.3%)也明显大于辛伐他汀组(1.5%),两者比较,瑞舒伐他汀优于辛伐他汀组(分别为28.5%,16.2%),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本次研究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主要不良反应为轻度腹胀、乏力、转氨酶升高,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对高胆固醇血症人群,瑞舒伐他汀具有更强的降脂效果和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