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疟疾混合感染的流行区,恶性疟与间日疟的混合感染常不易被镜检所发现,以致漏诊,影响治疗。作者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从疟区采集到的疟疾病人血样,同时与常规镜检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检出了较多的混合感染病人。检测对象为驻泰国疟疾流行区军人中的疟疾病人。镜检结果是由有经验的镜检员油镜下检查吉姆萨染色的厚、薄血片所得,同时末梢取血25μl,一式三份滴加于Whatman3~#滤纸,自然晾干后装塑料袋中室温保存。干燥滤纸血样经Chelex-100处理后,吸取  相似文献   

2.
“治疟宁”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研制的一种复方抗疟药物。经海南、河南等地试用,初步证明此方具有用量小,疗程短、效果较好、副作用较轻等优点。我省根据统一方案,于1972年7—10月份进行观察试验,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快速、能同时检测恶性疟和间日疟的核酸检测方法。方法 针对两种疟原虫18S rRNA基因设计2对(3条引物),优化引物浓度与退火温度,建立可扩增出两种疟原虫基因片段的多重PCR。并进行最低检测限确定和临床标本检测,以镜检法为金标准分析灵敏度和特异度等指标。结果 该方法可扩增出431 bp(恶性疟原虫)和341 bp(间日疟原虫)基因片段,最低检测限为102copies/反应,检测临床标本的结果与镜检法无差别(P>0.05),敏感度为93.55%,特异度为70.83%,阳性预测值为89.23%,阴性预测值为80.95%。结论 所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可快速检测疟疾感染并鉴别分型,灵敏度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聚合酶链反应掺入法制备标记地高辛探针检测间日疟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基因设计合成特异性引物一对,采用PCR技术,以Dig-11-dUTP代替部分dTIP直接扩增并标记含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基因中央重复序列的基因片段作为DNA探针并用于检测间日疟原虫感染,结果表明;(1)采用PCR法直接制备并标记地高辛探针的方法较PCR扩增后再标记的方法更为快速,简便和经济;(2)探针只与间日疟中层得血样核到抽提物杂交阳性,而与其亲缘关系相近的三株恶性疟  相似文献   

5.
间日疟和恶性疟的临床与误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表现的特殊性初发的间日疟临床症状多较轻微 ,热型不典型 ,阳性体征少 ,或仅有轻微的头痛、发热[1] 。石建华报道 10 0例间日疟误诊中[2 ] ,误诊时间达月余 ,病种达 17种之多。分析其原因 ,主要是过分强调间歇热型 ,对间日疟的特殊临床表现认识不够 ,以及采血镜检时间不当。李述让报道2 3例疟疾[3 ] ,均有发热、咽痛、关节酸软、咳嗽、鼻塞、全身疲倦。近年来此类病例增多 ,易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江文龙等报道 13例间日疟误诊[4] ,分别误诊为脑部疾患 2例 ,胆道疾患 4例 ,肝炎 3例 ,败血症 2例 ,其它疾患 2例 ,其原因是对间日疟亦可…  相似文献   

6.
在收治的573例疟疾病人中,混合感染61例,占10.6%。混合感染者的贫血出现率为52.5%,较单感染者的32.0%为高。61例中脑型12例,占19.7%。因所有病例均来自恶性疟对氯喹有高度抗性的地区,其中80%病例对氯喹有抗性,故设计了3个治疗方案。第1个方案用5种药:奎宁0.6×3×14天;乙胺嘧啶0.025×3×3天;氨苯砜0.025×1×28天;氯喹首剂  相似文献   

7.
双重免疫色谱技术检测恶性疟和间日疟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双重免疫色谱技术(ICT)对疟区门诊的“四热”病人进行疟疾检查,以镜检结果为对照,评价ICT诊断疟疾的效果。检测93例,敏感度和特异性恶性疟为91.7%和94.7%,间日疟为88.2%和100%,两者之间无交叉反应。显示双重ICT检测疟疾快速简便,准确性高,且能区分虫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用双重免疫色谱技术 ( ICT)对疟区门诊的“四热”病人进行疟疾检测 ,以镜检结果为对照 ,评价 ICT诊断疟疾的效果。检测 93例 ,敏感度和特异性恶性疟为 91.7%和 94.7% ,间日疟为 88.2 %和 10 0 % ,两者之间无交叉反应。显示双重 ICT检测疟疾快速简便 ,准确性高 ,且能区分虫种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10.
11.
ICT恶性疟/间日疟测试是一种快速的免疫层析分离试验,用于测定恶性疟原虫特异的富组氨酸蛋白2(PfHRP-2)抗原和一种全疟抗原,已证实可用于间日疟、三日疟的诊断。但尚未了解对卵形疟的诊断效果。本文报道用此方法检测卵形疟原虫感染者血清中的抗原。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评价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在间日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根据红内期疟原虫 SSUr RNA编码基因序列 ,设计合成 1对引物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扩增检测“四热”病人血样中间日疟原虫 DNA;同时作厚血膜镜检疟原虫。 结果 从间日疟患者血样中扩增出 341bp的 DNA片段 ,与预期的扩增片段大小相符 ,而正常人血样及空白对照无特异性条带 ;对于 2 34份“四热”病人血样 ,PCR法检出 16份阳性 ,阳性率为 6 .8% ;厚血膜镜检 13份阳性 ,阳性率为 5 .6 % ;两种方法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对于 3份 PCR阳性而镜检法阴性的血样 ,重新作 PCR,结果仍然为阳性。以镜检法为标准 ,PCR法的灵敏度为 10 0 % ,特异度为 98.6 %。 结论 PCR技术灵敏特异 ,可替代镜检法用于间日疟感染的临床及现场检测。  相似文献   

14.
1986年4月至1987年10月,在湘西北慈利县以磷酸氯喹1.5g(基质)3d疗法治疗215例间日疟现症病人,随访1~1.5年,复发58例,复发率为27.0%。其中无症状的原虫复发仅7例,占复发病例的12.1%.春季和夏秋季病例的复发率分别为36.2和23.6%,无显著性差异((P>0.05)。4、5月份病例,从收治到首次复发的潜隐期全短,分别为60.8d和63.5d。8、9月份病例的全长,分别为292.4和297.5d。而6、7月份的病例,潜隐期则有长有短,其中6月份的以短(63.7d)为主,占72.7%,7月份的以长(285.4d)为主,占75.0%。并结合我国温带地区间日疟潜伏期等有关问题和防治措施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间日疟原虫的现场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间日疟原虫(P.v.)的现场应用价值。根据P.v.红内期SSurRNA基因序列合成1对寡核苷酸引物建立检测P.v.的PCR技术,扩增产物片段为341bp,同时采用PCR法和镜检法对8份临床疑为P.v.感染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检测。用PCR法检测阳性者69份,镜检法检测阳性者59份,PCR检出率(88.5%)明显高于镜检法检出率(75.6%),两者符合率为87.2%。结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间日疟原虫(P.v.)的现场应用价值。根据P.v.红内期SSurRNA基因序列合成1对寡核苷酸引物建立检测P.v.的PCR技术,扩增产物片段为341bp,同时采用PCR法和镜检法对78份临床疑为P.v.感染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检测。用PCR法检测阳性者69份,镜检法检测阳性者59份,PCR检出率(88.5%)明显高于镜检法检出率(75.6%),两者符合率为87.2%。结果表明PCR检测P.v.具有简便、快速、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等优点,可作为P.v.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鉴于疟原虫对不少抗疟药产生抗性,迫使人们进一步寻求新的抗疟药物。N—甲基环叔胺基团的化合物有一定的抗疟作用,具有类似结构的利福平对小鼠约氏疟原虫、伯氏疟原虫高度抗氯喹株、食蟹猴疟原虫以及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均有一定的杀灭作用。据此,我们于1989年9~10月在安徽省六安县对间日疟患者用利福平进行了治疗,并用传统的氯喹/伯氨喹(氯一伯)疗法作对照。一、材料与方法1.治疗对象:具有间日疟临床症状、血检间日疟原虫阳性、半月内未用过抗疟药及病程在5d 以内的患者。利福平治疗组共21例,男13例、女8例;氯—伯组54  相似文献   

18.
双氢青蒿素治疗恶性疟与间日疟的效果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双氢青蒿素为抗疟新药,具有速效、安全的优点。为进一步评价其疗效和不良反应,在云南抗氯喹恶性疟流行区勐腊等地,进行了临床观察。  材料和方法1 药物双氢青蒿素,为北京第六制药厂产品,批号931103。2 剂量分组A组:双氢青蒿素80mg·d-1×5d,首剂加倍。总量480mg。B组:双氢青蒿素60mg·d-1×7d,首剂加倍,总量480mg。C组:与B组相同。儿童剂量依年龄递减。3 对象疟疾现症病人,外周血原虫无性体数>500/μl血,7d内未服用过抗疟药、磺胺类、四环素和砜类药者。4 观察方法病人入院后,按入院顺序,恶性疟病人单号入A组,双号入B组,间日疟病人…  相似文献   

19.
20.
Espiritu Santo是瓦努阿图北端的一岛屿。作者于1992年至1994年间,对岛上10个村庄的1329名10岁以下儿童的疟疾感染率和发病率、脾肿率及血红蛋白水平等进行了研究。实验期间,定期对儿童进行随访。测量体温,检查脾肿程度并取指尖血,对发热的儿童作厚薄血膜,经吉氏染色后镜检。并计数原虫密度,以上各种数据经x~2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