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臂外侧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上臂外侧皮瓣的临床应用芮永军,李向荣,张全荣,顾黎明,徐雷,许亚军上臂外侧皮瓣皮肤质地好;有知名的血管神经供应,用于修复手部皮肤缺损具有独特的优点[1,2]。我院1990年3月以来临床应用64例。总结如下。1应用解剖上臂外侧皮肤供血主要来自肱深动脉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上臂内侧皮瓣深筋膜浅层以上血管的解剖学研究,为临床应用上臂内侧扩张皮瓣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新鲜成人上肢标本10侧,左右各半,乳胶灌注血管。四倍放大镜下由浅入深进行解剖,观察浅筋膜层内血管的吻合情况、吻合支的数量及皮动脉穿出深筋膜的位置。结果:上臂内侧自深筋膜浅层平面发出的皮动脉8~9支,各皮动脉于深筋膜浅层内发出分支沿纵行方向相互吻合。上臂皮瓣的中轴部位即内侧肌间隔区域吻合支最为丰富,其次为上臂内侧偏后部分。每侧肢体均有2~5支明显的贯串上臂全长的吻合支,多位于皮瓣的中部及偏后侧部位。皮动脉穿出点集中在臂内侧肌间隔区域,最远分支距肘横纹(3.47±1.50)cm,近端分支距腋窝横皱襞距离(1.64±1.22)cm。结论:上臂内侧皮瓣血供介于轴型皮瓣与任意型皮瓣之间,切取时长宽比例超过任意型皮瓣。皮瓣为双向供血,无论以近端为蒂还是以远端为蒂切取皮瓣均是安全的。以内侧肌间隔为轴线,沿深筋膜浅层设计顺行或逆行皮瓣血供均可靠,切取皮瓣安全,如需扩大切取皮瓣,向后扩展延伸比向前扩展血供更可靠。皮瓣制作时蒂部尽可能置于肌间隔区域,蒂宽约4cm。以近端为蒂时,扩张器剥离腔隙近端距腋窝横皱襞需超过3cm,远端为蒂时,扩张器剥离腔隙远端距肘横纹需超过5cm。  相似文献   

3.
我科自1985年7月起,施行上臂外侧游离皮瓣5例,全部成活,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应用解剖 上臂外侧皮瓣,其主要供应血动脉为肱深动脉及其终未支—桡侧副动脉的皮支。肱深动脉起自肱动脉的后内壁,与桡神经伴行,穿肱三头肌内侧头与长头之间,沿桡神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上臂外侧下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同肢肘部、前臂皮肤及软组织缺损。方法2002年5月-2008年6月,对11例肘部及前臂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以上臂外侧下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的上臂外侧逆行岛状皮瓣进行修复。结果所有皮瓣均成活,经6~30个月随访,皮瓣质地柔软、细腻、有弹性、外形佳,恢复一定的感觉功能。结论上臂外侧下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血运可靠,可恢复皮瓣感觉,操作简便,是修复同肢肘部及前臂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小腿前外侧岛状皮瓣的解剖学观测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上臂外侧皮瓣修复手部中小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10月-2008年4月,对14例手部皮肤缺损患者,应用游离上臂外侧皮瓣进行修复.以桡侧副血管为蒂重建皮瓣血供,以皮神经重建感觉,皮肤缺损面积为5.0 cm×4.0 cm~9.0 cm×5.5cm.血管采用端端或端侧吻合法.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存活.无血管危象发生.术后随访时间为3~8个月,3例皮瓣略臃肿(2例手背皮瓣3个月后行整形手术),皮瓣外观及弹性良好,感觉恢复至S3~S4.结论 以桡侧副血管为蒂的上臂外侧皮瓣血管解剖恒定,皮肤穿支丰富,感觉重建满意,是修复手部中小面积皮肤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8.
游离上臂外侧皮瓣修复手部深度烧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10月至2008年4月,我们应用游离上臂外侧皮瓣修复手部深度烧伤11例,术后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本组11例,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14~50岁;受伤原因:热压伤3例,电击伤3例,热水烫伤3例,火焰烧伤2例.创面面积最大6.0 cm×4.0 cm,最小3.0 cm×3.0 cm.手术时机选择在伤后2~4 d.  相似文献   

9.
上臂内侧筋膜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上臂内侧由肱动脉肌间隔皮支供血的筋膜皮瓣的临床应用。方法  1994年以来 ,应用由肱动脉内侧肌间隔皮支供血的上臂内侧筋膜皮瓣修复腋窝、肘关节屈侧瘢痕挛缩和胸前放射性溃疡 18例。其中顺行皮瓣 3例 ,逆行皮瓣 15例 ;皮瓣最大范围为 2 3 cm× 11cm ,最小为 10 cm× 6 cm。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 ,肘部及腋窝功能、外形良好。结论 上臂内侧筋膜皮瓣薄 ,质地柔软 ,无毛 ,适合修复腋窝及肘关节部位软组织缺损 ,且手术操作简便 ,血供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以桡侧副动脉后支供血的游离上臂外侧皮瓣的设计和应用技术.方法 临床应用游离上臂外侧皮瓣修复头颈肿瘤术后缺损9例.结果 9例皮瓣均完全存活,效果良好.结论 上臂外侧皮瓣血管蒂恒定,皮瓣薄且质地佳,手术操作方便,供区隐蔽,适合修复头颈肿瘤尤其口腔术后缺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采用游离上臂外侧皮瓣移植修复中、小面积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北部战区总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15例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上臂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软组织缺损面积1.5 cm×5.0 cm~5.0 cm×7.0 cm.术后随访6~12个月,密切观察皮瓣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上臂外侧游离皮瓣修复重度虎口瘢痕挛缩的临床疗效.方法 彻底切除虎口处瘢痕并松解粘连后,取同侧或对侧上臂外侧的皮肤筋膜组织瓣,带桡侧副动脉血管蒂束行游离移植,于受区背侧鼻烟窝处与桡动脉吻合,头静脉吻合,供区游离皮瓣移植或直接缝合,并用弓形针固定拇指于外展、对掌位.自2004年10月至2009年11月,以此法进行虎口修复手术16例.结果 本组16例患者,除1例远端部分坏死,余者术后皮瓣全部成活.经12~18个月随访,虎口宽度平均增加32mm,虎口角度平均增加51°,两点辨别觉平均7mm,效果满意.结论 应用上臂外侧游离皮瓣修复重度虎口瘢痕挛缩,可兼顾术后外形、皮肤质地及功能,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上臂外侧骨皮瓣移植修复手部复合伤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 介绍应用游离上臂外侧骨皮瓣移植修复手部软组织并掌骨缺损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7例手部软组织及掌骨缺损的患者,设计带桡侧副动脉后支的肱骨下段骨皮瓣一期修复皮肤和骨缺损。结果 骨皮瓣全部存活,术后随访6~12个月,皮瓣质地优,移植骨块全部骨性愈合,手功能按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标准,优6例,良1例。结论 本组骨皮瓣切取方便,血供可靠且不损伤主要血管,是修复手部软组织伴骨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手部中小面积皮肤缺损临床上较多见,多伴有骨及肌腱等重要组织的外露,修复创面有很多方法[1].1983年,国内李吉等通过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提出上臂外侧皮瓣可供游离移植.由于该皮瓣不牺牲前臂主要血管,因此近年来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6].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我们应用上臂外侧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23例,获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上臂外侧分叶皮瓣修复手部多创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10月-2015年9月,采用游离上臂外侧分叶皮瓣修复手部外伤后多处皮肤软组织缺损1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3~45岁,平均28岁。致伤原因:工业贯穿伤7例,交通事故伤3例,热压伤3例。其中6例外伤后手指毁损行开放性截指后遗留2指皮肤缺损,7例外伤后手掌伴手背皮肤缺损。皮肤缺损范围6 cm×5 cm~9 cm×6 cm。所有患者急诊清创,二期修复,受伤至手术时间5~9 d,平均7 d。皮瓣切取范围6 cm×5 cm~9 cm×6 cm。结果术后皮瓣完全成活,无血管危象等并发症发生。患者供受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植皮全部成活。1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2个月。皮瓣质地、颜色与周围正常软组织相似;4例皮瓣稍臃肿,于术后3个月行皮瓣修整术。所有皮瓣感觉恢复至S3~S4。结论以桡侧血管束为蒂的游离上臂外侧分叶皮瓣血管解剖恒定,切取简便,分叶后旋转弧度较大,皮瓣质地和感觉恢复好,是修复手部外伤后中、小面积多创面皮肤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目前股前外侧皮瓣血管解剖学及术前设计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关于股前外侧皮瓣血管解剖学及术前设计技术的相关文献报道,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结果穿支分布、起源、类型、数量的变异是股前外侧皮瓣血管解剖的研究重点,同时,降支、斜支和旋股外侧动脉的变异也被广泛报道。股前外侧皮瓣术前设计技术包括手持多普勒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磁共振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数字化技术等,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手持多普勒超声,最理想的是CTA,但每种技术均存在不同的优缺点。结论股前外侧皮瓣血管解剖存在很大变异,多种术前设计技术为股前外侧皮瓣手术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更简单、快捷、准确、无损伤的技术是进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临床上足背跖骨背软组织缺损及手部软组织缺损较常见,此类缺损经常有肌腱、血管神经及骨等重要组织外露.游离植皮难以成活。临床上可有局部皮瓣或岛状皮瓣等修复方法,能解决创面修复。本院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对5例手掌及足背跖骨背软组织缺损皮肤缺损患者.采用游离跗外侧皮瓣进行修复,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股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 方法 通过解剖红色乳胶灌注的6例成人下肢标本,观测大腿中下段外侧区皮肤穿支数目、分布、蒂长、外径、走行与类别.结合 解剖研究结果设计13例皮瓣修复四肢不同形状创面,皮瓣面积3.0 cm×3.0 cm~19.0 cm×8.0 cm.其中带蒂转移l例,游离移植12例,2例采用穿支皮瓣组合移植. 结果 13例皮瓣全部顺利成活.术后随访3~6个月,皮瓣外形不臃肿,质地柔软,有弹性,色泽良好,未发生冻伤与溃疡.供区无一例出现肌肉粘连或瘢痕挛缩畸形导致的关节活动障碍.直接缝合的病例仅留线性瘢痕,植皮修复者植皮区域饱满无凹陷. 结论 股外侧穿支皮瓣薄而柔软、外形较美观、解剖分离相对简单、手术创伤小等优点,游离移植适合四肢中小型皮肤缺损创面修复,带蒂转移适宜修复膝、腘部位创面,组合移植适宜修复四肢大面积创面.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供养股前外侧皮瓣的远侧肌皮穿支的解剖特征及其在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7年7月至2009年12月,对10例新鲜尸体及96例应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创面病例的远侧肌皮支进行解剖学观察.临床应用股前外侧远侧肌皮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28~55岁,平均38.5岁;单瓣20例,分叶皮瓣15例.单瓣切取面积7 cm×15cm~9 cm×25 cm,分叶皮瓣切取面积5 cm×7 cm~8 cm×20 cm.皮瓣切取时间1~1.5 h.结果 组织瓣移植全部成活32例,部分性坏死3例.术后随访6~11个月,平均7.8个月.1例患者术后早期主诉膝关节不稳定感,术后6个月改善.尸体解剖研究发现:位于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远1/4段内的皮支均以肌皮穿支的形式出现,肌皮支穿出部位靠近股外侧肌前内缘,不超过肌肉横径1/2,一般在肌肉横径的1/3以内;远侧肌皮支主要来源于旋股外侧血管降支,1例2侧来源于股动脉,1例2侧来源于股深动脉穿支.临床解剖观察发现:94例出现2~5个远侧肌皮穿支,2例无远侧肌皮穿支,其主干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变异为直接肌皮支,近端有肌间隔肌皮支出现.结论 远侧肌皮穿支相对恒定,可以作为股前外侧皮瓣近侧肌皮支缺如病例的替代血管,也是实现分叶皮瓣移植的解剖基础.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nato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distal musculocutaneous perforators derived from the descending branch of lateral circumflex femoral artery in the anterolateral thigh flap transplantation. Methods From July 2007 to December 2009, the anatomic variations of musculocutaneous perforator were investigated in 96 cases who received anterolateral thigh flap and 10 preserved cadavers. Thirty-five cases who received the anterolateral thigh flap using the distal musculocutaneous perforators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There were 19 males and 16 females. The age ranged from 28-55 years old, with an average of 38.5 years old. Single flap was used in 20 cases while lobulated flap in 15 cases. Single flap area ranged from 7 cm×15 cm to 9 cm×25 cm, lobulated flap ranged from 5 cm×7 cm to 8 cm×20 cm. Results The cadaver study found that the most musculocutaneous perforators were concentrated in the far fourth of the anterolateral thigh region. The musculocutaneous perforators commonly arose from the the lateral femoral circumflex artery. The perforator arose directly from the femoral artery or the deep femoral artery in one case separately. In the clinical study, 2-5 musculocutaneous perforators were found in 94 cases but not in the other 2 cases. The descending branch of lateral circumflex femoral artery became the direct m musculocutaneous perforator. The proximal intermuscularseptum perforator was found in 2 cases. Postoperative follow-up time ranged from 6-11 months. All flaps survived in the follow-up.Marginal necrosis was found in 3 cases. Only 1 case had complained of knee joint instability. Conclus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the vascular anatomy of the distal musculocutaneous perforator was reliable. The perforator may serve as an option for proximal one in anterolateral thigh flap transplantation.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腹前外侧壁穿支的走行、起始外径及各穿支间吻合支的出现位置.探讨腹前外侧壁跨区穿支皮瓣的切取范围和组合方式.方法 对5具新鲜完整的成人尸体标本动脉造影后行CT扫描与三维重建,CT扫描后用交互式医学影像控制系统(Mimics)进行3D可视化研究,获取腹前外侧壁血管信息,观测穿支的数量以及彼此间的吻合情况、供血面积等.另对10具防腐的成人尸体标本行解剖学研究,观测腹前外侧壁区外径≥0.5 mm的穿支,测量其管径及走行、分支、吻合支等情况.结果 腹前外侧壁穿支间存在大量的吻合支,跨区穿支皮瓣组合后的营养面积:腹壁下动脉穿支+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71.5±9.5) cm2,腹壁浅动脉穿支+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140.6±10.4)cm2,腹壁下动脉穿支+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122.2±15.2)cm2.结论 腹前外侧壁穿支数目、位置及走行较为恒定,穿支间存在大量吻合支,适合跨区穿支皮瓣的切取,且皮瓣的组合方式多样,为超大皮瓣的切取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