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阳虚发热的证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阳虚发热是内伤发热中的一种证型,其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亦得到公认,但在临床上并不多见,其证候也不易辨认。故见发热,治以清热泻火、滋阴凉血者多;以温补阳气,引火归原者少。笔者于此对阳虚发热的发生机理、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进行探讨,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三、虚热: 邪热劫灼肝肾真阴,虚风内动为虚热。故临床表现为身热朝衰暮盛。《温病条辨·下焦篇》:“燥久伤及肝肾之阴,上盛下虚,昼凉夜热,或干咳,或不咳,甚则痉厥者,三甲复脉汤主之,定风珠亦主之,专翕大生膏亦主之。”精气虚竭,故神倦、耳聋。《温病条辨·下焦篇》:“温病耳聋,病系少阴。”阴液耗伤,故咽干口燥,牙齿干枯。《外感温热篇》:“若如枯骨色者,肾液枯也。”血虚筋脉失养,故手足蠕动。《温病条辨·下焦篇》:“邪热久羁,吸灼真阴,或因误表,或因妄攻,神倦瘛疯,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时时欲脱者,大定风珠主之。”舌质光绛,示伤阴脱液,脉虚数,示阴虚热灼。  相似文献   

3.
<正> 气虚和阳虚发热临床上较为常见,它不仅与一般的阴虚生内热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而且与《素问·调经论》所说的“阳虚则外寒”也迥然有别。下面就其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要点谈些肤浅的认识和体会。一、病因病机关于气虚、阳虚发热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早有论述。如《素问·举痛论》说:“劳则气耗”。《素问·调经论》说:“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盈,上焦不行,  相似文献   

4.
发热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见于多种疾病。《伤寒论》探讨的发热属于外感发热范畴,涉及发热的病因病机、病位及辨证论治等方面。本文将《伤寒论》关于发热的证治进行整理。  相似文献   

5.
肝病的证治     
祖国医药学是一个独特的理论体系,其中尤其是脏象学说,它是数千年来医疗实践的经验积蓄和理论结晶。脏象学说包括有解剖形态、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临床诊治的综合概念。它不仅是理论体系的核心,而且也是辨证论治的纲领。肝是人体的一个重要脏器,具有广泛而复杂的功能,一般认为肝病是临床上常见疾病之一。因此,对肝脏的生理病理变化和临床诊治规律进行一些深入的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就此谈一些个人的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6.
麻疹的证治     
在祖国医学儿科领域内,对于麻疹的诊治,具有很丰富的经验,而文献的记载亦较详。远在二千多年前的内经中,就有“丹疹”之名,汉张仲景更进一步申述其病因,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脈证并治第十四篇中说:“脈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晋代支法存氏对麻疹的症状更有详细的描述,宋代儿科学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中,更指出了本病的传染性,在疮疹候中载:“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顿闷、乍凉乍热、咳嗽嚏喷、手足梢冷、  相似文献   

7.
风湿病,在《内经》称为痹,在《金匮要略》既称痹,又称风湿,又名历节病。《内经》首先提出风寒湿痹和热痹,而《金匮要略》则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治疗方药,这些对指导临床有很重要的价值。《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又说:“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明,故为痹热。”痹热,即热痹;阳遭阴,是指病人阳气素盛,而遭受阴寒之气,但阳气多,阴气少,阴气不胜病气,所以成为热痹。以上痹症的分型及其主证、病因和病机,和《金匮要略》关于风湿病的分类也是一  相似文献   

8.
风湿热是一种以侵犯心脏、关节为主的、易复发的全身性变态反应性结缔组织疾病。大致相当于祖国医学的心悸、历节、痹证(尤其热痹)、心痹与喘证等范畴。一、病因病理现代医学认为风湿热的发生可能与已知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咽部感染引起的变态反应有关。祖国医学认为与风寒湿邪侵犯正虚机体有关,其一方面可使机体经络关节气血凝滞不通,不通而痛,产生风寒湿痹。风寒湿之邪可伤心气致心气虚,使搏动  相似文献   

9.
10.
厌食的证治     
小儿厌食症,是小儿较长时间食欲低下,甚至拒食的一种常见病症。由于喂养不当,过食甘肥之品,如冷饮、饮料、糖果、煎炸等食物,饮食不节,造成脾胃损伤。根据笔者临床体会分型如下。  相似文献   

11.
昏迷的证治     
昏迷是指神识障碍的症状。心主神志,昏迷总属心的病变。但病因当分虚实,实证不外乎“热”与“痰”二端。《温病条辨》:“神识不清,热闭内窍者……”。(中焦篇·41条)《杂病源流犀烛》:“盖由痰气逆冲,心主被障,故昏不知人”。(六淫门·风·中风源流)虚证常由于阳脱阴竭。《临证指南医案》:“脉大不敛,神迷呓语,阴阳不相交合,为欲脱之象”。(脱·凌案)临床上昏迷和厥逆当有区别,厥逆的神昏必兼四肢厥冷,而昏迷主要为神识障碍,包括昏愦迷蒙,谵语烦躁,或伴有手足抽搐。其证治如下。  相似文献   

12.
偏头痛的证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邵明 《新中医》1991,23(3):52-54
偏头痛是原发性管血性头痛的一个类型,包括典型偏头痛、普遍偏头痛、基底动脉偏头痛、眼肌麻痹或面瘫型头痛、偏瘫型偏头痛、偏头痛等值症及复杂型偏头痛七个亚型。中医称之为偏头风,又称偏头痛,其痛暴作,痛势甚剧,或左或右,痛解则如常人。现将其病因病机及近十年中药治疗的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 慢性肝炎是消化系统病变中常见的容易反复发作的疾病.临床上可以表现为肝区疼痛、腹胀、低热、疲乏、食欲不振,有时恶心,肝脏肿大、肝功能可呈明显损害.不少病人进一步转化成肝硬化腹水,病情日趋严重.近年来,笔者根据我院附属医院肝科夏德馨老先生经验,在门诊和病房中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取得了一些效果.兹据临证所见,对本病形成、证治和用药,略陈管见,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4.
痢疾的证治     
痢疾古称“肠澼”,又称“滞下”。仲景称为“下利”,故有“热利下重”及“下利便脓血”的记载。巢氏《诸病源候论》根据粪便颜色分为“赤痢”、“赤白痢”、“血痢”、“脓血痢”、“热痢”等不同名称。病情较久的称“久痢”;时发时止的称为“休息痢”。金元时代并有“时疫痢”之称,确认痢疾有传染性。它是夏秋季节常见流行疾患,临床以腹  相似文献   

15.
脑疽的证治     
脑疽是生于脑后发际及颈后三角区部位,形成蜂窝状脓头满布的疮疡,为外科严重疾患之一。历代文献所记载的“对口”,“脑烁”,“脑后发”等,似应都包括在“脑疽”症候内。医宗金鉴,以脑疽、对口属于项部,脑烁、脑后发则集于头部。疡医大全以脑烁、脑后发、脑疽集于脑部,而以对口归诸项部。实际都是生于发际之间,上下距离,不  相似文献   

16.
血尿的病因很多,如泌尿系统炎症、结石、结核、肿瘤和外伤,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等因素都可能引起血尿,应采取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但也有经过全面系统的检查,一时找不到病因者称为特发性血尿。笔者应用辨证论治方法治疗本病,效果尚好,现介绍如下。一、湿热下注或心移热于小肠,损伤脉络者,证见尿血鲜红,面赤口干喜冷饮,口舌生疮,心烦少寐,神疲倦怠,脉弦数或数。舌质红,苔黄腻或薄黄。宜以清热利湿或清热泻火,佐以凉血止血治之。  相似文献   

17.
慢性支气管炎,以咳嗽、痰喘、胸闷等为主要症状.痰量很多,稀薄色白,兼挟泡沫.患者以老年为多,每发于秋季骤凉,随着冬季严寒而加剧,至春夏逐渐平静.发时气喘,高枕而卧,咯痰爽利则觉轻快.这种咳嗽,属于中医"痰饮咳嗽"的范畴.本病的形成,主要由于水液不归正化,停积而成.人体的水液流行,有其常度.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在正常情况下,不论饮水多少,通过三焦的  相似文献   

18.
急性肾炎的证治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肾炎的证治经验肖相如整理北京针灸骨伤学院肾病学博士(北京100015)急性肾炎,是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简称,为西医病名。以水肿、血尿、蛋白尿、高血压为主要临床表现,与中医学中的风水、血尿等类似。1基本病机时老认为,急性肾炎的主要症状为水肿和血尿,是治...  相似文献   

19.
慢性胃炎,多以脘部隐痛,食欲减退,消化不良,以及全身虚弱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病理多属脾胃虚弱,脾虚湿困及胃阴不足等证。治疗方面:脾胃虚弱为主者,证见面色萎黄,倦怠无力,胃痛隐隐,腹胀纳少,食则满闷不消或嗳气,呕吐,舌淡苔白,脉濡弱等。治宜健脾和胃。方用香砂六味汤加减;以脾虚湿困为主证者,常见脘腹胀满,纳呆欲吐,嗳  相似文献   

20.
瘀血既是一种致病因子,又是病理变化的结果。作者论述了瘀血形成的原因,瘀血证的症状和体征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