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男,6岁,因左耳道疼痛,经检查未发现病变,体温36.5℃,透视心肺隔(一),查血象:白细胞总数38.6 ×10~9/L,嗜中性粒细胞20%,嗜酸性粒细胞65%,淋巴细胞15%。注射青霉素,3天后复查,白细胞总数仍持续不降,然后改为用先锋霉素V,病毒唑和清开灵静脉滴注,4天后查血象,白细胞总数为32×10~9/L,嗜中性粒细胞18%,嗜酸性粒细胞61%,淋巴细胞19%,单核细胞2%。取粪便检查,外观  相似文献   

2.
<正> 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以下简HES)是累及多脏器的原因不明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现将我院所见2例报告如下。例1:何某,女,58岁,一年前面部、四肢、躯干反复团块状皮疹、奇痒,消退后留有色素沉着。一周前发热、咳嗽、咳痰伴气喘收入院。青年时有肺结核病史已治愈。体检:体温39.8℃,半卧位,气促,精神萎糜,两肺布满哮鸣音及湿罗音,心界叩诊不大,心率120次,律齐,心尖区Ⅱ级收缩期杂音,腹软、肝剑下2.5cm,肋下2cm,质中,脾左肋缘下1.5 cm。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70g/L,白细胞46,5×10~9/L,嗜酸糖细胞80%,绝对计数33×10~9/L,血小板74×10~9/L,大便无虫卵,小便尿蛋白(十)~  相似文献   

3.
陆某,女,62岁,因左侧肢体无力一天经CT扫描确诊为脑血栓形成,于1987年12月5日入院。入院次日血象:WBC8.7×10~9/L,N80%,L20%,Hb112g/L,Plt115×10~9/L,凝血酶元时间14.7s。12月9日开始口服阿斯匹林0.25g,2次/日,连续使用1个多月。1988年1月10日血象:WBCS5.6×10~9/L,血片只见到淋巴细胞和异形淋巴细胞(占30%左右),未见到嗜中性粒细胞,,Hb111g/L。此后白细胞急剧下降,l月13、14、15日白细胞分别为:1.7×10~9/L,1.7×10~9/L,1.8×10~9/L,100%为淋巴细胞。Hb99.8/L,Plt242×10~9/L,网织红细胞0.5%;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 (ECP)在儿童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 Pharm acia U ni CAP系统检测 2 5例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及 17例治疗后血清 ECP的含量 ,计数静脉血嗜酸粒细胞 ,测定肺通气功能 FEV1 。结果 :急性发作期哮喘血嗜酸粒细胞 (0 .2 75± 0 .2 6 3)× 10 9/ L 较正常升高 (0 .0 6 8± 0 .0 2 8)× 10 9/ L,P <0 .0 1;血清 ECP浓度 (16 .0 9± 13.6 8) μg/L 高于正常对照和治疗后 (3.78± 1.77) μg/ L;(4 .2 4± 2 .5 6 ) μg/ L,P <0 .0 1。哮喘患儿血嗜酸粒细胞计数与血 ECP浓度存在显著正相关 (r =0 .5 716 ,P <0 .0 1)。血清 ECP含量与 FEV1 呈显著负相关 (r =- 0 .430 9,P <0 .0 5 )。结论 :ECP在哮喘气道炎症机制中起作用 ,反映哮喘活动情况 ,是临床评价哮喘嗜酸细胞炎症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急性嗜酸-粒单核细胞性白血病(M_(4Eo)。亚型白血病)较少见,而M_(4Eo)亚型白血病转化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者更少。本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24岁,头晕,乏力1个月,于1990年1月30日入院。体检:轻度贫血貌,浅表淋巴结不大,肝脾未及。实验室检查,Hb62g/L,WBC7.8×10~9/L,分类:中性分叶核74%,嗜酸1%,单核2%,淋巴23%。血小板76×10~9/L。骨髓象:增生极度活跃,粒细胞与有核红细胞比例为49∶1,原粒+早幼粒52%,原单+幼单23%,幼稚嗜酸粒7.0%,成熟嗜酸粒4.5%。嗜酸粒细胞中可见嗜酸  相似文献   

6.
实验观察了15例成年心脏病患者体外循环(CPB)期间血清丙二醛(MDA)及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的变化。结果转机结束时左心房血白细胞总数(10.52±4.17)×10~9/L 及粒细胞(8.86±4.04)×10~9/L 均明显低于右心房血(11.43±3.53)×10~9/L 及(9.64±3.70)×10~9/L;同时血清 MDA(4.24±1.14μmol/L,血白细胞总数及粒细胞值均明显高于转流前[3.18±0.73μmol/L,(7.17±2.01)×10~9/L 及((5.35±1.57)×10~9/L]。提示 CPB 期间肺内有大量白细胞聚集,氧白由基产生增加,脂质过氧化加强,是造成肺内皮细胞损伤致肺功能不全的可能机理,并为临床探讨减少 CPB 心脏手术后肺功能不全的发生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 患者沙××,男,36岁。于1989年4月初因流涕、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一周后四肢皮肤出现散在、大小不等的瘀点,瘀斑并伴发头晕、乏力,齿龈出血。门诊检查血象;血红蛋白101g/L,白细胞12.8×10~9/L,分类:嗜中性粒细胞2%,淋巴  相似文献   

8.
1临床资料患儿,男,6个月,出生后15 d出现湿疹样皮疹,出生后4个月起间断咳嗽、发热,皮疹逐渐加重,当时体质量为6.5 kg。曾检查血常规:白细胞20.47×109/L,血红蛋白98 g/L,血小板38×109/L,嗜酸细胞23%;胸片示两肺纹理粗多;查血支原体抗体和血培养均阴性;痰培养结果为金黄色葡萄菌。先后给予多种抗生素抗感染及丙种球蛋白静脉点滴治疗,病情时轻时重。出生后5个月出现纳奶时呛咳,且逐渐加重,纳奶量少,体质量减轻。遂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急救中心就诊。查血常规:白细胞33.9×109/L,血小板221×109/L,中性粒细胞63.9%,嗜酸性粒细胞26%。  相似文献   

9.
<正> 例1:张某,男,40天,因不规则发热半月余入院,无寒颤。病后吸乳量少,面色逐渐苍白,精神较差,时有嗜睡状态,曾惊厥2次。其母于妊娠35周时发热4天,未就医,自服中药热退。体温38.5℃,神志清楚,面色苍白,肝肋下4cm,剑突下2cm,质地充实感。脾肋下4cm,质中。化验:血红蛋白68g/L,红细胞275×10~(12)/L,白细胞8.1×10~9/L,中性粒细胞43%,淋巴细胞55%,嗜酸粒细胞2%,网织红细胞6%,血小板90×1010~9/L。疟原虫(一)。肝功能  相似文献   

10.
<正> 我科自1996~1997年间采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治疗硬化型肝癌并白细胞减少者24例,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4例硬化型肝癌均为住院患者,且经B超或CT检查确诊,男性20例,女性4例,年龄40~78岁,无血液系统疾病。行介入治疗前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数分别在2.0×10~9/L及0.8×10~9/L以下。 1.2 药物与方法 rhG—CSF(商品名:惠尔血)是由日本麒麟公司生产的专利产品。当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下降至2.0×10~9/L及1.0×10~9/L  相似文献   

11.
<正> 患者,男,36岁,因进行性表浅淋巴结肿大1年余,于1991年3月15日入院。体温38.3℃,贫血貌,颈部,腋下,腹股沟可触及3~4枚蚕豆大淋巴结,胸骨压痛,右胸壁扪及核桃大包块,脾肋下5cm,右髋骨压痛。实验室检查:血色素108g/L,血白细胞14×10~9/L,中性0.80,淋巴0.14,单核0.03,嗜酸0.03,Pcl80×10~9/L。骨盆X线片:见多个囊状骨质密度减低区。骨髓:嗜酸粒细胞比例增高,原幼淋巴细胞占0.20,未见特殊细咆。淋巴结穿刺: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10例自体骨髓移植(ABMT)后患者造血重建的结果。白细胞在平均6.6天降为0,其恢复至0.5×10~9/L、1.0x10~9/L、4×10~9/L时间分别为平均移植后18.5天、23.4天、51.3天;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1×10~9/L、0.5×10~9/L时间为21.6天和33.5天;血小板在移植后4~14天降最低值(2~16)×10~9/L,其恢复至20×10~9/L、50×10~9/L时间为平均16.5天和39天。通过  相似文献   

13.
李敦华 《安徽医学》1993,14(6):42-42
<正> 1979年12月~1989年12月31日我们收治药源性粒细胞减少症30例。本文着重对其病因,治疗和预后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一、诊断标准 1.本组均排除脾功能亢进、伤寒、疟疾、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肿瘤化疗和放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 2.有明显的服药史。 3.连续3次以上,周围血白细胞计数低于4.0×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者为粒细胞减少症,低于0.5×10~9/L者为粒细胞缺乏症(下简称粒缺)。而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均无减少。  相似文献   

14.
<正> 临床资料 (一)病例选择急性白血病病人经化疗后,粒细胞及(或)血小板显著减少而引起的感染或出血的患者共23例,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21岁~57岁,化验结果:伴感染者外周血白细胞<1×10~9/L。中性粒细胞<0.5×10~9/L。伴有明显的出血症状者血小板数<10×10~9/L;临床表现明显的感染及出血,经对  相似文献   

15.
<正> 病史摘要患者,男性,54岁,农民,因面部和四肢反复发生荨麻疹样皮疹伴搔痒四年余,发热,咳嗽一周后入院,既往健康,否认肺结核及风湿病史。体检,体温39.6℃。BP18/11kPa,半卧位,呼吸急促,面部和四肢可见数片大小不等的红色皮疹,浅表淋巴不肿大,唇微绀,两肺满布哮呜音和湿罗音,心界不扩大,心率110次/分。律齐,心尖部Ⅱ°收缩期杂音,柔和,不传导,肝肋下1cm,质中,脾未及,实验室检查,白细胞24×10~9/L。嗜酸性粒细胞64~68%,绝对计数15.8×10~9/L,Hb90g/L,BPC96×10~9/L,尿常规正常,大便常规正常,漂浮找虫卵,二次阴性,痰镜检中性粒细胞38%。嗜酸性粒细胞23%,淋巴细胞39%,嗜异性凝集试验1:28阴性,冷凝集试验1:4  相似文献   

16.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22岁,因齿龈肿痛、出血伴低热2周,于1989年1月31日入院。血红蛋白120g/L,血小板21×10~9/L,白细胞10.5×10~9/L,分类:原粒0.21,原+幼单0.61。骨髓增生极度活跃,原+早幼粒0.27原+幼单0.52,嗜酸粒0.08,未见尼曼-匹克细胞,诊断为急性粒—单细胞性白血病。予HOAP、HP方案治疗后,3月25日骨髓完全缓解,但全片(2.5 cm×3cm)见尼曼-匹克细胞8个,并接受巩固强化治疗,2疗程后,于1989年6月4日出院。1989年8月18日再次入院强化治疗时,除白细胞偏低(1.6×10~9/L)外,血  相似文献   

17.
病例报告:男,17岁。因腹痛、腹泻1个月于1994年6月24日入院。1个月前无诱因出现持续性上腹痛并阵发性加剧,饥饿时略加重,进食后可减轻,夜间疼痛较重,同时腹泻日10余次。大便稀水样间粘液脓血,排便时有腹痛及里急后重感。病后进食量减少。当地医院行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检验:白细胞19.6×10~9/L,中性0.41、淋巴0.20、嗜酸粒细胞0.39;血红蛋白185g/L;大便常规检查:外观为黄绿色稀便伴有粘液。红细胞30~40/高倍,白细胞2~4/高倍。大便培养(一);肝功能正常。按“溃疡病”、“菌痢”给氨苄青毒素、庆大毒素、氟哌酸等治疗,大便次数略减少,但腹痛无任何缓解。来院急诊时白细胞9.8×10~9/L,中性0.56、嗜酸粒细胞0.21、淋巴0.23;大便检查同前,给予庆大霉素、甲氰咪胍及补液治疗效果不好。病后体重下降10余斤,无发热及盗汗,无皮疹及出血点。既往受凉后曾出现腹泻不伴腹痛,不治自愈;无特殊食物接触史,无过敏性疾病史。查体:一般情况可,头  相似文献   

18.
自动化血液分析仪是根据白细胞体积大小分二、三类 ,而对白细胞形态无法鉴定 ,就是说它不能区分幼稚、嗜酸、嗜硷及单核等 ,也不能识别异淋和有核红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 ,甚至一些小粒细胞会当作中间细胞 ,一些大淋巴细胞又当作粒细胞计数 ,这样一来就易造成分类方面的漏误。1 典型病例介绍例 1:1998- 11- 0 1男性患者吴全德 ,4 5岁 ,全身黄染。B超检查胆囊管有异物 ,初步定为胆结石引起梗阻性黄疸 ,入我院普外科准备接受手术治疗 ,自动化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为 :WBC6.9× 10 9/L、LYM0 .33× 10 9/L、GRAN0 .67× 10 9/…  相似文献   

19.
患者皮疹 12天 ,伴发热 3天 ,增多 1天。患者于 12天前发现臀部及双下肢大量散在点状出血点和小量小斑片状紫癜 ,呈对称分布 ,略有痒感。曾在我院门诊就诊。门诊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 :血红蛋白12 9g/ L ,红细胞 4 .0 9× 10 12 / L ,白细胞 11.4× 10 9/L ,中性 0 .4 2 ,淋巴 0 .58,血小板 140× 10 9/ L ,出凝血时间正常。嗜酸性粒细胞 0 .8× 10 9/ L,生化 :尿素氮 6.8mmol/ L,肌酐 86μmol/ L,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 ) ,胸部 X线摄片正常 ,心电图正常。门诊诊断 :过敏性紫癜。给予静滴 5%葡萄糖 50 0 ml加入地塞米松 10 mg日 1次 ,静脉…  相似文献   

20.
病历摘要女患,30岁,病员以发热、头痛,尿少1天入院。日尿量<500ml、尿中有膜状物.入院时体温38.4℃,血压90/70mmHg(11.9/9.31kpa),前胸可见密集出血点.球结膜出血,肾区叩痛(+),化验:血象:白细胞22×10~9/L.分叶50%,杆状14%,淋巴34%.嗜酸1%.异淋1%.血红蛋白116g/L.血小板80×10~9/L,尿蛋白+++,白细胞20~25个 Hp.红细胞满视野,管型3~5个/HP,尿素氮42.84mmol/L。流行性出血热免疫荧光抗体(IFAT)阳性、诊断: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