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为地高辛(Digoxin)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应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FPIA)测定血药浓度,对结果作综合分析。结果:共监测121例,其中在有效治疗血药浓度范围内的为82例(占67.8%),小于0.5μg/L的为21例(占17.3%),大于2.0μg/L的为18例(占14.9%),中毒表现为13例(占10.7%)。结论:口服地高辛有必要加强血药浓度监测,特别是老年患者的血药浓度监测,并结合临床表现和用药特点进行分析,达到保证临床疗效,减少毒性反应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103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高辛是临床常用的强心甙之一,其治疗有效浓度范围为0.8-2.0ng/ml。本文总结分析了用快速血药浓度检测仪(TDX)测定的地高辛血浓病例1039例,其中测定结果低于0.8ng/ml395N,占38.0%,高于2.0ng/ml135例,占13.0%,出现中毒症状有40例,占0.4%,同时结合临床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3.
贾欣珠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9):584-586
目的分析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荧光免疫偏振法监测使用地高辛的72例患者血药浓度,对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0.5-2.0μg/L为地高辛安全有效血药浓度,共监测72例,其中在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共50例(占69.44%),低于治疗浓度下限的共9例(占12.50%),高于治疗浓度上限的共13例(占18.06%)。结论由于地高辛安全范围窄,个体差异大,故应对使用地高辛的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并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地使用地高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吴运同 《中外医疗》2010,29(14):130-130
目的探讨180例次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方法通过对180例次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分析其临床疗效与血药浓度关系。结果地高新血药浓度在1.0~1.3ng/mL左右疗效较高,60岁以上患者血药浓度大于正常范围,中毒比例增高。结论通过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为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提供可靠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地高辛(Digoxin)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应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FPIA)测定血药浓度,对结果作综合分析。结果:共监测121例,其中在有效治疗血药浓度范围内的为82例(占67.8%),小于0.5μg/L的为21例(占17.3%),大于2.0μg/L的为18例(占14.9%),中毒表现为13例(占10.7%)。结论:口服地高辛有必要加强血药浓度监测,特别是老年患者的血药浓度监测,并结合临床表现和用药特点进行分析,达到保证临床疗效,减少毒性反应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于莉 《大家健康》2015,(5):135-136
目的:对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患者口服地高辛片6个半衰期左右,血药浓度达到稳态后进行地高辛血药浓度的检测,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地高辛血药浓度在0.8-2.0ng/ml时的有效率76.6%,显著高于血药浓度在0.8ng/ml以下和2.0ng/ml以上的有效率,当血药浓度大于2.0ng/ml时,中毒率显著升高至47.1%,统计学检验显著,P<0.05。结论:临床上监测地高辛血药浓度,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血药浓度监测提供的数据,结合生理指标和临床症状制定合理、安全有效的给药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患者口服地高辛片6个半衰期左右,血药浓度达到稳态后进行地高辛血药浓度的检测,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地高辛血药浓度在0.8-2.0ng/ml时的有效率76.6%,显著高于血药浓度在0.8ng/ml以下和2.0ng/ml以上的有效率,当血药浓度大于2.0ng/ml时,中毒率显著升高至47.1%,统计学检验显著,P<0.05。结论:临床上监测地高辛血药浓度,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血药浓度监测提供的数据,结合生理指标和临床症状制定合理、安全有效的给药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某院地高辛血药浓度的监测情况,促进地高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调取该院2010~2011年监测地高辛血药浓度患者的资料,回顾性分析地高辛血药浓度和疗效分布情况。结果 219例地高辛监测结果中,105例(47.95%)浓度在0.8~2.0 ng/ml之间,89例(40.64%)浓度小于0.8 ng/ml,25例(11.41%)浓度大于2.0ng/ml;149例(68.04%)疗效明显,53例(24.20%)疗效欠佳,17例(7.76%)中毒。结论该院地高辛临床应用基本合理,但临床医师需根据药物浓度和疗效调整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临床使用地高辛患者的血药浓度变化情况。方法 收集临床使用地高辛患者的血清样本,使用FPIA法进行血药浓度测定,0.8~2.0ng/ml为有效治疗浓度范围,采用MSExcel 20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在1126例使用地高辛的临床患者中,655例(58.17%)的血药浓度在有效治疗范围内。204例(18.12%)血药浓度高于有效治疗浓度,267例血浓度偏低(23.71%)低于有效治疗浓度。结论 地高辛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影响因素多,故在使用地高辛进行治疗时其血药浓度监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地高辛是治疗心衰的有效药物,由于治疗指数低,安全范围小,需做血药浓度监测. 1试验方法 采用TDX-荧光偏振免疫分析仪,该仪器分析速度快、灵敏、准确.原理系结合荧光偏振方法及抗原抗体之间竞争结合的免疫反应,利用病人体内药物浓度与荧光偏振程度呈反比关系,测定血药浓度.  相似文献   

11.
3026例次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我院8年来3026例次大样本地高辛血药浓度(SCD)监测结果及其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FPIA)测定SCD,分别就性别、年龄、体重、基础疾病和合并症等因素对其中0.25mg·qd剂量下所得的2058个SCD的影响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2058个SCD中,低于0.5 ng·mL-1有406例次;在0.5~2.0 ng·mL 有效治疗范围内的有1311例次,但有39例出现中毒症状,占1.90%;2.0~5.0ng·mL-1范围内的有267例次,有128例中毒,占6.22%;>5.0ng·mL-1有35例次,全部出现中毒症状,占1.70%。结论:临床应用地高辛,约9.81%出现中毒症状,而年龄、体重及疾病状态尤其是严重疾病伴有肾功能不全或低钾血症,对SCD有显著影响(P<0.05)。因此,监测SCD并结合临床资料,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心痛定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与地高辛台用时是否会影响血清地高辛的浓度,我们进行了20例临床观察。结果是:给药前测血清地高辛浓度为0.94±0.49ng/ml(均数±标准差),给药第7和第14天末分别为1.07±0.47ng/ml和1.09±0.52ng/ml,P值>0.05。观察表明,每日口服地高辛0.25毫克,心痛定30毫克是安全的,不会引起明显的血清地高辛浓度的变化或导致地高辛的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分析11例心脏病患者在使用巯甲丙脯酸后对血清狄高辛浓度的影响,显示心脏病患者在心功能Ⅱ级以下、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两药合用不会引起血清狄高辛浓度的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基于BP神经网络的地高辛血药尝试预测神经网络拟合模型,并在已建立的神经网络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地高辛血尝试预测和影响因素的敏感度分析,利用本研究的建模结果,为BP神经网络建模的方法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并能帮助医务人员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分析。方法:在SPSS Clementine12.0进行建模和预测,预测结果用SPSS17.0进行ROC分析。结果:BP神经网络的拟合度和预测准确度为85.671%,其中性别、AST、日总剂量、TBIL、单次剂量对患者的治疗结果影响最大。结论:根据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常规资料建立的地高辛血药尝试预测神经网络模型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提出一种用药-时关系的微分方程直接推导药动学稳态浓度计算公式的方法。该方法适用于静注、口服给药的线性和非线性模型,故有较广泛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药物从进入机体到发挥治疗作用,经历了复杂的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等过程。与生物药剂学阶段比较,基于血中药物测定的药物动力学更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可见开展治疗药物检测对于临床个体化合理用药的意义。与药剂科等相关科室开展跨部门合作,通过软件界面,以实验研究的形式,进行数据收集,在进行校验后,生成信息数据库;并根据临床及实验研究的需要,提供各种数据的快速查询、数据统计和分析功能。项目成果用于指导临床选择适合不同个体的最佳治疗方案和最合适的治疗剂量,切实协助解决实验室研究中的数据采集和管理中的难题,大大节约人力物力资源,有利于提高研究效率。  相似文献   

17.
影响地高辛血药浓度及监测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响地高辛血药浓度及监测的因素有取样时间和患者年龄、病理生理状态、联合用药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实验通过研究在不同稀释方式下和用药方式时血液净化病人应用氟康唑中血药浓度变化特点,提出能达到最好药效的血液净化方式的可行性建议。方法16例接受持续血液净化治疗并应用氟康唑病人,按照不同连续性血液净化方法和不同给药方法交叉分为4组,测得氟康唑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分析在相同给药方式下,不同血液净化稀释方式对氟康唑血药浓度的影响,判断不同血液净化稀释方式和用药方式对氟康唑血药浓度有无统计学差异,何种血液净化方式最可行,何种为最佳给药方式。结果经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得,100%前稀释患者和50%前稀释+50%后稀释患者不同血液净化方法间无统计学差异,且血液净化方法与时间无交互作用,400 mg qd组亦明显优于200 mg q 12 h组,两者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结论接受CBP治疗的病人,应用氟康唑时,采用400 mg qd的方法优于200 mg,q 12 h的方法,50%前稀释+50%后稀释患者不比100%前稀释患者清除血浆氟康唑溶质多。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合并应用利福平时地高辛小肠吸收的持征,特建立药物透膜吸收的离体、在体动物实验模型,采用外翻小肠囊法收集透膜液样本,静脉及肠道给药后采集血浆样本.用125I标记试剂盒免疫分析法测试透膜液和血浆中地高辛浓度,TopFit药动学软件求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合用利福平后,地高辛小肠透膜量大幅度增加,血浆地高辛浓度升高,清除率下降.利福平对地高辛的肠道吸收产生了明显的增强作用,推测这种相互作用与小肠P-gp药泵作用受到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