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瑜  黄雪汝  吴伟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6):4301-4303
目的 应用替罗非班及血栓抽吸导管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治疗,探讨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符合急诊PCI条件的患者63例,随机分为联合组与常规组,比较两组心肌灌注情况及心脏不良事件(MACE)、出血性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常规组相比,联合组在校正TIMI血流帧数(cTFC)、2h内ST段回落率、无复流现象等疗效评价指标上,均有明显优势(P<0.05),联合组在心脏不良事件及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等安全性指标方面,则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接受急诊PCI的AMI患者中,联合应用替非罗班及血栓抽吸导管,明显改善患者的心肌再灌注和预后,并且安全可靠,在紧急救治中占有很大的优势和临床实用价值,值得在急救医疗中全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于洪艳 《中国卫生产业》2014,(5):162-162,164
目的评价应用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两年内急性ST段抬高心梗患者63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35例急诊行冠脉照影显示,梗死相关血管近段100%闭塞。其中发现有患者进行冠状动脉内血栓的进抽吸,抽吸后有残余狭窄的然后进行支架置人手术。未进行抽吸的患者进行常规介入手术进行支架置人手术。此两组进行比较并且进行即刻以及近期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在采用抽吸组进行抽吸导管抽吸血栓以后,其中立即恢复TIM13级血流的有30例,而结果为TIM12级血流的为6例,所有病例均存在70%~90%的残余狭窄。结论在STEMI急诊行PCI手术过程中应用抽吸导管可以改善梗死相关血管的前向血流改善心肌再灌注,可提高直接支架置入的机会,减少无复流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Diver CE血栓抽吸导管在血栓负荷过重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应用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符合胸痛12h以内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表现且血管造影显示TIMI为0—1级的51例患者分为2组,第一组25例患者冠脉造影提示大量血栓征象(观察组),用Diver CE导管行简单的血栓抽吸后进行直接支架置入,第二组26例血栓负荷较小患者(对照组)则采用球囊预扩后进行支架置入。比较两组梗死相关血管(IRA)的血流和心肌灌注差别,比较两组sT回落率、2h胸痛缓解率、血清CK—MB峰值、LVEF值。结果DiverCE组治疗后梗死相关血管血栓负荷明显降低,血流TIMI分级较单纯PCI组明显改善(P均〈0.05);术后ST段回落幅度、2h胸痛缓解率均较对照组高,血清CK—MB峰值较对照组低,LVEF值较对照组高。结论在血栓负荷较重的AMI患者中应用DiverCE血栓抽吸导管能有效地减少梗死相关血管内的血栓负荷,降低无复流、改善患者IRA的血流和远端心肌血流灌注,此法操作简单、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梗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具有发病快、病死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因血栓碎片脱落堵塞冠状动脉远端微血管,造成心肌再灌注不良,可发生灌注不良或无灌注现象,已成为影响冠状动脉介入术疗效与预后的主要问题.由于血栓抽吸导管治疗能有效避免冠状动脉远端栓塞的发生,促进冠状动脉微循环灌注改善,已成为临床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栓导管抽吸联合替罗非班介入治疗STEM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本院接受的60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即常规组与观察组,各为30例,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血栓导管抽吸联合替罗非班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心肌梗塞溶栓血流分级、心肌灌注显影分级以及左室...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血栓抽吸治疗,两组均治疗5 d。比较两组靶血管血流情况、心功能、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不良反应、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管心肌梗死溶栓(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分级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分别为(52.4±0.3)%、(5.3±0.2)cm明显优于治疗前的(40.2±0.6)%、(6.7±0.4)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治疗后分别为(46.3±0.5)%、(6.0±0.3)cm,明显优于治疗前的(41.3±0.4)%、(6.6±0.5)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38%)明显低于对照组(2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联合应用血栓抽吸和替罗非班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靶血管血流,减少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血管抽吸术对ST-T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ST-T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16例行抽吸导管治疗并行支架植入术,16例行单纯支架植入术治疗,观察术后1h、3h、24h、3d、7d心电图ST-T段改变.结果:抽吸导管治疗并行支架植入术1h、3h、24h、3d的心电图ST-T段回落明显大于单纯支架植入术治疗(P<0.05);7d心电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管抽吸术对ST-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短期改变优于单纯支架植入术治疗,长期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脉介入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对2009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进行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84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是否应用抽吸导管将84例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观察组42例患者在急诊手术前先进行抽吸导管抽吸,根据抽吸中血栓的负荷情况决定支架的植入时机。对照组直接进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2小时TIMI血流分级,心肌酶,高敏C反应蛋白,B型脑力钠钛等参数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有41例患者达到TIMI血流分级2级以上,而对照组仅有32例患者达到TIMI血流分级2级以上,观察组明显优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而观察组手术后2小时的心肌酶,高敏C反应蛋白,B型脑力钠钛各项指标的改善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塞在行经皮冠状动脉手术前先行抽吸导管血栓抽吸术安全有效,且可降低急性心梗病人无复流发生率,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80例2013年5月—2014年12月在本院因STEMI行急诊PC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应用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治疗;对照组40例单纯行血栓抽吸。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52.17±22.12)min,对照组为(62.39±23.53)min,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01,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血流分级(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3级、心肌灌注显影分级(myocardial blush grades,MBG)3级所占的比例(97.50%、80.00%与95.00%、72.5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07、7.440,均P0.05)。观察组ST段完全回落39例(97.50%),对照组29例(73.00%),观察组ST段完全回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04,P0.05)。两组患者16 h、3个月左心射血分数,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比较[(55.03±8.25)、(57.33±6.35)分、(83.85±14.25)ng/ml、(4.84±2.53)μg/ml与(44.92±6.74)、(47.41±6.93)分、(126.24±22.73)ng/ml、(7.62±3.57)μ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心血管并发症(22.50%、67.50%)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364,P0.05)。结论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治疗STEMI安全有效,但还需要大规模、长期的临床研究进行进一步的论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过程中及术后,DIVERTM CE血栓抽吸导管与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冠状动脉内推注后静脉滴注维持)联合应用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4月至2011年3月间符合PCI治疗条件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共60例。按入院顺序将患者随机归为两组:32例(A组)患者给予替罗非班;28例患者(B组)给予DIVER TM CE血栓抽吸导管与替罗非班联合应用。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心肌梗死血管(TIMI)血流变化、出血性并发症和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B组术后即刻TIMI血流改善效果明显优于A组,在住院期间MACE的发生率低于A组(25.0%vs3.6%,P〈0.05),两组均无致命性出血并发症。结论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PCI中应用DIVER TM CE血栓抽吸导管与替罗非班(冠状动脉内推注后静脉滴注维持)能够明显减少冠状动脉内血栓,减少无复流现象,降低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亦无致命性出血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针对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ASEAE)应用AngioJet血栓抽吸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3年2月—2020年8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62例ASEAE患者,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28例和对照组34例,研究组应用AngioJet血栓抽吸治疗,对照组应用导管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成功率、转开腹手术率、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治疗成功率为92.86%与对照组的91.1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转开腹手术率为7.14%低于对照组的2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严重出血、术后脓毒症休克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术中血管损伤、远端栓塞与术后电解质酸碱失衡、腹腔感染、急性肾损伤、短肠综合征发生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ASEAE),应用导管溶栓与AngioJet血栓抽吸治疗的成功率均较高,但AngioJet血栓抽吸可减少转开腹手术率,降低严重出血及脓毒症休克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血栓抽吸导管对急性心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无复流的疗效。[方法]随机入选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心梗患者22例,其中支架植入术后行血栓抽吸12例(抽吸导管组),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10例(直接PCI组)。观察两组术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无复流现象、术后即刻胸痛缓解率、术后1 h ST段回落≥50%(STR≥50%)发生率、梗后24 h及2周左室舒张末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抽吸导管组即刻TIMI血流2~3级例数多于直接PCI组,抽吸导管组无复流现象例数少于直接PCI组;抽吸导管组术后1 h STR≥50%、胸痛缓解率均高于直接PCI组;抽吸导管组梗后24 h LVDD低于直接PCI组,梗后24 h LVEF高于直接PCI组,梗后2周LVDD及LVEF两组间无差别。[结论]PCI时联合使用抽吸导管可减少无复流发生,改善心肌再灌注及心梗早期心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80例行择期PCI的AMI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术中使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照组40例,行常规PCI的患者.比较两组间慢血流或无复流发生率、术后冠脉血流灌注水平(TIMI分级)、心肌组织灌注分级(TMP)、术后1月经心脏彩色超声测定的心功能、1年内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和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TIMI3级血流发生率、TMP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1月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E峰/A峰<1的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内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死亡、靶血管血运重建、再梗死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两组在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AMI择期PCI中应用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急性与亚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采用血栓抽吸系统(AngioJet)联合置管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医院收治的80例DVT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疾病发生时间将患者分为急性期组(<2周,48例)和亚急性期组(2~4周,32例)。两组均行AngioJet联合置管溶栓治疗,分析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健肢周径差、溶栓药量、溶栓疗程、住院时间、即刻静脉通畅率、症状体征、出血发生率、支架植入率及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发生率。结果 两组治疗后患健肢大腿周径差、患健肢小腿周径差、住院时间、出血发生率和支架植入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对比,两组患健肢大腿周径差和患健肢小腿周径差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组尿激酶用量和溶栓疗程均少于亚急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静脉通畅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急性组即刻静脉通畅评分及Villalta评分明显低于亚急性组,即刻静脉通畅率高于亚急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替罗非班冠脉内注射联合血栓抽吸术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cute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影响及预后.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STEMI合并糖尿病患者47例,随机分A、B两组,A组在造影后血栓抽吸术前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B组直接血栓抽吸术,评价两组PCI术后的效果.结果 A组比B组效果好,术后指标:血栓积分、TIMI3级血流、CTFC、ST段回落50%、出院时EF值、平均住院日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MBG2~3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住院期间不良反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联合应用血栓抽吸术及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急诊PCI的STEMI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武威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治疗对其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分析.方法 选取2010年3月至2015年12月武威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经诊断确诊为重度血栓负荷,随机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观察组采用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的血栓抽吸治疗.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sICAM-1)及一氧化氮(NO),观察对比2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vWF、血浆组织因子显著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患者sICAM-1浓度、内皮细胞凋亡数目均明显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 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对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功能起到保护作用,可以降低vWF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就硝普钠不同给药方式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与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纳入我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4月期间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随机法分为研究组(53例)及对照组(53例),两组患者分别在支架植入前,给予经抽吸导管、经导引导管进行梗死动脉远端的硝普钠注射给药,对两组患者治疗情况进行评定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即可TIMI3级占比、TMPG3级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NR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研究组患者LVE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LV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抽吸导管给予硝普钠能够有效提高PCI手术的效果,降低NRP风险,同时改善患者术后远期心功能情况。  相似文献   

18.
马欣 《药物与人》2014,(12):63-63
目的:观察尿激酶预防中心静脉导管血栓的效果.方法:将102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2),对照组常规应用肝素钠封管,观察组用尿激酶封管.比较两者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的血栓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发生率低(21%VS46%,P〈0.05),导管留置时间较长(P〈0.05),两者患者形成时间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没有明显区别(P〉0.05).结论:尿激酶可以预防部分患者的中心静脉导管血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介入导管溶栓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凝血功能、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汕头市潮阳区大峰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治疗方案进行分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外周抗凝和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外周抗凝和介入导管溶栓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7 d后凝血功能指标、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治疗5个月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治疗7 d后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均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下肢静脉平均血流速度、最大血流速度、每分钟血流量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治疗5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介入导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确切,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促进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恢复,且治疗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0.
CTFC在急性心肌梗死PCI中的价值及腺苷干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实验(TIMI)帧数(CorrectedTIMIFrameCount,CTFC)的价值及应用腺苷前后的变化。方法CTFC测定以造影剂充盈冠状动脉开始至冠状动脉远端某一解剖标志显影之间的帧数来表示,以<30帧为血流正常者,≥30为血流缓慢者。67例AMI后10~15d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PCI前后分别经冠状动脉内注射腺苷注射液20mg,并观察CTFC的变化,PCI后均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观察住院期间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结果67例AMI患者CTFC为12~93帧,平均42.23±20.41帧,PCI术后的CTFC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各梗死相关动脉和血流缓慢者PCI前应用腺苷后的CTFC较腺苷应用前均明显减少(P<0.05);血流正常者PCI治疗前、后以及血流缓慢者PCI后冠脉内应用腺苷前、后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血流正常者LVEF明显高于血流缓慢者(P=0.001),MACE发生率血流缓慢者明显高于血流正常者(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和CTFC呈负相关趋势(γ=-0.21,P=0.002)。结论CTFC测定结果重复性好,与病人的心功能、MACE发生率相关性良好,不受检测者临床经验的限制,评价梗死相关动脉血流优于TIMI血流分级。而PCI前后冠脉内腺苷应用可明显降低CTFC,减少无复流或慢复流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