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王孝先  毕肯  王倩 《中医药学刊》2004,22(2):207-208
本文阐述了《伤寒论》六经与六气关系、气化学说的基本内容,六经气化传变机理,六经六气证治规律。说明了《伤寒论》对《黄帝内经》运气学说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伤寒论>六经与六气关系、气化学说的基本内容,六经气化传变机理,六经六气证治规律.说明了<伤寒论>对<黄帝内经>运气学说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内经》之气象医学,以“五运六气”为理论核心,把自然界气候变化及生物体对这些变化所产生的相应反应作为基础,将自然气候现象与生物生命现象统一起来,自然气候变化与人体发病规律统一起来,从宇宙节律探索气候变化与人体之健康、疾病之发生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5.
6.
眭蔚 《福建中医药》2008,39(2):59-60
2007年是全国名老中医钟秀美教授从医50周年。2007年9月,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钟秀美妇科学术经验与诊疗特色》一书,该书是其学生和门人,本着"德术并重,全方位评述"的原则,在注重客  相似文献   

7.
刘云鹏主任医师系五代世医,学术造诣颇深,临床经验甚丰。在长达80年的行医历程中,逐渐形成了全面、系统、独具特色的刘氏妇科。笔者从学多年,蒙恩师厚爱,得其真传,受用终身。作为“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刘云鹏的学术继承人,在庆祝老师百岁华诞及行医80年之际,特撰文介绍刘氏妇科的学习体会,以作纪念。  相似文献   

8.
从邪气性质和所在病位、机体抗病趋势、邪气盛衰等三方面分析张仲景对《内经》因势利导治则的运用。其所形成的具体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对后世中医临床治疗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石学敏教授是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著名针灸学家,业医50余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石老十分重视《内经》的理论研究,尊古而不守古,师古而不泥古,以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笔者有幸师从石老,聆听教诲,收获颇丰。现将石老学术思想简要介绍如下。1重治神《灵枢·九针十二原》云:"粗守形,上守神"。"凡刺之要,必先本于神。"《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云"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内经》中所阐述的神有两个含  相似文献   

10.
《新中医》1983,(2)
张仲景著的《伤寒杂病论》填补了《黄帝内经》在临床医学上之不足,开创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他的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经验,至今仍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并为国外学者所重视,充分显示了仲景学说的强大生命力。正由于此,在1980年昆明会议时,  相似文献   

11.
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处处体现了对《内经》理论的具体运用,从诊断到治疗皆如此。可以说,《内经》是仲景学术的理论渊源,仲景学术则是对《内经》理论的成功实践和发展。下面,试就仲景学术与《内经》的关系作一浅探。一、论病以阴阳为纲阴阳为万物之纲纪,这是《内经》中最重要的学术思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对此有精辟而概括的论述。《素问·四气调神  相似文献   

12.
李时珍的代表著作《本草纲目》和张仲景的著作《伤寒论》是中医药学发展史上的两座丰碑。李时珍晚于张仲景,其在熟读《伤寒论》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张仲景的学术思想,包括脉法、六经辨证、经方、药物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潘金波 《中医药学刊》2010,(12):2653-2657
目的:为研究《黄帝内经》的五味理论,并探讨五味理论在张仲景方剂配伍中的运用,借以指导临床辨证施治,为进一步研究仲景学说和中医药基础理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论述了《黄帝内经》五味理论与人体的生理、病理的关系及其在治疗上的指导作用,并从3个方面研究张仲景运用五味理论遣药制方的规律:①从五味和合见八法统方的配伍规律;②从五味和合见相辅相成的配伍规律;③从五味和合见相反相成的配伍规律。结果:《黄帝内经》认为五味与五脏有特定的亲和力,人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与五味的作用密切相关;五味过用或不及则脏腑偏盛偏衰,使脏腑之间相互制约、对立统一的平衡破坏,导致疾病的发生;脏腑各有苦欲,运用五味之性,纠脏腑之偏,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张仲景临床选药组方治疗疾病是根据药物五味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联;药物之间的五行生克制胜规律;药物五味各自具有的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降等的功效特性,运用药物的五味之偏来补泻调整人体脏腑五行之气的偏胜偏衰。结论:第一:《黄帝内经》五味配伍理论实是选药制方最基本的理论,不仅有着很高的科学内涵,而且有指导临床实践的意义。第二:张仲景承其说,从其法,以五味学说为核心理论配伍制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内经》中关于妇科的论述进行了较系统的归纳,认为《内经》对妇科学的发展贡献很大。文中提出,在生理上,《内经》重视胞宫、肾、奇经作用;病理方面,强调奇经损伤。并阐述其对妇科疾病的认识和诊法、治则之特点。  相似文献   

15.
王振亮 《国医论坛》1989,4(5):18-20
“阴阳”作为祖国医学重要的组成成份及说理工具,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的始终。而其在古典陈籍中首先体现出来的,却是懦家经典之一的《周易》。作为阴阳的原始概念——《周易》中所说的“日”、“月”及其特性,与《内经》中之“阴阳”有着必然的联系。本文拟就“阴阳”从《周易》至《内经》的演变与发展,略陈管见,敬希斧正。  相似文献   

16.
<正> 温病学,是明清以来,不少医家在从事急性温热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的临床实践中,研究发展而成,具有独特理论进展的临床学科。其学术成就,初步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正>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应,是自然界的产物。《内经》三虚理论指出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时间因素。朱丹溪据此认为顺应四时应避一年之虚一月之虚一日之虚,现论述如下。1三虚理论的由来三虚的概念最早见于《内经》,多篇均有提及。《灵枢·岁露论》对其定义:黄帝曰:愿闻三虚。少师曰: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谓三  相似文献   

18.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基本理论,研究和防治妇女疾病的专门学科。中医妇科学历史悠久,渊远流长。对妇科生理、病理、妊娠诊断及妇科疾病的辨证等理论的形成具有奠基作用的要首推《内经》。作为中医经典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19.
韩霞  王洪琦 《陕西中医》2005,26(5):469-470
《黄帝内经》中有关妇科方面的内容,涉及到经、带、胎产、杂病以及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对中医妇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内经》撰于春秋年间,其内容之丰富、论理之精当、立法之严谨,均为今人所不及。它不仅是为中医基础理论之基石,亦是临床各学科之导引。笔者择其有关妇科理法之页,窥《内经》对中医妇科学形成发展的影响之一斑。一、《内经》言妇人生理病理重于经络《素问·五脏别论》称女子胞为“奇恒之府”。女子胞又名子宫,出纳精气,而成胎孕。《灵枢·五音五味》云“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故有冲任督三脉一元三岐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