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全世界目前约有3%的人群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每年因丙型肝炎肝硬化及肝细胞癌(HCC)死亡的患者可达35万。20世纪80年代治疗丙型肝炎的药物主要为干扰素,但其不良反应多、耐受性差,且仅有6%的病毒学应答率。近年来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DAA)的应用大大提高了HCV相关肝脏疾病的疗效,有效率可达80%~90%。该文主要对DAA治疗HCV相关肝硬化及肝移植后病毒复发患者的疗效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对慢性丙型肝炎(CHC)和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接受干扰素α-2a治疗的影响。方法 2015年1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CHC患者198例和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200例,均接受肝活检和干扰素α-2a治疗24 周,随访24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CV RNA水平,采用基因序列测定法检测HCV基因分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治疗应答的因素。结果 肝硬化组HCV基因1b型检出率为31.0%,显著高于86例≤S1的15.1%或112例S2~3组的18.8%(P<0.05);212例无应答组HCV基因1b型检出率显著高于186例治疗应答组(29.7%对17.7%),1a型检出率显著低于治疗应答组(17.9%对28.0%,P<0.05);应答组早期应答率为60.8%,显著高于无应答组的18.9%(P<0.05),应答组治疗前血清HCV RNA高水平比率为37.1%,显著低于无应答组的47.6%(P<0.05);HCV基因1b型(OR为0.553,95%CI为0.316~0.969)是影响干扰素治疗应答的危险因素,而早期应答(OR为1.704,95%CI为1.008~2.881)为影响干扰素治疗应答的保护因素。结论 HCV基因型可影响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HCV感染者的应答反应,检测病毒基因型可能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或疗程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前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是慢性HCV感染的主要抗病毒治疗方案,但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对于抗病毒治疗耐受性差.目前研究报道对于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如能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有利于缓解肝纤维化进展,并减少肝移植术后HCV再感染的发生.因此,应对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仔细评估,对于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可给予适当干预以维持抗病毒治疗的进行,并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应用阿舒瑞韦(ASV)联合达拉他韦(DCV)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或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初步疗效,并分析复发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耐药变异和准种变化特征。方法 27例CHC和13例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接受ASV联合DCV治疗24周,随访12周。纳入患者均为HCV 1b基因型感染。结果 在随访结束时,38例(95.0%)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2例治疗失败的患者基线均存在NS5A抑制剂相关的耐药变异;在治疗过程中有7例(17.5%)患者出现血清谷丙转氨酶或尿酸升高和血小板或血红蛋白下降;1例治疗失败的患者基线和复发时均存L31V+Y93H NS5A抑制剂相关的耐药变异,但复发时血清耐药株的比例显著高于基线时(100.0%+100.0%对 2.1%+56.2%),复发血清HCV各基因片段准种复杂度(Sn为0.91±0.02对0.40±0.07,t=19.127,P<0.001)和多样性(d为17.70±6.63对1.65±0.36,t=6.75,P<0.001;dN为3.55±2.18 对1.37±0.41,t=2.801,P=0.026;dS为48.11±10.06对2.06±0.90,t=13.598,P<0.001)均显著低于基线血清,Tajima中性检验提示复发时血清HCV各基因片段的D值显著低于基线血清(1.84±1.20对-2.30±0.18,t=10.352,P<0.001)。结论 ASV联合DCV治疗HCV 1b基因型感染的CHC和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存在NS5A抑制剂相关耐药变异者可能导致治疗失败。  相似文献   

5.
输血后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自然病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了解输血后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的临床特点及自然病程。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与前瞻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定群随访观察。结果(1)在99例HCV感染病例中,输血时间主要集中于1989—1994年,其中1990—1992年最为多见。(2)99例随访患者中,90例临床诊断为慢性丙型肝炎,9例诊断为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3)99例患者自输血距首次诊断丙型肝炎的时间为(7.4± 6.6)年,其中9例患者首次诊断丙型肝炎肝硬化距输血时间为(12.7±5.8)年。(4)在63例男性患者中, 慢性丙型肝炎59例,丙型肝炎肝硬化4例;36例女性患者中,慢性丙型肝炎31例,丙型肝炎肝硬化5例;按男女分组比较丙型肝炎与肝硬化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丙型肝炎肝硬化组患者病程中均有反复肝功能异常,并且两氨酸氨基转移酶异常时波动的幅度较大。(6)本组病例在观察期间未发现肝癌的发生。结论(1)在广州地区,目前经输血感染HCV的可能性较1995年前大幅度降低。(2)9.1% (9/99)的慢性丙型肝炎感染者在HCV感染13(12.7±5.8)年左右已进展为肝硬化(代偿期)。(3)对于反复出现肝功能异常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应尽可能采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进行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6.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引起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原之一,属黄病毒科,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全基因组约9.6 kb。目前全世界HCV感染者很可能已超过2.0亿。我国人群抗HCV阳性率为3.2%,约有近4千万感染者。大部分HCV感染转为慢性感染,其中20%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发展为肝硬化,另外20%进展为肝细胞癌。HCV基因分型与病程发展和干扰素治疗应答有密切的关系,因此,HCV基因分型的检测对控制丙型肝炎的传播、提高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非常重要。本文将对HCV基因分型检测方法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葛维明 《实用老年医学》2013,(6):486-487,491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患者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情况,探讨Hp在其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慢性乙肝患者215例,丙肝患者104例,健康对照147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抗体阳性为感染判断标准。对3组人群Hp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有113例感染了Hp(感染率为52.6%),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66例,感染率为44.9%);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p感染67例,感染率为64.4%,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种肝炎合并肝硬化组Hp感染率均高于无肝硬化组。结论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患者Hp感染率明显增加,Hp在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向肝硬化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与HBV/HCV发挥协同作用;对患者进行Hp根除治疗有益于控制病情。  相似文献   

8.
丙型病毒性肝炎呈全球流行态势,我国人群丙型肝炎抗体流行率为3.2%,约有4000万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丙型肝炎极易慢性化,通常具有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等特点,加之公众对丙型肝炎知识比较匮乏,导致丙型肝炎患者检查不及时,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而发展为肝硬化、肝癌。感染HCV后10~20年后肝硬化年发生率为10%~20%,一旦发展为肝硬化,每年肝癌的发生率为1%~7%[1],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每年发展为失代偿的比例3.6%~6%[2],失代偿期肝硬化5年生存率仅为50%[3]。通常认为干扰素(IFNα)治疗活动性肝硬化患者可能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4],失代偿期肝硬化被列入IFN治疗的绝对禁忌症[5],但不治疗患者的预后也很差。我们在临床观察到许多活动性肝硬化患者具有相对稳定的实验室指标,经过小剂量长疗程 IFNα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递增剂量α-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给予60 例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干扰素-α2b 2 MU皮下注射,1次/d,利巴韦林600 ~1000 mg / d ,1~4 w后将干扰素的剂量逐渐提高到 4 MU,1次/d,连续2 w,随后将其改为6 MU,1次/2 d。所有患者治疗120 w,随访24 w。采用基因测序法对 HCV 进行基因分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血清HCV RNA。结果 60例患者基线血清HCV RNA为(4.3±2.1)lg IU/ml,在治疗24 w和96 w时分别降至(2.1±0.2)lg IU/ml和(1.8±0.3)lg IU/ml(P<0.05);52例1b型感染者快速病毒学应答、早期病毒学应答、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和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 30.8%、75.0%、78.8%和73.1%, 而8例2a型感染者则分别为62.5%(P<0.05)、75.0%、87.5%和87.5%。结论 递增剂量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个体化抗病毒治疗可以使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获益,但本组非1b型感染者较少,研究结论需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四川省丙型肝炎患者HCV基因分型及HCV NS5A耐药突变位点的分布特征。方法收集2017年-2018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确诊的来自四川省的丙型肝炎患者160例,采集外周静脉血标本,使用Sanger测序法鉴定每一样本的HCV基因型及其亚型和HCV NS5A的基因序列。结果 160例丙型肝炎患者共测出1、2、3、6四种基因型和1b、2a、3a、3b、6a、6n六种基因亚型,其中以1b亚型检出率最高,占86.25%(138/160),其次为3b、6a亚型,均各占3.75%(6/160),余下6n型占2.50%(4/160),2a、3a型均各占1.875%(3/160)。在HCV 1b亚型丙型肝炎患者在中,HCV NS5A基因耐药突变检出率为18.84%(26/138),其中以Y93H耐药突变率较高,占17.39%(24/138),其次L31M耐药突变率为1.45%(2/138)。结论分析四川省丙型肝炎患者HCV基因型及HCV NS5A耐药突变位点的分布特点,可为该地区丙型肝炎患者基因型分布及耐药性研究和个体化抗病毒治疗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1.
《肝脏》2017,(9)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患者治疗期间HCV RNA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血清ALT、前白蛋白(PA)、总胆红素(TBil)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2例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治疗前后采集外周静脉血进行HCV RNA含量、抗HCV、ALT、PA、TBil检测,对比治疗前后的HCV RNA阳性检出率及ALT、PA、TBil水平变化,分析HCV RNA含量与ALT、PA、TBil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HCV RNA+抗HCV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91.94%,明显比HCV RNA和抗HCV单独检测的阳性率更高(P0.05)。治疗后的HCV RNA、抗HCV、HCV RNA+抗HCV阳性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HCV RNA阳性率明显低于抗HCV和HCV RNA+抗HCV阳性率(P0.05)。不同HCV RNA含量患者治疗前的抗HCV、TBi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T、P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4组不同HCV RNA含量(1.0×10~3、1.0×10~4、1.0×10~5、≥1.0×10~6)患者的ALT水平均明显降低、PA水平明显升高(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后的HCV RNA含量与ALT异常率、PA异常率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丙型肝炎患者治疗期间的HCV RNA含量与ALT、PA水平变化密切相关,同时进行HCV RNA含量、ALT、PA监测有助于更好地评估丙型肝炎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自 198 9年Choo发现了丙型肝炎病毒 (HCV)以来 ,对丙型肝炎的认识有了逐步深入的了解。全球HCV流行率平均约为 3% (0 1% - 5 % ) [1] ,我国流行率平均为 3 2 %。男性高于女性 (约 2∶1)。丙型肝炎的自然病程多变 ,约 15 %的患者会自然痊愈 ;2 5 %的患者无症状且转氨酶始终正常 ;约 2 0 % -30 %的慢性丙肝患者在 10 - 2 0年内可发展为肝硬化。5 % - 10 %发展为原发性肝癌[2 ] 。积极的抗病毒治疗有助于防止病情的进展 ,降低肝癌的发生率。本文就目前有关丙型肝炎治疗的一些进展综述如下 :丙型肝炎的治疗应答是指治疗结束 (endoftreatment…  相似文献   

13.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引起肝硬化、终末期肝病以及肝细胞癌的重要原因。慢性丙型肝炎的标准化治疗方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进展至肝硬化尤其是失代偿期的患者多难以耐受干扰素的不良反应,给抗病毒治疗带来困难。面对我国丙型肝炎肝硬化比例较高、肝移植实施困难、对标准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应答率高的特点,参考国际指南,作者在国内率先探索和提出了丙型肝炎肝硬化分级标准及相应的抗病毒治疗策略,并进行了相关的临床研究和应用。依据作者提出的丙型肝炎肝硬化的分级方法,先采取不同的处置方法缓解脾亢或减少副作用后,再采用标准化抗病毒治疗方案,可以有效地延缓肝硬化的进展,减少HCV感染相关并发症,最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寇毅  李彤  庄辉 《传染病信息》2006,19(2):49-50,64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引起人类丙型肝炎的病原体。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约1.7亿人感染HCV。HCV感染易慢性化,其慢性化率可高达85%,部分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最终可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目前主要采用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联合治疗丙型肝炎,但并非对所有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均有效。  相似文献   

15.
丙型肝炎病毒(HCV)急性感染的患者,大约30%发生自发清除,已经进展为慢性丙型肝炎(CHC)的患者,经过抗病毒治疗,大约40%得到持久的HCV清除。近年来宿主基因变异在HCV感染治疗中的关键作用备受瞩目。今就近期的国内外报道,对白细胞介素(IL)28B的基因变异与HCV感染转归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0 引言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一种重要的传染病,约70-85%的感染者发展为慢性肝炎,其中约10-20%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可发展成肝硬化, 1-5%可发展成肝细胞性肝癌等终末期肝病,危害极大.目前,全球HCV感染者近2亿,在我国也有3 000- 4 000万左右的HCV感染者,HCV感染引起的慢性丙型肝炎已经成为重大的世界卫生问题. 当前,慢性丙肝的治疗依然以干扰素作为标准治  相似文献   

17.
采用套式PCR检测38例急性丙型肝炎和3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CV RNA。结果显示74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HCV RNA阳性68例,PBMC阳性44例;急性丙型肝炎患者PBMC中HCV RNA阳性15例(39.5%),慢性丙型肝炎患者PBMC中阳性29例(80.5%);3例血清HCV RNA阴性,而PBMC中HCV RNA阳性;8例患者血清抗-HCV阴性,而血清HCV RNA阳性。结果显示,在部分丙型肝炎患者的PBMC中存在HCV RNA,慢性丙型肝炎患者PMBC中HCV RNA检出率显著高于急性丙型肝炎患者(P<0.01)。提示PBMC可能为HCV肝外贮存和复制场所,PBMC中的HCV感染在丙型肝炎慢性化和慢性肝损害中可能起一定作用,血清HCV RNA检测可能有助于抗-HCV阴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丙型肝炎小分子直接抗病毒药(DAA)的上市,丙型肝炎的治愈率得到极大提升。目前优先推荐无干扰素的泛基因型方案,其在已知主要基因型和主要基因亚型的HCV感染者中都能达到90%以上的持续病毒学应答[1]。但仍有部分丙型肝炎患者在HCV清除之前就已经发展为肝硬化,或是因抗病毒效果不佳发展为肝硬化。随着肝硬化进展,可出现肝功能失代偿、门静脉高压症,脾脏血液回流受阻,发生脾功能亢进。 脾功能亢进的主要临床表现有血细胞计数减少等,  相似文献   

19.
《肝脏》2016,(12)
目的研究导致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甲状腺抗体异常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感染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未经抗病毒治疗的25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入院时年龄、性别、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滴度及HCV载量、HCV基因型,从而研究不同年龄、性别、HCV载量及基因型与甲状腺抗体异常的相关性。结果丙型肝炎合并甲状腺抗体异常的患者中女性比例较高,为66.0%(P0.05),且女性的平均年龄大于男性的平均年龄(P0.05)。丙型肝炎合并甲状腺抗体异常与HCV载量及基因型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女性且年龄较大者为甲状腺抗体异常的好发人群。  相似文献   

20.
丙型肝炎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原之一,呈世界流行,感染率为1%~3%,目前全球约有1.7亿HCV感染患者。约60%的急性丙型肝炎(HC)患者转化为慢性,而慢性患者中分别有8%~46%和11%~19%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细胞癌[1],因此,HCV的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