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李建平  张薇  黎莉  杨贵荣  苗雅  张运 《新医学》2004,35(11):669-671
目的:观察贝那普利在持续性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中的作用及其对左心房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持续超过7日)患者,药物或电复律后随机分为两组,Ⅰ组40例给予胺碘酮0.2 g每日1次;Ⅱ组40例给予贝那普利10 mg每日1次,胺碘酮0.2 g,每日1次;两组均连服6个月.分别于治疗后第1周、2周、1个月、2个月、4个月及6个月复查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观察心房颤动复发情况;复律后次日及6个月后做UCG检查,观察左心房功能变化.结果:共71例完成治疗.随访6个月,心房颤动复发Ⅰ组34%(12/35),Ⅱ组为14%(5/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复律后次日及治疗6个月后,超声测量左心房内径由(43±12)mm缩小为(35±11)mm,治疗前与治疗6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Ⅰ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那普利加胺碘酮用于持续性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较单用胺碘酮更有效,长期服用贝那普利可逆转左心房扩大,降低左心房压,有利于消除心房颤动复发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胺碘酮与贝那普利联合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远期疗效。方法:65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胺碘酮加贝那普利;对照组单用胺碘酮,观察1年后两组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及超声心动图(左心房内径)变化。结果:1年后治疗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左房内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胺碘酮与贝那普利联合治疗阵发性房颤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延缓左心房扩大。  相似文献   

3.
胺碘酮联合依那普利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胺碘酮联合依那普利治疗心功能正常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方法将7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分为两组,观察组用胺碘酮联合依那普利治疗,对照组用胺碘酮治疗。主要观察两组在1年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和左心房内径的变化。结果:1年后,观察组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窦性心律维持率(84.21%)明显高于对照组(58.82%,P〈0.05),左心房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依那普利治疗心功能正常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时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明显优于胺碘酮,且能抑制左心房的扩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卡托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4例,均予胺碘酮治疗,而治疗组加用卡托普利,疗程均为1年.比较两组治疗后第4个月、8个月和12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和治疗前、治疗后第6个月、12个月的左心房内径.结果:治疗后第4个月、8个月,治疗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分别为90%、85%,高于对照组的88%、68%,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78%,对照组为54%,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第6个月及12个月的左心房内径分别为(36.8±1.8)mm、(37.1±2.0)mm、(37.3±2.1)mm,对照组相应为(36.1±1.4)mm、(37.6±2.1)mm、(38.3±2.2)mm,两组治疗12个月后左心房内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托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预防心房颤动复发的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并有延缓左心房扩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选取2008年1月-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1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82例。对照组患者单独给予胺碘酮治疗,试验组给予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第3、6、12、18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情况及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第3个月,两组患者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6-18个月,试验组的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个月两组患者左心房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6-18个月试验组患者左心房内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单独使用胺碘酮,且能抑制左心房内径的扩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4例高血压合并PAF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试验组采用厄贝沙坦+胺碘酮治疗,对照组采用硝苯地平+胺碘酮治疗.治疗12个月后对2组患者的降血压(SBP、DBP)水平、心房颤动(AF)复发率、窦性心律维持率、左心房内径(LAD)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均随访12个月,在随访中对照组3例、试验组2例患者因甲状腺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退出研究.2组患者治疗后血压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均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中6例(17.1%)患者发生心电图证实的AF发作,对照组中13例(38.2%)发生心电图证实的AF发作,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窦性心律维持率为82.9%,对照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61.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LAD为(37.0±3.6)mm,对照组LAD为(38.9±3.3) mm,试验组LAD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高血压合并PAF能有效地控制血压,预防PAF的复发,对延缓左心房扩大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对阵发性房颤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及左心房内径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在安阳县直医院心脑血管内科进行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00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分别给予单纯胺碘酮治疗和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及左心房内径。结果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88.0%和84.0%,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84.0%和72.0%,治疗后12个月,分别为80.0%和6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观察组左心房内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应用于阵发性房颤患者的治疗中,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减轻左心房内径的扩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贝那普利联合胺碘酮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复律后的预防复发作用。方法选择84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持续性或阵发性房颤患者,在经药物、电转复或自动复律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采用贝那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对照组采用氨氯地平联合胺碘酮治疗,疗程均为18个月。比较2组治疗期间窦性心律维持率、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治疗18个月后的血压变化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为80.9%,对照组为73.8%,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12、18个月后,治疗组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71.4%、61.9%,对照组分别为57.1%、40.5%,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18个月后血压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期间对照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7.1%,治疗组为4.9%,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那普利与胺碘酮联合治疗老年高血压病合并房颤患者,能有效地减少心房颤动复发,效果优于氨氯地平与胺碘酮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ACEI制剂苯那普利(洛汀新)与小剂量胺碘酮联合治疗对减少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复发率的作用。方法将有完整资料的共4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根据用药情况分为胺碘酮组(1组,n=22)、胺碘酮+苯那普利组(Ⅱ组2,n=24),治疗随访时间为1年,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的影响以及治疗前、治疗后12个月左心房内径大小的变化。结果治疗12个月后,Ⅰ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59.09%.Ⅱ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83.33%。即Ⅰ组明显低于Ⅱ组(P〈0.05);而且Ⅰ组左心房内径大小的变化(治疗前左心房内径34.28±1.54mm;治疗后为38.48±1.68mm),大于Ⅱ组(治疗前左心房内径为34.68±1.56mm;治疗后为35.28±1.42mm)(P〈0.05)。结论小剂量胺碘酮联合苯那普利对阵发性房颤的治疗,在窦性心律的维持、抑制左心房的扩大方面均优于单用胺碘酮.  相似文献   

10.
缬沙坦联合稳心颗粒防治阵发型房颤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缬沙坦联合稳心颗粒与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复发预防的效果。方法:87例阵发性房颤,随机分为缬沙坦+稳心颗粒组(A组,n=44)和胺碘酮组(B组,n=43),随访时间为2年,初级终点为房颤复发。比较两组治疗后窦性心律维持率以及6、12、18、24个月的左心房内径。结果:A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B组,B组左心房内径大于A组。结论:缬沙坦联合稳心颗粒治疗阵发性房颤对预防房颤复发优于胺碘硐,并可抑制左心房扩大。  相似文献   

11.
胺碘酮联合贝那普利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7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胺碘酮联合贝那普利对阵发性房颤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期间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14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胺碘酮+贝那普利)和对照组(单用胺碘酮),对照组应用胺碘酮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加用贝那普利。结果随访12个月,治疗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左房内径亦有显著性缩小(P〈0.05)。结论贝那普利具有抑制心房电重构和解剖重构,降低房颤复发率及阻止房颤持续的作用,胺碘酮联合贝那普利能更有效地治疗和预防阵发性房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房颤患者脑钠素、血管紧张素Ⅱ的变化及氯沙坦在房颤中的治疗价值。方法:入选患者分为对照组(窦律)40例、永久性房颤组46例、阵发性房颤组40例。阵发性房颤组服用可达龙及氯沙坦,永久性房颤组服用氯沙坦及钙离子拮抗剂控制室率,分别检测各组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及血清脑钠素、血管紧张素Ⅱ水平,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永久性房颤组血脑钠素(BNP)、肾素(PRA)、血管紧张素(ANG)Ⅱ水平及平均左心房内径(LAD)与对照组比较增加(P〈0.05);阵发性房颤组血BNP、PRA、ANGⅡ与对照组比较升高(P〈0.05),LAD与对照组比较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2)房颤组血BNP水平与左房内径、血管紧张素Ⅱ浓度明显相关(r分别为0.362,0.294,P〈0.05)。(3)永久性房颤组和阵发性房颤组经氯沙坦干预后血BNP水平降低(P〈0.05),而血浆PRA、ANGⅡ水平升高(P〈0.05)。(4)氯沙坦干预能提高窦律维持率(P〈0.05),可降低47%的房颤复发危险(RR=0.45,95%可信区间0.260~0.749,P〈0.05)。结论:房颤患者血脑钠素水平的升高可能与房颤的心房重构有关,氯沙坦可能通过干预房颤的心房重构降低脑钠素水平并降低阵发性房颤的复发。  相似文献   

13.
史晓静  陶贵周 《临床荟萃》2010,25(7):560-562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痛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炎症因子及预后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抗心房颤动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100例老年冠心痛合并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10 mg阿托伐他汀组(n=50)和20 mg阿托伐他汀组(n=50),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左心房内径(LAD)及心房利尿钠肤(ANP)的变化,同时记录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实性心律维持率及栓塞事件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hsCRP、IL-6、TNF-a、ANP水平及LAD内径均较治疗前降低,20mg组:hsCRP(4.10±1.85)mg/L vs (6.42±1.71)mg/L,IL-6(11.71±1.69)ng/L vs (14.61±2.47)ng/L,TNF-α(18.07±2.67)ng/L vs (22.32±3.51)ng/L,ANP(213.10±28.20)ng/L vs (352.10±58.71)ng/L,LAD(38.8±7.1)mm vs (50.2±8.7)mm(P<0.05),且20 mg阿托伐他汀组降低更明显(P<0.05);同时20 mg阿托伐他汀组较10 mg阿托伐他汀组窦性心律维持率高,栓塞事件发生率低(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降低老年冠心痛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同时能降低ANP水平及LAD内径,提高窦性心律维持率,降低栓塞事件发生率,且呈剂量依赖性,这可能是阿托伐他汀发挥抗心房颤动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徐利  柏萍 《华西医学》2009,(8):2130-2131
目的:研究替米沙坦对合并高血压的阵发性房颤患者转复为窦性心律后复发的影响。方法:选择84例合并高血压的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降压药使用替米沙坦,对照组使用氨氯地平,两组均使用胺碘酮复律,随访2年,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及超声心动图(左房内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合并高血压的阵发性房颤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替米沙坦联合抗心律失常药物,能有效防止房颤复发,维持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超声心动图观察氯沙坦对高血压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病人左心房功能的影响,探讨房颤预防及治疗的方法。方法将76例高血压并阵发性房颤病人随机分为氯沙坦组(n=38)和非洛地平组(n=38),选择20例健康成年人做对照组,分别在用药前和用药后4、12、24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12周后氯沙坦组与治疗前比较及与非洛地平组同期治疗后比较,左心房前后径、左心房上下径、左心房最大容积均减小,心房充盈速度、左心房射血力均明显增加(F=23.83~35.84,q=3.036~18.528,P〈0.05、0.01)。氯沙坦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高于非洛地平组(x^2=4.338、4.828,P〈0.05)。结论氯沙坦在改善高血压并阵发性房颤病人的左心房功能的同时,能有效维持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16.
王希宁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7):1298-1300
【目的】观察氯沙坦联合胺碘酮与参松养心胶囊治疗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AF)的疗效。【方法】105例高血压伴阵发性AF患者给予常规降压药物(除外ACEI和ARB类药物),AF转复后随机分为3组:A组胺碘酮治疗组;B组氯沙坦+胺碘酮治疗组;C组参松养心胶囊+氯沙坦+胺碘酮治疗组。疗程12个月。治疗前后均行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UCG)检查。【结果】B组和c组左房内经明显小于A组(P〈0.05),窦性心律维持率B纽和C组明显高于A组(P〈o.05,P〈0.01),尤以C纽更为明显(P〈0.01)。【结论】胺碘酮联合氯沙坦治疗高血压伴阵发性AF,可在降低血压的同时,有效维持窦性心律,加服参松养心胶囊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观察阵发房颤患者左心房功能的变化。方法:住院患者共63例,年龄39~83岁,平均(61.80±10.93)岁,男34例,女29例。阵发房颤组33例,对照组30例。所有患者均在窦性心律时行常规二维超声检查后应用Echo PAC软件脱机分析,测量左心房前后径、左心房面积、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前后径、左室射血分数;测量二尖瓣舒张末期A峰峰值速度及A峰积分。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获得左心房长轴方向整体应变曲线,测量左心房长轴整体峰值应变和达峰值应变时间、房缩期应变,计算两组间四腔观及二腔观达峰值应变时间差的绝对值。结果: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比较两组间四腔切面及二腔切面达峰值应变时间差的绝对值,阵发房颤组较大(分别为52.83±32.29、31.33±20.27,P<0.05),阵发房颤组心房收缩期应变值较对照组减低[分别为-(10.09±3.33)、-(13.74±3.14),P<0.05]。结论:阵发房颤患者左心房心肌储存血液势能的能力不变,但心房壁间传导存在明显的不均一性,左心房整体的助力泵功能下降。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能无创及定量评价左心房整体的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对高血压伴左室肥厚(LVH)患者的新发房颤(af)的预防作用。方法 291例1级、2级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替米沙坦组(口服替米沙坦40~80mg/d,18个月);贝那普利组(口服贝那普利10~40mg/d,18个月);非洛地平组(口服非洛地平缓释片5~10mg/d,18个月)。若三组病人经相应治疗血压仍不能达标者加用氢氯噻嗪25 mg~50 mg/d,直至达正常者(血压<140/90mm-Hg)。测量三组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化。通过超声心动图测量三组患者服药前、后左房内径(LA)、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T)、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 结果 替米沙坦、贝那普利、非洛地平用于治疗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的患者,其对血压的治疗三组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明显降低(p<0.01);三组间降压效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经替米沙坦、贝那普利治疗后LVEF有所减低(p<0.05),LVPWT、IVST、LVDd、LVMI明显减低(p<0.01),与非洛地平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替米沙坦治疗的af发生率为5.9%,经贝那普利治疗的af发生率为5.4%,经非洛地平治疗的af 发生率为18.43%。经替米沙坦和贝那普利治疗af 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它们与非洛地平对比af 发生率均明显降低,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米沙坦、贝那普利、非洛地平均能有效的控制血压,并且能够逆转左室肥厚,且三者作用相似,但替米沙坦、贝那普利较非洛地平对于房颤的发生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