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预置小肠内固定术的适应证和治疗作用。方法选择严重腹部外伤、腹腔严重感染、广泛性粘连性肠梗阻,较大或较复杂的腹部手术,特别年老体弱、糖尿病患者,在结束腹部手术后,利用经过我们改制的小肠内固定管做预置小肠内固定术,术后早期经此管肠减压,灌注中药促进肠蠕动,肠功能恢复后行肠内营养。结果本组86例术后平均48~72h肠蠕动恢复,达到了较好的营养支持。无胃瘫、肠麻痹、粘连性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恢复顺利。结论选择适应证病例,加做预置小肠内固定术对预防术后严重并发症、促进顺利康复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胃癌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63例进展期胃癌病人随机分成3组,即早期肠内营养(EN)组、肠外营养(PN)组和对照组(C),每组21例。EEN组按Witzel法留置空肠营养胃管,经管输注肠内营养制剂液体能全力(nutrison fibre),TPN组经外周静脉进行,共7天,对照组常规输液治疗,肠蠕动恢复后逐渐恢复饮食。结果 营养支持后BW、TSF、MAC、TP、Alb、TF等TPN组与对照组下降较EEN组明显(P<0.05);EEN与TPN均能显著改善术后患者的免疫功能;营养支持后LDH、GGT水平TPN组高于EEN组(P<0.05);与TPN组相比,EEN组 肠功能恢复快,(P<0.05)。结论 胃癌切除早期肠内营养可安全实施,有利于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3.
随着对肠功能的再认识,尤其是肠道黏膜屏障、细菌易位及肠道是应激反应的一个中心器官等概念的确立,外科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已得到重视[1].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胃肠道形态功能的恢复,肠内营养开始越早,合成代谢恢复就越早,就能更好地防止肠黏膜萎缩,降低感染率,促进吻合口愈合.我科对胃癌根治术后病人采用一次性鼻饲管-液囊空肠导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随着对肠功能的再认识,尤其是肠道黏膜屏障、细菌易位及肠道是应激反应的一个中心器官等概念的确立,外科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已得到重视[1].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胃肠道形态功能的恢复,肠内营养开始越早,合成代谢恢复就越早,就能更好地防止肠黏膜萎缩,降低感染率,促进吻合口愈合.我科对胃癌根治术后病人采用一次性鼻饲管-液囊空肠导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术后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胃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采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给予常规营养方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情况要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促进术后肠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分析食道癌、贲门癌术后肠内营养的应用及护理要点。方法对115例食道癌、贲门癌患者术后分别采取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并注意滴注速度,保持管道通畅及预防并发症发生,进行效果对比。结果早期采用肠内营养,能为患者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同时有助于患者胃肠道功能早日恢复。结论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更符合生理,给药方便,有助于维持肠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肠外营养支持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评价两种营养支持方法的临床效果有何不同。方法将2008至2009年某医院43例行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实验组(23例),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支持,实验组术后24h进行肠内营养支持,两组患者每日给予的热量、氮量相等。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8天的营养指标、术后肠功能恢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天数。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第8天的营养指标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住院天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提高胃大部切除患者的营养指标,术后肠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与肠外营养比较,探讨胃大部分切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近年来在湖南省人民医院进行胃大部分切除的64例患者,分为肠内组和肠外组,各32例。肠内组在术后24h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肠外组采用肠外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肠内组给予营养支持1周后营养指标优于肠外组(P<0.05);肠内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短于肠外组(P<0.05)。结论胃大部分切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优于肠外营养支持,能够有效改善胃肠功能,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不同营养支持方法所获得的临床效果,为提高此类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方法肠内营养组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肠外营养组患者给予静脉营养支持。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不同时期Hb、ALB、免疫球蛋白水平及术后肠蠕动恢复情况,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肠外营养组与肠内营养组经不同途径实施营养支持后,两组患者体内Hb、ALB、Ig A、IgG、Ig M水平均较手术后3 d显著改善,且肠内营养组患者改善情况更为明显(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均较肠外营养组显著缩短,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可显著改善其机体营养及免疫状态,促进术后胃肠功能蠕动,保障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李小平  刘一胜 《安徽医药》2009,13(8):957-959
目的总结食管、贲门癌手术中留置复尔凯鼻肠营养管及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治疗体会。方法对500例食管、贲门癌患者术中均放置复尔凯鼻肠营养管,术后给予早期的营养支持治疗。结果术中营养管的放置均顺利,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改善了患者的营养状况,加快了肠功能的恢复,促进了患者康复,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结论食管、贲门癌患者术中放置复尔凯鼻肠营养管,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经济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  相似文献   

11.
早期营养支持在胃癌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剑 《安徽医药》2009,13(8):939-940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早期实施营养支持及其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0例胃癌术后患者按序随机分为全肠外营养组(TPN)15例,PN+肠内营养(EN)组25例,分别于术后24 h后于营养支持,观察营养支持期间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有无腹胀、腹泻、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不良反应TPN组较EN+PN组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肠内营养具有符合生理、安全、价廉的优点,胃癌患者术后PN应联合应用EN,逐渐过渡TEN,可减少胃肠相关并发症,早期行肠内营养有利于肠功能恢复。但术后正确的护理是确保营养支持有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贺洪亮  展晖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0):166-167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恢复的影响,并与肠外营养作出比较,评价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将12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及肠外营养组,每组60例。比较分析两种不同方式营养支持对患者生化指标、机体营养状况、肠道功能恢复及并发症治疗情况的影响以及两组患者住院费用情况及术后住院时间的不同。结果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1周体质量、总蛋白、白蛋白均较肠外营养组显着改善(P<0.05),肺部并发症、腹部并发症及睡眠障碍等发生率也远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安全、可行、有效,对患者营养状况的恢复和免疫功能的改善有明显效果,且能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3.
方英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7):2431-2432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胃癌术后患者肠内营养治疗的护理资料。结果35例均完成肠内营养支持,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降低了病死率。结论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促进了肠功能的恢复,降低费用,缩短恢复时间,降低了术后并发症,提高了治疗效果,对患者的早日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与肠外营养(totalparenteral nutrition,TPN)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11年5月行胃癌根治术后患者75例,并将其分为肠内营养组和全肠外营养组,分别于术前第1天及术后第1天、7d对血清白蛋白(g/L)、血总淋巴细胞计数(109/L)及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费用等进行比较。结果肠内营养组与全肠外营养组患者的术后营养状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但前者肠功能恢复较后者快、住院费用较后者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肠内营养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营养支持同肠外营养一样安全有效,但能促进肠功能恢复、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5.
肠内营养在胃癌手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胃癌术后经鼻肠营养管给予肠内营养的方法及临意义。方法对46例胃癌患者术中留置鼻肠营养管,术后肠内营养支持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肠内营养应用成功,39例较好耐受,5例出现腹胀,2例出现腹泻,经调整体位,减少营养液输入量、减慢输入速度等处理后,均获得成功,没有出现吻合口瘘、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胃癌术中留置鼻肠营养管,术后经营养管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完全能够满足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的需要,胃肠道功能恢复较快,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胃癌术后患者进行空肠造瘘行肠内营养的护理分析。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45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对患者的不同影响,对术后的排气排便时间,血红蛋白,外周淋巴细胞计数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肠内营养组术后的排气排便时间均较肠外营养缩短,血红蛋白和外周淋巴细胞计数指标的恢复速度比肠外营养组要迅速。肠内营养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肠外营养组。结论胃癌患者术后进行肠内营养助于恢复小肠功能,加速改善营养状态,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患者机体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将82例胃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1例。试验组术后24h给予肠内营养,对照组待术后肠蠕动正常开始正常进食,即普通的肠外营养。比较2组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及红蛋白、血浆总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结果试验组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血红蛋白、血浆总蛋白、白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更有利于胃癌患者的身体恢复,能更好地增加营养支持,可降低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肠内免疫营养对创伤后大鼠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ontrol)、普通肠内营养组(EN)和肠内免疫营养组(ELN).通过胃造瘘术建立大鼠创伤模型,分别给予不同成分的肠内营养7天.观察各组大鼠小肠黏膜形态,免疫组化检测肠黏膜CD3 、CW4 CD8 、IgA 细胞.结果:肠内免疫营养组的感染性并发症低于普通肠内营养组和对照组(P<0.05).而小肠黏膜绒毛高度、肠腺隐窝深度、黏膜厚度及绒毛表面积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和普通肠内营养组的小肠CD3 、CW4 CD8 、IgA 细胞数量明显低于肠内免疫营养组(P<0.01、P<0.05).结论:肠内免疫营养能较好地改善创伤后大鼠的小肠机械屏障和免疫屏障功能,促进肠屏障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胃肠道肿瘤术后的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的时间关系。方法选择行胃肠道肿瘤根治手术治疗的患者172例,随机分成A、B、C和D组4组,每组43例,分别于手术后12、24、36和48 h给予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其中A组、B组和C组为试验组,D组为对照组。比较4组术后的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的时间及腹部不适的发生情况。结果与D组相比,A组、B组和C组的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缩短,肛门排气时间缩短,但是A组和B组腹胀腹痛的发生率升高( P <0.05),而C组未见明显升高( P >0.05)。结论胃肠道肿瘤术后12 h可以行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但是考虑到严重的腹痛腹胀等不良反应,应行36 h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的开始时间,加快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途径对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的影响。评价食菅癌术后早期肠外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将4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行食管癌术后,分别给予术后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测定术前1d、术后第8d体重、血浆白蛋白数值;临床观察营养支持后有无消化道症状、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指标。结果各项营养指标恢复基本相当,但EN组价格明显降低。同时EN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明显早于PN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EN组术后消化道不适症状不明显。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可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吻合口和切口的愈合,而且肠内营养支持简便,经济,无严重并发症,是手术后简便,安全,有效地营养补给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