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颅内胶质瘤扩散的MR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胶质瘤是颅内常见肿瘤,约占颅内肿瘤总数的40%左右。局部扩散是胶质瘤的特征。胶质瘤在脑组织内扩散方式可因肿瘤细胞起源不同而异,但是侵袭力是所有胶质瘤固有的特性。肿瘤扩散与肿瘤复发、进展和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加深胶质瘤扩散机制及影像学表现的认识,对胶质瘤...  相似文献   

2.
PET/CT显像剂在脑胶质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胶质瘤简称胶质瘤,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40%-50%。传统的CT、MRI影像学检查手段都是解剖学显像方法,虽然其强化原理基本相似,但均不能反映肿瘤的细胞代谢水平。近年来随着正电子放射性药物和PEr、PET/CT技术的发展,使得肿瘤研究发展到活体病理和生化改变的分子影像阶段。PET/CT在脑胶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日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3.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常见的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33.3%--58.6%,高级别胶质瘤主要是指间变星形细胞瘤、间变少突胶质细胞瘤、胶质肉瘤以及胶质母细胞瘤。高级别胶质瘤占颅内胶质瘤的一半以上,是人类颅内最主要的恶性肿瘤,对高级胶质瘤由于其特殊的病理特点和生长方式,治疗效果一直不甚理想。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WHO(2016)中枢神经系统(CNS)肿瘤分类提出的新的"整合性诊断"概念,回顾并分析了胶质瘤的组织形态学及分子特征,所涉及的胶质瘤类型包括弥漫性胶质瘤(WHOⅡ级和Ⅲ级的星形胶质细胞肿瘤、少突胶质细胞肿瘤、少突星形胶质细胞肿瘤及WHOⅣ级的胶质母细胞瘤和儿童相关的弥漫型胶质瘤等)和局限性胶质瘤(如WHOⅠ-Ⅲ级的其他星形胶质细胞肿瘤和室管膜肿瘤等)。  相似文献   

5.
抗新生血管形成基因治疗胶质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Endostatin基因(EScDNA)对大鼠胶质瘤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脂质体法将pSecTagA-ES-cDNA和pSecTagA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VC-304),并以 RT-PCR、Western Blot分别从RNA水平和蛋白水平鉴定转染是否成功。然后以 FCM测细胞凋亡情况,MTT实验测细胞活力,验证Endostatin基因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再以C_6胶质瘤细胞植于SD大鼠腋部皮下制作胶质瘤模型。将pSecTagA-EScDNA直接瘤内注射。分别观察记录肿瘤体积,绘制肿瘤生长曲线。结果:转染细胞PCR、Western分别检测到EScDNA和ES;FCM示细胞凋亡增加,MTT示细胞活力降低,肿瘤生长曲线示肿瘤生长明显受抑。说明Endostatin基因体内应用,具有明显抑制C_6胶质瘤的效应。结论:Endostin基因可能通过抑制肿瘤血管新生从而对胶质瘤达到抑制作用,为临床抗血管形成基因治疗胶质瘤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脑胶质瘤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脑胶质瘤诊断及判断预后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对21例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患者行DWI及常规MR检查,对其中12例进行随访。分别测量肿瘤实质部分、肿瘤坏死囊变区、肿瘤周边区域以及对侧正常脑白质区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相对ADC值。分析镜下肿瘤标本的细胞构成。结果:①肿瘤各部分ADC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囊变坏死部分、瘤周水肿部分、肿瘤实质部分、正常脑白质。②胶质瘤实质部分的ADC值及rADC值均与肿瘤细胞构成呈负相关(P<0.01,r=-0.739;P<0.01,r=-0.748)。③低级胶质瘤(I~II级)组的平均ADC值及rADC值均高于高级胶质瘤(III~IV级)组平均ADC值(P<0.01)。④12例术后复查患者中5例复发组原发肿瘤瘤周区域ADC值低于7例无复发组肿瘤瘤周区域ADC值(P<0.01)。结论:DWI能够反映胶质瘤的细胞构成,对于低级与高级胶质瘤之间的术前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瘤周ADC值可能为评价胶质瘤的侵袭性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7.
胶质瘤是最常见的脑原发性肿瘤,占颅内原发肿瘤的35.26%~60.96%。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脑胶质瘤划分为:成人星形细胞恶性胶质瘤、恶性程度最高的胶质母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和少突星形细胞瘤[1]。近年来,脑胶质瘤的诊断与治疗越来越依赖于临床分子诊断。  相似文献   

8.
胶质瘤是最常见的脑原发肿瘤,其侵袭性生长特征导致传统治疗复发率高、预后差,大量研究致力于探索新的治疗手段。近年来,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已日臻成熟,靶向治疗在胶质瘤治疗中的应用初步结果令人振奋。将肿瘤标本进行分子生物学与药物、放疗敏感性研究,结合患者具体情况与分子生物学特征,对各种治疗方法进行优化,寻找最佳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是胶质瘤治疗研究的方向,将为攻克胶质瘤带来希望。  相似文献   

9.
MRI评估女性盆腔器官脱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术后复发率及病死率较高。MRI纹理分析可无创量化肿瘤的异质性特征,用于胶质瘤术前分级、放射治疗后假性进展与复发的鉴别及疗效监测等,为胶质瘤患者个体化诊疗提供客观依据。本文就MRI纹理分析法原理及其在胶质瘤诊治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脑胶质瘤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占首位,约为40%--50%,脊髓胶质瘤是最常见的脊髓髓内肿瘤,可占脊髓髓内肿瘤的80%以上。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的治疗目前仍以手术切除为主。一般认为,应尽可能多切除肿瘤组织,然后辅以放疗、化疗和生物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术是减少肿瘤细胞最快且最有效的方法,可降低颅内压而缓解症状,提供病理标本及病理诊断,指导术后辅助治疗。在肿瘤病理性质、患者一般情况确定的条件下,手术切除程度标准和手术技巧是影响肿瘤预后的主要因素,肿瘤切除的程度与患者存活时间呈正相关。如何尽可能把胶质瘤复发的潜在根源在首次手术中予以去除,是临床提高其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在高级别脑胶质瘤放射治疗中MRI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到2020年7月我院收治的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共90例,对其予以MRI检测,观察脑胶质瘤的类型、特征及高级别脑胶质瘤MRI影像特征、治疗后MRI的检测情况情况.结果:经MRI检测后发现,星形细胞瘤类型、少突胶质瘤类型、室管膜肿瘤的患者、脉络...  相似文献   

12.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脑内肿瘤,其中多数为恶性。肿瘤表观遗传学和浸润性生长的异质性是造成脑胶质瘤缺乏有效治疗、预后较差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应用DTI技术定量研究胶质瘤的病理学分级、浸润程度以及表观遗传学均有较多进展,作者就其最新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脑胶质瘤中VEGF、EGFR表达意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脑胶质瘤的主要特征是在脑实质中浸润性生长,可通过破坏血脑屏障向脑组织侵袭性生长,其侵袭性强、术后复发快、病死率高,临床通过手术、放化疗及中医治疗疗效仍不尽人意。其预后的关键是肿瘤的分级,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脑胶质瘤的恶性程度与肿瘤血管的生长密切相关。肿瘤血管的生成是一个复  相似文献   

14.
恶性脑胶质瘤是成人中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脑瘤,约占颅内肿瘤的33.3—58.9%,平均43.5%,具有侵袭性,其血管丰富,可无限制增生,缺乏凋亡,复发率居颅内肿瘤首位,被认为是神经外科治疗中最棘手的难治性肿瘤之一。神经胶质瘤(Giiomas)亦称胶质细胞瘤,简称胶质瘤,是发生于神经外胚层的肿瘤,故亦称神经外胚层肿瘤或神经上皮肿瘤。一般都称为神经胶质瘤。神经胶质瘤的病程依其病理类型和所在部位长短不一,自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一般多为数周至数月,少数可达数年。恶性程度高的和后颅窝肿瘤病史多较短,  相似文献   

15.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肿瘤,其治疗效果尚不乐观,特别是高级别胶质瘤,文献报道高级别胶质瘤———胶质母细胞瘤的5年生存率仅9.8%。目前,胶质瘤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近年来,学者们对胶质瘤的治疗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具有实际临床应用价值的进展主要是常规治疗手段的改进,包括在最大限度保护脑功能的前提下最大范围切除肿瘤,放射治疗技术的改进,进一步提高化学治疗效果以及将靶向药物应用于胶质瘤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超声在脑胶质瘤术中判断残余肿瘤的价值. 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8年9月经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患者64例,用高频专用术中探头在脑胶质瘤根治术结束时行超声检查判断有无残余肿瘤,并于超声判断残余肿瘤处及超声阴性部位取材,术后送病理学检查.在超声辅助下,神经外科医生进一步切除所见残余肿瘤.将超声影像与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对比,评价超声判断胶质瘤残余肿瘤能力和价值. 结果:术中超声诊断残余肿瘤的敏感性为57.14%、特异性为98.27%、准确性为89.01%,其中,低级别(Ⅰ~Ⅱ级)胶质瘤根治率显著提高(P < 0.01),高级别胶质瘤根治率无明显改变(P > 0.05).结论:术中超声对胶质瘤残余肿瘤识别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准确性,但敏感性较低.  相似文献   

17.
脑胶质瘤是一种发病率高、复发率高、预后差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伴随着近年来肿瘤分子学和基因学的研究,脑胶质瘤的诊断正向分子遗传学水平发展,分子遗传学改变整合进肿瘤诊断标准已获得广泛认同。磁共振成像能够反映肿瘤的组织病理、细胞代谢和分子遗传学改变,在肿瘤疾病中的应用前景广阔。笔者就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评估脑胶质瘤影像基因组学方面的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脑胶质瘤是成人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血管生成是脑胶质瘤生长和增殖中非常重要的过程,是肿瘤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体内微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多种血管因子在不同的通路参与调节肿瘤血管的生成,VEGF在血管生成过程中起最重要的作用.MRI可作为活体检测脑胶质瘤血管生成的重要工具,即可评估肿瘤血管发生又可监测治疗反应.因此,科研及临床治疗关注于揭示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探讨检测及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及抑制肿瘤生长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鉴别诊断胶质瘤复发与治疗后反应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热点和难点。胶质瘤治疗后反应主要包括假性进展、放射性坏死及假性反应。常规影像学方法主要用于观察肿瘤形态学特点,不能评价残存肿瘤活性,鉴别胶质瘤复发与治疗后反应的价值有限。包括弥散成像、灌注成像、磁共振波谱、化学交换转移饱和成像及PET等在内的影像学新技术有助于理解胶质瘤复发与治疗后反应细胞结构、血流动力学、代谢及生物学功能的差异,提高评估胶质瘤治疗后反应的准确性。本文就影像学新技术评估胶质瘤治疗后反应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定量分析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代谢产物在脑实质区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8例脑实质区胶质瘤的1H-MRS图像。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2007标准,将病例分为两组:低级别胶质瘤组(Ⅰ~Ⅱ级,24例)和高级别胶质瘤组(Ⅲ~Ⅳ级,34例)。测量肿瘤实质区代谢物及对侧相应脑组织代谢物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58例脑胶质瘤实质区的r Cho、Cho/Cr较对侧正常区均不同程度升高,其余代谢物及比值呈不同程度降低。在两组胶质瘤中,肿瘤实质区r NAA、Cho/Cr、NAA/Cr、NAA/Cho值及Lac峰存在显著差异(P0.05)。(2)肿瘤实质区r Cho、Cho/Cr与肿瘤级别呈正相关,r NAA、NAA/Cr、NAA/Cho与肿瘤级别呈负相关,其中r NAA及NAA/Cho的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r分别为-0.555、-0.616。(3)经ROC分析发现r NAA、NAA/Cr、NAA/Cho鉴别胶质瘤分级的曲线下面积大于0.5,肿瘤实质区r NAA鉴别胶质瘤分级的最佳截断值为0.20(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61.8%);肿瘤实质区NAA/Cr鉴别胶质瘤分级的最佳截断值为0.35(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55.9%);肿瘤实质区NAA/Cho鉴别胶质瘤分级的最佳截断值为0.19(敏感度为91.7%,特异度为67.6%)。结论依据1H-MRS定量参数分析,肿瘤实质区NAA、NAA/Cr、NAA/Cho鉴别脑实质区胶质瘤分级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稍高特异度,有助于脑实质区胶质瘤的分级诊断,而肿瘤实质区r Cho、Cho/Cr在脑实质区胶质瘤分级的诊断价值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