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研究在拔除单个下颌切牙矫治安氏Ⅰ类错中Bolton指数的变化。方法:选取安氏Ⅰ类错22例拔除单个下颌切牙治疗结束的满意病例,计算矫治前后记存模型的Bolton指数,并计算模拟拔出4个前磨牙矫治前后记存模型的Bolton指数。结果:①拔除单个下颌切牙治疗前Bolton指数前牙比为83.51±2.66,全牙比为92.74±2.09;矫治后的前牙比为69.39±2.41,全牙比为87.05±1.90,矫治前后的前牙比或全牙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模拟拔除4个前磨牙矫治前Bolton指数前牙比为83.51±2.66,全牙比为92.74±2.09;矫治后的前牙比为83.51±2.66,全牙比为91.77±2.76,矫治前后的前牙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全牙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③拔除下颌单个切牙矫治与模拟拔除4个前磨牙矫治Bolton指数前牙比或全牙比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Bolton指数较大的安氏Ⅰ类错,尤其前牙比过大者,选择拔除下颌单个切牙矫治是一种有效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Bolton指数,并探讨其上下牙量关系对其症状及疗效的影响.方法 以安氏Ⅱ类1分类和2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各10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牙冠宽度测量并计算Bolton指数.结果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前牙宽度比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olton指数不调的基本分布情况为:指数正常组>指数过小组>指数过大组.Bolton指数前牙比和全牙比呈现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安氏Ⅱ类错(牙合)中有约50%病例Bolton指数在正常值范围之外,存在上下牙量不协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上颌单颌拔牙矫治安氏Ⅱ1错(牙合)Bolton指数的变化.方法:选取23例上颌单颌拔牙的Ⅱ1错(牙合)模型,测量矫治前后的Bolton指数.结果:矫治前的前牙比为76.73%±2.02%,矫治后的前牙比为76.73±2.02%,矫治前全牙比为88.32%±1.76%,矫治后全牙比为88.39%±1.85%,矫治前后的前牙比与全牙比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上颌单颌拔牙矫治后的全牙比接近拔牙后的最适比率88%,此种拔牙模式是针对Ⅱ1错(牙合)一种行之有效的拔牙模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结合固定矫治器矫治恒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疗效与机制.方法 8例恒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男4例,女4例,年龄12.0~17.8岁,平均(14.5±0.7)岁,全部患者采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直丝弓矫治器矫治,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及常规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8例严重骨性Ⅲ类错牙争患者均取得良好的矫治效果.上颌前牙发生明显的唇向倾斜移动,下颌前牙发生明显舌向移动,前牙建立良好覆(牙合)、覆盖关系,磨牙关系由完全近中变为中性关系,面型由凹面型变为直面型.疗程15~25个月.平均18个月.结论 严重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拔除第二磨牙后,通过结合固定矫治器、应用差动力技术,可有效地矫正严重的骨性反(牙合),并且面型可以得到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5.
安氏Ⅱ类错(牙合)的牙冠宽度与Bolton指数的测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安氏Ⅱ1类及安氏Ⅱ2类错(牙合)与正常(牙合)模型比较,分析上下颌牙冠宽度、Bolton指数差异,为安氏Ⅱ类错(牙合)矫治设计提供参考.方法:以正常(牙合),安氏Ⅱ1及安氏Ⅱ2错(牙合)各4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牙冠宽度测量并计算Bolton指数.结果:①安氏Ⅱ1错(牙合)的上下颌侧切牙及第二前磨牙的牙冠宽度比正常(牙合)大,并有显著性差异.②Bolton指数前牙比及全牙比:正常(牙合)>安氏Ⅱ2错(牙合)>安氏Ⅱ1错(牙合).③正常(牙合)上下颌前牙牙量的直线回归方程:Y=X 10.45;全牙列的直线回归方程:Y=1.13X-2.57.结论:上下颌牙量不调是造成安氏Ⅱ类错(牙合)深覆盖、深覆(牙合)的因素之一;前牙量及全牙量的线性回归方程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步中琦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8,24(5)
目的:观察安氏Ⅰ类错耠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后对支抗的不同需求,以及对咬合关系的影响.方法:选择安氏Ⅰ类错(牙合)需减数治疗病例25例,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后,常规直丝弓矫治器矫治.结果:25例均获得正常覆(牙合)覆盖,尖牙和磨牙中性关系,患者侧貌发生明显改变.结论:安氏Ⅰ类错(牙合)非常规拔牙模式可消耗下颌支抗,保护上颌支抗,更好地维护了磨牙的中性关系,使疗程缩短. 相似文献
7.
8.
田晓光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1,27(2)
在正畸治疗中,对于骨性反(牙合)伴有轻度拥挤和下颌前突的成人病例,拔除下切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本文对拔除下颌切牙理论的提出、发展历史、适应证及临床应用作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安氏Ⅰ类错(牙合)与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颅面结构的差异.方法:随机选取11~14岁的年轻恒牙列病例45例,其中安氏Ⅰ类错(牙合)24例,安氏Ⅱ1错(牙合)21例,在正中咬合位时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比较两者颅面结构的差异.结果: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SNB、ANB、SNPg、FMA的测量值大于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P<0.05),而SNA、PP-SN、OP-SN、GoGn-SN的测量值两者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安氏Ⅰ类错(牙合)与安氏Ⅱ1类错(牙合)X线头影测量的主要差异是下颌位置的异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安氏Ⅲ类错(牙合)矫治后牙齿移动与唇组织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30例安氏Ⅲ类错(牙合)的生长发育期女性患者,采用上颌前方牵引矫治,矫治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结果 治疗后上下唇的变化与切牙倾斜度的变化之间呈现相关性,上切牙的唇向移动和前牙正常覆盖的建立分别与上唇突点的前移和上唇倾角的变化相关(P<0.01;P<0.001);上下中切牙角的变化与下唇突点的后退和下唇倾角的减小呈相关性(P<0.01);同时上下唇厚度的变化与上下切牙倾斜度的变化亦有相关性,随着上切牙的前移,上唇厚度代偿性变薄,而下唇厚度则随着下切牙的舌倾而代偿性增厚.结论 软组织侧貌及厚度均与牙齿的位置密切相关;上下唇位置的变化与上下切牙的变化不是单纯的一一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1.
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与先天性牙异常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为了验证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与先天性牙异常如过小侧切牙、釉质发育不良、多生牙、易位牙、尖牙阻生和缺牙之间存在的关系.方法:对100例年龄12~42岁未经历正畸治疗的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的病史、口内、X片和牙模型进行检查,并进行样本百分比分析.结果:结果显示牙异常者占50.00%.7.00%的患者上侧切牙釉质发育不良,28.00%过小侧切牙,4.00%尖牙阻生,9.00%下切牙缺失,易位牙为2.00%,无一例多生牙.30.00%前牙Bolton比值不协调.结论: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与过小侧切牙、釉质发育不良、先天缺牙密切相关.Ⅱ类2分类错(牙合)前牙Bolton比值不协调的主要因素是过小侧切牙和下切牙缺失.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比较安氏II1与安氏II2错(牙合)Bolton指数及Bolton不调量,探讨两类错(牙合)在上下颌牙量关系方面的差异.方法 以安氏II1错(牙合)129例,安氏II2错(牙合)81例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模型进行牙冠宽度测量,计算Bolton指数,再根据Bolton指数正常值获取上颌Bolton不调量.两组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对称拔牙(拔除四个前磨牙)与非对称拔牙(拔除两个上颌前磨牙和一个下颌前磨牙)矫治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对牙关系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20例已矫治完成的因单侧下颌磨牙远中错位所致的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患者,根据拔牙模式分为对称拔牙组和非对称拔牙组,每组各10例.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模型应用PAR(Peer A...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伴有单侧的后牙反(牙合)、锁(牙合)和单侧前牙反(牙合)的牙源性下颌偏斜的有效方法.方法 选择安氏Ⅲ类错牙合伴单侧的后牙反(牙合)、锁(牙合)和单侧前牙反(牙合)等牙源性下颌偏斜患者21例,年龄8~25岁,平均15.5岁.单侧后牙反牙合、锁(牙合)引起的下颌偏斜通过上颌扩弓、上下牙交互牵... 相似文献
16.
黄敏方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3,21(3)
目的了解安氏错(牙合)患者上下颌Bolton不调量的大小及发生率.方法 选择439例安氏错(牙合)患者的模型,分别测量上下颌6个前牙(左右恒尖牙之间)及12个恒牙(左右第一恒磨牙之间)的牙冠近远中宽度总和,根据Bolton指数正常值获取上颌Bolton不调量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439例安氏Ⅰ、Ⅱ、Ⅲ类错(牙合)患者中,前牙或全牙Bolton不调量绝对值大于或等于1.5 mm的错(牙合)患者占该类患者的百分比分别为14.02%、9.49%、19.32%或19.63%、15.33%、20.45%.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前牙Bolton不调量以上前牙牙量减少、下前牙牙量增多为常见;安氏Ⅱ类、Ⅲ类错(牙合)患者,前牙或全牙Bolton不调者上颌和下颌牙量偏多偏少,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错(牙合)患者Bolton不调不是引起错(牙合)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定量评价双牙合垫矫治器(Twin-block)对生长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的颌骨及牙槽骨的影响。方法::12例10~12岁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用Twin-block进行矫治,治疗结果与11例未经治疗的10~12岁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比较,观察时间为12个月。采用团体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Twin-block治疗组,覆盖和磨牙关系均得到改善,覆盖的减小主要是由于上切牙的远中移动,及下颌骨的向前生长;磨牙关系的矫正,下颌骨的生长与牙槽骨的变化各占50%作用。下颌骨长度(Ar-Gn)比对照组增加2.29mm,后面高(Ar-Go)与前下面高(ANS-Me)均有增加,分别为2.28mm与2.58mm,未观察到不利的垂直向生长。结论:Twin-block能有效减小前牙覆盖,矫正磨牙关系,改善软组织侧貌,并增强Ⅱ类错牙合患者下颌骨的生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广东籍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的下颌位置特点.方法 随机抽取广东籍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40例,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下颌平面角、SNA角、SNB角、ANB角、上前牙唇向倾斜度、下前牙唇向倾斜度、上下切牙长轴交角、下颌体长度与下颌升支长度之比等指标,与广东籍正常(牙合)人群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广东籍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下颌平面角男性为(38.98±3.19)°,女性为(38.26±3.26)°;下颌体长度与下颌升支长度之比男性为1.35±0.09,女性为1.43±0.19.与广东正常(牙合)人群相比,广东籍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下颌平面角更大,前牙唇向倾斜度较大,上下切牙长轴交角较小,SNB角较小,下颌体长度与下颌升支长度之比较小,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广东籍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下颌向下向后旋转,提示在临床正畸治疗中要减小较大的下颌平面倾斜度,改善下颌基骨与前颅底矢状方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上颌单颌拔牙矫治安氏Ⅱ1错牙合Bolton指数的变化。方法 :选取 2 3例上颌单颌拔牙的Ⅱ1错牙合模型 ,测量矫治前后的Bolton指数。结果 :矫治前的前牙比为 76 .73%± 2 .0 2 %,矫治后的前牙比为 76 .73±2 .0 2 %,矫治前全牙比为 88.32 %± 1.76 %,矫治后全牙比为 88.39%± 1.85 %,矫治前后的前牙比与全牙比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上颌单颌拔牙矫治后的全牙比接近拔牙后的最适比率 88%,此种拔牙模式是针对Ⅱ1错牙合一种行之有效的拔牙模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