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小板配合性输注对白血病患者血小板抗体的影响分析。方法 选择2019年8月—2021年3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血液科入住的108例白血病患者,且在首次输注血小板前,血小板抗体检测为阳性者,通过是否进行血小板配合性输注,将研究对象分为血小板配合性输注组和随机输注组。分别在首次血小板抗体检测后2周、4周、8周和12周进行了血小板抗体检测,并进行结果判读与记录。血小板抗体阳性强度减弱>1+或转阴,记录为有意义的变化。比较两组血小板抗体阳性强度的减弱或转阴率,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并分析血小板输注次数对血小板抗体转阴的影响。结果 配合性输注组血小板抗体阳性强度减弱或转阴率高于随机输注组(P<0.05)。配合性输注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均低于随机输注组(P<0.05)。血小板输注次数越高,血小板抗体转阴率越低,但配合性输注组的转阴率要高于随机输注组(P<0.05)。结论 在血小板输注前,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和血小板配合性输注,有利于血小板抗体的消失和减弱,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白血病患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与单采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0月东华医院收治的需输注血小板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应用单采血小板输注,观察组应用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输注。比较两种血小板质量、两组患者输注效果、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的白细胞残留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患者输注1、24h后的血小板计数均高于输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两组间输注1、24h后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组间及组内输注1、24h后的CC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输注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输注后止血分数均少于输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与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黄辉  王旭 《中国医药指南》2013,(14):505-506
目的研究临床应用单采血小板输注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154例血小板减少患者给予输注单采血小板,通过相关评价指标对输注有效率及临床疗效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输注次数越多患者临床输注有效率相对较低;临床疾病方面在肿瘤、外科手术、其他疾病中血小板输注有效率较高;输注后1h、24h中PLT、CCI、PPR比较,三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对于血小板减少患者需要把握好输注血小板的最佳时间并严格掌控血小板输注指征,同时在输注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各种不良反应及各种诱因,从而提高血小板输注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机采血小板由于其浓度纯度高、不良反应少等优点越来越多的被临床广泛使用,正常血小板为淡黄色云雾状液体,输注单采血小板,可减少或延迟同种免疫反应,减少HLA抗原产生的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获得较好血小板输注效果,笔者在工作中遇到3例献血者捐献的血小板产品颜色均为鲜亮的草绿色,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分析100例血液病患者成分输血的输注指征,指导临床合理输血。方法选择郑州市某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100例经临床相关检查证实为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0例,女50例:年龄10~48岁。所有患者共367例次输血。应用统计软件对100例患者成分输血的输注效果、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输注血小板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有效率为71.79%,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1%;输注Ⅷ因子浓缩剂、冷沉淀治疗血友病有效率分别为97.30%、100.00%,无不良反应发生;输注红细胞治疗贫血的有效率为94.90%,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7%;输注全血治疗贫皿的有效率为65.6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8%;输注粒细胞治疗血液病粒细胞减少的有效率为67.80%,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95%。结论成分输血治疗血液病的有效率高,不良反应低,并且可以分离血液成分,节约血源。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和总结输血相关不良反应的护理措施,尽量减少输血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笔者本次的研究资料是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共100例输血治疗患者,对其实施输血不良反应预防和护理措施,统计100例输血治疗患者中的输血不良反应。结果 100例患者的输血次数为400次,其中,输注血浆时有2次发生过敏反应,输注悬浮红细胞时有1次发生发热反应和1次发生溶血反应,输注机采血小板时有1次发生细菌感染,不良反应发生次数所占百分比为1.25%。结论输血时容易出现一定的不良反应,加强对患者的有效护理干预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国产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11衍生物对恶性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交叉试验设计,24例曾因同一方案化疗引起Ⅲ度以上血小板减少(PLT<50×109/L)的患者入选,随机分入试验周期或对照周期,先后完成2周期相同方案化疗。试验周期化疗结束后48 h使用白介素-11衍生物,1.5 mg,每日1次皮下注射,血小板升至正常(100×109/L)时停药,连续3~10 d。对照周期不使用白介素-11衍生物,观察每组患者化疗后血小板最低值、血小板输注率、血小板降低持续时间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患者化疗后血小板最低值对照周期显著低于试验周期,血小板减少持续时间对照周期长于试验周期,血小板输注率对照周期高于试验周期。主要不良反应有注射部位疼痛,发热,关节痛,浮肿,结膜充血,乏力,心动过速。结论国产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11衍生物能减小化疗后血小板下降的幅度,缩短血小板下降持续时间,减少血小板输注率。不良反应轻微、可耐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小板输注对血液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62例(111例次)血液病患者,输注血小板,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及效果因素。结果输注前后血小板计数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不同类型血液病经血小板输注后治疗有效率差异明显;患者体质量上升,有效率下降;输注次数增加,有效率减少。结论血小板输注能够有效治疗血小板减少性出血,在血小板输注治疗过程中患者基础资料较为重要,避免重复输注,能够增加血小板有效输注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静脉输血中常见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探讨相对应的护理措施,以降低静脉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80例静脉输血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静脉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 280例患者中,输注血小板44例,输注新鲜冰冻血浆66例,输注悬浮红细胞100例,输注全血70例。静脉输血不良反应中,细菌污染8例,溶血反应38例,发热反应30例,过敏反应180例,其他24例。输注全血可导致上述不良反应,发热反应主要是由输注全血所致,输注新鲜冰冻血浆主要导致过敏反应。结论静脉输血中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溶血反应、发热反应、过敏反应、细菌污染。在输液前严查核对制度,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降低静脉输血中不良反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注射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商品名:特比澳)治疗各类急性白血病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以来确诊的经化疗初次缓解后巩固化疗的各类急性白血病45例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化疗结束后24h开始皮下注射rh-TPO15 000U,每日1次,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措施处理血小板减少。如血小板检测≤20×109/L,可选择输注单采血小板。动态监测血小板恢复情况,分析比较两组病例血小板恢复时间、血小板≤100×109/L的持续天数及血小板输注次数,观察特比澳治疗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化疗后血小板计数恢复≥100×109/L早于对照组;减轻了化疗后血小板的下降程度;缩短血小板<50×109/L的持续时间;减少血小板输注次数。化疗后患者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的变化无明显差异,不良反应轻微,仅个别出现发热、寒战、肌肉酸痛或头晕。结论:rh-TPO是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析血液病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导致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56例输血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的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输血不良反应中,输注血小板及输注悬浮红细胞不良反应最多,分别占39.29%、35.71%。其中有过输血史及妊娠史患者输血不良反应较多。结论对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后果及预防进行准确掌握,区别对待,采用新技术、新方法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对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急非淋)强烈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防治作用。方法rhIL-11组于化疗结束后24h皮下注射rhIL-1150μg/(kg·d),连用10-14d;对照组不用rhIL-11,观察两组血小板减低持续时间、血小板输注量及血小板计数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rhIL-11组患者血小板数量明显增加、血小板减低持续时间缩短,血小板输注量减少。不良反应以乏力、水肿和注射部位疼痛为主。结论rhIL-11对急非淋强烈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不良反应轻微,与化疗联?可减少出血并发症,使化疗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重组人白介素-11(rh IL-11)在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2010年2月—2014年6月确诊为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共4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两组患者均为首次接受化疗,治疗组在化疗结束后48h皮下注射rh IL-11,直至血小板升至100×109/L,连续用药时间不超过14d;对照组不给予rh IL-11治疗,待血小板低于10×109/L或有出血倾向时输注血小板悬液。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化疗后血小板最低值、血小板水平恢复时间与人均血小板输注量及皮下注射重组人白介素-11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1.3%)显著高于对照组(73.9%)(P<0.05);两组间血小板最低值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血小板水平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治疗组人均血小板输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程度轻微,停药后均能消退。结论 重组人白介素-11对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显著,明显缩短病程,且不良反应少,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分析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血小板无效输注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16年1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28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血小板无效输注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14例,应用常规治疗联合加大血小板输注剂量治疗方法)和实验组(14例,应用常规治疗联合输注血小板前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方法)。结果实验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血小板无效输注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出血症状消失时间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血小板无效输注患者治疗前血小板数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血小板无效输注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的血小板数量多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血小板无效输注患者应用常规治疗联合输注血小板前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方法具有缩短平均住院时间和尽快达到止血效果等优势。  相似文献   

15.
血小板抗原多态性和配型输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重要成分,患者血小板减少或功能缺陷引起出血的治疗方法是输注血小板.多次输血等原因导致血小板同种抗体产生,可使血小板输注疗效下降,严重的可导致出血症状.这需要血小板配型输注治疗,提高血小板输注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探讨输注滤白机采血小板对恶性血液病和肿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恶性血液病和肿瘤患者7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手工输注血小板的方式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滤白机输注血小板的方式治疗,分别分析两组患者输注效果、输注血小板数量及血小板活化率的情况。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输注有效率明显升高,输注血小板数量明显增多,血小板活化率明显减少,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滤白机采血小板可以有效提高恶性血液病和肿瘤患者输注有效率,并延长持续时间,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小板多次输注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对68名血小板输注患者进行血小板回收率计算,判断临床疗效。结果输注血小板次数越多者血小板输注无效者越多。结论多次输注血小板的患者应进行HLA抗体、血小板抗体筛选和血小板交叉配血试验,以提高输注有效率。  相似文献   

18.
<正>血小板(PLT)输注是治疗因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的有效治疗措施,但并不是所有患者输入血小板后都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患者在多次输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后可产生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1])。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应进行血小板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检测,分析导致输注无效的原因,选择输注相容性血小板,有效提高输注效率,节约血小板资源。  相似文献   

19.
血小板输注治疗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约为3 7% ,且近年来有上升趋势。目前认为妊娠合并ITP者血小板<5 0×10 9/L应放宽剖宫产指征。围术期血小板输注,可防治血小板减少所致的出血,保证母婴安全,但过多输注既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又浪费血源,且可增加输注的不良反应。因此,掌握围术期血小板输注的时机及用量尤为重要,本文就此作一探讨。对象和方法一、对象:本院2 0 0 1~2 0 0 2年收住患者8例,年龄2 0~31岁,平均2 5岁,均为初产妇;6例为初治,2例曾接受大剂量丙种球蛋白(0 4·kg 1·d 1×5d)治疗未奏效;…  相似文献   

20.
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输血治疗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汤玉泉  徐世荣 《河北医药》1998,20(6):367-368
血小板输注对于骨髓衰竭和血小板减少性出血的病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该疗法近年来在临床治疗中受到重视,随着白血病的大剂量化疗和骨髓移植工作的开展,血小板输血的应用量逐年增加。但反复输注全血和血小板产生的血小板同种异体免疫反应不容忽视,不少患者由于产生了血小板同种免疫,表现出血小板输注的耐受性,表现为血小板输注无效状态,已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1994年以来,我们采用淋巴细胞毒试验(LCT)及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对32例反复输注全血和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进行了输血同种免疫性抗体的研究,并对9例严重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状态患者给予配合性输血治疗对策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