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不同类别抗菌药物后效应,为指导临床合理使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结合笔者临床用药经验并参考相关文献,分析抗菌药物的后效应机制,探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方法。结果利用抗菌药物后效应制定合理抗菌药物用药方案,可以有效地治疗病菌感染。结论临床上利用抗菌药物后效应制定合理的药物使用方案具有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毛玉丹  翟所迪 《中国药房》2008,19(35):2787-2789
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一种药物改变了同时服用的另一种药物的药理效应,其结果是一种药物的效应加强或减弱,也可能导致两种药物的效应同时加强或减弱。药物相互作用一般发生在药动学、药效学、药剂学3个环节。从临床角度考虑,效应加强可以表现为疗效提高,也可以表现为毒性增大;效应减弱可以表现为毒性减轻,也可以表现为疗效降低。临床用药中,通常希望通过合并用药带来疗效提高和/或毒性减轻的良好效果,而不希望药物相互作用导致其中某药的毒性增大和/或疗效降低。有时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影响治疗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目的:综述高血压危象药物治疗及硝苯地平不同给药途径药物临床效应的不同。方法:查阅国内外硝苯地平临床不同途径给药研究病例进行比较并综述。结果:舌下给药吸收更迅速、完全,避免了首过效应。结论:硝苯地平舌下片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临床药代动力学及生物利用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药代动力学主要研究临床用药过程中人体对于药物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及排泄的动力学过程以及人体在不同的生理或病理条件对这一动力过程的影响。一般情况下 ,药物的治疗作用及毒性作用与药物在作用靶部位的浓度密切相关 ,即药物浓度太低 ,不产生效应 ,而药物浓度过高则会产生毒性反应。只有适当的药物浓度范围 ,才会产生预期的治疗效应。因此 ,临床医师的责任就在于制定、实施临床合理用药方案并按照临床实际情况 ,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以保证药物在其作用部位达到并保持有效治疗浓度 ,以期获得药物的治疗效应并避免毒性作用。为达此目的…  相似文献   

5.
王东平 《海峡药学》2009,21(10):164-165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后效应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结合文献,归纳并综述。结果应用抗菌药物后效应理论能科学地指导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设计临床治疗方案,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结论抗菌药物后效应对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YP2D6和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临床效应个体差异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与DNA测序相结合的方法检测精神分裂症患者CYP2D6和CYP2C19基因多态性。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分别测定利培酮、9-羟利培酮的血药浓度,以治疗前后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减分率评价药物临床疗效,比较不同基因型之间血药浓度和药物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55例单用利培酮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CYP2D6(C100T)不同基因型之间利培酮血药浓度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该位点与该药的临床效应之间没有相关性(P>0.05)。CYP2C19*2(G681A)基因多态性与利培酮在体内代谢以及该药临床效应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YP2D6(C100T)对利培酮血药浓度有影响,但与利培酮的临床效应个体差异间无相关性。CYP2C19*2(G681A)可能不是引起利培酮代谢以及临床效应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目前临床上抗慢性乙肝药物很多,根据发病原理可能与病毒株的毒力、受感染细胞的数量和患者免疫系统的效应等因素有一定关系.其治疗药物大体分3类:免疫药物、抗病毒药物和改善肝细胞功能药物。其中免疫药物在临床上应用中最为广泛。效果也为显著,但是免疫药物的不良反应也困扰医生和患者.在此,笔者将常见治疗慢性乙肝免疫药物不良反应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尹长森  章琦  胡立群 《安徽医药》2011,15(11):1441-1444
临床发现高血压病患者对不同类型抗高血压药物的反应不同,这种个体对降压药物反应的差异性可能与高血压的异质性有关。该文介绍与高血压相关的几个基因及其多态性,以指导临床,优化原发性高血压病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俞纲  宫泽辉 《中国药理学通报》2007,23(10):1261-1264
药动学因素可以影响药物的依赖潜能。成瘾性药物起效越快,依赖潜能越大,其机制可能包括起效时间对药物欣快效应、强化效应以及精神运动效应的影响。延长药物的有效时间虽然可使动物自身给药反应率下降,但对药物依赖潜能的高低可能没有明显的影响。理解药动学因素与药物依赖潜能的关系将有助于临床合理用药以及新型药物的研发。  相似文献   

10.
抗菌药物后效应对临床抗感染治疗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后效应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结合文献,归纳并综述。结果:应用抗菌药物后效应理论能科学地指导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设计临床治疗方案,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结论:抗菌药物后效应对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对某种药物相同剂量的效应差异性可由环境、遗传或两者兼有的因素所影响,从而可改变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和最重要的是改变代谢。药物代谢为无活性产物的速率降低,显然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增加;反之,给予正常剂量时,药物代谢速率加速却又可使治疗效应降低。因此鉴别人群中的敏感个体以便在制定治疗方案时,考虑药物代谢的可能改变,事关重要。本文探讨了影响药物代谢的两个不同遗传  相似文献   

12.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典型病理改变为慢性滑膜炎,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的治疗药物能够缓解症状,延缓病程,但均存在明显的不良反应。以脂质体为代表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临床上已显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其能够通过被动或主动靶向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效应及减少不良反应。在本文中,我们回顾了脂质体药物递送系统在RA治疗中的作用,阐述了其在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的进展,并讨论了可能阻碍其临床转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常须同时使用几种药物。合并用药所产生的药物相互作用能提高疗效,减低毒性,但也可能产生相反的结果。本文拟就近年来常用的包括一些目前较新的心血管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其作用机理或临床效应方面作一综合性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硝酸酯类血管扩张剂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常用药物,是临床上最古老的心血管药物之一。至今已一百多年,并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硝酸酯治疗心绞痛急性发作效果显著,但连续应用24~72 h或频繁给药容易产生耐药,临床上表现为抗心肌缺血效应和血流动力学效应迅速减弱或完全消失。对其耐药现象的研究及防治对策是临床工作中重要的课题,近年来逐渐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硝酸酯类药物耐药机制复杂,争论颇多,本文结合近年的研究对硝酸酯类发生耐药的可能机制和预防对策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参与卡介苗有害效应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的抗感染治疗和药学监护方法。方法 跟踪1例住院患儿药物治疗的全过程,运用药学专业知识针对卡介苗有害效应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的药物治疗方案提出合理性建议。结果 治疗期间出现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偏低现象,经临床药师建议调整治疗方案后,患者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 临床药师参与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有助于减少患者用药风险,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6.
创新药物临床试验旨在为药物上市提供安全有效的依据,涵盖了临床药理学研究、剂量探索性临床治疗试验和确证性临床治疗试验,其中暴露量-效应关系研究已经成为临床研究的核心。本文在梳理了创新药物临床试验的前后过程以及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对暴露量-效应关系研究的相关内容、暴露量-效应关系研究在审评、提高临床研究质量、降低临床失败风险以及加速新药上市方面的重要性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孔令春  厉夏女 《海峡药学》2007,19(2):103-105
目的 探讨药物的矛盾效应及发生机理,以期临床医生时药物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在临床用药时引起注意.方法 参考有关文献和资料,结合临床实际,进行汇总、分析,并加以阐述.结果 许多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均存在着矛盾效应.如抗高血压药反致高血压,抗心绞痛药物诱发心绞痛,抗心律失常药致心律失常,甘露醇、乙酰唑胺对颅内压的矛盾效应,利尿药引起水肿,氢氯噻嗪既用于利尿消肿,又用于抗利尿、治疗尿崩症,抗变态反应药物致变态反应,乙酰水杨酸小剂量防止、大剂量反致血栓形成,解热镇痛药致药物热,青霉素的赫氏反应,中枢抑制药致兴奋反应,止血药致出血,多潘立酮对胃排空的双向调节作用.结论 为使开方遣药做到得心应手、药精效捷,临床医生时药物的矛盾效应、作用机制应有全面的认识,要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效应,尽量避免不利于疾病治疗的矛盾效应的产生,使药物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相似文献   

18.
药物经济学(Pharmacoeconomics,PE)是药物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它将经济学原理、方法和分析技术应用于评价临床治疗过程,并以此指导临床医师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为宗旨的应用科学.其主要任务是鉴别、测量和对比不同药物治疗方案,以及与其它治疗方案所产生经济效果的相对比值,通过优化治疗成本与效果的结构,使药物治疗达到最好的价值效应.合理用药是指药物治疗符合安全、有效、经济的三项要求.  相似文献   

19.
同一类别的药物由于结构上存在着相同的母核,又具有相同的作用机制,因而临床上往往认为同一类药物存在类效应。但事实上类效应需要谨慎考虑,在临床工作中不能简单地推断同类药物肯定具有类效应。药物结构、药动学的差异会带来同类药物不一致的效应。当然,同类药物可能具有的类效应也需明察。药师应对同类药物是否具有类效应作出合理判断。笔者结合具体病例,  相似文献   

20.
DNA甲基化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日渐受到关注。许多编码药物代谢酶、药物转运体、核受体及药物靶点的基因受DNA甲基化调控。DNA甲基化在影响细胞色素P450酶(CYP450)的表达水平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而CYP450酶系催化多种药物代谢反应,能显著影响药物疗效。目前的研究也发现DNA甲基化水平在个体间的差异与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在个体间的差异是紧密相关的。DNA甲基化状态会受药物作用影响,进而引起不同程度的药物不良反应。近年来,以DNA甲基化为靶向的药物研发呈增长态势,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对肿瘤等重大疾病治疗具决定性作用。临床试验结果显示,DNA甲基化药物治疗已在改善药物疗效、稳定药理作用及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上初见成效。DNA甲基化可能成为早期预测药物效应的潜在生物标记,将成为实现临床个体化用药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