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医药科学》2016,(6):149-151
目的观察亚急性期应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疗效。方法选择脑卒中亚急性期偏瘫患者60例(男47例,女13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运动治疗)和治疗组(强制性运动疗法),每组30例,治疗前后分别进行FMA评分、改良Barther指数MBI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急性期应用强制性运动疗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建议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本院收治的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给予传统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mCIMT进行治疗,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FMA、ARAT以及MBI得分均显著提高(P〈0.01);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提高患者预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自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70例脑卒中偏瘫康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35例,给予参考组患者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同时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及用wolf运动功能试验(WMFT)对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价,并用Barthel指数(BI)对患者ADL能力进行评测。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WMFT、BI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MA、WMFr、BI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考组患者FMA、WMFT、BI指标明显优于参考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强制性运动疗法应用于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有助于刺激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提高患者的ADL能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根据康复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都开始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强化运动疗法。结果两组康复前的上肢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康复后都有明显上升,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康复前的体力限制、社会限制、情绪和症状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康复后组内与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疗法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有利于上肢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应用于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本院诊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运动治疗)和观察组(强制性运动疗法),每组各40例,治疗4周后,对两组临床疗效、FMA(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残疾水平)指数评分,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治疗后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患者,强制性运动疗法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新Bobath技术在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康复护理干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12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门诊收治的84例老年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n=42)和联合组(n=42),其中常规组患者采用新Bobath疗法进行康复治疗,联合组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新Bobath技术进行干预。比较干预前后的改良Ashworth分级评定表、改良Barthel指数、简式Fugl-Meyer评分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量表的得分。结果 干预后联合组的改良Ashworth分级评定疗效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联合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联合组简式Fugl-Meyer评分表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联合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量表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新Bobath技术更能有效改善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提高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不同时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脑卒中亚亚急性期治疗组和慢性期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均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2周。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和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同组间治疗前后比较,FMA和MBI均明显改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亚急性期组的FMA和MBI值比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说明CIMT对亚急性期组的上肢运动障碍治疗效果更好。结论在脑卒中亚亚急性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比慢性期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中国医药科学》2019,(24):233-236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技术(VR)结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对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8年4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康复治疗手法,研究组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训练结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共治疗4周。分别在治疗前后记录两组患者Brunnstrom分期和FMA-UE、MBI评分。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FMA-UE、MBI评分均上升;组间对比,研究组Brunnstrom V期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FMA-UE、MBI评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VR技术结合mCIMT治疗脑卒中偏瘫上肢应用效果显著,有助于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增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针灸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神经内科和康复医学科住院的60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病房常规对症治疗与营养支持护理,观察组采用针刺运动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MAS评分、SS-QOL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3个疗程后的MAS评分及SS-QO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1、3个疗程后的MAS评分及SS-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刺运动疗法可以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康复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康复治疗。治疗后比较2组肢体运动功能(FM)、神经功能缺损程度(AS)及巴氏指数(BI)情况。结果康复组治疗前后FM、AS和B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治疗后FM、AS和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对患者运动功能的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和继发障碍的预防纠正起着重要的作用,能提高脑血管病的整体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治疗组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及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护理前的Fugl-Meyer、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的Fugl-Meyer、BI评分显著高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护理后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理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能有效改善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对肢体运动恢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王晓丽  王娇 《中国当代医药》2013,(23):150-151,153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护理中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41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为对照组,另外41例患者实施康复护理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临床疗效、继发性功能障碍。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显著提高,且观察组相关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97.6%)明显高于对照组(85.4%),观察组继发性功能障碍发生率(17.1%)明显低于对照组(4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护理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临床疗效显著,且继发性功能障碍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弹性绷带配合松动坍塌试验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7月-2012年7月在本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脑卒中初次发病患者3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9例)和对照组(19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针对性给予松动坍塌试验的手法治疗,配合使用AQ踝足弹性绷带,通过8字形固定,弹性回缩牵引,使内翻、下垂足回至功能位进行行走训练。于治疗前、治疗后12周分别对功能性步行量表( FAC)、肢运动功能评价量表( FMA)、10m步行测量步长、步速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前后FAC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FAC评分提高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治疗后FMA下肢评分均提高(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步速、跨步长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步速、跨步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步速、跨步长较对照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弹性绷带配合松动坍塌试验手法治疗,能更有效的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4.
肖胜  肖劲松  匡良洪 《中国医药》2012,7(11):1379-1381
目的 观察伴有言语障碍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防性应用抗抑郁药盐酸氟西汀分散片对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80例伴有言语障碍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均给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治疗如抗血小板聚集、危险因素控制、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观察组加用盐酸氟西汀分散片20 mg/次,1次/d,晨服,基本疗程为3个月.卒中起病后7d内、90d,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MS)评价运动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 10项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损害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观察组患者40例中,l例死亡(肺炎),2例退出,有效例数37例;对照组40例患者中,2例失访,有效例数为38例.卒中后90 d,观察组上、下肢FMMS评分分别为(30±22)、(24±8)分,高于对照组的(16±17)、(19±8)分;上、下肢FMMS增加分数分别为(24±20)、(12±5)分,高于对照组的(12±15)、(10±4)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后90 d,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6±4)分比(11±4)分],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56±10)分比(50±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预防性应用抗抑郁药氟西汀分散片可以促进伴有言语障碍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康复,提高总体康复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针刺结合被动活动训练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8月-2012年12月在我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2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单纯性被动活动训练,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针刺结合被动运动训练治疗.针刺1次/d,被动训练2次/d,共观察2个疗程,运用运动评估量表改良巴特尔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动态改变.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后的BI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BI增加值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结合被动活动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为进一步做好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临床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兖州市人民医院2011年1月一2012年4月收治脑卒中患者104例做为研究对象,其中48例接受康复治疗(康复组),另56例(常规组)接受传统常规治疗。结果康复组预后NIHSS评分比常规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康复组在治疗前与治疗后各阶段的NIHSS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康复组和常规组在临床预后90dBarthel指数差别也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显效率(91.67%)优于常规组(7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很大,能够使病人改善神经功能,恢复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针刀微创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双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7例,2组患儿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针刀微创技术对患儿双下肢进行切割松解。每月1次,3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后及随访1年3个时间段的腓肠肌肌张力评分、足背屈角及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分。结果 治疗后及随访1年,2组腓肠肌肌张力评分及足背屈角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降低,GMFM评分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或P〈0.01);2组治疗后及随访1年比较,治疗组腓肠肌肌张力评分及足背屈角显著低于对照组,GMF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或P〈0.01)。结论 针刀微创技术配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双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能够迅速取得显著的疗效,同时针刀微创治疗简便、安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辅治小量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小量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肢体功能及语言功能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肿吸收情况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显效率为75.0%高于对照组的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肢体及语言功能障碍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肿完全吸收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出凝血功能障碍及肝、肾等功能异常。结论养血清脑颗粒辅治小量脑出血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奥拉西坦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2013年10月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102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51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吡拉西坦片,1600mg/次,3次/d;治疗组给予口服奥拉西坦胶囊,800mg/次,2次/d。2组均治疗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2组蒙特利尔认知评分(MoC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分)及P300潜伏期(P300PL)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8,P〈0.05)。2组MoCA评分和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2组P300PL在N2、P3潜伏期、P3波波幅与治疗前比较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奥拉西坦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有效,且改善认知功能障碍程度优于吡拉西坦,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0.
苏舒曼 《现代医药卫生》2013,(20):3059-3060
目的 观察早期实施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8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遵循脑卒中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肢体功能康复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早期综合性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患肢功能恢复,最大限度地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