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托烷司琼与氟哌利多在预防脑血管介入治疗术后病人恶心呕吐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手术患者62例,ASAⅡ~Ⅲ级,年龄20~68岁;随机分为托烷司琼组(A组)和氟哌利多组(B组),比较两组病人预防用药后对恶心呕吐的临床效果。结果预防用药后,A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为20.00%,明显低于B组的43.75%(P<0.05)。结论与氟哌利多比较,托烷司琼具有更好的预防脑血管介入治疗术后患者恶心呕吐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曲马多和氟哌利多在预防硬膜外麻醉期间寒战反应的临床表现。方法 60例硬膜外麻醉随机分成3组:曲马多组(T组)、氟哌利多组(D组)、曲马多+氟哌利多组(TD组),每组20例。将随后发生寒战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TD组发生寒战率显著降低,与T组、D组相比差异呈显着性,而T组与D组之间无显着差异。结论曲马多与氟哌利多均可有效预防硬膜外麻醉后寒战发生,而两者合用效果更好,更安全。  相似文献   

3.
硬膜外腔注射吗啡,镇痛效果确切,但易引起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副作用。氟哌利多有镇静、镇吐作用,与吗啡合用除加强吗啡的镇痛作用和延长镇痛时间外,可减少恶心、呕吐、搔痒的发生率。对低血容量及其合并症的术后病人,仍应慎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药杂志》2010,19(24):2308
 目的:观察曲马多复合托烷司琼对腰-硬联合麻醉后并发寒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 Ⅰ~Ⅱ级,行择期手术,于腰-硬联合麻醉期间出现寒战,经保温治疗后未起效或效果不好的患者共90例。随机分为3组,各30例。寒战发生后给予药物情况:Ⅰ组:曲马多托烷司琼组;Ⅱ组:曲马多氟哌利多组;Ⅲ组:曲马多组。记录3组用药前寒战分级情况、用药后寒战停止时间、复发寒战例数、恶心呕吐评分情况及用药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结果:Ⅰ、Ⅱ组3 min内寒战停止例数(分别为25例及23例)多于Ⅲ组(18例),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Ⅲ组治疗后寒战再发生率(30%)明显高于Ⅰ组(6%)、Ⅱ组(10%),(P<0.05);Ⅲ组治疗后恶心呕吐发生率(53.3%)明显多于Ⅰ组(3.3%)、Ⅱ组(13.3%)(P<0.05);3组治疗前后MAP,HR及SpO2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Ⅱ组出现5例嗜睡症状。结论:曲马多复合托烷司琼或氟哌利多均对腰-硬联合麻醉期间并发寒战有较好的疗效,且能预防曲马多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但托烷司琼不良反应少且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剂量咪唑安定辅助硬膜外麻醉的效果。方法:将2009年12月~2010年12月在本院行硬膜外阻滞下手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咪唑安定组20例和氟哌利多合剂组20例,对两组的麻醉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的镇静不满意情况及遗忘程度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咪唑安定运用于硬膜外麻醉具备起效快、稳定好、安全高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肌内注射曲马朵和氟哌利多(氟哌啶)对硬膜外麻醉后寒战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60例准备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腹部、下肢或脊柱手术的成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T组,n=30)和对照组(C组,n=30)。T组于硬膜外注药前30min肌注曲马朵1.5mg/kg和氟哌淀5mg;C组肌注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观察麻醉及手术过程中寒战的发生率、寒战的严重程度及寒战发生前后体温变化。结果:T组寒战发生率为3.3%,C组为26.7%,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肌注曲马朵和氟哌淀有助于预防低位硬膜外麻醉后寒战。组为2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肌注曲马朵和氟哌淀有助于预防低位硬膜外麻醉后寒战。  相似文献   

7.
韩香淑  南栗岩  张艳春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3):89+95-89,95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硬膜外麻醉患者术后镇痛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1年1~4月收治的50例ASAⅠ~Ⅱ级肝肾功能正常的手术患者,包括妇科,骨科及普外科。麻醉方法均为硬膜外麻醉,行术后PCIA,药物配制方法:A组:舒芬太尼100μg,氟哌利多5 mg,托烷司琼5 mg加0.9%氯化钠溶液稀释至100 ml;B组:芬太尼1.0 mg,氟哌利多5 mg,托烷司琼5 mg加0.9%氯化钠溶液稀释至100 ml,观察术后4、8、12、24 h患者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A组镇痛效果优于B组(P〈0.05)。结论:舒芬太尼术后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8.
周森  叶文艳  宋秀品 《海峡药学》2013,25(5):173-174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患者术后寒战情况及麻醉效果。方法将2011年5月至2012年7月于我院行硬膜外麻醉的94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中,随机分成罗哌卡因组和利多卡因组,分别采用罗哌卡因和利多卡因进行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后寒战发生率及麻醉效果。结果罗哌卡因组患者麻醉后寒战发生率为8.5%,利多卡因组寒战发生率为21.3%,并且罗哌卡因组的麻醉效果较利多卡因组好,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后寒战发生率较利多卡因低,并且麻醉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减少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硬膜外麻醉辅助用药的作用。方法 40例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硬膜外阻滞完善后,A组:先静脉推注咪唑安定0.05mg/kg和芬太尼1μg/kg,15分钟后用输液泵以咪唑安定0.05mg/kg/h、芬太尼1μg/kg/h的速度持续输液至关腹结束。B组:哌替啶lmg/kg和氟哌利多0.05mg/kg静脉单次注射。结果 两组用药拮抗牵拉反应的作用相当,术中镇静抗焦虚效果A组明显优于B组。结论 小剂量咪唑安定和芬太尼术中输液泵连续输注能提高硬膜外麻醉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腹部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所产生恶心、呕吐不良反应的防治方法。方法将80例在硬膜外麻醉下择期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四组。所有患者均用芬太尼作为椎管内镇痛药物,各组使用不同的抗呕吐药(甲氧氯普胺、氟哌利多、地塞米松)。手术结束后使用PCEA,并分别记录术后24h和48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皮肤瘙痒及呼吸频率等。结果术后24h内,地塞米松组抗呕吐的作用明显高于其他三组;抗恶心作用与氟哌利多组相似,均明显高于甲氧氯普胺组和对照组。各组间VAS和手术后皮肤瘙痒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椎管内单次应用地塞米松可显著减少术后硬膜外芬太尼镇痛引起的恶心、呕吐,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较氟哌利多和甲氧氯普胺更为优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咪达唑仑和氟哌利多在硬膜外麻醉术中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肢或中下腹部手术的患者82例,随机分为咪达唑仑组(M组)和氟哌利多组(D组),硬膜外麻醉后分别给予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4mg/kg和氟哌利多0.05mg/kg。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参数、呼吸、动脉血氧饱和度、镇静程度、术后遗忘及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与用药前比较,用药后两组患者MAP、HR、RR、SpO2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T1(用药后5min)时MAP、HR、RR及SpO2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组比较,两组在各时间点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两组OAA/S评分较用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在各时间点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组完全遗忘、不全遗忘及无遗忘的发生率分别为78%、17.1%和4.9%,D组分别为12.2%、19.5%和68.3%。M组完全遗忘率显著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咪达唑仑和氟哌利多均为用于硬膜外麻醉中安全有效的镇静药,但咪达唑仑独特的顺行性遗忘作用明显减少患者对手术的痛苦感受,其效果优于氟哌利多。  相似文献   

12.
黄攀 《中国药房》2010,(28):2660-2661
目的:观察氟哌利多、托烷司琼预防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择期行全凭静脉麻醉下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C组,每组20例,分别在开始缝合前静脉注射0.9%氯化钠10mL(A组)、氟哌利多1.25mg(B组)、托烷司琼5mg(C组)。术毕清醒后拔管,观察记录术后24h患者发生恶心呕吐的情况。结果:B、C组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B、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哌利多和托烷司琼均可显著降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二者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比较经硬膜外与经静脉途径病人自控镇痛(PCEA、PCIA)在术后镇痛中的临床效果和副作用。方法选腹部手术后病人60例,随机分为PCEA组、PCIA组和对照组各20例,PCIA组和PCEA组分别给予相应的方法镇痛,对照组不给任何药物。观察各组术后6小时VAS评分和Ramsay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PCEA和PCIA组病人术后镇痛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均达显著镇痛效果(P<0.05),Ramsay评分PCIA组显著高于PCEA组(P<0.05)。PCIA组尿潴留的发生率明显低于PCEA组(P<0.05);PCEA组肠蠕动恢复明显快于PCIA组(P<0.05);两组病人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PCIA、PCEA均能有效应用于术后镇痛,PCIA镇静较明显,PCEA尿潴留发生率较高,肠蠕动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全麻手术中应用托烷司琼预防术后恶心呕吐的效果。方法选择60例择期全麻手术病例,分为托烷司琼组30例,甲氧氯普胺组30例,观察比较两组术后6、12、24h时PONV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12、24h托烷司琼组患者PONV的发生率与甲氧氯普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氧氯普胺组明显高于托烷司琼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甲氧氯普胺组发生Ⅲ级和Ⅳ级的病例均明显多于托烷司琼组(P0.05)。结论全麻手术中预防性使用托烷司琼,能有效降低PONV的发生率,且明显降低恶心呕吐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托烷司琼复合地塞米联松在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PONV)中的作用和效果。方法将2014年1月-2014年10月在全身麻醉下行LC的患者120例纳入研究,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40例。麻醉诱导前10min前A组静脉注射托烷司琼5mg,B组麻醉诱导前10min静注氟哌利多5mg,C组麻醉诱导前10min静脉注射托烷司琼5mg+地塞米松10mg,观察术后24h 3组PONV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比较3组痛、头晕、嗜睡发生情况及椎体外系症状发生情况。结果3组中C组PONV的发生率最低(P<0.05),A组次之,B组最高;头晕、头痛、嗜睡发生率B组明显高于A、C2组(P<0.05),A组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外系症状B组发生4例,A、C组未发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托烷司琼联合地塞米松用于LC术后预防PONV效果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明显优于单独应用托烷司琼和氟哌利多,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6.
肌注曲马朵和氟哌利多对低位硬膜外麻醉后寒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肌内注射曲马朵和氟哌利多(氟哌啶)对硬膜外麻醉后寒战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60例准备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腹部、下肢或脊柱手术的成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T组,n=30)和对照组(C组,n=30)。T组于硬膜外注药前30min肌注曲马朵1.5mg/kg和氟哌啶5mg;C组肌注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观察麻醉及手术过程中寒战的发生率、寒战的严重程度及寒战发生前后体温变化。结果T组寒战发生率为3.3%,C组为2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肌注曲马朵和氟哌啶有助于预防低位硬膜外麻醉后寒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用术前肌注曲氟合剂来减轻硬膜外麻醉手术中牵拉反应的疗效。方法 60例子宫全切或子宫次全切除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术前肌注曲氟合剂(曲马多100mg,氟哌利多2.5mg),对照组术前不用曲氟合剂。结果 术前肌注曲氟合剂消除和减轻硬膜外麻醉妇科手术中牵拉反应优秀率可达90%,与对照组(33.3%)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术前肌注曲氟合剂可消除或减轻硬膜外麻醉手术中的牵拉反应。  相似文献   

18.
陈杰  甘建辉 《中国药房》2006,17(13):1004-1006
目的:观察盐酸托烷司琼用于预防妇科患者术后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致恶心、呕吐的效果。方法:将120例妇科手术后均行PCEA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T组为盐酸托烷司琼组,N组为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2组用药后的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T组48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N组(P<0.05)。结论:盐酸托烷司琼预防妇科术后PCEA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观察了高乌甲素、氟哌利多硬膜外腔注射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效能和副作用。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A组为观察组,使用高乌甲素12mg、氟哌利多2.5mg;B组为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6ml和氟哌利多2.5mg,于手术结束时将药液注入硬膜外腔。结果 A组能达到患者有效镇痛的基本要求;B组镇痛效果不明显。高乌甲素、氟哌利多镇痛未发现不良反应,表明应用高乌甲素、氟哌利多术后镇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鲁学文  刘月江 《安徽医药》2018,39(12):1479-1481
目的 比较托烷司琼或氟哌利多复合地塞米松对扁桃体切除术患儿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择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择期行双侧扁桃体(或合并腺样体)切除术患儿240例,随机分为地塞米松组(D组)、托烷司琼复合地塞米松组(TD组)与氟哌利多复合地塞米松组(FD组),每组80例。在麻醉诱导时,D组静脉注射地塞米松250 μg/kg、TD组静脉注射托烷司琼100 μg/kg+地塞米松250 μg/kg,FD组静脉注射氟哌利多10 μg/kg+地塞米松250 μg/kg。分析3组患儿术后24 h内PONV、术后呕吐(POV)及24 h后PONV、POV的差异。结果 TD组患儿24 h内PONV、24 h内POV、补救呕吐的发生率均低于D、F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D、FD组患儿24 h内PONV、24 h内POV、补救呕吐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 托烷司琼复合地塞米松可以降低扁桃体切除术患儿PONV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