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次输血的恶性肿瘤患者采用不同配型方法进行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效果。方法有多次输血史、需输注血小板的恶性肿瘤患者17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87例和对照组86例,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2组血小板抗体,统计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对照组随机选择ABO血型同型供者血小板进行输注;观察组均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试验,依据试验结果选择相合的血小板进行输注。分别于血小板输注前、后24h采集前臂静脉血检测血小板计数,计算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 173例中血小板抗体阳性68例,其中观察组36例,对照组32例;观察组血小板抗体阳性者CCI[(6.15±2.18)×109/L]高于对照组[(2.34±1.27)×109/L](P0.05),血小板抗体阴性者CCI[(8.35±2.74)×109/L]与对照组[(7.93±2.51)×109/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小板抗体阳性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27.59%)高于对照组(3.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次输血恶性肿瘤患者输注血小板前检测血小板抗体,依据血小板交叉配型试验结果选择交叉配型相合的血小板进行输注,可提高血小板的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DA方案首次化疗后临床血小板输注情况及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法收集病例的输血记录、输血科发血记录、患者住院病历输血不良反应记录、输血种类及输血量等,利用SPSS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 184例患者共输注血小板668次;输注前血小板为(11.8±10.0)×109/L,输注后血小板(24.4±23.9)×109/L,患者血小板输注后较输注前计数显著上升(Z=15.975,P0.05)。有26例出现不同程度出血,出血发生率为14.1%。血小板申请平均等待时间为1.5 d,严重出血病例没有发现因血小板输注延误造成。共出现24次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其中发热非溶血性输血反应10例,过敏反应14例。结论血小板输注是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患者重要的支持治疗,应严格掌握输注指征,综合评价患者出血状况等临床因素,从而提高输注有效率,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选取我院2013年7~2014年6月血小板输注无效进行配型的1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10例输注无效而未配型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输注结果。结果观察组输注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0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均超过4.5×109/L,对照组患者的CCI均低于4.5×109/L,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微柱凝集卡式法具有操作简便,判读简易,灵敏度高,准确性高等优点,可减少由免疫原因导致的输注无效的现象发生,保证用血、输血安全性,加快患者疾病康复,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对肿瘤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39例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的肿瘤患者,分为随机输注组与交叉配合输注组,计算输注后1h和24h血小板增加校正指数(CCI),判断血小板输注效果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随机输注组与交叉配合输注组的1、24hCCI分别为(6.34±1.82)、(3.05±1.42)×109/L与(15.58±3.12)、(8.13±2.55)×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23.81%、83.33%与14.29%、7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的肿瘤患者进行输注前交叉配型可显著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预防性血小板输注阈值对血液病患者的影响。方法将确诊为血液系统疾病且出血程度为0级的患者分为A、B两组,A组:血小板<10×109/L,B组:血小板(10~20)×109/L,比较两组患者在输注不同剂量血小板后,出血改善及输血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A组患者输注次数和输注量明显低于B组,而两组间出血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A组略低于B组。结论对病情稳定且无明显危险因素的血液病患者,采用10×109/L作为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阈值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疾病引起的低血小板样本在阻抗法血细胞分析仪与手工法血小板计数时存在的差异.方法将239例低血小板(<80×109/L样本,其中肝病73例、恶性肿瘤化疗后58例、血液病108例,分别采用阻抗法血细胞分析仪和手工法同时计数血小板,再接仪器检测结果将不同疾病的血小板数分为<25×109/L、25~50×109/L、50~80×109/L三组,然后将两法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当血小板数<25×109/L时,三类疾病仪器法均明显低于手工法(P<0.01);血小板数在25~50×109/L时,血液病样本两法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肝病和恶性肿瘤化疗后的样本仪器法仍明显低于手工法(P<0.05);血小板数在50~80×109/L时,三类疾病两法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阻抗法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时,对肝病和恶性肿瘤化疗后的患者血小板计数<50×109/L的样本应进行手工计数复检,而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手工复检计数范围可放宽到<25×109/L的样本.  相似文献   

7.
血液病患者预防性血小板输注阈值的依从性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我院血液病患者预防性血小板输注阈值的依从性,并探讨血小板输注在更高阈值中使用的原因。方法:本研究调查了230例患者438次临床血小板输注事件,观察了将血小板计数10×109/L设定为阈值时的输注依从性情况,分析了血小板输注在更高阈值水平使用的原因。结果:82.2%的血小板输注严格遵循了输注阈值,96.3%的输注前血小板计数≤20×109/L。输注前血小板计数>20×109/L,其非依从性原因通常为出血。结论:绝大多数血小板输注严格遵循了血小板计数为10×109/L的输注阈值,在危险因素存在的情况下,输注阈值则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8.
血小板输注的同种免疫作用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输注的同种免疫反应是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原因。笔者对 2 1 71例血小板输注患者进行输血反应调查 ,结果发现 1 791例随机输注血小板的患者中发生输血反应的有 5 1例 (2 .8% ) ;而免疫性因素引起的有 3 6例 (2 .0 % )。在 3 80例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清学技术 (SEPSA) [1 ] 进行配合性输注血小板的患者中 ,输血反应率为 0 .8%。说明血小板 SEPSA技术对预防免疫性输血反应意义重大。材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  2 1 71例临床输注单采血小板患者来自上海市 1 3家医院。2 试剂  SEPSA 试剂盒 (批号 :1 9991 1 0 2和2 0 0 0 0 5 1 0…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小板交叉配型对肿瘤化疗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8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44),观察组给予血小板交叉配型后输注,对照组给予直接血小板输注,两组患者均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结果 87例患者中,抗体阳性率为58.62%;随着血小板输注次数增加,抗体阳性率有增加的趋势(P0.05);对照组抗体阳性患者输注有效率为28.57%,明显低于对照组抗体阴性患者以及观察组抗体阴性和阳性患者(P0.05);对照组抗体阳性患者输注1h、24h CCI分别为(4.20±1.62)×109和(2.43±1.20)×109,明显低于对照组抗体阴性患者以及观察组抗体阴性和阳性患者(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检测以及配型,能明显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减少无效输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情况,并对其血小板使用方式进行评价。方法收集了2008—2009年6月的991名患者的1 997例次输注数据,根据Plt和出血表现等因素将血小板输注分为预防性和治疗性输注,当输注前Plt>10×109/L时对原因进行鉴别纪录。结果有66.8%的血小板输注是在输注前Plt>10×109/L。根据治疗的不同,输注前平均Plt分别为: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14.6×109/L;血液病和肿瘤15.6×109/L;心血管疾病93.5×109/L;其他38.3×109/L。不同组别输注前Plt>10×109/L的输注占该组输注比例分别为:HSCT39.0%;血液病和肿瘤62.3%;心血管疾病97.6%;其他72.9%。总输注中Plt平均提高14.6×109/L。结论大多数输注血小板患者输注前Plt>10×109/L,>1/3的患者其输注前Plt>20×109/L。提示合理的血小板输注指导以及血小板使用中进行性监测均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网织血小板(RP)对血小板减少性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用XE-50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40例ITP,35例AA及60例正常人外周血的网织血小板百分比(RP%),并计算RP绝对值。结果:ITP组RP百分比为(23.61±7.26)%,明显高于对照组(7.62±2.01)%)(P〈0.01),其RP绝对值为(8.36±4.01)×109/L,则低于对照组(21.35±7.78)×109/L(P〈0.05),ITP患者经过治疗好转后RP百分比明显降低(8.58±1.97)%,与治疗前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AA组RP百分比((4.12±1.81)%)(P〈0.05)和RP绝对值(2.63±1.22)×109/L (P〈0.01)都低于对照组。结论:血细胞分析仪检测RP简便易行,对于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疗效观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和重组人自细胞介素-11(rhIL.11)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2009年化疗后血小板计数〈75×109几的肺癌患者共40例,其中TPO组和IL-11组各20例,分别给予相应的治疗。结果化疗后TPO组和IL-11组的血小板计数最低值分别为(58.6±13.6)X109/L和(59.3±12.1)×10^9/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Ⅲ度以上血小板减少持续时间、血小板计数恢复至正常时间以及血小板计数恢复最高值,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TPO组中有2例输注外源性血小板,IL-11组有4例(P〉0.05)TPO组和IL-11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和60%(P〈0.01)。结论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应用rhTPO治疗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张媛  侯红瑛  范建辉  吴玲玲  周水生 《新医学》2010,41(12):778-780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重型肝炎孕妇行子宫切除术的指征。方法:选择62例妊娠合并重型肝炎患者,根据患者入院时凝血酶原活动度(PTA)≤30%或〉30%、总胆红素〈342μmol/L或≥342μmol/L、是否酶-胆分离、白细胞计数分组,分别对各组中行子宫切除术及未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的预后进行比较,分析妊娠合并重型肝炎行子宫切除术的指征。结果:当PTA≤30%或白细胞计数≥20×109/L时行子宫切除术者与未行子宫切除术者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分组间是否行子宫切除术其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妊娠合并重型肝炎患者,当PTA≤30%和(或)白细胞计数≥20×109/L时,应考虑行子宫切除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糖尿病并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 19)患者的临床常规实验室指标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 2020年 1月 21日~ 3月 2日在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就诊的 COVID 19患者,分为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组和非糖尿病(non-diabetes mellitus,NDM)组,采用 Mann-Whitney U检验和 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组间常规检测指标的差异,并用 Logistic回归对重症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①共有 NDM组 36例,DM组 17例,DM组的年龄显著高于 NDM组(59.12±10.92 岁 vs 45.03±16.73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3.31,P=0.001);②与 NDM组相比, DM组的中性粒细胞计数 [(5.85±3.29 )×109/L],纤维蛋白原浓度(4.71±1.37 g/L),D-二聚体 [0.63(0.22,2.81) mg/L ] ,C反应蛋白 [18.30(12.81,54.10)mg/L]和白细胞介素 -4(2.55± 0.49pg/ml)水平显著高于 NDM组 [(3.41±1.93)×109/L,3.54±0.82 g/L,0.22(0.16,0.39) mg/L,8.05(1.59,16.45)mg/L,(2.01±0.63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45~ 3.40,均 P < 0.05),而淋巴细胞计数显著低于 NDM组 [(0.83±0.45)×109/L vs(1.32±0.50)×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42,P=0.001);③随着血糖水平的升高, COVID-19患者的淋巴细胞计数逐渐降低 [(1.50±0.41)×109/L,(1.19±0.55 )×109/L,(0.78±0.33)×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3.93,P=0.001),而纤维蛋白原浓度( 3.24±0.54 g/L,3.90±0.98 g/L,4.63±1.53 g/L)、 D-二聚体 [0.16(0.12,0.42)mg/L, 0.27(0.16, 0.44)mg/L,0.63(0.22,2.81)mg/L ]和 C反应蛋白 [5.10(1.58, 10.84)mg/L,9.40(2.80,28.40)mg/L,27.93(12.81,64.39)mg/L]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9.30~ 13.32,均 P< 0.05);④ DM组患重症(包括重型和危重型) COVID-19的比例显著高于 NDM组(58.80% vs 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0.43,P=0.002),且住院时间显著长于 NDM患者(15.18±5.43天 vs 10.39±5.82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87,P=0.004)。调整性别和年龄后发现,淋巴细胞计数(风险比 [HR]=0.023,P=0.011)、糖尿病( HR=5.33, P=0.026)是 COVID-19患者罹患重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糖尿病并发 COVID-19患者处于高凝状态,炎症反应更显著,糖尿病是 COVID-19患者罹患重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脾部分切除术与脾完全切除术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疗效。方法 37例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0例,行脾大部切除术,B组17例,行脾完全切除术。比较两组术后近期并发症、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血小板计数、免疫球蛋白水平差异。结果 A组术后14例(70.00%)发热,低于B组的17例(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9,P<0.05);术后A、B两组门静脉压力分别为(2.92±0.40)kPa、(2.85±0.33)kPa,均较术前的(3.83±0.45)kPa、(3.76±0.47)kPa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7.12、7.42,P均<0.05);术后2周A、B组血小板计数为(184.65±35.91)×109/L、(255.18±67.04)×109/L,均较术前的(78.92±13.42)×109/L、(77.47±18.13)×109/L明显升高,且B组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2.33、10.55、3.89,P均<0.05);A组术后IgM水平为(1.45±0.43)g/L,高于术前(1.14±0.24)g/L,且明显高于B组术后(0.88±0.12)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82、5.67,P均<0.05)。结论脾大部切除术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既能达到降低门静脉压力、解除脾功能亢进、控制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还保留了脾脏部分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比较三台血液分析仪阻抗法与显微镜手工法计数低值血小板结果,并探讨其对血小板输血阈值判断的影响。方法选择本实验室三台血液分析仪(LH750、CD-3700和Sysmex-xt1800i)分别计数低值血小板患者274例,PLT均小于100×109/L,以显微镜手工法为参考,按检测结果将血小板分为0〈PLT≤5×109/L,5×109/L〈PLT≤10×109/L,10×109/L〈PLT≤20×109/L,20×109/L〈PLT〈100×109/L四组,并与手工法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三台血液分析仪与镜检法计数在PLT≤20×109/L时相关系数(γ)均〈0.8。当20〈PLT〈100×109/L时相关系数(γ)均≥0.8.从ROC曲线分析,三台血液分析仪分别在0〈PLT≤5×109/L和5×109/L〈PLT≤10×109/L两组中AUC均小于0.90,在10×109/L〈PLT≤20×109/L组中AUC均大于0.90(分别为0.913,0.904,0.947)。结论三台血液分析仪计数PLT≤20×109/L的样本与镜检法相关性较低或无直接相关性,故对低值血小板,考虑需要血小板输血时,应慎重对待仪器检测的结果。由ROC曲线可知Sysmex-xt1800i对不同输血阈值的判断要优于LH750和CD-3700。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分析正常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 CEBPA基因突变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疗效.回顾性分析我中心55例初诊AML患者CEBPA基因突变率、临床特征及治疗疗效.结果表明:本组患者CEBPA突变患者20例,发生率为36.4%,其中17例为双侧突变,3例为单侧突变;与CEBPA无突变AML患者相比,CEBPA突变患者具有以下临床特征:75.0%患者为M1与M2;初诊时表现为高血红蛋白[(98.30±20.33)g/L对(81.69±23.74) g/L;t=2.625,P=0.011]及低血小板[(33.30±38.27)×109/L对(64.79±61.60)×109/L;u=2.062,P=0.044];白血病细胞高表达CD7及CD34.近期疗效显示,CEBPA突变患者CR率72.2%,高于CEBPA无突变患者68.6%,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EBPA突变AML多见于AML-M1和M2,且伴高血红蛋白和低血小板症,表达CD7及CD34;近期疗效尚好.国人AML患者CEBPA突变率可能高于国外报道.  相似文献   

18.
背景:造血干细胞具有良好的自我复制和更新的能力,CD34^+细胞具备有造血干细胞的标志。目的:分析影响外周血CD34^+细胞纯化的因素。方法:90例患者,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μg/(kg·d)动员1~3d后,应用COBE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液80~100mL,经CliniMACS免疫磁珠分选技术纯化CD34^+细胞。结果与结论:90例CD34^+细胞平均数为(1.73±1.15)×107,经流式细胞仪分析,CD34^+细胞阳性率大于80%。COBE血细胞分离机单次收集的循环血量在980~1100mL时,利于CD34^+细胞收集(P=0.005);动员后白细胞浓度在(16~21)×109L-1时,利于CD34^+细胞收集(P〈0.05);中间细胞和淋巴细胞总比例超11%时,利于CD34^+细胞收集(P〈0.05);单个核细胞液血小板小于2100×10^9L^-1时,利于CD34^+细胞的收集(P〈0.05);年龄小于16岁,CD34^+细胞数高(P=0.003);CD34^+细胞抗体的温度、磁性标记及细胞处理时离心力的大小,均有影响。结果提示,经CliniMACS免疫磁珠细胞分选技术纯化的CD34^+细胞能满足临床需要,实验稳定性好,重复性好;注重相关因素的影响,可提高纯化的CD34^+细胞数量。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国产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儿童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资料分析,探讨儿童患者使用rhTPO的疗效及安全性。采用回顾分析方法,收集北京儿童医院2009年12月-2012年11月收入院的25例予rhTPO治疗(连续14d)的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临床资料。分析rhTP0治疗儿童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表明:25例病例用药前血小板中位数为4×10^9/L(0×10^9/L-10×10^9/L),用药后最高值中位数为71×10^9/L(14×10^9/L-439×10^9/L),升至最高值中位时间为11d(范围3—15d)。停用TPO后,血小板计数逐渐下降。疗效分析显示,完全反应11/25例(44%),有效8/25例(32%),无效6/25例(24%),总有效率19/25(76%)。对于治疗有效的患者,用药后血小板最高值中位数为112×10^9/L(43×10^9/L-439×10^9/L),升至最高值中位时间为12d(范围7—15d);达到有效疗效的平均中位时间为4d(范围1—11d)。治疗有效者停药2周时平均血小板计数仍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12例子rhTPO治疗前用足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的病例,在rhTPO治疗结束后予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效。应用rhTPO治疗期间,2例患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用药后及随访过程中未发现其他相关副作用。结论:儿童重症ITP应用rhTPO治疗安全有效,可以帮助患儿更平稳度过严重出血的危险期,但rhTPO作用不持久,停用后血小板计数逐渐回落,需维持治疗以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