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标记物的表达特征,为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40例经手术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 117、CD34、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胃肠道间质瘤表达的阳性率.结果 CD117阳性率为92.5%,CD34阳性率为77.5%,NSE阳性率为82.5%.30例同时表达CD117和CD34.CD34的表达与部位有关.结论 GIST中的CD117表达敏感性高于CD34,CD117、CD34、NSE联合应用足以明确诊断大多数GIST.根据肿瘤大小、细胞形态、核分裂像及结合免疫组化结果可对GIST危险性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胃肠道间质瘤 (GIS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 ,探讨其诊断标准。方法 对 85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形态学观察分析 ,用免疫组化 (S -P)法检测CD 117、CD 3 4、Vim、SMA及S 10 0蛋白。结果  81.18%的胃肠道间质瘤发生于胃和小肠。瘤细胞以梭形细胞和 (或 )上皮样细胞为主 ,呈弥散状、栅栏状、编织状排列 ,瘤细胞可形成较特征的团巢样结构。CD 117和CD 3 4的阳性率分别为 78.82 %和 87.0 5 % ,部分病例伴有SMA和 (或 )S 10 0蛋白的局灶性弱阳性。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形态存在一定的特征 ,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 ,缺乏定向分化 ;CD117、CD 3 4免疫标记对GIST的诊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宝新 《中外医疗》2007,26(20):4-4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收集20例GIST临床相关资料.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免疫组化方法进行研究.结果 GIST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影像学均类似于胃肠道肿瘤,病理形态学类似平滑肌瘤、平滑肌母细胞瘤或平滑肌肉瘤.免疫组化有其特征CD117、CD34阳性表达.结论 GIST是消化道较少见肿瘤,临床病理形态类似于平滑肌肿瘤,诊断依据:CD117、CD34等免疫组化检测,预后治疗不同于平滑肌肿瘤.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r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特性,探讨其诊断标准和免疫组化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55例GISTs进行观察,应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检测CD117,CD34,S100 Vi,Actin,共5种免疫标记物在肿瘤中的表达.结果GIST有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两种基本成份.有良性、交界性和恶性3种分化并有单项和复项分化能力.该组55例GISTs中有良性13例,交界性11例,恶性31例.肿瘤最大直径≥5cm,核分裂像数≥5/50HPF两项在良、恶性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免疫组化的阳性表达结果是:CD11739例(71%)、CD3445例(82%)、S-10019例(35%)、vimentin32例(58%),Actin6例(11%).在形态上GIST与平滑肌瘤和神经鞘瘤难以区别,应用CD117等多种免疫组化标记是非常必要的.结论GIST是消化道一组常见的间叶组织肿瘤,有多种分化的形态,在诊断时需依靠免疫组化标记法与其它非上皮性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征,免疫组化及治疗方法。方法对资料完整、病理诊断明确的24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光镜下组织学形态表现为两种基本的细胞类型,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24例GIST免疫组化中CD117阳性22例(92%),CD34阳性表达19例(79%),vim均表达阳性,SMA.S-100均有少数病例呈阳性表达,提示肿瘤细胞向平滑肌或神经方向分化。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依赖于病理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外科手术是治疗GIST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征,免疫组化及治疗方法。方法对资料完整、病理诊断明确的24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光镜下组织学形态表现为两种基本的细胞类型,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24例GIST免疫组化中CD117阳性22例(92%),CD34阳性表达19例(79%),vim均表达阳性,SMA.S-100均有少数病例呈阳性表达,提示肿瘤细胞向平滑肌或神经方向分化。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依赖于病理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外科手术是治疗GIST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及危险度参考指标,分析其在临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观察39例GIST的病理形态特征,完成肿瘤性质初步判定,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分析CD117、CD34、SMA及S-100的表达水平,最终确定GIST的临床病理诊断性质特征,组织来源以及良恶性.结果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D117呈弥漫强阳性,CD34多呈弥漫强阳性,SMA及S-100偶呈局灶或散在阳性,阳性率分别为100%,81%,20%和16%.确诊该组39例GIST,其中可能良性5例,潜在恶性10例,恶性24例.结论 免疫组化测定是GIST的病理诊断的重要依据,CD117是诊断GIST的敏感而特异性的标记物.肿瘤病理判定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临床病理学诊断要点及免疫组化的表达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GIST临床缺乏特异性表现,免疫组化有独特表型,免疫组化抗体蛋白阳性结果与肿瘤风险度无关(P〉0.05),胃来源和非胃来源的GIST实际预后与风险度均有关(P〈0.05)。结论免疫组化中CD117和CD34在诊断和鉴别GIST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于兵  杨力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12):1413-1415
目的:研究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对17例经病理确诊的胃肠间质瘤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大部病例起源于胃,最常见临床表现为腹痛、消化道出血、消瘦。结论:胃肠间质瘤临床特点不同于其他常见消化道肿瘤,免疫组化对其诊断较为重要,分子靶向治疗延长了晚期GIST患者生存。  相似文献   

10.
2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诊断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峰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1):93-94,F000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及危险度参考指标,分析其在临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观察26例GIST的病理形态特征,完成肿瘤性质初步判定,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分析CD117、CD34、SMA及S-100的表达水平,最终确定GIST的临床病理诊断性质特征、组织来源及良恶性。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D117、CD34呈弥漫性强阳性,SMA及S-100偶呈局灶或散在阳性,阳性率为:CD117 95%,CD34 75%,SMA20%,S-10012%。确诊该组26例GIST,其中危险度分级:极低2例,低级3例,中级6例,高级15例。结论免疫组化测定是GIST的病理诊断的重要依据,CD117是诊断GIST的敏感而特异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87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结合62例随访资料进行分析。免疫组化方法采用EnVision法。结果87例GIST中,CD117表达阳性72例(82.8%),CD34表达阳性62例(71.3%)。其生物学行为评价分为:极低度侵袭危险性17例,低度侵袭危险性23例,中度侵袭危险性23例,高度侵袭危险性24例,随侵袭危险性级别升高,其进展性疾病(PD)发生率升高。结论GIST主要见于中老年人,CD117阳性具有诊断意义,但无预后意义。GIST组织学形态多样,不同组织学类型预后不同。肿瘤大小和核分裂象是评价该肿瘤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凝固性坏死也可以作为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中CD117和CD34的表达及临床病理特点,为其诊断及鉴别诊断、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技术对24例胃肠道间质瘤行分析。结果:24例胃肠道间质瘤主要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CD117和CD34阳性率分别为95.83%和74.16%,且呈弥漫强阳性表达。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CD117和CD34标记阳性对确诊间质瘤最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 GIST患者21例,采取回顾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1例患者平均年龄51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消化道出血、腹痛、腹部包块等。均行手术治疗,肿瘤位于胃16例,小肠5例;术后病理诊断8例良性,2例潜在恶性,11例恶性,免疫组化以CD117、CD34及 Vimentin阳性率较高,分别为90.4%,85.7%, 95.2%。结论 GIST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依赖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外科手术治疗是首选方法,分子靶向治疗可缓解肿瘤复发,改善预后。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诊断;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周小芬 《中外医疗》2012,31(25):67-6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特点及其与临床的联系,探讨其对临床的提示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2例GIST患者肿瘤组织的免疫学表达,结合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进行危险度分级。结果极低危险度11例,低危险度8例,中危险度7例,高危险度16例。CD117、DOG-1、CD34均为诊断GIST的重要抗体,联合应用免疫组化和基因检测可确诊。结论典型的胃肠道间质瘤镜下表现有出血、坏死、囊性变及核异型性者,临床危险度一般较高,男性发病率较高,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astrontestir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特性。探讨其诊断标准和免疫组化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55例GISTs进行观察,应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检测CD117,CD34,S1m,Vi,Actin,共5种免疫标记物在肿瘤中的表达。结果 GIST有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两种基本成份。有良性、交界性和恶性3种分化并有单项和复项分化能力。该组55例GISTs中有良性13例,交界性11例,恶性31例。肿瘤最大直径≥5cm,核分裂像数≥5/50HPF两项在良、恶性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免疫组化的阳性表达结果是:CD117 39例(71%)、CD34,45例(82%)、S-10019例(35%)、vimentin32例(58%),Actin6例(11%)。在形态上GIST与平滑肌瘤和神经鞘瘟难以区别,应用cD。等多种免疫组化标记是非常必要的。结论 GIST是消化道一组常见的间叶组织肿瘤,有多种分化的形态,在诊断时需依靠免疫组化标记法与其它非上皮性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病理组织形态、免疫组化特点和良恶性的参考指标。方法应用光镜观察20例胃间质瘤的形态特征和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D117、CD34、SMA和S-100表达的情况,确诊并分析20例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D117、CD34、SMA、S-100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100%、70%、35%、10%。结论GIST是胃肠道常见的间质性肿瘤,手术前诊断困难,CD117是诊断GIST的敏感而特异的标记物。肿瘤性坏死、肿瘤细胞密集是判断恶性GIST的指标,男性是GIST潜在的恶性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1998-2004年山西省肿瘤医院的106例消化道间叶组织肿瘤病例,所有标本重新进行切片、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Envision法),通过组织学形态观察及免疫组化结果来进一步确诊。51例GIST有随访资料,统计其肿瘤体积、核分裂数。结果①106例消化道间叶组织肿瘤确诊GIST的91例;其他病例中11例SMA阳性,而CD117和CD34均无表达,诊断为平滑肌肿瘤;4例S-100蛋白阳性,CD117和CD34均无表达,诊断为神经鞘瘤。②不同肿瘤体积、核分裂数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GIST预后与核分裂相、肿瘤体积相关性明显。结论核分裂相、肿瘤体积是影响GIST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以积累临床经验,提高诊治率。方法:应用回顾性研究,从临床特点、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表达的角度对60例GIST进行分析。结果:良性、交界性、恶性间质瘤三组之间肿瘤的直径平均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CD117、CD34的阳性率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CD117与CD34可能是诊断GIST的特异性抗体,具有比较重要的诊断意义,但CD117和CD34的阳性率并不能对判断间质瘤的良恶性起决定性作用,间质瘤的良恶性与其直径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18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性肿瘤。国内多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在临床实践中引入这一概念。临床病理诊断中常需要借助免疫组化鉴别GIST与其他梭形细胞肿瘤,常用的标记有CD117、CD34、Vimentin、S-100、Desmin等,一般认为前二者对诊断GIST具有特异性。本文总结了GIST18例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方法:观察50例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形态学特征,并应用CD117、CD34、SMA、S-100进行免疫组化标记,结合17例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0例GIST中,男性37例,女性13例。年龄34~83岁,平均年龄59.2岁。镜下观察:梭形细胞型42例,上皮样细胞型2例,混合细胞型6例。瘤细胞长、短梭形和圆形,胞质丰富,弱嗜酸性,排列呈漩涡状、栅栏状或弥漫巢状。免疫组织化学:39例表达CD117,36例表达CD34,9例表达SMA,6例表达S-100蛋白。50例GIST生物学行为评价为:GIST 13例,潜在恶性GIST 14例,恶性GIST 23例。17例GIST有随访资料。随访率34%,随访时间10~42个月,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生存率比较,P=0.361 3。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有较独特的免疫组化表型,免疫组化可协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