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及其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目前较常用又较快捷的方法-酶联免疫竞争抑制试验。[结果]对已确诊的58例ITP患者(阳性率96.6%),2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阳性率71.4%),15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阳性率80%),8例脾功能亢进患者(阳性率62.5%)进行了血小板相关抗体的检测。并对ITP患者进行疗效观察。[结论]血小板相关抗体的检测对ITP的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并不能作为确诊试验,而在其治疗过程中可以起到很好的监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周血网织血小板(reticulated platelet,RP)数值的变化对各型血小板减少疾病的诊断价值;外周血RP与骨髓中巨核细胞(megakaryocyte,MK)增生程度的关系。[方法]以噻唑橙作为RNA的荧光染料,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含有RNA的RP,并计算RP(%)及RP绝对值。[结果]正常对照组:RP(8.6±2.5)%,RP绝对值为(17.1±6.5)×10^9/L。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RP(%)高于正常组,而RP绝对值低于正常组(P〈0.01),在不同MK增生级别的ITP患者中,RP(%),RP绝对值在各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RP(%)及绝对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而急性白血病患者RP(%)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其RP绝对值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上述疾病患者,经治疗有效者RP(%)恢复正常,而治疗无效或欠佳者,则RP(%)基本无变化。[结论]外周血RP测定,有助于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病因学诊断治疗监控。外周血RP与骨髓中MK增生的程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巨和粒)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36例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恶性肿瘤患者分为两组,A组(治疗组)19例使用巨和粒皮下注射1.5mg/d,连用5~12d;B组(空白对照组)17例只使用一般补血和提升血小板计数的普通药物。每周观察巨和粒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连续观察3周。结果:化疗结束后A组血小板计数[(42.00±12.29)×10^9/L]明显低于化疗前[(192.00±73.56)×10^9/L](P〈0.05),B组血小板计数[(44.58±11.74)×10^9/L]亦明显低于化疗前[(203.37±75.28)×10^9/L(P〈0.05)。A组治疗1周和2周后血小板恢复正常水平的比例(42.11%、100.00%)均明显高于B组(0、1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19例患者未出现明显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良好,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结论:巨和粒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患者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4.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8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洪英  齐小雪  王跃莲 《四川医学》2009,30(7):1030-1032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治疗及分娩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09年3月收治的89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主要病因有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65例(73.0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11例(12.36%),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6例(6.74%),妊娠合并肝脏疾病5例(5.61%),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妊娠2例(2.24%)。PAT孕期不需特殊处理,妊娠结局良好,对血小板〈50×10^9/L的12例患者分娩前给予地塞米松10~20mg/d,5例无效者分娩时输注血小板。结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以PAT多见,孕期不需特殊处理。其次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当血小板≤50×10^9/L分娩前给予地塞米松治疗,静脉点滴3—5d,无效者分娩时输注血小板,分娩方式以剖宫产为宜,产后出血发生率12.35%。  相似文献   

5.
戴红梅 《当代医学》2014,(35):87-88
目的分析小剂量激素治疗对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影响。方法选取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87例,使用美洛西林、头孢西丁、头孢米诺、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青霉素、注射用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等抗生素及大剂量的维生素C、利血生片进行治疗,血小板高于20×10^9/L的患者采用小剂量地塞米松[0.035 mg/(kg·d)]冲击治疗,血小板低于20×10^9/L的患者采用甲强龙冲击治疗。采用酶联免疫竞争抑制法检测血清中的血小板相关抗体(PA IgG)及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小儿ITP患者的血小板相关抗体由治疗前的(1050±75)ng/10^7PLT降至(508±24)ng/10^7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的有效率为92.0%。结论小剂量激素治疗能有效降低小儿ITP血小板相关抗体水平,治疗的有效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剂所致假性血小板减少症(EDTA—PTCP)的临床特点及原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2007年间10例EDTA抗凝剂所致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经不同抗凝剂仪器检测、手工法计算血小板数及血涂片瑞-姬氏染色法观察血小板形态的情况,探讨假性血小板减少的原因。[结果]EDTA抗凝剂仪器测出血小板数为(18.7±10)×10^9/L,换用枸橼酸钠法、手工法检测血小板数分别为(165.1±42)×10^9/L、(186.8±52.0)×10^9/L,与EDTA抗凝法比较,P均〈0.01,中位误诊时间为21d(7~30d),基础疾病分别颅咽管瘤1例、鼻咽癌1例、慢性肾炎尿毒症期2例、乙型肝炎1例、冠心病1例、上呼吸道感染1例、子宫肌瘤1例、高血压病1例、健康体检1例.基础疾病与假性血小板减少程度的无关系。【结论】EDTA抗凝剂所致假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率较低,极易误诊,对于临床上无出血倾向的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应注意排除EDTA—PTCP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张华 《基层医学论坛》2013,(32):4236-4238
目的探讨妊娠并发血小板减少的临床干预措施,为今后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2012年妊娠期并发血小板减少患者112例的临床资料,探讨妊娠期并发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特征和处理方法。结果112例患者中妊娠期血小板减少89例,占79.46%。部分患者在分娩前施行简单药物支持或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或者在剖宫产时输注血小板。91例患者血小板计数在分娩3d内即正常(100×10^9/L-300x10^9/L),20例血小板计数相继在产后2个月内完全恢复正常,1例因原发病治疗产生骨髓抑制血小板始终未能恢复正常。结论妊娠并发血小板减少应选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治疗,密切注意产妇分娩过程中血小板水平的变化,如血小板水平较低时可采用注射血小板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8.
万古霉素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中性粒细胞减少,但是医生往往忽略其引起的免疫介导性血小板减少。美国研究人员报道了29例由于使用万古霉素而引起严重血小板减少的病例,在这些患者的血清中发现了万古霉素依赖性抗体。这些IgG、IgM抗体可以单独或同时与血小板结合,通常在8天之后就可以导致血小板水平下降93%。在29例患者中,10例出现严重出血,3例死亡。由于医生往往寻找其他引起出血的原因,如肝素的使用,15例患者没有得到及时诊断,持续用药达到2周以上,停药之后,所有存活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均恢复正常。[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王莉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8):192-193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ll-11)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疗效与毒副作用。方法60例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即给予皮下注射rhIL-1125μg/(kg·d)。连续用药7-10d至血小板≥100×10^9/L时停药,对照组不予rhiL-11,以对症治疗为主。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血小板≤65.0×10^9/L持续的天数也短,血小板降低的幅度低(P〈0.05)。不良反应均为Ⅰ~Ⅱ度。结论对恶性肿瘤化疗所致的血小板减少,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的治疗性给药方法效果确切,毒副作用轻,患者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0.
罗斌 《中国热带医学》2009,9(7):1239-1239,1213
目的 探讨疟疾患者血小板减少原因及在临床诊断上的意义。方法用Sysmexkn-21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69例疟疾患者和12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血小板计数测定。所得数据用t检验和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疟疾患者组血小板为(84.43±44.3)×10^9/L,对照组健康体检者血小板为(204.1±56.1)×10^9/L。疟疾患者组血小板数量明显减少。69例疟疾患者中有48例(占69.6%)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水平。对比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恶性疟血小板为(80.8±44.3)×10^9/L,间日疟血小板为(80.7±56.4)^10^9/L,15例恶性疟患者中的12例(占80.0%)和54例间日疟患者中的36例(占67.0%)患者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水平。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由于疟疾患者可引起继发性脾功能亢进和脾脏肿大等原因,疟疾患者的血小板数量普遍减少。  相似文献   

11.
EDTA抗凝剂所致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剂所致假性血小板减少症(EDTA-PTCP)的临床特点及原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2007年间10例EDTA抗凝剂所致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经不同抗凝剂仪器检测、手工法计算血小板数及血涂片瑞-姬氏染色法观察血小板形态的情况,探讨假性血小板减少的原因。[结果]EDTA抗凝剂仪器测出血小板数为(18.7±10)×109/L,换用枸橼酸钠法、手工法检测血小板数分别为(165.1±42)×109/L、(186.8±52.0)×109/L,与EDTA抗凝法比较,P均<0.01,中位误诊时间为21 d(7~30 d),基础疾病分别颅咽管瘤1例、鼻咽癌1例、慢性肾炎尿毒症期2例、乙型肝炎1例、冠心病1例、上呼吸道感染1例、子宫肌瘤1例、高血压病1例、健康体检1例,基础疾病与假性血小板减少程度的无关系。[结论]EDTA抗凝剂所致假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率较低,极易误诊,对于临床上无出血倾向的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应注意排除EDTA-PTCP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pregnant women compli-cared with thrombocytopenia,PT)是围生期的一种常见病,约占妊娠总数的3.7%[1]。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病例会导致产后出血、新生儿颅内出血等严重后果。作者回顾性分析了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07例PT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临床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2003年间91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占同期分娩产妇总数的5.78%,其中64.8%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GT),14.3%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占13.2%。其中GT组不需要特别处理,PIH组以皮质激素及输血小板为主,ITP组以皮质激素或免疫球蛋白(IVIG)为主。血小板低于20×109/L时输注血小板。全部病例无孕产妇死亡,新生儿血小板减少3例。结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原因较多,应依据不同病情进行不同处理。  相似文献   

14.
王妍  马怀幸  刘天舒 《循证医学》2013,13(4):225-229
目的 比较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及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临床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9年至2012年7月)、万方数据资源系统(1977年至2012年7月)、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1989年至2012年7月)和中国知网(1999年至2012年7月),纳入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临床应用的所有平行对照试验.结果 最后共7篇文章进入本系统综述.与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相比,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可改善血小板最低值[加权均数差1.76,95%可信区间(0.08,3.43),P=0.04],提高血小板最高值[加权均数差74.87,95%可信区间(52.54,97.20),P<0.00001],缩短血小板≤50×109/L的持续时间[加权均数差-1.61,95%可信区间(-2.03,-1.19),P<0.000 01],缩短血小板恢复至≥75×10g/L[加权均数差-3.74,95%可信区间(-4.29,-3.19),P<0.000 01]及恢复至≥100×109/L[加权均数差-3.35,95%可信区间(-4.27,-2.42),P<0.000 01]的时间.且血小板输注比例[相对危险度0.39,95%可信区间(0.23,0.66),P=0.000 5]及不良反应发生比例[相对危险度0.20,95%可信区间(0.13,0.31),P<0.000 03]更低.结论 目前的证据表明,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与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相比,应用于国内患者临床疗效更佳,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15.
熊瑞瑞  于坤 《重庆医学》2023,(8):1276-1277
<正>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发病率为5%~10%,是妊娠期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1]。血小板减少通常是由血小板的破坏增加、生产减少引起,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涉及免疫相关性破坏、异常的血小板激活、大量出血导致的血小板消耗等[2]。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按照发病原因,妊娠期血小板减少者构成比为60%~80%,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构成比>10%,血液病患者构成比约为3%[3]。在血液系统疾病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探讨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病因构成、妊娠期与分娩期管理和妊娠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产科分娩的917例妊娠期血小板减少孕妇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917例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患者最常见病因分别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及子痫前期(PE).分层分析显示血小板计数≥50×109/L组患者病因为GT者占90%以上,随血小板减少程度加重,病因为ITP的比率逐步上升,在血小板计数<10×109/L患者病因为ITP者占45.8%、GT占29.2%、PE占25%.<37周早产率、≤34周早产率和足月低体质量儿发生率在血小板<10×109/L病例中明显升高,分别为29.2%、8.3%、4.2%.本组妊娠期血小板减少诊治不规范.在血小板<50×109/L患者中,有32.9%未接受任何规范治疗而均以阴道分娩结束妊娠,有37.5%通过椎管内麻醉进行剖宫产.结论 轻、中度妊娠期血小板减少以GT为主,极重度以ITP为主.应加强规范诊断和治疗,在保证分娩安全的基础上,可积极探索不同的诊疗规则,包括分娩方式、麻醉选择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国产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皮下注射rhTPO 15 000 u/d,每天一次,疗程14 d,血小板计数大于100×10^9/L停药,或给药至血小板计数比给药前增高≥50×10^9/L,动态观察患者血常规,定期监测肝、肾功及凝血功能.结果 38例ITP患者接受rhTPO治疗后,完全反应(CR)18例,有效(R)15例,无效(NR)5例.治疗前血小板平均值为(4.97 ±2.15)×10^9/L,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平均值为(84.13±42.13)×10^9/L,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709,P<0.01).所有患者按照2011年中国专家共识分为两组,第一组为新诊断ITP组,第二组为持续性及慢性ITP.第一组患者21例,治疗前血小板计数平均值为(5.48 ±2.42)×10^9/L,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平均值为(95.76±42.57)×10^9/L,完全反应(CR) 14例,有效(R)4例,无效(NR)3例,总有效率85.7%,治疗有效患者血小板计数升高至30×10^9/L用时中位数为5(3 ~13)d,第二组患者17例,治疗前血小板计数平均值为(4.35±1.61)×10^9/L,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平均值为(69.76 ±37.96)×10^9/L,完全反应(CR)4例,有效(R)11例,无效(NR)2例,总有效率88.2%,治疗有效患者血小板计数升高至30×10^9/L用时中位数为3(3 ~14)d,两组有效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多数患者对药物耐受良好.结论 国产rhTPO治疗新诊断和持续性及慢性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护理经验,减少产后大出血等并发症。方法对我院40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进行积极的治疗和护理,主要包括心理护理、产前护理、分娩期护理、产后护理及日常生活护理。结果132例患者分娩时无1例发生产后大出血(>500ml),产后平均血小板计数达到80×10^9/L左右。产后1例患者出现伤口渗血,但经积极治疗后好转,患者伤口均愈合良好。结论积极的治疗和有效的护理可以降低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产后大出血的风险,保证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对血小板的影响及其与术后急性肺损伤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采用体外循环手术方式的164例患者术前、术后血小板数Et(P坍)、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比较手术前后各参数水平.并分析11例术后发生急性肺损伤患者的PLT、MPV、PDW与未发生急性肺损伤患者的差异。结果:体外循环术后的血小板计数[(106±61)×10^9/L]明显低于术前[(163±51)×10^9/L],血小板平均容积[(11.21±3.06)fl]和血小板分布宽度[(18.61±2.01)%1高于术前水平[(8.21±2.01)n、(15.21±1.64)%1,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11例急性肺损伤患者的血小板计数[(90.36±20.61)×10^9/L]、血小板平均容积[(12.91±1.60)fl]、血小板分布宽度[(19.26±0.93)%1均差于未发生急性肺损伤患者f(107.36±51.20)×10^9/L、(11.09±2.66)fl、(17.76±1.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循环会降低患者血小板数目,增加血小板平均容积,增大血小板分布宽度。而且研究提示这与术后急性肺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活化血浆凝固时间(APCT)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出血的风险评估。方法:2008年4月至2013年7月在我院血液科住院的ITP患者共128名。抽取患者静脉血,测定血小板计数和APCT。将患者分为血小板计数〈30×10^9/L组和血小板计数(30~79)×10^9/L组。将APCT与Khellaf出血评分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APCT预示ITP患者血小板减少所致出血的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及其与Khellaf出血评分的相关性。结果:APCT≥90s为界点值,对预示血小板减少所致出血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1.3%,假阳性率为8.69%,假阴性率为0%。在血小板计数〈30×10^9/L组中,APCT与Khellaf出血评分数值呈直线型正相关(r=0.968,P=0.013)。在血小板计数(30~79×)10^9/L组中,APCT的变化与Khellaf出血评分亦具有正相关性(r=0.764,P=0.01)。结论:APCT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评估ITP患者出血风险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