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研究单侧完全性唇裂鼻部肌肉缺损与鼻端中线结构移位与畸形的关系。方法将33例正常成人尸体鼻标本与30例单侧完全性唇裂鼻畸形Ⅱ期修复患者的降鼻中隔肌行解剖组织学对比观察。结果证实单侧完全性唇裂患侧降鼻中隔肌缺损。结论因患侧降鼻中隔肌缺损使鼻中线两侧肌力平衡破坏,肌力平衡失调导致唇裂鼻鼻端中线结构的移位和畸形可能是单侧唇裂鼻畸形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单侧唇裂降鼻中隔肌的解剖学研究及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单侧完全性唇裂鼻部肌肉缺损与鼻端中线结构结构移位与畸形的关系。结果证实单侧完全性唇裂患侧鼻中隔肌缺损。  相似文献   

3.
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综合整复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理想的修复方法.方法 碟形切口显露鼻翼软骨,切开鼻底,松解并复位错位的口轮匝肌,松解并收拢患侧鼻翼外侧脚,提高并固定患侧鼻翼内侧脚,复位偏离的鼻中隔.结果 本组共43例患者,2例术后假体移位.35例获随访6个月,患侧鼻翼塌陷、鼻孔不对称、鼻尖不对称和鼻中隔偏斜等畸形得到明显改善,鼻底部洞状缺损及上唇瘢痕亦得到较大改善.结论 对鼻翼软骨、鼻中隔畸形的修复能使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鼻软骨支架重组联合鼻中隔软骨移植整复成人单侧唇裂鼻畸形的方法与效果.方法 开放式鼻成形术切口下,分离鼻中隔软骨与鼻上外侧软骨的连接部,切取部分鼻中隔软骨.在中线位重新固定鼻中隔尾端,以患侧鼻上外侧软骨为支点,斜向缝合鼻中隔软骨以矫正鼻中隔偏斜.重新对位缝合两侧鼻翼软骨穹窿部,并用鼻中隔软骨移植以加强鼻小柱及鼻尖支撑.悬吊缝合内收并上提患侧鼻翼基底.自2007年11月至2011年10月,共治疗无明显骨性歪鼻的单侧唇裂鼻畸形成人患者25例.结果 本组25例患者,术后随访1~2年,外鼻形态持久,瘢痕不明显.结论 鼻翼软骨支架重组联合应用鼻中隔软骨移植,可以有效整复无明显骨性歪鼻的成人单侧唇裂鼻畸形.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单侧唇裂术后鼻底畸形矫正的有效手术方法.方法 对2007年8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50例单侧唇裂术后鼻底畸形患者,针对不同的畸形程度,采用鼻底肌肉复位术矫正鼻底畸形,并以肌肉组织充填鼻翼基底,弥补患侧上颌骨发育不足;复位鼻唇肌,以保持两侧肌张力的均衡,恢复鼻翼形态.结果 术后50例患者的鼻畸形均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术后移位的鼻小柱回到正常位置,左右鼻翼根部和鼻底宽度基本对称,鼻翼根部畸形、鼻底过宽、鼻小柱偏斜均得到较明显改善.对患者手术前后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的病因复杂,可通过对易位的鼻孔压肌翼部、降鼻中隔肌复位术,有效地改善畸形.  相似文献   

6.
鼻中隔软骨移植矫治单侧唇裂继发鼻唇畸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单侧唇裂继发鼻唇畸形综合轿治的理想方法。方法 首先对移位的组织进行完全游离及复位,然后切除偏歪的鼻中隔软骨,矫正鼻中隔及鼻小柱基底偏歪畸形,同时利用切取的鼻中隔软骨,移植于塌陷的患侧鼻翼外侧基底部、鼻孔基底部及鼻小柱部、鼻尖部,实现鼻唇畸形的综合矫治。结果 1994~1999年共矫治32例,随访1~3年,临床效果满意。结论 鼻中隔的切除和移植,有效地轿正了鼻中隔偏歪畸形和鼻部下段畸形。移位解剖结构的完全游离及复位,是单侧唇裂继发畸形修复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单侧唇裂鼻畸形的修复和方法选择。方法:以115例单侧唇裂鼻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的鼻畸形状况,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以高密度多孔聚乙烯生物材料充填患侧鼻翼基底,弥补上颌骨发育不足;采用悬吊患侧鼻翼,纠正鼻翼塌陷畸形;解剖复位鼻唇肌,矫治鼻翼基底外下方移位及鼻小柱偏斜;矫治鼻中隔偏曲,以纠正鼻下端的歪鼻畸形;术后采用有效的维持措施。结果:术后115例患者的鼻畸形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随访时间6~12个月,32例植入生物材料的患者,均未发生材料的排异反应。6例患者术后有复发倾向。结论:采用此综合手术方法矫治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效果满意、持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应用自体鼻中隔软骨与多孔高密度聚乙烯(Medpor)鼻端种植体修复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两种修复方法的疗效量化比较。方法对36例单侧唇裂鼻畸形患者,通过自体鼻中隔软骨或Medpor鼻端种植体重建鼻软骨支架,矫正畸形。采用人体测量学方法制定量化测量指标,定点测量患者术前、术后照片,对两种材料的远期效果进行客观量化分析与比较。结果36例患者,应用自体软中隔软骨矫治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20例,Medpor鼻端种植体矫治16例,随访6个月至2年,效果满意,均无感染及外露等并发症发生。经定量分析两种材料均有显著效果。结论两种材料在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的修复中都有同样的良好疗效。量化分析方法能科学而准确地评价术后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对单侧唇裂鼻畸形患者鼻部进行全面的生物力学分析和研究,从生物力学角度阐述唇裂鼻畸形形成的原因,揭示单侧唇裂鼻畸形形成的力学规律,为单侧唇裂鼻畸形患者的整形外科治疗奠定生物力学理论基础。方法自2007年至2009年,共采集单侧唇裂鼻畸形患者10例,均在术前行CT和MRI扫描,MIMICS软件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建立畸形鼻部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确定有限元分析的边界条件,进行单侧唇裂鼻畸形的鼻部生物力学的测量和分析。结果成功获得单侧唇裂鼻畸形患者的鼻部三维重建模型。分析表明,静态下,畸形鼻部的应力分布值很小,关键应力点的应力分别为鼻中隔部0.009 35±0.002 MPa,鼻小柱底部0.005 9±0.002 1 MPa,鼻翼外侧脚0.006 81±0.001 3 MPa;位移载荷状态下,形变后的畸形鼻部拥有较大的应力分布值,关键应力点的应力分别为鼻小柱患侧25.51±3.98 MPa,鼻中隔部7.882±1.35 MPa,患侧鼻翼8.184±1.58 MPa。结论鼻小柱患侧是畸形整复的力学关键部位,其次是患侧塌陷鼻翼;鼻中隔应力的集中,提示了鼻中隔部位整复的重要性,其整复和固定可能是单侧唇裂鼻畸形整复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侧唇裂术后继发严重鼻畸形的序列手术矫治方法。方法:对23例单侧唇裂术后继发严重鼻畸形的患者采用六步序列修复法:(1)患侧鼻翼基底肋软骨移植,恢复双侧鼻翼基底对称高度;(2)重建鼻嵴矫正鼻中隔偏曲,恢复鼻头中心支撑结构;(3)鼻唇肌复位,重建患侧鼻孔基底及人中,矫正鼻小柱偏斜;(4)患侧鼻翼软骨黏膜瓣V-Y延长,松解黏膜对鼻翼软骨的牵拉;(5)鼻翼软骨支架重建,恢复鼻翼软骨双侧对称性;(6)患侧鼻头软三角皮肤部分切除及健侧鼻翼缩小,进一步恢复鼻孔对称性。结果:术后23例患者随访3~12个月,患侧鼻头、鼻翼、鼻孔基底塌陷矫正,鼻小柱居中,双侧鼻孔接近对称,患者满意。结论:矫正单侧唇裂继发严重鼻畸形要按照由鼻底到鼻尖,先恢复骨性支撑平衡,再调整软组织张力平衡的顺序进行,六步序列修复法可以获得良好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矫正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方法 基于对单侧唇裂鼻畸形的病理解剖学研究和对其畸形特征的认识,我们设计一种新的手术修复方法。手术经鼻端和患侧前庭联合切口,解剖、显露双侧鼻翼软骨,同时形成患侧前庭粘膜软骨瓣;在纠正鼻中隔软骨偏曲,松解患侧鼻肌复合体起点,使鼻翼脚无张力抬高后,再通过悬吊技术和粘膜软骨瓣的 V Y 推进,将患侧鼻翼软骨进行整体旋转复位;最后,应用口轮匝肌上部纤维内收抬高鼻翼脚,用鼻肌复合体起点复位调整鼻孔形态,完成鼻畸形的矫正。结果 自1993 年至今,经92 例实践,效果满意。结论 本手术方法具有切口暴露好、可直视操作、安全可靠等特点;患侧鼻翼软骨整体复位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矫正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方法基于对单侧唇裂鼻畸形的病理解剖学研究和对其畸形特征的认识,我们设计一种新的手术修复方法。手术经鼻端和患侧前庭联合切口,解剖、显露双侧鼻翼软骨,同时形成患侧前庭粘膜软骨瓣;在纠正鼻中隔软骨偏曲,松解患侧鼻肌复合体起点,使鼻翼脚无张力抬高后,再通过悬吊技术和粘膜软骨瓣的 V-Y 推进,将患侧鼻翼软骨进行整体旋转复位;最后,应用口轮匝肌上部纤维内收抬高鼻翼脚,用鼻肌复合体起点复位调整鼻孔形态,完成鼻畸形的矫正。结果自1993年至今,经92例实践,效果满意。结论本手术方法具有切口暴露好、可直视操作、安全可靠等特点;患侧鼻翼软骨整体复位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修复新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work was to correct the secondary deformities of unilateral cleft lip nose. METHODS: On the basis of patho-anatomical study and the comprehension on the cleft lip nose, a new approach to correct the secondary deformities of unilateral cleft lip nose was designed and used. During operation, an intranasal and marginal combining incision was made to explore the alar cartilages and to from a mucosal-cartilage flap in the nasal vestibule. After the deformity of septal cartilage and the abnormalities of the alar base on the cleft side were repaired, the total alar cartilage was repositioned and rotated with suspension and V-Y advancement to correct the nasal deformities. RESULTS: Since 1993, a total of 92 cases were treated by the above procedure and satisfactory results were obtained.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everal advantages for this method, and good results can be gained by repositioning the total alar cartilage on the cleft side.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分析单侧唇裂鼻畸形者鼻尖的外在美学缺陷与内在鼻翼软骨解剖异常之间的关系,并对矫正手术加以改进。方法在30例单侧唇裂鼻畸形矫正术中,对鼻尖部进行解剖观察和美学分析。在矫正手术中采用耳甲软骨移植重建鼻尖软骨支架的方法。结果发现鼻翼软骨的各亚结构均有发育不良、移位和变形,这与鼻尖的美学缺陷密切相关,采用改进的手术方法治疗的30例中,24例效果满意,4例畸形矫正不全。结论基于解剖和美学研究基础上改进的手术方法,适用于单侧唇裂鼻畸形的矫正。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侧唇裂鼻畸形鼻翼软骨周边连接组织的病理解剖变化。方法对40例正常成人尸体鼻标本和30例(大于14岁)单侧唇裂鼻畸形Ⅱ期手术患者进行了解剖、组织学及术中病理解剖、组织学比较观察。结果发现单侧唇裂鼻和正常鼻在鼻翼软骨与临近皮肤、软骨、骨组织间,存在有6种特性不同的连接组织,两者间并无组织学质的区别和明显分布差异,但唇裂鼻翼软骨各段扭曲与移位的程度与特点却不同,各段畸形特点与其周边连接组织的组织学特性有一定关系。结论单侧唇裂形成时这些周边连接组织的组织学差异可能对鼻翼软骨各段扭曲与移位施加了不同的影响,是形成单侧唇裂鼻畸形特征性形态的内在病理解剖学基础。本研究结果对采用合理手段彻底矫正单侧唇裂鼻畸形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6.
单侧唇裂鼻与正常鼻鼻翼软骨连接组织的解剖组织学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探讨单侧唇裂鼻畸形鼻翼软骨周边连接组织的病理解剖变化。方法对40例正常成人尸体鼻标本和30例意单侧唇裂鼻畸形Ⅱ期手术患者进行了解剖,组织学及术中病理解剖,组织化学比较观察。结果 发现侧唇裂鼻和正常鼻在鼻翼软骨与临近皮肤,软骨,骨组织间,存在有6种鹅乐同的连接组织,两者间并无组织学质的区别和明显分差异,但唇裂鼻翼软骨各段扭曲与移位的程度与特点却不同,各段畸形特点与其周边连接组织的组织学特性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侧唇裂鼻畸形鼻翼软骨周边连接组织的病理解剖变化。方法对40例正常成人尸体鼻标本和30例(大于14岁)单侧唇裂鼻畸形Ⅱ期手术患者进行了解剖、组织学及术中病理解剖、组织学比较观察。结果发现单侧唇裂鼻和正常鼻在鼻翼软骨与临近皮肤、软骨、骨组织间,存在有6种特性不同的连接组织,两者间并无组织学质的区别和明显分布差异,但唇裂鼻翼软骨各段扭曲与移位的程度与特点却不同,各段畸形特点与其周边连接组织的组织学特性有一定关系。结论单侧唇裂形成时这些周边连接组织的组织学差异可能对鼻翼软骨各段扭曲与移位施加了不同的影响,是形成单侧唇裂鼻畸形特征性形态的内在病理解剖学基础。本研究结果对采用合理手段彻底矫正单侧唇裂鼻畸形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一种单侧完全性唇裂继发严重鼻畸形的修复方法.方法 根据健侧鼻翼饱满度,于患侧鼻翼凹陷区做Z成形术设计,形成上下两鼻翼黏软骨瓣,通过交错换位,整体延长了短缩的患侧鼻翼软骨瓣的长度,再将重组的患侧鼻翼与健侧悬吊,恢复患侧鼻翼正常的解剖形态,以达到鼻畸形修复的目的.结果 12例单侧唇裂继发严重鼻畸形的患者术后两侧鼻翼饱满、对称,两侧鼻孔形态接近,外形满意.结论 患侧鼻翼黏膜软骨瓣Z成形术,对于修复严重的单侧完全性唇裂继发鼻畸形是一种良好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