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由于渔民特定的海上作业环境和特殊的生活习惯,其消化性溃疡(PU)的发病与普通居民有所不同。本文回顾了我院近10年来经胃镜检出的消化性溃疡患者2944例,分析其发病特点、内镜下表现。以及与海上作业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舟山群岛渔民2 772例消化性溃疡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舟山群岛渔民消化性溃疡发病(PU)特点.方法:对10年间舟山渔民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消化性溃疡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2 772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1 846例,胃溃疡(GU)854例,复合性溃疡(CU)72例.DU患者的平均年龄36.2岁,GU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4.8岁,CU患者的平均年龄44.3岁,与当地普通男性居民相比,DU的发病年龄要提早5-10年,GU提早3-5年,而CU基本一致.DU和GU的四季检出率均以秋冬季节为高.DU在PU中所占比例为66.5%,结论:(1)渔民的PU检出率及幽螺旋杆菌感染率较高.(2)病变好发部位以球部溃疡最多见,GU次之,CU最少.(3)PU与渔民在海上工作的年限、季节、生存环境和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心得安对治疗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HU)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85例及原发消化性溃疡(PU)患者80例,观察其临床表现、溃疡部位、HP感染率、出血率。设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三联疗法”(即: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替硝唑)与“三联疗法”合用心得安治疗HU的效果。结果HU发病年龄较PU晚10年余,溃疡以<1cm的居多(28%比16%,P<0.01)。出血率高(55%比29%,P<0.01)。Hp感染率与原发性溃疡(PU)无差异(45%比59%,P>0.05)。心得安可提高HU的愈合率及总有效率,缩短疼痛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HU与PU临床特点不同,HU与胃酸、门脉高压等因素有关,与Hp感染无关。适当剂量的心得安有助于HU的愈合,缓解症状,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消化性溃疡出血(PUB)患者的发病机制.方法 对127例PUB患者进行血脂水平检测,将其结果与135例消化性溃疡非出血(PU)患者和119例健康体检者比较.结果 PUB组的TC、TG和LDLC均值分别为(5.58±1.31)、(1.58±1.34)和(3.28±1.12) mmol/L,较PU组高(P<0.01),也较正常对照组高(P<0.01),PUB组的HDLC均值为(1.38±0.58) mmol/L较PU组低(P<0.01),也较正常对照组低(P<0.01).结论 消化性溃疡患者血脂中的TC、TG、LDLC增高和HDLC降低者可能使其患者的血管发生病变,从而使患者易于发生消化性溃疡出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消化性溃疡(PU)的疗效.方法 对60例PU忠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并与传统西药三联疗法50例比较疗效.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85.0%,95.0%与73.4%、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西医结合疗法是一种高效、疗程短的治疗PU的理想方案.  相似文献   

6.
丁劲 《当代医学》2008,14(24):173-174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消化性溃疡(PU)的疗效.方法 对60例PU忠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并与传统西药三联疗法50例比较疗效.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85.0%,95.0%与73.4%、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西医结合疗法是一种高效、疗程短的治疗PU的理想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无痛内镜联合大剂量洛赛克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登封市人民医院2011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70例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采用无痛内镜联合大剂量洛赛克治疗,对照组采用大剂量洛赛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与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止血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输血量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4.29%)高于对照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无痛内镜联合大剂量洛赛克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效果显著,可快速止血,促进黏膜修复,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康复新液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老年消化性溃疡(PU)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老年消化溃疡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5例)和观察组(6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雷贝拉唑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康复新液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的溃疡径长、症状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且幽门螺旋菌(Hp)根除率95.38%,较对照组的80.00%高(P<0.05)。结论:应用康复新液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老年消化性溃疡(PU)患者的效果优于单纯雷贝拉唑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地区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学特点.方法:对我院11a间经内镜检查的4666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所有被检查患者中检出消化性溃疡871例(1867%),其中十二指肠溃疡(DU)575例(6602%),胃溃疡(GU)266例(3054%),两者之比为216∶1,复合性溃疡30例(344%).消化性溃疡中男687例,女184例,检出率分别为2547%和889%,溃疡患者男女之比为373∶1.结论:本地区消化性溃疡好发于秋冬季节,男性发病明显高于女性,DU多于GU,好发部位DU以球部前壁与大弯为多,GU以幽门管和胃角为多;PU的高峰年龄为21~50岁;PU的并发症以出血为最多,幽门梗阻多见于幽门前区溃疡及球部溃疡.  相似文献   

10.
刘海臻  赵景成 《北京医学》2000,22(5):315-315
消化性溃疡(PU)是一种常见病.为了解北部山区PU某些特点,笔者总结了我院及县第二医院内科消化室1986~1998年经内镜检查确诊的PU 516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肝源性溃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 (Hepatogeniculcer ,HU)的临床特点和四联疗法的治疗效果。方法 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 10 5例 ,内镜检查了解溃疡合并出血发生情况及四联疗法治疗后溃疡愈合情况 ,并与同期消化性溃疡(Pepticulcer,PU)疗效对比分析。同时胃粘膜活检作尿素酶实验检测幽门螺杆菌。结果 HU患者溃疡部位以十二指肠溃疡居多 ,合并出血率高。HU组和PU组溃疡愈合率分别为 65 7%和 88 5 %。随访 2年后 ,HU组溃疡复发率为 68 4% ,再出血率为 3 0 2 % ,PU组溃疡复发率为 48 9% ,再出血率为 16 6% ,两组溃疡复发率与再出血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HU患者Hp阳性率为 72 4%。根除Hp可明显提高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的愈合率 ,降低溃疡复发率与再出血率。结论 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较难治愈 ,且易合并出血 ,根除HP有助于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的愈合  相似文献   

12.
张洪秀 《河北医学》2005,11(9):822-822
消化性溃疡(简称PU)临床上常指胃、十二指肠溃疡,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主要是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HP)感染和胃黏膜保护作用减弱,其中HP感染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环节。近年来,质子泵抑制剂(PPI)的出现为PU的治疗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显著提高PU的治愈率。笔者对经胃镜证实的2001年至2003年收治的120例消化性溃疡随机分成泮托拉唑组(治疗组)和雷尼替丁组(对照组)对照近期疗效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消化性溃疡(PU)的疗效。方法对60例PU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并与传统西药三联疗法30例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85.0%、95.0%与73.4%、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是一种高效、疗程短的治疗PU的理想方案。  相似文献   

14.
消化性溃疡(PU)患者90%以上伴有幽门螺杆菌(Hp)感染。我院消化科门诊自2004年5月~2006年10月,应用雷贝拉唑钠四联疗法治疗PU顽固性幽门螺杆菌感染48例,疗效较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2004年5月~2006年10月,本院消化科门诊收治消化性溃疡伴Hp阳性患者48例,男36例,女12例,年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性溃疡的相关性研究,探讨胶体果胶铋联合根除幽门螺杆菌(HP)治疗方案对于消化性溃疡(PU)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0例HP阳性的PU患者分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予胶体果胶铋治疗的同时予HP根治方案治疗;对照组仅予胶体果胶铋治疗。结果经~(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观察组HP根除率为86.67%,观察组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有效率为66.67%,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而一年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HP感染是引起PU的主要原因,对14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患者进行抗HP治疗有助于改善PU预后,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6.
吴礼浩 《河北医学》2007,13(9):1087-1090
目的:对比分析我院1994年及2004年消化性溃疡(PU)临床特点的变化,对PU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1994年(82例)和2004年(30例)确诊为PU的住院患者资料进行总结、对比分析.结果:与1994年比较:①2004年PU患者表现为规律痛的比率下降(P<0.01),而无痛的患者比率上升(P<0.01),提示PU的临床症状越来越不典型.②PU并发症发生率在下降(P<0.05),同时并发出血的比率也在下降(P<0.05)③PPI的使用及抗HP的比例明显升高,主要症状缓解时间缩短(P<0.001),一年内复发率下降(P<0.01).结论:①PU的临床症状越来越不典型,临床医生应加强胃镜等检查.②PU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的缩短、一年内复发率的降低可能与PPI的广泛应用及抗HP治疗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消化性溃疡(PU)与中青年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及其异同,为临床医师诊治该病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胃镜或手术病理确诊的老年消化性溃疡351例(老年组)与中青年消化性溃疡351例(中青年组)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的临床症状、并发症、溃疡部位、性状、大小、伴发疾病及治疗与转归等因素.结果 (1)临床症状:与青年组相比,老年消化性溃疡症状不典型(80.3%vs 73.0%),常以并发症为首发症状(46.7%vs 29.6%),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典型上腹痛者低于中青年组(19.7%vs 37.0%),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常见并发症:老年组患者出现并发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46.7%vs 29.6%),以出血、穿孔和幽门梗阻常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溃疡灶部位:老年组胃溃疡、高位溃疡较中青年组增多(P<0.05);(4)溃疡性状与大小:老年组巨大溃疡(≥2.0 cm)患者多于中青年组(15.1%vs 4.3%,P<0.05);但HP感染无明显差异(90.3%vs 90.9%,P>0.05);(5)伴发病:老年组患者伴发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胆结石、胆囊炎、痛风等慢性疾病者较中青年组多见(47.0%vs 15.7%,P<0.05);(6)治疗与转归:老年组因并发症死亡者明显高于中青年组(14.0%vs 3.8%,P<0.05).结论 老年消化性溃疡较中青年消化性溃疡具有症状不典型、发病部位高、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等特点,早确诊、早治疗对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PU)复发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007年2月~2008年1月126例PU愈合患者进行随访,经确诊复发者设为观察组,按照1:1比例随机选择未复发病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不良生活方式、服非甾体抗炎药、治疗依从性、情绪等方面的差异.结果:PU复发率为28.6%,复发组不良生活方式、服非甾体抗炎药、治疗依从性差、精神紧张等因素接触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年龄和性别上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PU的复发与多种因素有关,应促进患者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用药习惯、健康的心理,防止PU的复发.  相似文献   

19.
老年人消化性溃疡(PU)是消化系常见及多发病。对2003年12月~2004年12月我院经内镜检出的96例老年人消化性溃疡与同期检出的108例青年人消化性溃疡作对照,分析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所有病历均经内镜确诊,男132例,女72例;根据年龄分两组:<40岁108例(52.9%)为青年组,其中男65例,女43例;>60岁96例(47.1%)为老年组,其中男72例,女24例。方法:对比分析两组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特点、镜下溃疡部位、并发症等方面。统计学分析;结果分析采用X2检验。结果2组PU患者的对比分析结果见表。讨论通…  相似文献   

20.
王传钧 《医学综述》2012,(19):3297-3298
目的探讨新四联药物治疗老年消化性溃疡(PU)的临床价值和疗效。方法以我院2008年10月至2010年3月经内镜确诊为PU的86例老年患者为观察组,采用新四联疗法给予治疗,同期采用常规治疗的84例老年PU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溃疡愈合有效率为90.9%,幽门螺杆菌(Hp)根除率为95.8%,对照组的溃疡愈合有效率为80.6%,Hp根除率为85.0%,两组患者的溃疡愈合有效率和Hp根除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采用新四联药物治疗老年PU有良好疗效,不良反应少,临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