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患者男,3岁,以“右耳廓外伤后发现逐渐增大的肿物3个月”于2007年7月2日入院。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耳廓血管瘤,未治疗。  相似文献   

2.
患儿 ,女 ,6岁。因左耳廓新生物渐进性长大 1个月余就诊 ,门诊以“左耳廓新生物”于 2 0 0 3年 1月 2 1日收治入院。询问病史 ,曾在外院行细胞学穿刺提示为“血性分泌物”。体检无异常发现。局部检查 :左侧耳甲腔内新生物 1 .5cm× 0 .8cm×0 .8cm大小 ,质地中等 ,无压痛 ,与耳廓粘连紧密 ,表面紫色发亮 ,通过包膜隐约可见内有灰白色样物存在 ,周围皮肤无红肿 ,耳背皮肤正常 ,周围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各项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发现。于 2 0 0 3年 1月 2 4日在全麻下手术 ,旁开肿块周围 3mm耳廓皮肤为切缘 ,深至耳廓软骨 ,将肿瘤完整切除 ,并用同…  相似文献   

3.
患儿男,6个月龄,因发现右耳垂肿物进行性增大3个月余入院。患儿于3个月前被父母发现右耳垂肿物,初为绿豆大小,逐渐增大至成人指尖大小,无疼痛、破溃。查体:右耳垂皮下椭圆形肿物大小约1.5cm×1.5cm×2.0cm,质硬,无压痛,与皮肤粘连,表面呈紫红色,周围皮肤无异常(图1)。头、颈部无肿大淋巴结。入院后在全身麻醉下行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该肿物有完整包膜,表面呈灰白色,边界清楚,完整剥离切除。切开肿物剖面呈淡红色,内含灰白色颗粒样物。术后病理检查镜下见真皮下不规则形状细胞团,周围见纤维性基质包绕,细胞团由嗜碱细胞及影细胞组成,诊断为毛母…  相似文献   

4.
5.
例1女,4岁。于2004年6月住院。患儿家长2002年12月发现其右耳前一渐隆起的囊性包块,位于皮下,无特殊不适,未予重视,8个月后逐渐增至20 mm×15 mm,方来我院就诊,并于2004年6月24日在全身麻醉下行手术切除,病理学检查,报告为毛母质瘤。术后随访8个月未复发。例2女,9岁。于2004年7  相似文献   

6.
毛母质瘤又称钙化上皮瘤,是一种发生于皮内或皮下向毛母质细胞分化的良性肿瘤,临床少见.由于其表现多样性,误诊率较高.我院收治1例鼻根部毛母质瘤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25岁,因右面部发痒,搔抓,可触摸到黄豆大小肿块,硬,可活动,压之不痛。2年来,此肿块缓慢生长,现已达蚕豆大小,皮肤无溃破、红肿、流脓,肉眼不能看到,由于担心前来就诊。查体:右侧咬肌前上缘处可扪及一椭圆形包块,大小约1cm×1.5cm,未突出皮肤表面。包块质中度硬,可活动,与周围  相似文献   

8.
患儿,男,9个月。因左耳前包块2个月余,于2006年6月22日入院。入院前2个月余患儿被发现左耳前有一暗红色包块,无触痛。后发现此包块逐渐长大,其皮下有散在白色点状物,曾就诊多家医院,诊断为“左耳前脓肿”,经抗感染治疗无效。体检:一般情况好。左耳屏前方有一球形肿块,直径约0.8cm,质中,无压痛,不活动,无波动感。  相似文献   

9.
毛母质瘤( pilomat ricoma,PM)是发生在皮肤真皮深部与皮下脂肪交界处的良性肿瘤,它来源于毛囊的毛基质细胞.本病表现多样,容易误诊,结合病理方能确诊.其治疗的有效方法是手术切除瘤体及与其粘连的组织(皮肤或皮下组织).头面颈部毛囊丰富,是毛母质瘤的好发部位,但发生于鼻前庭者极为罕见.  相似文献   

10.
毛母质癌(pilomatrix carcinoma)是一种罕见的向毛母质、毛囊内根鞘和毛皮质分化的具有侵袭性的低度恶性肿瘤1,易误诊.我科收治1例,报告如下. 患者,女,43岁,7年前无意中发现左侧腮腺区无痛性包块,质韧,不活动,呈灰黑色,直径约1.0 cm;包块进行性增大,于2009年在当地医院行“左耳前肿物切除”,术后病理报告为“腮腺腺淋巴瘤”;术后1年再次出现左耳前包块,质韧,边界不清,于2010年在当地医院再次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报告为“纤维组织中见鳞状上皮团及核深染细胞,组织中淋巴结呈反应性增生,部分上皮增生”;术后3个月患者左耳前下再次出现红肿及淡红色渗液,并逐渐出现不规则灰黑色肿块,2011年11月再次在该院就诊,局麻下取活检,病理示“高分化鳞癌”.  相似文献   

11.
毛囊瘤属于皮肤附件瘤 ,发生在耳廓部位的毛囊瘤罕见。现将我科诊治 1例耳廓毛囊瘤病例报道如下。患者男 ,5 5岁。发现右耳廓无痛性肿块 3月余。无局部外伤史 ,无疼痛等异常感觉 ,拟诊“耳廓肿块”收入院。检查 :右耳廓耳甲腔与三角窝之间见一约1.3cm× 0 .7cm大小肿块 ,表面肤色呈轻度暗红色 ,肿块基底广 ,活动度差 ,质地中等 ,边界清楚 ,无压痛。肿块穿刺未抽出液体 ,但穿刺针头附有少量淡黄色皮脂样物。局部麻醉下行右耳廓肿块切除术。术中见肿块位于耳廓皮下组织中 ,有完整的囊壁 ,肿块与耳廓软骨无联系。术后剖开椭圆球体形肿块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毛母质瘤(PM)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99例PM的临床及组织病理资料。结果:绝大部分患者表现为单发(99%)、质硬或韧皮损,直径平均1.22cm;发病年龄〈30岁占56.39%,男女比例为1:1.33;好发于头颈部及上肢(83.37%);镜下主要以位于中央呈嗜酸性染色的影细胞和周围嗜碱性染色的嗜碱性细胞组成不规则条索或团块为特征。结论:PM是一种缓慢发生的良性皮肤肿瘤,可表现为急性加重,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易误诊误治。因此,对于头颈部及上肢质硬或韧结节应早期手术彻底切除,以减少手术创伤,预防其他的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生长于耳鼻部的毛母质瘤的临床表现及诊治经验。方法 对深圳市儿童医院2015年5月—2020年5月诊治的29例耳鼻部毛母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9例患儿中仅有4例术前诊断为毛母质瘤,1例诊断为血管瘤,其余病例均以肿物性质待查收入院。所有患者均通过插管全麻下手术切除,术后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毛母质瘤,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见复发、感染及恶变等情况。结论 耳鼻部毛母质瘤比较常见,但仍易与皮脂腺囊肿、表皮样囊肿、血管瘤等疾病混淆,容易误诊。该病治疗方法首选手术切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探讨毛母质瘤(pilomatricoma, PM)的临床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并复习相关文献。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10月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9例毛母质瘤,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发病年龄、发病部位、组织病理学资料、手术及随访情况。结果9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26.9岁;男女比例为1∶1.25;均为单发结节,平均直径为1.9 cm;光镜下可见嗜碱性细胞及影细胞。术后病理诊断与术前诊断有44.4%误诊率。术后随访半年以上,无一例复发,术后皮肤创面较为平整。结论毛母质瘤多发生在头颈部,影细胞是诊断毛母质瘤的特征性病理表现。首选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应用荷包缝合修复,圆形皮损瘢痕小,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在临床工作中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15.
血管平滑肌瘤好发于富血管组织,发生于耳廓的血管平滑肌瘤实属罕见。2004年2月,我们将1例患者误诊为“耳廓囊肿”。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血管平滑肌瘤属于平滑肌瘤的一种,是发生于皮下或真皮深部、起源于血管平滑肌组织的良性肿瘤。肿瘤由分化良好的平滑肌细胞及血管组成,成熟的平滑肌束位于血管周围或穿插于血管之间~([1])。其发生于耳廓处十分少见,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3岁,因发现右侧耳廓肿块3年入院。患者3年前无意中发现右侧耳廓肿块,肿块无疼痛、溢液,右耳无明显听力变化,无耳鸣,每次体育运动时肿块可变大,休息后肿块可回复,3年来肿  相似文献   

17.
患儿,男,9岁。出生时即发现右耳廓后上部有一约 1×1×0.5cm大小之黑色肿物,无不适反应,但逐渐长大。一岁后在当地医院就医,未作任何处理,至就诊时肿块几乎已覆盖右耳廓,但仍无不适,亦无溃烂及出血,家族中无类似患者,母亲妊娠时亦无异常可记。检查:全身情况良好,双外耳道及鼓膜未见异常。右耳廓后上部有一5×4×3 cm大小包块,棕黑色,表面高低不平,质中等,无  相似文献   

18.
耳廓多形性腺瘤一例胡晓川,何广文患者,男,38岁。自述左外耳肿物4月余,时有隐痛。体检:一般状态尚好,左耳对耳轮见有一0.8cm×0.6cm大小肿物,质偏硬,活动度较差。局麻下将肿物切除,术中见肿物与周围组织界线较清楚,但无明显包膜。病检:肿物近似扁...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11岁.因左耳廓新生物6年,反复2次手术后再次复发,于2007年1月24日收入院.该患者6年前发现左耳廓上部背面约花生米粒大肿物,并逐渐变大,5年前于外院局部麻醉下手术切除,术后病理报告为"神经鞘膜瘤".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81岁,因"发现鼻背包块4年,增大1年"于2007年5月24日入院.患者4年前发现右鼻背包块,约米粒大小,黑色,高出皮面,表面光滑.1年前包块逐渐长大至蚕豆大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