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手术室系统性微生物干预处理措施对预防骨科清洁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以降低感染率。方法抽取医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骨科清洁手术患者200例作为非干预组;制定一系列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措施后,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骨科清洁手术患者200例作为干预组,分析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制定相应的综合性干预措施,调查相关流行病学对骨科清洁手术感染预防的影响。结果非干预组SSI发生率1.5%,干预组为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干预组发生SSI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3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株、革兰阴性菌2株,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环丙沙星有一定的敏感性,对亚胺培南的敏感性较高;感染相关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合并糖尿病及手术部位皮肤准备、手术室内环境、无菌操作不规范等因素与手术切口感染具有相关性。结论针对骨科清洁手术,围术期应采取科学的预警手段以降低SS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监测剖宫产切口感染的易感因素及切口异常愈合情况,探索预防控制切口感染的措施。方法:调查剖宫产患者的易感因素及切口转归,并对20名医师手术的切口愈合情况进行监测。结果:某医院6个月共行剖宫产手术1438例,切口感染率为0.35%;切口裂开率为0.49%;渗出、硬结、红肿等率为4.79%;总的切口异常愈合率为5.63%。监测月从2011年6月1日~2011年11月30日。监测干预前切口异常愈合率4.8%,干预后2011年10月切口异常愈合率3.36%,监测月与干预月切口异常愈合率有明显差异。结论:重视患者的易感因素,熟练、准确、标准的手术操作技能以及手卫生是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关键,对每位手术医师的手术愈合统计以及采用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生素后异常愈合率明显下降,故监测干预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对神经外科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与影响因素,为规范围手术期合理用药和临床手术部位感染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调查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1月于神经外科行Ⅰ类切口手术患者2 052例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对所有患者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用药时机、用药品种、用药天数、性别、年龄、住院时间等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对神经外科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2 052例神经外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90例,感染率为4.39%;神经外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为90.74%(1 862/2 052)。第二代头孢菌素类应用频率较多。其中合理用药1 693例,合理用药率为90.92%(1 693/1 862)。术后用药时间延长、急诊手术和术后住院天数延长是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神经外科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较多,应针对其影响因素采取防控措施,加强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管理和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有效防控术后手术部位感染。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临床特点,为研究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相应的预防措施提供参考依据,同时评价围手术期保温措施对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医院各科室接受手术治疗的7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出现手术部位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从750例患者中随机选取24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0例,研究组围手术期采取适当的保温措施,对照组按常规方式实施手术,对比分析两组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情况,评价围手术期保温措施对感染的预防效果。结果 750例患者共实施手术772例次,发生手术部位感染34例、38例次,感染率为4.5%、例次感染率为4.9%;38例次手术部位感染中,位于表浅切口部位的较高为28例次占73.7%;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率较高的科室依次为烧伤科、泌尿外科和骨科;对照组术中平均体温低于研究组(P<0.05);研究组的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率为3.0%低于对照组的5.8%。结论手术部位感染主要发生于表浅切口,常见于烧伤科,围手术期采取适当的保温措施能够有效地预防患者手术部位的感染,减少患者的病痛,建议临床上在围手术期采用合理的保温方式,尽可能地减少手术部位的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罹患率增高的危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控制手术切口感染.方法 产科发生2例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引起医疗纠纷后,立即调查产科、外科当月手术罹患率,寻找可能引起感染的原因,同时进行目标性监测,对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高危因素进行临床干预,并观察干预效果.结果 2011年12月产科81例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罹患率为8.64%,392例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罹患率为1.5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种因素导致该次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罹患率增高,手术医师在手术过程中一些不规范的操作是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的高危因素;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后,2012年1-5月产科共行剖宫产手术320例,手术部位感染率与同期外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2011年12月比较均有不同程度降低,感染率分别为1.72%、1.41%和0,特别是近3个月无感染病例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干预及时有效.结论 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涉及多个环节、多种因素,必须采取多种干预措施多环节预防控制,才能保障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6.
围手术期低体温直接影响患者伤口的愈合、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降低医院病床周转率。采取围手术期干预措施,能有效预防因低体温造成切口的感染。现将我院采用多种保温措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围手术期医院感染322例分析   总被引:42,自引:5,他引:42  
目的 了解我院的围手术期医院感染情况,探讨其危险因素,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我院2000年和2001年围手术期医院感染322例,并对易感因素和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 围手术期医院感染率1.7%,死亡18例(5.6%);易感疾病中以恶性肿瘤最高(33.0%);术前使用广谱抗生素占97.8%;术前留置尿管占88.2%;气管插管全麻占81.6%;手术时间≥4h占42.1%;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最常见(38.3%);感染病原菌以葡萄球菌和真菌最常见,分别占16.3%和13.8%,耐药菌占66.4%;22例肝移植手术医院感染率45.5%,明显高于其他手术,死亡2例(9.1%)。结论 术前使用广谱抗生素、术前留置尿管、全身麻醉、手术时间长和住院时间长为围手术期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临床妇产科患者在围手术期间出现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104例行妇产手术患者分成甲乙两组各52例,分别给予其常规护理与围手术期的干预护理,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经过对患者感染原因进行分析进而采取相应的围手术期干预护理,乙组感染率的发生情况显著低于甲组,平均住院的时间与花费也较少。结论具体针对妇产科手术患者在为围手术期间出现感染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抗感染措施,可大大减少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治疗与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感染的发生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将医院2002年10月-2010年4月,收治的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10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围手术期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针对有可能发生的感染采取控制易感因素预防性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拆线时间、感染的发生率以及远期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切口甲级愈合率、拆线时间、感染率,分别为96.2%、(12.6±3.2)d、3.8%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疗效观察组优30例、良13例、总优良率为82.7%,显著高于对照组55.8%,P<0.05。结论良好的围手术期控制易感因素的预防干预,可减少感染的发生,提高手术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某手术部位监测院阑尾切除术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和危险因素,为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手术部位监测方法,对2011年7月1日—2013年7月1日该院阑尾切除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共监测患者817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37例,感染率为4.53%,其中表浅手术切口感染36例,深部切口感染1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阑尾切除术手术部位感染与手术持续时间、麻醉方式、ASA评分、血糖、围手术期是否使用抗菌药物和手术危险指数评分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糖(OR95%CI:1.07~4.72)、围手术期是否使用抗菌药物(OR95%CI:1.14~7.10)、危险指数评分(OR95%CI:5.90~43.28)是阑尾切除术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手术部位监测有助于了解阑尾切除术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临床应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积极预防阑尾手术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脏外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为制定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某院心脏外科收治的215例心脏手术患者,对可能引起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心脏外科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为16.28%(35/21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手术时间5 h、接台手术、术前住院时间7 d、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患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较高。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手术时间、接台手术、术前住院时间、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患基础疾病是心脏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脏外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病率较高,应针对手术时间等可控因素采取防控措施,减少手术部位感染。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医院》2017,(3):466-468
目的研究围手术期集束化护理对预防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作用。方法以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 652例I类切口手术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14年1-12月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的1 218例为对照组,2015年1-12月采用围手术期集束化护理方案和措施的1 434例为干预组,回顾性分析两组资料,对比两组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发生手术部位感染27例,感染率为2.22%;干预组发生手术部位感染9例,感染率为0.63%,组间手术部位感染率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围手术期集束化护理对预防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评价围手术期保温措施对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作用,为预防与控制手术部位感染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医药期刊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文献追溯等方法,收集围手术期采用保温措施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筛选、评价文献质量并提取有效数据进行荟萃分析。结果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9项,共2 916例患者,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率保温组为4.3%,对照组为11.4%;荟萃分析结果表明,在围手术期采取适当的保温措施可以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OR=0.34,95%CI:0.25~0.47,P0.001)。结论围手术期采取适当的保温措施,对预防患者手术部位感染是有效的,建议围手术期采用适当的保温措施,预防轻度低体温的发生,以减少手术部位的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妇产科围术期感染的相关因素,并针对相关因素提出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1028例妇产科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引起围术期感染的因素。结果 1028例妇产科手术患者中术后发生感染52例,感染率为5.1%,感染部位主要以呼吸道感染23例、泌尿系统感染17例为主,围术期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经单因素分析,患者年龄≥60岁、住院时间>7d、手术时间≥2h、手术类型为急诊、并发基础疾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为妇产科患者围术期感染的相关因素。结论妇产科围术期感染诱发因素较多,临床医生务必重视妇产科手术患者围术期感染,针对性地采取护理措施,从而减少感染发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干预前后普通外科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分析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与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性。方法自2010年起,对普通外科手术中甲状腺、乳腺及疝修补3类手术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干预,依据《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制定措施限制抗菌药物的使用。比较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手术部位感染情况。结果干预前,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总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1.28%(60/282),干预后为3.21%(15/46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85,P<0.05);平均住院天数,干预前为(4.09±2.99)d,干预后为(3.67±2.47)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04,P=0.000);干预后使用的抗菌药物种类减少;干预前后手术部位感染率均为0.00%。结论普通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不会导致手术部位感染率增加。  相似文献   

16.
林娟  韩健美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4):3599-3600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在泌尿外科病人围手术期护理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某院泌尿外科病人183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传统的围手术期护理,实验组在围手术期护理中采取心理干预措施。对病人的并发症、康复时间及康复效果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病人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康复时间较短,且具有较好的康复效果,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泌尿外科病人围手术期护理中采取心理干预措施,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病人住院时间,有效提高泌尿外科病人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导致围手术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5年2月于医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780例,对发生围手术期医院感染的患者进行病原菌鉴定,分析病原菌特点,统计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时间、术前使用抗菌药物、相关侵入性操作等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 780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有110例发生围手术期感染,感染发生率为14.10%;110例围手术期感染患者医院感染的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36例占32.73%为主;110例围手术期医院感染患者中共检出病原菌9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7株占29.35%、革兰阳性菌56株占60.87%、真菌9株占9.78%;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60岁、存在易感因素、意识障碍及血清白蛋白28g/L是导致围手术期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结论临床医护工作者根据围手术期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这是降低医院围手术期医院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围手术期护理干预,降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率,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1年5月-2013年4月收治的123例关节置换患者临床资料,将2011年5月-2012年4月接受常规护理的5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2年5月-2013年4月予以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65例患者作为护理干预组,观察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前后切口的甲级愈合率和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分析发放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护理干预组的65例患者手术切口均为甲级愈合,术后随访无手术部位感染发生,对照组58例的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89.65%,术后随访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为1.72%;对围手术期护理满意率护理干预组患者为96.83%、干预组家属为89.47%,对照组患者为60.00%,对照组家属为53.49%,护理干预组患者及家属对围手术期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完善的术前准备以及术中进行空气、患者皮肤、保暖和手术器械等方面的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切口的甲级愈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制定感染控制策略.方法 重视外科无菌技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增强围手术期患者管理等措施.结果 对术前、术中、术后3个环节进行严格管理,可有效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结论 加强围手术期患者的管理是控制感染的关键,做好手术部位监控工作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10所医院手术部位感染横断面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调查分析成都市医院手术部位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研究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成都市10所二甲及以上医院术后住院患者进行24 h现患率调查,分析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与分布,明确主要病原菌和围手术期用药情况.结果 共调查1088例外科术后患者,手术1107例次,发生手术部位感染25例、26例次,手术部位感染率2.3%、例次感染率2.35%;26例次手术部位感染中,表浅切口感染占76.92%,深部切口感染占19.23%,器官/腔隙感染占3.85%;手术部位感染与切口、手术类型、术前感染情况密切相关(P<0.01);手术部位感染主要集中在泌尿外科、烧伤科、骨科和普外科,肠杆菌科是主要病原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Ⅰ类切口手术前使用率为58.50%,术后使用率>99.34%.结论 初步揭示了该地区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的一般规律和存在的问题,为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