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细胞免疫功能测定有体外法与体内法两种。体外法要求一定的实验室条件且影响因素又多,不如体内法(皮试)操作简便并较少受外界影响。二年来我们用植物血凝素(PHA)和双链酶(SK—SD)皮试检测了正常人41例、流行性出血热168例、乙型肝炎157例及HBsAg携带者101例,共467例。发现皮试结果与病情、病期、预后及疗效等皆有一定关系。PHA皮试每次0.1ml(5μg)皮内注射,24小时后观察。41例正常人红斑直径的均值为  相似文献   

2.
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了166例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活动期和恢复期空腹甘氨酸结合胆酸(CCA),其中急性黄疸型肝炎40例,急性无黄疸型肝炎11例,慢性迁延性肝炎39例,慢性活动性肝炎65例,重型肝炎3例,淤胆型肝炎1例以及肝炎肝硬化7例。同份血清检测GPT及血清胆红素。同时还检测60例健康献血员的CCA,取得平均值为2.04±0.91 nmol/ml,据此>4nmol者判为阳性。结果表明:(1)本试验有助于鉴别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在急性肝炎恢复期CCA值多接近正常,如急性黄疸型肝炎CCA平均值为4.08±3.48nmol/ml、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为2.57±1.33nmol/ml,而慢迂肝为7.47±7.82nmol/ml,慢活肝为9.39±8.27nmol/ml,均较正常值有明显提高。表明慢性肝炎肝功能恢复延缓有别于急性肝炎。因此,在肝炎病史不明确的肝炎病人,其恢复期CCA值仍  相似文献   

3.
我们采用简易灵敏的过氯酸—考马斯亮蓝定量法对137例各型乙肝患者及36名健康人进行了血清ASP含量的检测。检测结果为:正常人36例,ASP 含量为671.8±155.6mg/L((?)±SD),急性肝炎4例,含量为688.2±157.2mg/L((?)±SD),慢性迁延性肝炎34例,含量为505.3±118.2mg/L((?)±SD),慢性活动性肝炎27例,含量为400.5±121.6mg/L((?)±SD),重症肝炎11例,含量为196.4±89.8mg/L((?)±SD),肝硬化12例,含量为161.6±101.2mg/L(X±SD),肝癌12例,含量为2189.2±396.4mg/L((?)±SD),除急性肝炎外,其它各型乙肝患者ASP 含量与正常人相比(P<0.001)。  相似文献   

4.
58例HBsAg 无症状携带者第7~12年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48.28%仍为持续稳定的无症状携带者,仅10%其HBsAg 阴转或康复;24人在携带过程中出现肝功能异常,发生急性肝炎,其中14人预后良好,成为病后携带者;10人发生急性肝炎后,发展为迁肝、慢活肝。平均每年有5.91%的携带者发展成各型临床肝炎。凡有过HBsAg 阳性、慢迁肝病人或抗-HBcIgM 滴度≥1:100者,Dane 颗粒检出率均高(63.64%,70.00%,44.00%),三者检出率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均有较强的传染性;因此在乙型肝炎防治工作中应列为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了探讨老年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Ⅱ受体(sIL—2R)的变化及其在诊断、病情演变和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82例老年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sIL-2R的水平。结果 sIL-2R的水平在急性病毒性肝炎(AH)、慢性迁延型肝炎(CPH)、慢性活动型肝炎(CAH)、肝炎后肝硬化(HC)和重型肝炎(SH)中分别为643.5±232.6u/ml、452.8±234.3u/ml、632.5±243.3u/ml、693.5±267.3u/ml和901.4±304.8u/ml。病例组 sIL-2R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肝炎活动期均明显(P<0.05),各型肝炎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老年人各型肝炎患者血清中sIL-2R都明显增高,其水平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机体免疫功能状态,肝细胞损伤及炎症程度。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一些文献报道肥达氏反应和类风湿因子(RF)胶乳凝集试验在正常人均出现假阳性,尤其是前者阳性率更高。在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又显著高于正常人。因而对其的特异性提出质疑。现将我们对正常人150例、病毒性肝炎305例、HBsAg18例携带者的调查结果报告于下:一、对象;肝炎患者选自住院病人;正常人、HBsAg携带  相似文献   

7.
对82例各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及无症状 HBsAg携带者的血清进行前 S_2蛋白(Pre-S_2)检测(ELISA法),同时对部分患者进行动态观察。82例检测对象包括急性乙型肝炎(AH)45例,慢性活动性肝炎(CAH)17例,慢性迁延性肝炎(CPH)14例和无症状 HBsAg携带者6例,同时设甲肝及健康人15例为对照组。各  相似文献   

8.
<正> 国内外对各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研究均较乡,对急性型经卧床休息及一般保肝对症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对慢性型尤其是慢性活动性肝炎疗效欠满意,本文报告经直肠输注氧气治疗各型肝炎的近期结果。自1983年11月至1984年3月底,共治疗各型病毒性肝炎26例,完成疗程的21例,其中男17例,女4例;20~40岁11例,40~60岁9例,60岁以上1例。按1978年全国病毒性肝炎(杭州)会议所定标准分型,急性病毒性肝炎5例(其中HBsAg阳性4例),慢性迁延性肝炎3例(HBsAg阳性2例),慢性活动性肝炎12例(HBsAg阳性10例),坏死后肝硬化伴腹水1例(HBsAg阳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一组病毒性肝炎流行的临床特点。共有肝炎病人253例,无症状 HBSAg 携带者26例,起病常隐匿,病情较轻,慢性迁延性肝炎139例,占肝炎总数的54.94%,隐匿型肝炎92例,占总病例数的35.73%。病程迁延,经2年零2月随访,在资料完整的121例各型肝炎中,治愈74例,治愈率仅为61.5%。首乌、黄柏等中药及麻疹疫苗治疗对 HBsAg 阴转无明显效果。30例血清 HBsAg 阳性病人及无症状HBsAg 携带者经2年零2月复查,血清 HBsAg滴度下降9例,无1例消失。本组病例病情轻及血清中 HBsAg 不易消失,持续阳性时间较久的特点,支持肝炎免疫病理学说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王榕生 《临床医药实践》2009,(5Z):1646-1647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功能四项指标的变化。方法:采用日本SysmexCA-1500自动血液凝血分析仪对136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及正常人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测定。结果:急性肝炎组PT、FIB、APTT、TT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重症肝炎组四项指标均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尤其是重症肝炎组与对照组比较均炎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凝血四项指标检测有助于观察肝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对判断出血倾向及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病毒性肝炎的发病和预后,与机体的免疫状况关系极大。为了解肝炎与体液免疫的关系以及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肝炎,我们调查了 HBsAg 阳性、阴性肝炎及 HBsAg 长期健康携带者血清中 IgG、IgM,IgA 的水平,调查结果总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一)标本来源:HBsAg 阳性的慢性、迁延性肝炎21例,HBsAg 健康携带者14例,HBsAg 阴性的急性肝炎10例,HBsAg 阳性的急性肝炎14例,健康者9例。(二)方法:1.IgG,IgA、IgM 单向扩散板是由北京生研所供给。应用马抗人 IgG、IgA 和兔抗人 IgM 混合均匀,倒板制成。2.标准工作液为76—1批,其免疫球蛋白含量为:IgG120单位/毫升(67.0微克/单位),IgA106单位/毫升(13.4微克/单位),IgM124单位/  相似文献   

12.
近二年,我们以随机抽样方式对各型病毒性肝炎162例,检测 Ig、C_3现将结果报导如下。资料与方法本文均为住院患者,各型肝炎的诊断均按郑州会议诊断标准。男性103例、女性59例;年龄14~70岁。其中急性无黄疸性肝炎(急无黄肝)20例,男性12例、女性8例;急性黄疸性肝炎(急黄肝)88例,男性58例、女性30例;慢性迁延性肝炎(慢迁肝)20例,男性8例、女性12例;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活肝)18例,男性11例、女性7例;重症肝炎3例,男性2例、女性1例;肝炎后肝硬化13例、男性12例、女性1例。  相似文献   

13.
HBsAg 阳性肝炎病人的HBsAg 能否阴转与预后关系密切。急性肝炎病人HBsAg 持续存在超过6个月者有转为慢性肝炎的可能,HBsAg 持续阳性的慢性活动性肝炎(CAH)、平均3.6年期间约有15%发展为肝细胞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10~16年可能演变为肝细胞癌。为了解影响HBsAg 阴转的临床、生化及免疫学因素,对近5年住院的234例HBsAg 阳性肝炎病人进行分析如下。一、一般资料:肝炎诊断和分型按1978年全国肝炎学术会议制订标准,部分病例经肝活检证实。计急性黄疸型肝炎(AIH)48例,急性无黄疸型肝炎(AAH)49例,慢性迁延型肝炎(CPH)及慢性活动型肝炎  相似文献   

14.
王菊 《首都医药》2011,(24):17-17
目的了解近年来我国上海部分地区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各型病毒性肝炎的构成。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10年8月~2011年8月收治的60例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5种病毒性肝炎的分型构成。结果60例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甲型肝炎(HAV)5例,乙型肝炎(HBV)22例,戊型肝炎(HEV)30例,重叠感染3例。重叠感染以HBV/HEV常见,2例,HAV/HEV1例。甲、乙、戊及重叠感染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43.4岁、39.59岁、51.17岁、65岁,各型肝炎男女发病比为2:1~4:1。结论在本研究群体中HBV和FIEV是急性散发病毒性肝炎最主要的病毒体。各型急胜病毒性肝炎男女发病性别比均为男性多于女性。平均年龄与以往相比有增加现象,其中HEV最为明显,集中在中老年人群。  相似文献   

15.
对109例各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了血清C_4、C_3及经典途径总补体50%溶血活性等的检测,发现:(1)各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C_4水平均较正常人降低,提示乙型肝炎有补体经典途径的激活,其激活程度,慢性活动性肝炎大于急性肝炎和慢性迁延性肝炎;(2)反映补体经典途径激活的程度,C_4较CH_(50)为优;(3)研究肝炎的补体激活情况,C_4亦较C_3为优。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有关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慢性肝炎、重型肝炎、肝硬化及肝细胞癌的报道日见增多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我们检测了108例各型肝炎,45例肝细胞癌患者的抗—HCV,旨在探讨丙型肝炎抗体与各型肝炎,肝细胞癌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一、栓测对象:108例各型肝炎均为我院1988年1月至1992年6月住院患者、临床诊断参照1990年第六次全国瘤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急性肝炎(AVH)24例,慢性迁延型肝炎(CPH)15例、慢性活动型肝炎(CAV)12例,肝硬化(LC)23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HBsAg携带者及正常人血清和PBMC培养上清液中IL-12水平及其意义。方法:应用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从肝素化外周血中分离PBMC,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及PBMC培养上清液IL-12水平。结果:(1)血清IL-12:急性乙型肝炎血清IL-12阳性率30%,慢性乙型肝炎50%,HBsAg携带者10%,正常人为0。(2)PBMC培养上清液IL-12水平:急性乙型肝炎(121.09±97.43)pg/ml,慢性乙型肝炎(57.11±40.51)pg/ml,HBsAg携带者(25.4±15.86)pg/ml,正常人(38.35±33.86)pg/ml。结论:慢性乙型肝炎血清IL-12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人,急性及慢性乙型肝炎PBMC培养上清液IL-12水平显著高于HBsAg携带者,提示HBV感染者血清IL-12阳性率及PBMC培养上清液IL-12水平与肝脏炎症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35例正常人及113例各型肝炎患者血清B因子的测定结果。急性肝炎患者血清B因子含量升高,机理与C反应蛋白一样,属急性时相反应物质。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炎肝硬化及重型肝炎患者血清B因子含量降低,反映了补体替代途径的激活,其含量与患者病情轻重一致。临床上动态检测B因子可作为病情估计和预后判断的一项指标,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我院1979~1986年共检测甲胎蛋白(AFP)4586例,高水平AFP(>400μg/ml)208例,其中166例确诊为慢性肝炎合并原发性肝癌,42例为高水平AFP的各型病毒性肝炎。42例中急性黄疸型肝炎4例,急性无黄疸型肝炎1例,慢性迁延型肝炎(CPH)1例,慢性活动型肝炎(CAH)17例,(CAH合)并肝硬化11例,瘀胆型肝炎2例,急性重症肝炎1例,亚急性重症肝炎5例。42例中AFP最高值>1000μg/ml者17例(40%),801~1000μg/ml者7例(17%);450~800μg/ml者18  相似文献   

20.
抗结核药物性肝炎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性肝炎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相关性,了解HBsAg阳性患者发生抗结核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特点。方法观察81例抗结核药物性肝炎及其中14例急性、亚急性暴发型肝炎患者中HBsAg阳性率,比较HBsAg阳性和HBsAg阴性两组抗结核药物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在结核病化学治疗过程中出现肝功能损害的患者,HBsAg阳性者占48%(39/81);急性、亚急性暴发型肝炎患者中,HBsAg阳性者占64%(9/14)。肝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比较,HBsAg阳性组明显低于阴性组。结论HBV感染或携带者肝脏更易受到抗结核药物的损害,甚至可引发致死性肝衰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