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本组病例年龄在1~14岁,凡白细胞计数<5.0×10~9/L;中性粒细胞≤1.5×10~9/L时为诊断标准。290例中,男157例,女133例。年龄1~5岁127例,5~10岁98例,10~14岁65例。290例患儿均有明确病因,其中上感165例,风疹56例,水痘、流行性腮腺炎各16例,白血病化疗后6例,再障、缺铁性贫血各4例,支气管炎4例,脾亢3例,肠炎、败血症、乙型肝炎、胃肠炎各2例,泌尿系感染、伤寒、肺结核、过敏性紫癜、风心病、支气管哮喘各1例。外周血肉细胞计数<5.0×10~9/L219例,占75.5%;<4.0×10~9/L36例,占12.4%;<3.0×10~9/L33例,占11.4%;<2.0×10~9/L2例,占0.7%。分类计数中绝大多数患儿中性粒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和减少。  相似文献   

2.
我科16a来共收治小儿类白血病反应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龄6个月~14岁。起病9d~3a。病因包括肺炎9例,败血症8例,结核病7例,流脑6例,类风湿病4例,肾孟肾炎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原发性腹膜炎、每痢、寄生虫病各2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传单各1例,原因不明1例。48例中肝脾均肿大者11例,单纯肝大7例,脾大4例,淋巴结肿大28例。48例中粒细胞型28例,淋巴细胞型9例,单核细胞型5例,嗜酸细胞型4例,浆细胞型2例。7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在(30.0~50.0)×10~9/L之间,4例<10.0×10~9/L,余均>50.0×10~9/L。47例核左移,33例见幼稚细胞,其中2例有原始细胞,29例示中毒性颗粒及空泡。  相似文献   

3.
笔者自1984年至1991年以健脾益肾凉血为主治疗40例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疗效尚满意。40例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9个月~12岁,病程4个月至3a。40例均经骨髓穿刺确诊,并符合1986年全国小儿血液病专题座谈会制定的标准血小板50×10~9~70×10~9/L 9例,25×10~9~49×10~9/L 19例,<25×10~9/L 12例,出血时间均超过5min。治疗组40例服中药前均用强的松治疗,但疗效欠佳,在用中药后强的松撤减,基本方剂为炙黄芪15g,龙眼肉、元参、山药、太子参、生地各10g,黄柏6g,阳胶(化)6g,旱莲草、女贞子各12g,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我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生存5a以上者10例,报告如下。男7例,女3例。~7岁8例,~12岁2例,最小者3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_1型8例,其中高危者1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_2、M_3b各1例。白细胞(3.0~10.0)×10~9/L 9例,另1例为159.16×10~9/L。血红蛋白(30~100)g/L,血小板(40~62)×10~9/L。末梢血中见到幼稚细胞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探讨小儿急性白血病发病情况及治疗效果,现将我科1981年~1990年收治的135例报告如下。男80例,女55例。年龄28天~14岁。发热78.9%,贫血91.7%,出血60%,肝和(或)脾肿大85.2%,淋巴结肿大71.9%。轻度贫血8.9%,中度25.2%,重度58.5%,极重度7.4%;白细胞≤25×10~9/L(65.2%),>25×10~9/L34.8%;血小板<100×10~9/L71.9%,≥100×10~9/L28.1%;ALL62.3%,ANAA37.7%,其中M_1 5例,M_2 9例,M_3 15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大出血是临床中常见的儿科危重症。我们近9a收治19例,对反复大出血6例(占32.5%),采取脾切除治疗。本组男4例,女2例。其中3岁,4岁,5岁各1例,6岁3例。均经保守治疗半年之久,皮肤淤斑仍逐批出现,反复鼻衄及齿龈大出血,血红蛋白<40g/L,血小板<30×10~9/L,均采用脾切除术,  相似文献   

7.
例1~2,二男一女,4月~15月,均以腹泻、面苍白为主诉入院。查体:发热2例,面苍白3例,浅表淋巴结肿大2例,皮肤斑丘疹及出血点1例,肝均大在2~9cm,脾肋下3~18cm,Hb50~100g/L,自胞细11~131×10~9/L,中性37~54%,淋巴10~30%,幼稚细胞14~39%,血小板32~80×10~9/L,网织红2例在0.2~3%。骨髓象均为粒系增生明显活跃,原始、早幼粒占7.5~8%2例。中,晚幼粒增生为主1例。化疗2例,予VP方案及6-MP治疗好转出院,余1例自动出院。  相似文献   

8.
男,7岁半。因反复出现皮疹和瘙痒4年,颈部淋巴结肿大2年入院。体检:体温37.5℃。全身皮肤散在黄豆粒大小丘疹,不红,有者破溃、结痂及色素沉着,以四肢仲侧多见。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少至3个,多至5个,大小(1×1)~(2×3)cm,无压痛,弹性硬,彼此有粘连但与基底部不粘连。左颈前淋巴结周围软组织肿胀。双肺呼吸音粗,心脏正常。肝肋下3cm。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41.6×10~9/L,嗜酸粒细胞95%,中性粒细胞3%,淋巴细胞2%。嗜酸粒细胞计数(1.13~40.6)×10~9/L,红细胞5.01×10~(12)/L,血红蛋白为150g/L。血沉18~44mmH_2O/h,结核菌素1:2000阴性。血IgG6.65g/L,IgA0.78g/L,IgM  相似文献   

9.
我科门诊对253例风疹患儿进行系统观察。其中4例于一周时四肢皮肤出现针尖样出血点而收住院。入院后血小板计数均在(20~50)×10~9/L,第2周(60~70)×10~9/L,4周时上升至>100×10~9/L,8周后达>150×10~9/L。2例查骨髓象呈增生旺盛,产板巨核细胞减少,未成熟颗粒型巨核细胞增多(全片62个);并查风疹抗体IgM、IgG均(+)。治疗  相似文献   

10.
本院自1988年~1990年用甲氰咪呱治疗过敏性紫癜2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本文男11例,女9例,年龄为6~13岁。发热6例,头痛2例,紫癜20例,关节肿6例,疼痛9例,腹痛9例,便血6例,浮肿8例。血红蛋白≥11g/L 8例;<11g/L11例;<8g/L 1例。白细胞总数<5×10~9/L 1例;5×10~9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们检测了55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的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分类,骨髓嗜酸性粒细胞分类,以期找出相关性。现报告如下。男35例,女20例,年龄<3岁25例;~6岁10例,~12岁20例。血小板计数<25×10~9/L28例,~60×10~9/L24例,>60×10~9/L3例。发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15例,有腹泻史6例;注射百白破疫苗3例,应用复方氨基比林、苯妥英钠各1例。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02 3例,~0.05 4例,~0.10 38例,>0.10 10例,骨髓嗜  相似文献   

12.
儿童急性良性肌炎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急性良性肌炎为一较独特的综合征,现将1992年2月至1998年3月收住我科的18例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男11例,女7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12岁,平均6.5岁,其中2~3岁3例,~7岁8例,>7岁7例。病前17例有上呼吸道感染史(94.4%),伴发热12例,头痛5例,皮疹2例;18例均有行走困难、两小腿疼痛及腓肠肌压痛,3例伴双侧大腿肌疼痛;肌力正常10例,肌力稍减弱8例,肌张力均正常,腱反射均正常,均无感觉障碍,病理征均阴性。周围血白细胞计数3.4~4×10~9/L 3例,~10×10~9/L 13例,>10×10~9/L 2倒;8例测ASO,均<500U;8例测血沉均正常;5例查脑脊液均正常;心电图检查11例,8例正常,3例窦性心动过速;5例查脑电图均正常;血清酶谱检查18例,14  相似文献   

13.
我科近5年来收治全身性新型隐球菌病3例,均为男性,年龄5~12岁,病程2~11个月。临床上均有长期发热、消瘦、贫血、全身淋巴结肿大。例1面颈部皮肤有散在绿豆大小丘疹,例2、例3肝脾明显肿大,例2伴中度黄疸,例3伴头痛、抽搐、意识障碍,右侧肢体偏瘫及脑膜刺激征。血象:Hb70~90g/L,WBC6.7~11.8×10~9/L,N58~80%,例2、例  相似文献   

14.
例1、2,男、女各1例,年龄7岁,11岁。分别以咳嗽、乏力、鼻衄数周、发热一周,发热伴皮肤出血点2个半月为主诉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差,全身皮肤散在出血点及淤斑1例,鼻腔出血1例,全身表浅淋巴结肿大2例,右肺可闻湿罗音1例,肝右肋下2~2.5cm,脾肋下1~2cm,外周血血红蛋白70~80g/L,白细胞0.8~4.8×10~9/L,中性粒细胞4~72%,淋巴细胞28~96%,血小板1.4~40×10~9/L,网织红细胞1例为0.3%,骨髓象均示增生活跃,噬血细胞易见,1例粒系占11%增生减低,有成熟障碍,全片见巨核细胞74个,有成熟障碍,血小板少见,1例查肝功谷丙转氨酶60u,嗜异凝集试验1:56。  相似文献   

15.
我科于1988~1991年应用丙种球蛋白辅助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39例ITP患儿入院时血小板计数均在50×10~9/L以下,具有典型ITP骨髓象,其中急性型37例,复发型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男12例,女6例,平均年龄4.7岁),其中中度6例(血小板≤50×10~9/L~25×10~9/L),重度7例(血小板<25×10~9/L~10  相似文献   

16.
例1 女,12岁,因间断发热、面色苍白20天,鼻衄2次,于1987年5月19日入院。T37.5℃,P132次/分,R22次/分,BP11.9/6.6kPa。重度贫血貌,双颌下有数个蚕豆大淋巴结,咽红,扁桃体Ⅱ°肿大,肝肋下0.5cm,质中无压痛,脾未及。Hb30g/L,RBC0.88×10~(12)/L,WBC2.6×10~9/L,分类原始细  相似文献   

17.
获得性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ATP),是一种血小板减少伴骨髓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而其他成份无改变的后天获得性病变,我们遇到3例,现报告如下。3例AATP均经周围血和2次以上骨髓检查,并排除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再障(CAA)及白前综合征。3例均为男性,年龄3~7岁,病程1/2~1a余,均有皮肤紫癜,鼻衄2例,Hb(80~100)g/L,网织红0.012~0.015,WBC8.5×10~9/L~9.8×10~9/L,血小板45×10~9/  相似文献   

18.
例1,女,6岁,因重度贫血2月余,鼻衄5d入院。入院时Hb38g/L,RBC1.56×10~(12)/LWBC5.6×10~9/L,BPC160×10~9/L,血型为O型,骨髓除红系明显受抑制外,其余系统均无明显  相似文献   

19.
例1 女,9岁。头痛高热5天伴抽搐神志不清1天入院。体检:T40℃,浅昏迷,右侧颌下淋巴结肿大,直径3cm,有压痛,右耳后有一凹入皮肤直径为0.7~1.cm的椭圆型黑色焦痂。肝肋下2cm,WBC4.7×10~9/L,PL80 ×10~9/L。尿蛋白+,尿红  相似文献   

20.
例 1:患儿男 ,10岁。 3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出血点 ,以四肢明显 ,乏力偶有鼻衄 ,于 2 0 0 1年 5月 2日入我院治疗。查体 :T :3 7℃~ 3 7 5℃面色苍白 ,浅表淋巴结不肿大 ,肝脾未及 ,既往史无特殊。血常规 :WBC :3 2× 10 9 L ,N :0 15 ,L :0 80 ;M :0 0 5 ,Hb :95g L ,RBC :3 3 1× 10 9 L ,PIT :42× 10 9 L ,肝、肾功正常。行两次骨髓穿刺 ,髂骨骨髓象显示 :骨髓增生减低 ,以淋巴细胞为主占 0 80 ,易见浆细胞和网状细胞 ,全片见巨核细胞 2个 ,均为成熟无血小板形成巨核细胞 ,血小板少见。胸骨骨髓象显示 :骨髓增生活跃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