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南京市高温热浪对当地居民每日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方法根据南京地区2004—2010年的居民每日死亡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采用广义相加模型的Poisson分布,分析了高温热浪与每日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关系。结果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RR主要受到当天、死亡前2 d的日最高温度的影响,其值分别为1.204(95%CI:1.110~1.306)、1.124(95%CI:1.013~1.247);心脑血管疾病的日死亡人数与高温热浪期间的日最高温度正相关。结论高温热浪对居民心脑血管死亡有影响,心脑血管疾病日死亡人数随着最高温度的升高及日平均地面气压的降低增加,且最高温度存在滞后效应。广义相加模型预测的心脑血管死亡人数与实际死亡人数较相近,上升与下降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郑州市日均气温对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方法 利用2013-2019年郑州市主城区全人群死亡个案资料,结合同期气象及空气质量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拟合逐日平均气温与逐日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数的关系,分析高温和低温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累积滞后效应。结果 郑州市日均温度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之间呈非线性关系。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群对冷热效应的最适合温度为27℃。冷效应具有滞后性,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效应在滞后4 d开始出现,持续9 d,对应的最大RR值为1.047(95%CI:1.023~1.071);热效应表现为急性,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效应在当天最大,RR值为1.046(95%CI:1.009~1.085),持续6 d。累积冷效应随滞后时间增加而增加,在滞后9 d达到最大值,持续至滞后15 d。结论 高温和低温均能增加郑州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且冷效应存在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PM_(2. 5)对老年敏感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为制定有针对性的环境健康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长春市每日人群死亡资料、环保监测资料(包括PM_(2. 5)、PM10、SO_2、NO_2、O3和CO)、气象资料(包括平均温度和平均相对湿度)。采用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评估空气污染物对老年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采用超额危险度(ER)评价空气污染物每升高10μg/m~3(CO每升高1 mg/m~3)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增加量。采用SPSS 13. 0进行描述性分析,相关性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采用R3. 5. 0软件进行时间序列分析。结果 2014—2017年,长春市老年人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共26 498人,平均每日死亡18人; PM_(2. 5)、PM10、SO_2、NO_2、O_3、CO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55. 9、93. 3、30. 7、40. 8、89. 1和1. 0 mg/m~3,颗粒物超标情况较重,其他污染物超标情况较少。单污染物模型拟合结果,PM_(2. 5)在滞后1 d时对老年人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存在统计学意义(P0. 05),超额死亡风险(ER)为0. 378%;在累积滞后第1、第2和第3天均呈现出显著性(P0. 05),并在累计滞后第3天达到最大,超额死亡风险(ER)为0. 442%。NO_2在滞后1和3天以及累积滞后3 d时,O_3在当天以及累积滞后(1~3) d时,CO在滞后1 d以及累计滞后(1~3) d时,均可增加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多污染物模型拟合结果,在分别调整PM10、SO_2、NO_2、O_3、CO以及全污染物后,PM_(2. 5)对死亡的影响效应消失(P0. 05)。结论长春市PM_(2. 5)污染与老年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有关,但原因可能是PM_(2. 5)与其他各种空气污染物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定量研究哈尔滨市日均气温对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急性影响,为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2014年哈尔滨市心脑血管疾病死亡资料及气象、大气污染物资料,采用广义相加模型研究哈尔滨市四季日均气温与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日死亡率的关系,同时控制时间趋势、星期几效应、大气污染物等混杂因素的影响。结果 2013—2014年哈尔滨市日均气温为4.77℃,日均心脑血管死亡人数为97例。31岁及以上的心血管疾病人群易受气温影响,女性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高于男性。全年平均气温滞后1、5 d时,气温升高1℃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分别上升0.14%和0.18%;春季平均气温滞后3~6 d时,每升高1℃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上升0.21%~0.26%;夏、秋季平均气温每升高1°C时,当日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上升1.22%和0.27%,上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哈尔滨市日均气温与心脑血管疾病日死亡数有关,且存在滞后效应。应建立适合该市的心脑血管疾病人群气象预警模型,提高高危人群在春夏季的疾病防控意识,降低由气温诱发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寒潮天气对北京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日死亡人数的影响。方法北京市居民死亡资料来自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气象资料来自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运用病例交叉的设计思想,采用单向回顾性1∶1对照和双向对称性1∶2对照设计,分析北京市1998年1月1日—2000年6月30日期间6次寒潮天气与北京市城8区居民每日心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和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关系。病例选取为冬季所有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病例,选取死亡发生前第7天和发生后第7天作为对照(或者死亡前、后第14天作为对照)。结果研究时间段内共出现6次寒潮,日最低气温下降明显且伴随有湿度下降和气压上升的第3次寒潮期间3种死因的双向对称性对照设计的滞后期均为0d,居民每日心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疾病死亡的OR值分别为1.500(95%CI:1.032~2.181),1.913(95%CI:1.066~3.432)、1.679(95%CI:1.139~2.474)。其他5次寒潮对心脑血管病人的死亡未见明显影响。结论研究期间北京地区的绝大多数寒潮天气未对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产生明显影响;但是温度降幅大且伴随高气压的寒潮可能会造成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升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极端高温对武汉市居民死亡的影响。方法通过描述武汉市2003年夏季日最高气温与日死亡数的时间序列,对高温期和非高温期的平均日死亡数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夏季日最高气温与逐日死亡率的关系。结果2003年夏季高温期有明显的死亡高峰,高温期日平均总死亡数、60岁及以上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日平均死亡数显著高于非高温期。高温期超额死亡人数为505人,占该年夏季总死亡数的11.4%。死亡率明显增加的日最高气温临界值是36℃,单位温度死亡危险度为3.995/100万。结论极端高温天气可增加2003年武汉市居民死亡风险,尤其是老年人及患有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者。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疾病监测系统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状况分析及防治对策杨枢敏孟蕾郝爱华按照全国疾病监测系统统一方案收集资料,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9对死因资料进行编码及微机处理,以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为标准人口构成对甘肃省疾病监测系统1990~1994年心脑血管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PM_(2. 5)对老年敏感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为制定有针对性的环境健康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长春市每日人群死亡资料、环保监测资料(包括PM_(2. 5)、PM10、SO_2、NO_2、O3和CO)、气象资料(包括平均温度和平均相对湿度)。采用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评估空气污染物对老年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采用超额危险度(ER)评价空气污染物每升高10μg/m~3(CO每升高1 mg/m~3)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增加量。采用SPSS 13. 0进行描述性分析,相关性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采用R3. 5. 0软件进行时间序列分析。结果 2014—2017年,长春市老年人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共26 498人,平均每日死亡18人; PM_(2. 5)、PM10、SO_2、NO_2、O_3、CO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55. 9、93. 3、30. 7、40. 8、89. 1和1. 0 mg/m~3,颗粒物超标情况较重,其他污染物超标情况较少。单污染物模型拟合结果,PM_(2. 5)在滞后1 d时对老年人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存在统计学意义(P<0. 05),超额死亡风险(ER)为0. 378%;在累积滞后第1、第2和第3天均呈现出显著性(P<0. 05),并在累计滞后第3天达到最大,超额死亡风险(ER)为0. 442%。NO_2在滞后1和3天以及累积滞后3 d时,O_3在当天以及累积滞后(1~3) d时,CO在滞后1 d以及累计滞后(1~3) d时,均可增加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多污染物模型拟合结果,在分别调整PM10、SO_2、NO_2、O_3、CO以及全污染物后,PM_(2. 5)对死亡的影响效应消失(P>0. 05)。结论长春市PM_(2. 5)污染与老年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有关,但原因可能是PM_(2. 5)与其他各种空气污染物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杨浦区1980—1998年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动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确定疾病防治的策略和重点,进一步做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死因分类按国际疾病分类法(ICD-9)标准分类,统计分析采用SPSS for windows。结果 18年来,杨浦区居民总死亡率和心脑血管病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人口总死亡率已从1980年的6.23‰增加到1998年的7.54‰;同期,心脑血管病死亡率也从0.84/10万和1.33/10万上升到0.96/10万和2.37/10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中国昆明、长沙、广州和珠海四城市温度在不同滞后日对心脑血管疾病(ICD一10:100~199)死亡的影方法法收集四城市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与气象资料、大气污染物数据,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研究不同城市温度与死亡关系,分析低温、中间温度、高温在不同滞后期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累积效应,并用一般线性阊值模型评估温度对死亡的累积冷热效应。结果四城市温度与死亡关系呈非线性,四城市居民最小死亡风险对应温度分别为长沙22.0 oC、昆明20.0℃、广州26.0℃、珠海25.5 c(:;在研究滞后期问内低温所致最大累积死亡风险值(95%c,)四城市分别为1.858(1.089~3.170)、1.537(1.306~1.809)、2.121(1.771~2.540)和1.934(1.469~2.548),高温分别为1.100(0.816~1.483)、1.06l(0.956~1 177)、1.134(1.047~1.230)和I.259(1.104~1.436)。温度当天热效应大于冷效应,但随着滞后日增加,热效应迅速下降,而冷效应急剧上升,并持续至3~4周。结论温度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呈非线性关系。低温和高温均可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以低温的影响更显著。冷效应持续时问长,热效应趋短暂急促。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人类接触到高温的机会越来越多,短时间高温暴露对机体生理功能影响方面的研究有助于制定预防措施,保护人体健康.本研究旨在观察一次性高温暴露引起大鼠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力、心脏和肝脏中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为进一步阐明高温所致氧化应激对大鼠心肝脑氧化损伤作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正>2009年7月20日6时27分,怀柔区疾病预防控制(以下简称疾控)中心接到怀柔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电话:怀柔区某食品有限公司污水处理站1名员工在检修污水泵过程中死亡,具体原因不详,要求进行检测。疾控中心立即启动职业中毒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电话报告区卫生局、北京市疾控中心职业卫生所,同时中毒与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小分队人员携带应急检测仪器设备,到达现场进行调查及检测。  相似文献   

13.
高温对南京市某城区人口死亡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高温对南京市某城区人口死亡的影响。方法将监测日按最高气温分为“热日”(≥35℃)和“非热日”(<35℃);1a中每个热日的死亡数与该年平均每个非热日的死亡数的差值称为“热日多出死亡数”或“热有关死亡数”。在分析南京近10年来的气候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区1994-2002年夏季(6-8月)日最高气温对该区9a人口死亡的影响。并分析了1998年夏季日最高气温与总死亡数、性别、年龄别死亡数的关系。结果南京夏季最高气温多出现在7、8月份,可达40.7℃。该区夏季最高气温在35℃以上时,随温度的升高死亡数显著增加;“热日”与“非热日”死亡数之比为1.17。1998年热日多出死亡数占该年夏季总死亡数的11.3%。总死亡数、60岁以上老年人以及男、女死亡数均在7月10-20日及8月1-15日出现死亡高峰,且前者高于后者。结论南京的高温天气对人口死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急诊科引发医疗纠纷的猝死患者的特点,提高早期识别高危人群,降低猝死率的能力,减少医疗纠纷。提高对危急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方法对3年来深圳市人民医院龙华分院急诊科17例猝死患者分析,其中8例引发过较大医疗纠纷,3例有尸检报告,5例依靠临床推断。对其临床经过、直接死因、医疗过失及家属行为等进行分析。结果直接死因中3例为主动脉夹层破裂,3例为心肌梗塞,1例甲亢危象,1例高血压脑溢血。结论急诊科猝死患者发病急骤、死亡迅速,家属从感情上难以接受;部分病例发病不典型,或缺乏既往发病史,临床医师缺乏经验导致误诊与漏诊,这两方面的原因都增加了纠纷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16.
2000年上海市车祸死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和分析2000年上海市车祸死亡特征。方法基于ICD—9的外部原因分类,将车祸分为4种类型;应用减寿分析和圆分布分析方法。结果4种类型车祸中以车—车碰撞类车祸和车—人碰撞类车祸为主要的致死和减寿的车祸类型,其中车—车碰撞类车祸引起的死亡和减寿最为严重;郊县的主要车祸人群死亡率和减寿率明显高于市区;男性的各类车祸人群死亡率和减寿率均高于女性;市区女性高年龄组的车—人碰撞类车祸人群死亡率明显高于同性别同年龄组的车—车碰撞类人群车祸死亡率;两类主要车祸所致死亡的发生时间有集中于1月和2月的倾向。相对于其他职业人群,学生人群的车祸死亡占其总死亡的比重较高。结论老年人群和学生人群的车祸死亡是值得关注的。0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研究太原市大气一氧化碳(CO)污染对长期高暴露环境下65岁及以上城市居民每日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急性影响。方法根据太原市大气污染物的变化趋势,将研究期分为4个阶段:上升期(10—11月)、高峰期(12—3月)、下降期(4—5月)、低谷期(6—9月)。采用病例交叉设计方法和 SAS 9.0中的条件 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太原市2003至2004年不同空气污染特征下 CO 与太原市65岁及以上城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每日死亡率的关系。结果 CO 48 h 累积影响最大,平均浓度每增加100μg/m~3,对心脑血管疾病总死亡影响的 OR 值为1.006,心脏病 OR 值为1.010,缺血性心脏病 OR 值为1.007,心肌梗死 OR 值为1.005,心衰 OR 值为1.005,心律失常 OR 值为1.006,中风 OR 值为1.012。不同空气污染特征下,CO 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不同,污染的低谷期呈现出较高的危险度,其次为上升期和下降期,污染高峰期未发现 CO 浓度与各病种有关联。结论太原市的 CO 空气污染已对65岁以上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产生一定影响,应采取严格的空气污染措施以降低 CO 污染水平,降低太原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