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3.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1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58岁,因突发左上腹剧烈胀痛3 h,全身冷汗伴烦躁1 h就诊.无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史,否认暴饮、暴食、不洁饮食史.体格检查:神智清楚、烦躁,全身皮肤湿冷;血压105/8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115次/min,律齐;两肺呼吸音清晰;腹部稍膨隆,左上腹拒按,无腹肌紧张,反跳痛(一),肝脏、脾脏未触及,未扪及腹部包块,肠呜音正常;未闻及腹部血管杂音、双侧桡动脉搏动等.  相似文献   

4.
例1,患者男,58岁,因"阵发性腹痛4d"于2011年3月9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10年余,入院前4d出现下腹部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伴恶心,无呕吐及腹泻,给予禁食、抗炎、对症治疗后,腹痛缓解,但夜间自觉腹痛症状明显,2d前进食少量流质饮食后腹痛再次加剧。查体: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3~5次/min,未闻及气过水声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58岁,以间断性上腹痛6年入院,无发热及寒战,血尿淀粉酶始终正常,诊断为"胰腺炎".患者饱食后有腹胀,偶有腹痛,反复发作多次,均自行缓解.超声检查:肝胆脾胰正常.腹主动脉管径正常,内中膜略厚,内壁可见 1.4 cm×0.7 cm强回声斑块.  相似文献   

6.
320排CT诊断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病例 男,48岁,1d前突发上腹部隐痛,呈持续性,进食后无缓解,不伴皮肤瘙痒,无腹泻,无腰痛,神志清楚,无晕厥。查体:T:37.5℃,R:18次/min,P:65次/min,BP:154/94mmHg。上腹部轻压痛,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Mushy's征(-),肝浊音界无缩小,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不嗜烟酒,无糖尿病、血友病及系统性疾病史。  相似文献   

7.
<正>患者男,61岁。因"上腹伴腰背部疼痛半天"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腹部彩超:距肠系膜上动脉起始段20mm以远肠系膜上动脉管壁增厚,呈实性等回声,最厚处约4.6mm,该处动脉外径9.2mm,局部管腔变细,内径约4.0 mm,累及长度约86mm,CDFI:局部血流变细,呈偏心,增厚管壁内未见血流信号显示。CTA:距肠系膜上动脉开口约18mm处可见破裂口,该处动脉管径约10mm,动脉壁内见对比剂充盈,壁内血栓长度约80 mm。胸、腹主动脉干及其他主要分支均未见夹层形成。诊断: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图1~2)。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39岁,"突发中上腹胀痛,停止排气排便3d"入院。腹部X线片示:中上腹小气液平,考虑不全肠梗阻,就诊于消化科,给予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抗感染、抑酸治疗效果欠佳,腹部疼痛不缓解,行腹部增强CT:肠系膜上动脉附壁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9.
不合并主动脉夹层的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在临床上十分罕见,尸检中发病率仅为0.06%[1].本研究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以来收集的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成像(CTA)证实为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6例患者的超声特点,旨在提高超声检查对本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治疗的护理要点。方法:对20例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予以心理护理、病情观察、围手术期护理及随访管理等,以促进其康复。结果:本组患者有1例行急诊手术后再次行支架置入,5例接受自膨支架植入治疗,其余14例患者接受保守治疗。术后随访6~24个月,全部患者恢复良好出院,无症状复发。结论: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的治疗中,临床护理措施及术后随访管理对于患者的顺利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53岁,突发中上腹疼痛,向腰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8h入院.8h前,患者进食后突感左上腹剧烈疼痛,持续性,难以忍受,伴恶心、呕吐3次.吸烟史30余年,每天1包,高血压病病史4年,否认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病史.人院时查体:体温36℃,呼吸24次/min,脉搏90次/min,血压160/85 mm Hg(1 mm Hg =0.133 kPa),神志清,痛苦面容,烦躁不安,皮肤黏膜无出血点,巩膜无黄染.  相似文献   

12.
总结27例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的护理。视患者情况采用保守治疗或腔内介入治疗,根据治疗方式不同给予相应护理,并做好心理护理、抗凝治疗护理、饮食护理,加强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做好出院指导,是促进患者康复的关键。经治疗和护理,27例患者均康复出院,长期随访无腹痛、肠道缺血坏死或夹层动脉瘤破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DSMA)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5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的护理措施及效果。结果:本组15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全部治愈出院,随访4~30个月,进食基本正常。结论:早发现、早治疗是降低DSMA患者病死率的关键,合理的护理是治疗的重要环节,可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15.
急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是急腹症中少见的一类疾病,一般的肠系膜动脉夹层常伴随于主动脉的夹层而发生,而它却是独立出现的肠系膜上动脉的病变.患者常以急腹症表现来急诊就医,但目前临床医生对此病仍存在认识不足,首次就诊时检出率低,常有误诊漏诊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2-2014-01收治的29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最初保守治疗25例,其中5例保守治疗无效后改行血管腔内治疗;急诊手术4例,均行小肠切除,其中1例行肠系膜上动脉切开取栓+内膜部分切除术,1例小肠切除前行肠系膜上动脉溶栓+支架植入术。结果:20例保守治疗有效;CTA随访显示假腔血栓部分或大部溶解(14例)或夹层无变化(2例)。血管腔内治疗获满意效果,CTA随访显示假腔消失或血栓形成,真腔通畅。4例开放手术中,1例死亡,其余3例均恢复良好。结论:大多数SISMAD保守治疗有效,若腹痛持续或加重,应适时中止保守治疗,改行腔内治疗;外科手术适合于夹层所致肠缺血坏死或动脉瘤破裂。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病例回顾及文献复习,深化对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2020年12月广东省中医院诊断的2例ISMAD的病例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2例患者均选择腔内治疗,预后良好.结论:ISMAD主要依靠CTA诊断,应根据患者病情、影像学分型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并长期随...  相似文献   

18.
不伴主动脉夹层发生的自发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又称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或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是一种临床罕见的疾病,发病率低,国内外报道病例较少,发病原因不明确.2005年1月以来,我们共收治6例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患者,均采用保守治疗,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动脉夹层是指由于内膜局部撕裂,受到强有力的血液冲击,内膜逐步剥离、扩展,在动脉内形成真、假两腔。而局限于肠系膜上动脉处的夹层中,有一类少见疾病,其表现为原因不明—"自发性",与其它动脉夹层无关—"孤立性",临床上称之为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  相似文献   

20.
症状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ymptomatic isolated dissection of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IDSMA)可致肠缺血或破裂潜在风险,至今尚无基于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的治疗指南,在治疗流程的选择以及手术治疗细节方面尚存在不少误区。本文基于文献回顾和作者自身经验提出:①可行的治疗流程:对于无腹膜刺激征的SIDSMA首选保守治疗,若无缓解或加重,且仍无腹膜刺激征,可尝试腔内治疗,若失败可继续保守治疗,严密观察。对于伴有腹膜刺激征者,可尝试腔内支架置入,若成功则同期行腹腔镜探查,必要时予以肠切除。若腔内支架置入失败,则剖腹探查,根据探查结果决定肠切除、旁路、血栓内膜切除或开窗。②无法选择进入真腔是腔内治疗失败的常见因素,根据肠系膜上动脉起始段形态适当选择肱动脉入路会有所帮助。③术前注重评估发自假腔的分支数量和直径,及其支架置入可能带来的缺血风险。④支架导入和释放前,应该确认导丝的行径,避免其穿越假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