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推广新生儿复苏技术,探讨复苏管理要点,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2012年北京市朝阳区23家助产机构推广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建立高危儿转诊网络。 结果 全区新生儿窒息率由3.40%降低到1.01%,围产儿死亡率由10.22‰降低到5.76‰;分析三个级别助产机构新生儿窒息率,2012年与2008年比较,一级和民营医院、二级医院、三级医院,新生儿窒息率的降幅分别为69.53%、42.08%、51.48%。 结论 建立培训基地,政府主导,建立长效机制,注重基层医院培训与管理是降低全区新生儿窒息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推广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方法,探讨复苏管理要点,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9年北京市朝阳区21家助产机构推广新法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建立高危儿转诊网络.[结果]全区新生儿窒息率由3.40%降低到1.53%,围产儿死亡率由10.22%降低到6.67%;分析三个级别助产机构新生儿窒息率,2009与2008年比较,三级医院、一级和民营医院分别下降了35.64%、37.57%;二级医院上升了2.67%.[结论]建立培训基地,定期复训,将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技术纳入产科质量管理,行政干预,注重基层医院培训与管理是降低全区新生儿窒息死亡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技术推广5年总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推广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术,减少新生儿窒息死亡,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方法:于2002年起采用建立转运网络系统的方法,在成都市20多家基层医院推广新生儿新法复苏技术。结果:推广应用新法复苏技术5年后,全市新生儿窒息死亡发生率由3.10‰下降到1.43‰,下降了16.7%。新生儿死亡率由7.12‰下降到3.35‰,下降了37.7%。结论:注重实际操作能力训练的新法复苏技术在基层的推广应用及产儿科合作,可有效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的发生及窒息后并发症,从而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层医疗机构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模式. [方法]对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培训前后新会区基层医疗机构以及新会区妇幼保健院1 836例窒息新生儿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培训,全区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窒息死亡率由1998年的3.8%、2.77‰下降到2007年的1.27%、1.22‰;本院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窒息死亡率由1998年的5.92%、3.44‰下降到2007年的1.82%、0.99‰.[结论]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培训可显著降低全区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以及窒息死亡率,卫生行政部门干预、制定和不断完善培训计划是推广的关键,产儿科紧密合作是推广实施新法复苏培训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普及推广新法复苏技术,降低新生儿窒息早期死亡率和伤残率的发生。方法:自2004年以来,湖南省、市卫生厅(局)妇社处(科)相继组织国家和省级新法复苏专家按国际统一规范的新法复苏技术流程和方法,对郴州市各级助产人员、儿科(或新生儿科)医师(生)进行新法复苏技术培训。结果:普及推广新法复苏技术前后5年、郴州市新生儿窒息早期死亡率由新法复苏前的8.42‰(1 642/195 068)下降到新法复苏后的3.62‰(853/235 534),下降了57.01%。新生儿窒息早期死亡率的高低,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一是与新法复苏技术方法有关;二是与非住院分娩有关;三是与农村有关;四是与山区有关;五是与性别有关等。结论:针对危险因素,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及对策,进一步降低新生儿窒息早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推广应用新生儿窒息复苏适宜技术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推广应用新生儿窒息复苏适宜技术。方法:即ABCDE的复苏方案:A—建立通畅的呼吸道,B—建立呼吸,C—建立正常循环,D—药物治疗,E—评价、监护的方法。结果:推广7年,新生儿死亡率从1998年15.60‰降到2005年2.28‰,新生儿窒息率由1998年13.20%降到2005年6.47%。结论:可见ABCDE复苏技术的推广应用能有效地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新生儿死亡率。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上海市推广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的效果,为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改善新生儿的生存结局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0年在上海市接产医院出生的新生儿窒息、死亡的情况。结果:①2005~2010年围产儿死亡率为5.04‰,新生儿死亡率为1.60‰;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1.56%,新生儿窒息死亡率为9.32‰。②后三年(2008~2010年)与前三年(2005~2007年)相比较,围产儿死亡率显著低于前三年,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显著下降(P<0.01);非本市户籍者的新生儿死亡率及窒息死亡率均较前三年显著下降(P<0.05)。③产科医生、助产士的培训覆盖率和在实际参与窒息复苏抢救的应用中均高于新生儿科和儿科医生。结论:通过全覆盖规范培训所有与分娩相关的医务人员,可显著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及因新生儿窒息所导致的死亡。  相似文献   

8.
实施中英妇幼保健合作项目的关键是推广普及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而办培训班和现场指导则是推广普及新法复苏技术的有效途径。1999—200l年共举办了8期培训班,培训了全县医务人员91人,通过培训取得了明显效果。全县婴儿死亡率由1998年的24.38‰下降到2002年的14.50‰,下降幅度达40.50%,新生儿死亡率由1998年的18.56‰下降到2002年的10.60‰,下降幅度达42.90%。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新生儿新法复苏不同时期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探讨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新生儿窒息死亡率的措施。方法:对2007年7月~2009年7月该院出生的新生儿,应用新复苏方法抢救,同时不断加强医务人员技术培训,提高操作熟练程度。根据新生儿出生先后分为前期组(2007年7月~2008年7月),后期组(2008年8月~2009年7月),观察两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窒息死亡率,并对比其中的差异。结果:后期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3.75%)、窒息死亡率(2.63%)均低于前期组(7.03%、1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应用新生儿新法复苏术并提高技术熟练程度对有效降低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窒息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孙春玲  刘学莉  杨华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5):3910-3911
目的:了解青海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地区2004~2008年新生儿死亡情况。方法:对2004~2008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地区的新生儿死亡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3个监测点2004~2008年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23.31‰、23.63‰、18.47‰、18.42‰、15.50‰,前5位死亡原因是出生窒息、早产或低出生体重、肺炎、其他意外、先天异常。结论:降低新生儿死亡率,重点是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加强新生儿复苏技术的培训,推广适宜技术、提高住院分娩率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999~2008年上海市早期新生儿死亡原因及存在主要问题,为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8年上海市产科工作情况报表及上海市围产儿死亡、出生缺陷登记表的相关资料。结果:①1999~2008年上海市共死亡早期新生儿2336例,死亡率为2.00‰,其中本市户籍死亡率1.27‰、非本市户籍死亡率2.86‰。②本市户籍第一位死因为严重畸形占26.56%,其后依次为早产、产时窒息、宫内窘迫及肺透明膜病;非本市户籍第一位死因为早产占19.75%,其后依次为严重畸形、产时窒息、肺透明膜病及宫内窘迫。③本市户籍早期新生儿前后5年死因顺位的主要变化为"产时窒息"明显下降,后5年的死亡构成较前5年下降53.61%,而死亡专率下降77.78%。非本市户籍的死因顺位主要变化为"宫内窘迫"由第5位上升到第4位,死亡构成较前5年上升6.52%,死亡专率下降44.00%。结论:加强对外来流动人口的围产期保健管理,并针对产前诊断、早产管理、新生儿窒息复苏等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早期新生儿死亡率、提高围产保健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003-2012年中山市新生儿死亡情况,为进一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2003-2012年中山市产科质量情况报表及新生儿死亡登记的相关资料。结果 1)2003-2012年中山市活产数为453 925例,新生儿死亡1 463例,死亡率为3.22‰,其中早期新生儿死亡669例,死亡率为1.47‰;早期新生儿死亡占新生儿死亡率的45.73%;2)前三位死因依次:窒息295例(20.16%)、早产低出生体重293例(20%)、先天异常194例(13.26%),其中先天性心脏病88例(6.02%);3)中山市近十年早产发生率为4.10%;窒息发生率为1.77%。前后5年对比:中山市新生儿死亡率由4.04‰下降到2.41‰;早产发生率由3.66%上升到4.34%,早产死亡率由0.77‰下降到0.50‰;出生窒息率由2.34 %下降到1.42 %,窒息死亡率由0.91‰下降到0.42‰;出生缺陷死亡率由0.56‰下降到0.30‰;4)对2007-2011年中山市围产儿死亡中43例(12.13%)足月儿“产时重度窒息”个案评审,其中羊水污染者34例(62.79%)。结论 建立以卫生行政部门为主导,妇幼保健系统、医疗管理部门、临床科室紧密配合的机制,完善产前、产时母婴监护措施,加强对基层围产工作者技能的培训,重点控制早期新生儿死亡,可有效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开展新生儿复苏院内培训及复训模式,评价其培训效果。方法建立院内新生儿复苏领导小组,落实产、儿科合作制度的建立和运作,对新生儿窒息病例进行讨论,对院内培训后医护人员现场操作情况进行分析,比较新疆开展新生儿复苏培训项目( NRP)及院内培训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及死亡情况。结果①受训人员操作情况:实施院内培训前,初步复苏操作率为93%,其中65%的患儿初步复苏步骤不全面。正压人工通气、胸外按压及应当给予气管插管的患儿的操作正确率偏低。院内培训后,初步复苏操作率为90%,其中82%的患儿实施了完整的初步复苏操作。正压人工通气的操作率较院内培训前有明显上升。②新生儿窒息情况比较: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从2000年的5.75%降至2013年的3.2%,现场死亡率由2000年的2.5‰降至2013年的1.18‰。2004年底开展新生儿复苏培训项目( NRP)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重度窒息发生率与培训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异(χ2值分别为75.96、4.75,均P<0.05),但现场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差意义(χ2=2.39,P>0.05)。接受院内培训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重度窒息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1.83、3.68,均P<0.05),但现场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差意义(Fisher P>0.05)。培训周期延长至1年,窒息的发生率及重度窒息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差异(χ2值分别为1.07、0.51,均P>0.05),现场死亡率亦无统计学差异(χ2=0.81,P>0.05)。结论通过建立院内新生儿复苏培训,可促进综合医院科室间的协调,提高了受训人员的操作水平,提高了Apgar评分为0~1分患儿的抢救水平,降低了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陕西省目前新生儿死亡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在新生儿危重症救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而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为制订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陕西省新生儿死亡评审为基础,依托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系统,分析新生儿死亡现状,研究自2010年开展新生儿死亡评审以来,新生儿死亡评审制度对新生儿死亡率的影响,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新生儿死亡数逐年下降,总死亡率由2010年的8.94‰下降至2016年的3.87‰,下降幅度为5.07‰,农村下降幅度(5.77‰)大于城市(1.8‰)。导致新生儿死亡常见的疾病为:出生窒息、肺炎、先天性心脏病、意外窒息、其他先天性异常、早产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为2010、2011、2013年的顺位第一,自2015年开始早产低出生体重为顺位第一,2012年顺位第一为先天性心脏病。7年间共评审病例66例,参评专家83人,其中11(16.7%) 例“不可避免”死亡;37(56.0%)例 “创造条件可避免”, 18(27.3%)例“可避免”死亡。结论 应加强化新生儿复苏技术培训以降低陕西省新生儿死亡率;重点开展早产儿救治技术、新生儿危重症识别及救治技术的培训;建立并规范全省范围内的危重新生儿转诊网络。  相似文献   

15.
周树林 《现代保健》2010,(32):21-22
目的分析执行新生儿窒息复苏新指南的效果,评价新指南在抢救窒息新生儿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按新指南的复苏策略、要点,对笔者所在医院全体产科、儿科及相关人员进行系统培训,要求复苏人员在抢救窒息新生儿的过程中规范操作并详细记录,包括复苏的时程、气管插管的指征及次数、胸外心脏按压的指征、胎粪吸引的实施以及用药等。结果执行新指南后窒息新生儿的复苏效果与执行新指南前比较,窒息新生儿的平均复苏持续时间缩短,气管插管的一次性成功率提高,用药明显减少,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另外,窒息新生儿的病死率从8/312(2.51%)减少至4/324(1.23%)。结论执行新生儿复苏新指南能有效提高窒息新生儿的抢救成功率,减少致残率。  相似文献   

16.
袁雪  王惠珊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5):1938-1939
目的:了解北京市新生儿窒息死亡的状况。方法:分析1998~2002年北京市新生儿窒息死亡的监测资料。结果:北京市新生儿窒息死亡专率总体水平趋于下降,地区分布显示,城区占17·02%~22·22%,近郊区占39·68%~48·94%,远县占30·77%~38·00%;93%以上的窒息新生儿死前在市、县级医院就诊,92%以上的窒息新生儿死前经住院治疗。结论: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对北京市新生儿窒息死亡专率的下降起了重要作用;近郊区、远县窒息新生儿死亡构成比高于城区,提示应在此地区建立转运体系,并进行危重病儿征象识别的培训。建议在开展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的同时,加大力量开展对产前防治窒息的应用性研究,力争在提高人口素质的前提下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新生儿窒息死亡综合干预的效果 ,探讨新生儿窒息群体防治工作的切入点。方法 :实施广西综合性妇幼卫生保健项目的 7个贫困山区县采取强化政府行为 ,增加资金和设备投入 ,规范妇幼卫生管理和保健服务 ,加强县乡级新生儿窒息复苏术和孕产期保健适宜技术培训 ,实行医疗扶贫救助等措施。结果 :新生儿窒息死亡率由1995年的 6 .93‰降至 2 0 0 0年的 3.5 0‰ ,降幅 49.74%;救活了 17844人窒息新生儿 ;其发生率由 12 .6 1%降至 9.37%,降低了 2 6 .19%;孕期保健率提高了 35 .70个百分点 ,住院分娩率提高了 11.0 4个百分点 ,高危住院分娩率提高 6 .18个百分点 ;Topsis法评价结果 ,2 0 0 0年新生儿窒息、孕产妇保健质量最优 ( Ci=0 .840 8) ;单因素相关分析 ,孕期保健与新生儿窒息发生高度负相关 ( r=- 0 .946 ,P<0 .0 0 5 )。结论 :实行政府领导下的综合性干预措施 ,提高孕产期保健质量 ,是新生儿窒息群体保健一级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