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失血性休克是创伤性肝破裂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常危及生命,适时的液体复苏是治疗的关键.传统观点认为,创伤引起的失血性休克早期应立即大量补液,维持血压在正常范围,直到出血得以控制.曾有学者提出"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概念,建议在有效控制出血前,用少量液体维持血压在"可允许"的低水平范围内,对此类患者可能更为有益[1].本文对我院收治的创伤性肝破裂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不同的早期液体复苏方式的疗效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的液体复苏方法对老年创伤失血性休克(HTS)患者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136例老年HTS病例。随机分为3组: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液组(A组),生理盐水+羟乙基淀粉组(B组),生理盐水+7.5%高渗氯化钠溶液组(C组)。记录患者复苏1 h所需液体量,28 d内MODS的发生率和患者死亡率,复苏前和复苏后1 h PT、APTT、FIB、RBC、Hb、P lt的检验结果。结果 A组输液量(2 545±587)m l最多,C组输液量(1 652±386)m l最少。C组MODS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A、B、C三组的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A组和B组复苏1 h后的PT、APTT值明显高于C组(P<0.05),A组复苏1 h后的RBC、Hb值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复苏早期给予小剂量高渗盐溶液有利于HTS患者的救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多发伤失血性休克患者86例,使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和对照组(常规液体复苏),比较2组患者临床指标及疗效。结果:2组患者复苏前血清乳酸、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血气剩余碱值(BE),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苏后血清乳酸、HCT、Hb、BE、PT和APTT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输液量、MAP和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存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2.5%vs 37.0%,P0.05)。结论:严重多发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在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晓歌 《内科》2022,(1):44-47
目的 探讨不同液体复苏方案治疗急诊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6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限制组、高渗盐组及常规组各20例.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方案,限制组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案,高渗盐组患者采用高渗盐液体复苏方案.比较...  相似文献   

5.
谭利辉  唐春仕  周干 《内科》2007,2(5):753-755
休克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全身微循环障碍导致的临床综合征,病死率、致残率居高不下。高度重视休克的严重性,探索有效的早期治疗手段成为当务之急。对于休克的治疗,目前不只限于对正常血压水平的维持,更重要的是对微循环障碍和组织缺氧的改善,这对休克患者的最终存活和预后质量至关重要。20世纪80年代后,高渗氯化钠溶液由于使血压迅速回升、减少输液量、改善病情及提高存活率[1],逐渐成为休克治疗领域重要的的研究课题之一。我院自2003年始将高渗液应用于失血性休克的早期复苏,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198例病例均为2003年1月…  相似文献   

6.
创伤引起休克多伴有大量的血液及血浆的丢失,以及创伤导致的炎症介质释放而引发的体液渗出在第三间隙的滞留,这些都将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原则是尽快经静脉补充液体进行复苏,治疗目的是迅速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使生命体征尽可能恢复或接近正常,并维持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但对于未控制的出血性休克,早期充分的液体复苏,还是限制性液体复苏国际上争议较大。近年来,对于复苏液体的种类、液体数量、输注速度、复苏时机、复苏监测指标等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老年骨盆骨折并发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86例老年骨盆骨折并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液体复苏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抢救成功率、并发症、临床指标及实验室指标。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液体输入量、输血量及复苏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创伤严重度评分(IS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复苏4 h后,观察组血小板(PLT)、血细胞比容(HCT)、凝血酶原时间(PT)、血乳酸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有效提高了老年骨盆骨折并发失血性休克抢救成功率,减少了ARDS、MODS等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液体复苏策略对失血性休克(HS)大鼠血浆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将50只260~280 g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组)、无液体复苏组(NF组)、乳酸林格液组(LRS组)、羟乙基淀粉组(HES组)和LRS+HES组,待休克稳定1 h后进行相应液体复苏,2 h后抽血,检测各组血浆中的乳酸、丙酮酸、葡萄糖和丙酮水平,同时采用比色法检测各组血浆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碱性磷酸酶(ALB)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结果与C组相比,NF组的乳酸、葡萄糖水平均降低,丙酮酸、丙酮水平均升高(均P0.05);除LRS+HES组的乳酸外,LRS组、HES组和LRS+HES组的其他各指标与C组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除LRS组的乳酸外,LRS组、HES组和LRS+HES组的其他各指标均优于NF组(均P0.05);其中,LRS+HES组的4项指标均优于LRS组和HES组(P0.05)。各组间ALT、AST、CK和ALB活性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HS大鼠血浆代谢指标紊乱,给予及时限制性液体复苏可缓解HS的代谢紊乱,以LRS联合HES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致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致休克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常规液体复苏组27例,限制性液体复苏组30例,对复苏后2组患者的血乳酸、血气剩余碱值(BE)、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计数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限制组患者复苏后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乳酸、BE值与常规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致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维持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改善全身灌注指标.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的工业及交通业等飞速发展,严重多发伤的发生率日益增高,创伤性休克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临床上对于失血性休克患者往往强调控制病因是治疗的根本措施,而早期液体治疗是重点,只有恢复血容量才能提高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1].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老年创伤失血性休克合并慢性肾衰竭代偿期患者9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液体复苏在此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在抢救多发伤创伤失血性休克(HTS)患者的过程中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LFR)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HTS患者13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7例和观察组68例,对照组应用积极液体复苏(AFR),观察组采用LFR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输液量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愈率比较上,观察组为91.1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61%,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1.76%和1.47%,均较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25.37%和8.96%低,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抢救HTS患者的过程中实施LFR治疗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推荐在临床中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大鼠炎症因子表达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10只;空白组不制作休克模型;失血性休克模型制作成功后,实验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对照组给予大量液体复苏;在休克前(T0)、休克模型建立后(T1)与复苏后(T2)测定血液中炎症因子变化与免疫功能变化情况。结果空白组与实验组大鼠生存率都为100.0%,对照组大鼠死亡3只,生存率为70.0%,空白组与实验组大鼠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抽样失血量都高于空白组(P0.05),对照组的输液量也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三组T0时间点白细胞介素(IL)-4和IL-1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1与T2时间点IL-4和IL-10水平明显低于实验组与空白组(P0.05),实验组与空白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T0、T1、T2时间点CD4~+/CD8~+比值分别为1.98±0.42、2.00±0.56与1.92±0.63,对照组分别为1.92±0.45、1.54±0.42和1.11±0.32,实验组T1、T2时间点CD4~+/CD8~+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空白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血性休克大鼠早期复苏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能促进IL-4、IL-10释放,纠正免疫功能紊乱,降低大鼠死亡率,减少输液量,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社会逐渐步入老龄化,老年创伤患者人数日益增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生倾向选择低血压性液体复苏〔1〕,然而这是否适用于老年病人,尤其是否适用于有高血压病史的老年患者值得商榷。本文主要探讨有高血压病史的创伤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对院前急救中的创伤休克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在院前急救中合理的液体复苏方案。方法 符合休克诊断标准者纳入研究范围,对其进行现场救治后评估,并追踪现场救治对入院后治疗的影响。结果 院前急救的成功率、脱险率低,院内的成功率、脱险率较高,病种统计中交通伤最多,休克发生率最高者为血管损伤,年龄段以20~29岁最多。结论 创伤休克病人的院前急救应以治疗失血性休克为主,早期及时止血、适量补液,对病人进行高级生命支持,及时地转送至医院,能为创伤休克病人的院内救治打下良好的基础,有效地降低病死率,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在创伤患者致死原因中,失血性休克是一个主要原因。液体复苏是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重要方法,但近年研究表明在有效止血前实施大量液体复苏会引发各类临床不良事件,因此,限制性液体复苏应运而生,是指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出血症状未得到有效控制之前通过限制补液速度或补液量等方式维持血压处于机体耐受范围,确保其在彻底止血前不会因过量补液而引发各类临床不良事件。本文就限制性液体复苏的适应证与禁忌证、补液速度及补液途径、复苏液体种类的选择、复苏监测指标等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在颅脑损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6年8月解放军105医院收治的颅脑损伤伴失血性休克急诊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接受积极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复苏液体使用量、胶体溶液使用量、复苏6 h后pH值和碱剩余(BE),入院72 h、2周病死率,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复苏液体使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胶体溶液使用量、复苏6 h后pH值和B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院72 h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入院2周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在颅脑损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可有效减少复苏液体使用量,降低患者病死率,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8.
创伤性休克早期尤其是有活动出血者救治时宜实行限制性液体复苏这一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接受.然而,采用何种复苏液实现限制性液体复苏效果更佳,各方观点仍有分歧.本研究采用高渗盐/胶体复合液和等渗盐/胶体复合液两种液体对创伤性休克进行复苏,对比观察各自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96例(合并致命性的重要脏器损伤;延误抢救时机时间过长;于1h内死亡者不纳入研究范围),其中男71例,女25例;年龄37~83[平均(55.15±1.32)]岁;受伤部位:胸部损伤为主14例,腹部损伤为主12例,四肢损伤为主15例,头部损伤为主8例,复合伤47例;开始救治时间11 ~ 87[平均(18.18 ±2.26)]min.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L-氨基胍对失血性休克大鼠24h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复制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用NOS检测试剂盒检测失血后各时间段大鼠心、肝、脾、肺和肾脏中iNOS和cNOS的改变。记录下给予氨基胍后各组大鼠的存活率和死亡率。结果 对照组(老龄鼠)在休克时检测出原生型NOS(cNOS),失血休克组0.5h检测cNOS值高于对照组,而诱生型NOS(iNOS)值变化极不明显,失血休克2.5h,脏器cNOS值开始呈下降趋势,测得的iNOS值增加,失血休克5h,脏器中cNOS仍有规律降低,而iNOS增加。与对照组比较,L-氨基胍组24h存活率有明显提高(P〈0.01)。结论 氨基胍可明显提高失血性休克大鼠24h存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西沙利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后胃损害的作用。方法:108例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休克(SS)组、失血性休克复苏(HS)组和失血性休克复苏后西沙必利治疗(HSC)组,同位素标记生物微球法测量胃血流量,同时测定胃粘膜内pH(pHi)、胃排空、胃MDA含量和Na^ -K^ -ATPase活性,以及门静脉血乳酸水平。结果:HSC组与HS相比,大鼠胃内色素相对残留低率显降低,胃血流量显下降,胃pHi有显回升,4h胃粘膜MDA含量降低、Na^ -K^ -ATPase活性增加,门静脉血乳酸水平显下降。结论:失血性休克复苏后西沙必利促胃动力治疗,通过增加胃血流量,有助于改善复苏后持续存在的胃缺血缺氧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