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分析高渗液体复苏方案治疗急腹症合并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21例采用常规治疗联合等渗液体复苏,治疗组21例采用常规治疗辅以高渗液体复苏治疗,比较2组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液体复苏需要的液体量和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5),而患者复苏成功率和治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渗液体复苏抢救急腹症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疗效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失血性休克家兔使用生理盐水、6%羟乙基淀粉液(贺斯)、高渗高胶液复苏的效果。方法将30只家兔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NS组)、6%羟乙基淀粉液组(HAES组)、高渗高胶液组(HHS组),3组均自股动脉匀速放血至平均动脉压40 mmHg,稳定30 min后,分别输注相应的液体。记录休克前及治疗后10,60,120,180 min各时点平均动脉压(MA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内压最大收缩率(+dp/dt max)、血钠及尿量。结果3种液体均能在休克治疗初期达到相似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治疗120 min后,HHS组的MAP、LVEDP、+dp/dtmax比其余2组高(P<0.05)。结论高渗高胶液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时间较长,是治疗失血性休克的理想液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丹参对失血性休克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A组)、失血性休克组(B组)和丹参治疗组(C组)。经全身肝素化(3mg/kg)后,股动脉放血使平均动脉压降至(40±5)mmHg,休克动物模型成立。股动脉放血的同时C组和B组分别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和等量生理盐水至实验结束。休克维持90min后回输全部失血及乳酸林格液进行复苏。复苏后4h测定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丙二醛(MDA)含量,测定肺系数,处死动物后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B组和C组MPO、MDA含量以及肺系数较假手术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丹参治疗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休克组(P<0.05),且肺病理损害丹参治疗组损害也较轻。结论:中药丹参注射液在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时能够抑制肺组织MPO和MDA的产生,降低肺系数,减轻缺血—再灌注后的肺损伤。  相似文献   

4.
庞建仿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5):157-158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010年6月~2013年6月本院急诊科救治的10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方法,限制性液体复苏组(A组)50例,非限制性液体复苏组(B组)50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液体输入量、实验室指标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血乳酸含量,术后2周内死亡率、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结果:手术前A组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含量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A组病例较B组的液体输入量少、凝血酶原时间短、血乳酸含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入院2周内发生MODS及死亡率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在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术前救治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明显降低术后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中西医结合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5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联合缩合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5例1条液路给予参麦注射液20~60mL(1mL/k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另外1条液路给予缩合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mL。对照组53例1条液路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另外1条液路同治疗组。2组2条液路液体滴完后,均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500~1000mL补液。每30min监测1次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和尿量,共记录4次(用药前及用药后30、60、90min)。结果治疗组用药后30、60、90min时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数值均较同时期对照组改善(P0.05,P0.01)。治疗组用药后60、90min时尿量较对照组同时期增加(P0.05,P0.01)。结论参麦注射液联合缩合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早期创伤失血性休克的药物,可以从多方面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尤其适合休克早期延迟复苏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联合甘露醇、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HSH40)对急性颅内高压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脑氧代谢、脑血流动力学、炎性反应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颅内高压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甘露醇+HSH40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参附注射液治疗。记录2组治疗前(t_0)、治疗后30 min(t_1)、治疗后60 min(t_2)、治疗后120 min(t_3)循环系统指标、颅内压(ICP)、脑氧代谢指标、脑血流动力学参数、血清炎症细胞因子的变化,比较2组休克指数(SI)、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的差异。结果 2组t_1~t_3时的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颈静脉球血氧饱和度、大脑中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Vp)和舒张期血流速度(Vd)均较t_0时显著增高(P均0.05),心率(HR)、ICP、脑动静脉血氧含量差、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均较t_0时显著降低(P均0.05),观察组t_1~t_3时上述各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t_1~t_3时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较t_0显著降低(P均0.05),观察组以上指标在t_1~t_3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t_3时间点SI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均随访1个月,观察组随访时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GO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急性颅内高压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实施甘露醇和HSH40液体复苏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可有效促进患者复苏,降低颅内压,改善脑氧代谢和血流灌注,抑制炎症反应,有利于神经功能和预后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瘤夹时间对颅内动脉瘤模型制作期间失血性休克的影响。方法将8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20只,除A组外,B、C、D组采用改良胰弹性蛋白酶诱导动脉瘤方法制作动脉瘤模型,瘤夹时间分别为20,25,30 min,瘤夹松开即刻和术后1 h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及凝血功能,评估失血性休克和动物自身凝血功能变化;颈总动脉多普勒超声观察动脉瘤形态,测定血流速度,评估不同瘤夹时间对动脉瘤模型成瘤的影响。结果 B、C组术中和术后血气分析p H值明显低于A组和D组(P均<0.05),碱剩余和乳酸水平明显高于A组和D组(P均<0.05)。B、C、D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时间均明显短于A组(P均<0.05),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组明显短于B、C组(P均<0.05),各组组内术中和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C、D 4组分别有0,8,6,2只兔发生失血性休克,D组失血性休克发生比例明显低于B、C组(P均<0.05)。3周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B、C、D组颈总动脉瘤夹部位血管内径均明显大于A组(P均<0.05),近心端和远心端局部瘤样扩张血管血流速度均明显高于A组(P均<0.05),且近心端局部瘤样扩张血管血流速度明显高于远心端(P均<0.05);B、C、D组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延长瘤夹时间可有效预防动物动脉瘤模型失血性休克发生,减少死亡,其机制可能与促进血液高凝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藏红花素对失血性休克所致脏器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应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100只实验用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失血性休克组、失血性休克+生理盐水组、失血性休克+藏红花素组,每组25只。失血性休克各组均采用颈动脉放血法制备失血性休克模型,术后各组大鼠均应用6%羟乙基淀粉溶液复苏,失血性休克+生理盐水组、失血性休克+藏红花素组在复苏时分别静脉给予生理盐水和藏红花素(60 mg/kg)。统计各组大鼠术后24 h存活率,记录术前、术后24 h各组大鼠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液pH值、血氧分压[p(O_2)]、血二氧化碳分压[p(CO_2)],检测术后24 h各组大鼠血尿素氮(BUN)、肌酐(Cr)、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水平,计算各组大鼠肺组织湿/干比重(W/D)、肺组织定量评估指数(IQA),检测各组大鼠肝脏、肾脏、肺脏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失血性休克+藏红花素组大鼠存活率显著高于失血性休克组和失血性休克+生理盐水组(P均0.05)。术后24 h,失血性休克组、失血性休克+生理盐水组、失血性休克+藏红花素组大鼠HR、MAP、血液pH值、p(O_2)均明显低于术前(P均0.05),p(CO_2)明显高于术前(P均0.05);术后24 h,失血性休克+藏红花素组大鼠的HR、血液pH值、p(O_2)均明显高于失血性休克组和失血性休克+生理盐水组(P均0.05),p(CO_2)明显低于失血性休克组和失血性休克+生理盐水组(P均0.05)。术后24 h,失血性休克组、失血性休克+生理盐水组、失血性休克+藏红花素组大鼠血清BUN、Cr、ALT、AST、MDA水平和W/D比值、IQA及肺组织、肾组织、肝组织中MPO活性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均0.05),但失血性休克+藏红花素组各指标均明显低于失血性休克组和失血性休克+生理盐水组(P均0.05);失血性休克组、失血性休克+生理盐水组、失血性休克+藏红花素组大鼠血清GSH水平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均0.05),但失血性休克+藏红花素组各指标均明显高于失血性休克组和失血性休克+生理盐水组(P均0.05)。结论藏红花素可显著提高失血性休克大鼠24 h存活率,保护失血性休克所致脏器损伤,可能与抑制失血性休克后复苏期间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有效抢救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云浮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登记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分别予以积极液体复苏治疗、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总输液量、血清乳酸、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红细胞压积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格拉斯哥结局评分(GOS)Ⅳ~Ⅴ级(预后良好)患者百分比为68.00%,明显高于对照组3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抢救过程中,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更有助于优化各项治疗指标,提升预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限制性和充足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67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180例,实行限制性液体复苏;B组187例,实行充足液体复苏。比较2组临床效果及凝血酶原时间(PT)、病死率等。结果 A组液体量(1 250±330)m L,PT(11.2±1.6)s,病死率23.33%,并发症发生率为18.84%;B组液体量(2 890±560)m L,PT(16.1±1.2)s,病死率37.61%,并发症发生率为37.61%。2组输液量、PT时间、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中效果更好,能够降低患者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以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9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观察组45例给予液体复苏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对照组45例仅给予液体复苏治疗。观察2组凝血功能以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相比治疗前延长(P均0.05),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相比治疗前降低(P均0.05);观察组TT与PT相比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缩短(P均0.05),APTT、FIB、INR相比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5),APTT相比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FIB与INR相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5)。2组治疗后IL-6、IL-10、TNF-α均明显增高(P均0.05),但观察组各项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参附注射液能够有效改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治疗后炎症因子的提高程度,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陈佳园 《新中医》2016,48(8):63-64
目的:观察舒肝养胃汤联合西药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本院收治的86例消化性溃疡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在吸氧、抑酸、输血、抗休克等常规处理的基础上给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用药基础上加用舒肝养胃汤治疗。治疗后,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休克改善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2组患者的止血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82.93%,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休克改善率为86.67%,对照组休克改善率为73.1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3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止血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肝养胃汤联合西药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失血性休克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消化性溃疡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休克症状,缩短止血时间和住院时间,且用药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3.
限制性液体复苏和控制性升压治疗失血性休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不同的液体复苏和控制性升压方法对失血性休克早期救治效果的影响。结果在99例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常规液体复苏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维持在60~80 mmHg(1 mmHg=0.133 kPa),病死率40%,存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41%;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患者MAP维持在40~50 mmHg,病死率21%,存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8%。2组MAP、病死率及存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和控制性升压能够降低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和存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限制性及充分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并发症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6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80例。观察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对照组给予充分液体复苏,比较两组复苏前后凝血功能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复苏前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苏后观察组PT、APTT、TT均明显短于对照组,FI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酸中毒、肾功能障碍、MODS、ARDS、DIC、病死率分别为27.50%、5.00%、7.50%、15.00%、6.25%、7.5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失血性休克患者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HSH40)联合甘露醇救治颅内高压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2月至2015年3月60例颅脑外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HSH40联合甘露醇,对照组采用复方乳酸钠联合甘露醇。比较两组患者休克症状、颅内压变化以及血浆浓度。结果:观察组输注30 min后的中心静脉压为(7.65±0.33)cm H2O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57±0.22)cm H2O(P0.05),观察组输注30 min后的颅内压为(18.6±1.45)mm Hg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28±1.61)mm Hg(P0.05)。观察组输注30 min后的血钠、血氯分别为(145.31±4.22)mmol/L、(103.13±2.08)m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0.62±1.04)mmol/L、(99.23±1.07)mmol/L(P0.05)。结论:HSH40联合甘露醇在颅内高压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中效果显著,降低颅内压同时能及时纠正休克症状。  相似文献   

16.
参麦注射液在失血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中的作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在失血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中的救治作用。方法:将失血性休克早期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一般治疗措施相同(均给予常规抗休克治疗,包括吸氧、心电监护、纠酸、多巴胺升压、补充血容量、病因及对症治疗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用参麦注射液20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50ml中,静脉推注,每8h1次,并监测血压、心率、尿量、无创血氧饱和度。结果:观察组的血压从1h后升高值大于对照组(P<0.05),2h后则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心率减慢值0.5h后大于对照组(P<0.05);血氧饱和度值0.5h后大于对照组(P<0.05),2h以后则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尿量增加2h后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3h则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参麦注射液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失血性休克的药物,尤其适合失血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中的救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液体复苏方式对外伤性肝脾破裂所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湛江农垦第二医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44例外伤性肝脾破裂所致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正压液体复苏,观察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结果:观察组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PT)均低于对照组,红细胞比积(HCT)高于对照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综合征(MOD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血乳酸水平相差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外伤性肝脾破裂所致失血性休克患者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产科失血性休克在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时对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产科2017年9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失血性休克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以及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的治疗后的平均动脉压、凝血酶原时间(PT)时间、血气剩余碱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可显著改善各项临床症状,并可使治疗有效率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液体复苏方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救治的影响。方法:将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院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8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分组后给予不同两种复苏方式,观察两组患者复苏后各项指标,并比较两组患者存活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开始时间、输入液体量、失血量、存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治疗期间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有助于抢救成功率的提高,对于患者康复有着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液体复苏联合参附注射液对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凝血因子的影响。方法将60例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方案进行急救,研究组患者采用液体复苏联合参附注射液的方案进行急救。结果复苏后研究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水平均较复苏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比较,研究组IL-6水平高于对照组,但TNF-α、IL-10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研究组患者休克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液体复苏联合参附注射液的急救方案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凝血指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降低患者死亡率,联合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因子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