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评价急性缺血性卒中行机械取栓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13例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例资料,根据临床预后分为良好预后组(n=299)和不良预后组(n=214)。主要评价指标为90 d预后良好率,次要评价指标为血管成功再通率、挽救技术比例、并发症及病死率等。结果 机械取栓术后血管成功再通率(mTICI 2b~3级)为93.8%(481/513),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mRS 0~2分)为58.3%(299/513),颅内出血率为22.0%(113/513),其中症状性颅内出血率为9.6%(49/513),病死率为12.9%(66/513)。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术前NIHSS22分、代偿评分≥2分、血管再通达mTICI 2b~3级及术后无出血,与良好预后密切相关(均P 0.05)。结论 机械取栓能明显改善颅内大血管闭塞和(或)远端血管闭塞的临床预后。低NIHSS评分、良好代偿、血管成功再通及无出血是机械取栓90 d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Solitaire AB可回收支架治疗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31例采用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治疗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TICI)评价血管再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预后,记录围手术期栓塞事件以及术后3个月内颅内出血或死亡。结果 31例患者共使用33枚Solitaire AB支架,其中19例首次机械取栓即实现血管再通;11例进一步行支架植入术,9例实现血管再通,最终总体血管再通率为90.32%(28/31)。术后1周NIHSS评分(8.81±3.40)分,低于术前的(16.06±4.82)分(t=-7.104,P=0.000)。术后3个月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16例(51.61%)。围手术期发生栓塞事件3例,随访期间发生颅内出血4例,共死亡6例。结论 Solitaire AB支架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机械取栓安全、有效,首次机械取栓血管再通失败可以联合支架植入术作为补充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Solitaire支架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致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筛查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共25例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致缺血性卒中患者均采用Solitaire支架血管内机械取栓,记录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血管内机械取栓次数、取栓前是否静脉溶栓、是否行球囊扩张术和(或)支架植入术、取栓后是否动脉溶栓、术后是否应用替罗非班;术后即刻采用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TICI)评价血管再通情况,术后24 h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术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临床预后;记录术后24 h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术后90 d内病死率。结果 25例患者发病至股动脉穿刺中位时间5.00(4.00,6.30)h,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中位时间2.00(2.00,2.50)h,血管内机械取栓次数2(2,2)次,7例(28%)先行静脉溶栓再桥接血管内机械取栓,6例(24%)行单纯球囊扩张术,3例(12%)行单纯支架植入术,4例(16%)行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4例(16%)取栓后行动脉溶栓,11例(44%)术后应用替罗非班;20例(80%)血管再通(TICI分级2b~3级);术后24 h NIHSS评分低于入院时[8(4,12)分对14(11,17)分;Z=-3.532,P=0.000],3例(12%)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术后90 d 15例(60%)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2例(8%)死亡。单因素和多因素前进法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ICI分级2b~3级是血管内机械取栓预后良好的独立因素(OR=0.316,95%CI:0.102~0.982;P=0.046)。结论 Solitair支架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致缺血性卒中安全、有效,且大脑中动脉再通级别越高、预后越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观察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6分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0年1月北京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30例ASPECTS<6分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30例患者的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位数(范围)为17(7~37)分,ASPECTS为(3.8±1.0)分。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显示,大脑中动脉闭塞13例(其中M1段闭塞11例,M2段闭塞2例),颈内动脉闭塞13例,颈内动脉与大脑中动脉串联闭塞病变4例。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对术后即刻血管再通情况进行评估,以mTICI分级2b或3级作为血管成功再通标准。根据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Ⅱ中的标准对出血转化进行分类,观察Ⅱ型脑实质血肿的发生率,用以评价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术后90 d通过门诊或电话进行随访,定义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为神经功能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结果30例患者中,24例(80.0%)血管成功再通,术后2例(6.7%)发生Ⅱ型脑实质血肿。术后90 d行临床随访,33.3%(10/30)的患者获得良好临床预后,其中成功再通组9例(9/24,37.5%),未成功再通组1例(1/6);10例患者(10/30,33.3%)死亡,其中成功再通组7例(7/24,29.2%),未成功再通组3例(3/6)。基线ASPECTS 3~5分的患者中,获得良好神经功能预后者占37.0%(10/27),病死率为25.9%(7/27);基线ASPECTS 0~2分的患者中,获得良好神经功能预后者占比为0/3,病死比例为3/3。结论初步观察发现,对于基线ASPECTS 3~5分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仍可能是安全有效的;但基线ASPECTS 0~2分的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预后仍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和心源性脑梗死(CE)机械取栓治疗的差异和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6月-2018年8月行机械取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 33 例,比较2组患者的危险因素、闭塞的血管、侧支循环、取栓次数、从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的时间、取栓后补救措施和血管再通的程度,并评估NIHSS评分、mRS评分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CE组的冠心病(或风心病)、房颤病史比例高于LAA组(P<0.05); LAA 组侧支循环良好率为43.48%,高于CE组的10%(P=0.045); CE组从动脉穿刺到血管再通的时间、取栓的次数均P<0.05); 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月的NIHSS评分、mRS评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 2组开通后再闭塞、脑出血和病死率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相比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心源性脑梗死患者行取栓治疗需要更短的开通时间、更少的取栓次数、得到更好的血流灌注,但2组最终的预后相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基底动脉近端或中段闭塞行Solitaire~(TM)支架再通后3个月预后与术前侧支循环代偿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天坛医院2014-01—2014-12期间33例因基底动脉近端或中段急性闭塞行SolitaireTM支架机械再通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再通术前脑血管造影(DSA)所示侧支循环代偿情况进行分级(Ⅰ-Ⅳ级),将患者侧支循环代偿程度分级,术前NIHSS评分,闭塞血管再通时间,有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是否合并基础狭窄、合并溶栓、合并支架植入等与SolitaireTM支架机械再通3个月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0~2)和预后差(MRS评分3~6分)两组〕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两组间比较P0.10的因素与3个月预后情况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3个月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结果与SolitaireTM支架机械再通3个月预后差的基底动脉近端或中段急性闭塞患者比较,预后良好的患者侧支循环代偿程度较好(H=13.6,P=0.001)、再通术前NIHSS评分低(t=-3.315,P=0.004);其他相关因素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血管代偿程度分级、术前NIHSS评分和合并高血压病(P=0.066)等三种因素P0.10,对这三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代偿程度分级(OR=7.536,P=0.017)和术前NIHSS评分(OR=1.150,P=0.039)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术前NIHSS评分、血管代偿程度分级是评估近端或中段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3个月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而且术前血管代偿程度分级评价近端或中段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3个月预后的灵敏度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内取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东莞人民医院卒中中心2017-06—2019-12收治的18例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基线资料及临床资料,术后90 d对患者进行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的临床预后,并根据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0~2分)及预后不良组(mRS 3~6分),进行单因素分析影响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取栓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18例患者取得成功再通15例(83.3%),获得良好预后10例(55.5%)。取得良好预后组患者其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更短(t=-2.192,P=0.044),术前NIHSS评分(Z=-2.408,P=0.016)及术后24 h NIHSS评分(Z=-3.560,P=0.000)更低,ASTIN/SIR评分(Z=-2.253,P=0.024)及BATMAN评分(Z=-3.319,P=0.001)更高。结论血管内取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术前NIHSS评分及侧支循环评分(ASTIN/SIR评分及BATMAN评分)与良好功能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伴有心房纤维性颤动(AF)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此研究包含从2011年1月1日至2016年2月29日在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7例计划进行机械取栓术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通过动态心电图监测对患者判定分组。其中20例归为AF组而另外57例为非AF组。机械取栓术前,先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评分。取栓后即刻通过脑血管造影观察血管再通情况和残余狭窄情况,并且分别在术后即刻,24h和72h后对患者使用NIHSS标准评分。手术三个月后使用改良的Rankin评分标准(m RS)对患者进行卒中后残疾评分。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影响结果的因素。结果急性缺血性卒中行机械取栓术治疗的患者,血管再通率AF组为95%和非AF组的98.25%之间没有明显差别(P=0.455),而闭塞血管的残余狭窄率AF组为0%明显低于非AF组的50%(P=0.001),取栓后进一步行二线血栓切除术(包括:动脉溶栓术、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术等)治疗后,闭塞血管的残余狭窄率AF组为0%仍明显低于非AF组的5%(P=0.015)。NIHSS评分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m RS评分显示相似比例的预后良好(P>0.05)。回归分析表明,在对年龄、性别、体质量、血压和潜在的疾病调整后,AF组取栓后有较低的残余狭窄率(P=0.004,OR=1.293[1.086,1.540])。结论尽管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无论是否具有AF都受益于机械取栓术,AF可以提示术后闭塞血管的残余狭窄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急性缺血性卒中不同病因分型患者血栓标本胆固醇结晶比例的差异,并探讨含胆固醇结晶的血栓对血管再通的影响。方法共92例颅内大血管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均行血管内治疗(包括导管抽吸、机械取栓、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并对取出的血栓标本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92例患者中81例(88.04%)实现血管再通[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TICI)≥2b级];66例(71.74%)取出血栓;63例(68.48%)行血栓标本病理学检查,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AT型)26例(41.27%)、心源性栓塞型24例(38.10%)、其他明确病因型2例(3.17%)以及不明病因型11例(17.46%)。26例AT型患者中单纯血管内治疗18例(69.23%),血管内桥接治疗8例(30.77%);导管抽吸1例(3.85%),机械取栓25例(96.15%),其中单纯机械取栓9例(34.62%)、机械取栓联合球囊扩张术3例(11.54%)、机械取栓联合支架植入术3例(11.54%)、机械取栓联合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10例(38.46%);其中4例(15.38%)血栓标本含胆固醇结晶,含胆固醇结晶与不含胆固醇结晶患者机械取栓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0(2.00,3.00)次对2(2,2)次;Z=-1.155,P=0.248]。AT型与非AT型患者血栓标本胆固醇结晶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38%(4/26)对0/37,Fisher确切概率法:P=0.025],而术后实现血管再通与未实现血管再通患者血栓标本胆固醇结晶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7%(2/53)对2/10,Fisher确切概率法:P=0.115]。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栓标本含胆固醇结晶的比例较低,但其对AT型的诊断具有特异性,而对术后血管再通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筛查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机械取栓术后预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共117例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术(包括支架取栓术、抽吸取栓术、支架取栓术联合抽吸取栓术),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术后预后不良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062,95%CI:1.013~1.113;P=0.012)、既往糖尿病(OR=3.074,95%CI:1.023~9.240;P=0.045)、入院时高NIHSS评分(OR=1.143,95%CI:1.043~1.252;P=0.004)、责任血管为椎-基底动脉(OR=11.151,95%CI:2.877~43.079;P=0.000)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机械取栓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高龄,既往糖尿病、入院时高NIHSS评分、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机械取栓术后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MCAS)对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病人机械取栓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8例血管内取栓治疗的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病例资料,根据术前CT结果分为HMCAS组(n=77)和无HMCAS组(n=121),比较两组在术后成功再通率、90 d良好预后率与病死率。结果 HMCAS组和无HMCAS组术后成功再通率分别为88.3%和86.8%(P=0.751),良好预后率(m RS≤2分)分别为53.2%和57.0%(P=0.602),术后90 d病死率分别为14.3%和9.1%(P=0.257),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分别为13.0%和6.6%(P=0.128)。结论 HMCAS对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病人血管内取栓治疗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TREVO支架取栓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自2016年1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72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取栓患者纳入研究并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35例)采用TREVO支架取栓术治疗,治疗组(37例)采用TREVO支架取栓术联合动脉内替罗非班治疗。比较2组患者血管再通成功率、具体取栓情况、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凝血功能、90 d预后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患者术后血管再通成功率分别为91.89%(34/37)、88.57%(31/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取栓时间、取栓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治疗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患者90 d预后良好率分别为86.49%(32/37)、60.0%(2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11%(3/37)、14.29%(5/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REVO支架取栓术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后脑水肿严重程度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行机械取栓术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3例。通过脑水肿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通过90 d改良Rankin评分量表,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使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对脑水肿严重程度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有高血压病史、基线NHISS评分 15分与脑水肿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血管M2段及远端闭塞、成功血管再通为脑水肿严重程度呈负相关;重度脑水肿及基线NHISS评分 15分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机械取栓3个月良好预后负相关,良好侧支循环及成功血管再通与良好预后的正相关。结论基线NIHSS评分 15分、高血压病史、血管是否再通、脑血管闭塞部位为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机械取栓后急性期脑水肿严重程度主要危险因素。脑水肿严重程度、基线NIHSS评分、是否血管再通及侧支循环状态为90 d后神经功能恢复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后行血管内机械取栓的优化治疗方式及疗效。方法以行血管内机械取栓的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责任病灶特点、血管内治疗方式、血管开通状况及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状况。结果连续纳入2014年1月-2016年8月期间于中山市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科行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机械取栓的患者77例,其中M1段闭塞52例(右侧27例,左侧25例),上干闭塞15例,下干闭塞10例。取栓后Solitaire支架释放在狭窄部位17例,合并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应用Gateway球囊扩张6例,局部动脉给予溶栓药物3例。经血管内治疗后,77例大脑中动脉闭塞全部成功开通。术后再灌注出血6例(7.79%),取栓术后因急性脑肿胀行去骨瓣减压术5例(6.49%),术后90 d患者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2分]48例(62.34%)。结论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行Solitaire支架急诊取栓可获得满意的再通率及3个月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行支架机械取栓治疗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9月至2016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0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的患者。其中采用Solumbra技术取栓17例,采用单纯支架取栓13例。评价基底动脉闭塞行支架机械取栓治疗的技术可行性、血管再通率、90 d时的预后良好率及手术并发症等。分析术后24 h的神经功能变化、不同技术手段对血管再通率的影响及卒中分型与预后的关系。结果30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中,50%(15例)的患者为心源性栓塞型。支架机械取栓术后有87%(26/30)的闭塞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为2b/3级];术后90 d的预后良好率[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3分]为67%(20/30)。支架取栓术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中位数较术前明显降低(分别为3分、25分,P=0.003)。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Solumbra技术组一次取栓血管再通达到mTICI 2b/3级的比率明显高于单纯支架取栓组(分别为69%、30%,P=0.033);心源性栓塞型患者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分别为87%、45%,P=0.038)。常见的手术并发症或不良事件包括异位栓塞、出血转化、无效再灌注、再闭塞等。术后90 d随访的病死率为10%(3/30)。结论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行支架机械取栓治疗安全可行;选择适宜的支架取拴技术有利于提高血管再通率。心源性栓塞型可能是预测基底动脉闭塞机械取栓术后预后良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脑侧支循环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区存活时间至关重要,侧支循环状态与病情进展、血管内治疗后血管再通率、临床预后均密切相关,有必要了解脑侧支循环类型、特点、影像学评价方法及其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7.
杨海华  缪中荣 《中国卒中杂志》2018,13(12):1272-1276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是卒中患者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新一代血管内机械取栓装置能降 低死亡率及改善临床预后。然而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经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患者临床结局受到多种因 素的影响,包括患者年龄、治疗前卒中的严重程度、发病至血管开通治疗的时间、治疗前梗死体积的 大小、血栓负荷及侧支循环状态等。本文就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进展及临床预后的影 响因素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选择动脉溶栓联合支架取栓(联合组)与支架取栓(支架组)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及适用性。方法收集2016-01—2017-03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AIS患者,联合组25例,支架组15例,观察2组NIHSS评分、GCS评分变化情况,脑血管再通情况、并发症情况、90d内病死率、90d后改良mRs评分。结果AIS患者行支架取栓治疗再通率达100%,行穿刺到血管再通时间联合组明显长于支架组(Z=-3.670,P=0.000),支架组术后第1天病情好转情况,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49,P=0.080),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16,P=0.129),联合组术后病情好转情况,GC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49,P=0.005),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63,P=0.004)。2组术后7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92),90d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93),90d预后良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1.00)。结论超选择动脉溶栓联合支架取栓与支架取栓均可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支架取栓对于治疗大动脉血管闭塞再通率高;短期内联合治疗相比支架取栓能够更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病情,但2组治疗方案长期预后情况无差异。  相似文献   

19.
研究背景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机械取栓前是否进行rt-PA静脉溶栓,其所获得的风险和收益目前尚未知。本研究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是直接血管内机械取栓还是rt-PA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机械取栓。方法纳入中国41所脑卒中中心发病4.5小时内的适宜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直接机械取栓组(直接取栓组)和rt-PA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组(桥接取栓组),后者rt-PA剂量0.9 mg/kg。主要研究终点是术后90天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整体分布情况,采用非劣效性检验(95%CI下限是否≥0.8);次要结局包括梗死区域再灌注和术后90天病死率等。结果共筛选158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656例患者符合入组标准(直接取栓组327例,桥接取栓组329例)。结果显示:直接取栓组术后90天临床预后(m RS评分)并不劣于桥接取栓组(校正后OR=1.07,95%CI:0.81~1.40;非劣效性P=0.040),但直接取栓组术前成功再灌注比例[2.45%(8/326)对7.01%(23/328);校正后OR=0.33,95%CI:0.14~0.74]和总体成功再灌注比例[79.41%(243/306)对84.49%(267/316);校正后OR=0.70,95%CI:0.47~1.06]低于桥接取栓组,而直接取栓组与桥接取栓组术后90天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79%(58/326)对18.90%(62/328),P=0.710]。结论对于发病4.5小时内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基于20%可信界值,直接血管内机械取栓的功能结局并不劣于rt-PA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机械取栓。(该项研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和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资助;DIRECT-MT试验在Clinical Trials.gov注册号为NCT03469206。)。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机械取栓和支架植入两种血管内治疗方式对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急性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可回收支架组使用可回收支架取栓治疗作为第一治疗措施合并或不合并其他补救措施,支架植入组采取支架植入作为血管再通方式,比较两组患者再通率、临床预后及并发症情况等。结果共计6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可回收支架组48例,支架植入组16例。可回收支架组初次使用可回收支架取栓后再通率仅仅为18.75%,37例接受了补救性治疗措施,两组最终再通率未见明显差异(P=0.566)。与可回收支架组相比,支架植入组术中操作时间明显较短(P0.01),两组患者术后48 h神经功能改善情况(P=0.885)、围手术期出血并发症(P=0.817)未见差异,术后3个月良好预后(P=0.884)以及死亡率(P=0.874)情况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单独使用可回收支架取栓效果欠佳,往往需要其他补救性治疗措施,直接支架植入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