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针不同穴位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的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受的影响,验证电针的降糖作用。方法:以100只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13只为空白组,其余以高糖高脂饲料喂养结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腹腔注射制备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成模大鼠6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胃脘下俞组、心俞组、肾俞组、后三里组,每组12只。胃脘下俞组、心俞组、肾俞组、后三里组均以改善饮食习性结合频率2 Hz、强度2mA的电针干预,分别刺激"胃脘下俞""心俞""肾俞""后三里",6次/周,共干预4周。空白组和模型组不予干预。以干预第7、14、21、28d空腹血糖,干预第21d电针即刻降糖效应、干预结束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曲线下面积为指标,观察各组血糖调控情况。结果:以高糖高脂饮食结合小剂量STZ腹腔注射的造模方法能很好地模拟2型糖尿病高血糖状况。与干预前相比,胃脘下俞组、心俞组、肾俞组血糖在第1周或第2周末显著降低(P0.05,P0.01);第3周末电针干预后,胃脘下俞组及心俞组即刻空腹血糖显著低于模型组(均P0.01)及后三里组(均P0.01);胃脘下俞组OGTT曲线下面积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其余各干预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以低频电针刺激"胃脘下俞""心俞""肾俞"均具有降糖作用,其起效时间、效果强度、效果持续时间有所不同,以"胃脘下俞"的降血糖作用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低频电针"胃脘下俞"穴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腺形态和分泌功能的调控作用,从保护胰岛B细胞、维持胰腺分泌功能的角度探讨电针干预2型糖尿病高血糖的机制。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以高脂饲料喂养结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备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成模动物根据空腹血糖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并与空白组进行对照。电针组以强度2 mA、频率2 Hz的低频电针"胃脘下俞"穴,6次/周,4周进行干预。空白组和模型组不干预。于全部干预结束后检测大鼠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含量,计算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B),判断电针对胰腺分泌功能的调控作用;取大鼠胰腺组织进行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电针对胰腺形态学的调控作用;取大鼠胰腺组织以Western blot法检测GLP-1受体含量,探讨电针干预效果的机理。结果:低频电针"胃脘下俞"可显著提高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显著降低的胰岛素分泌指数(P0.05),且能改善胰岛形态,上调模型大鼠显著下降的胰腺GLP-1受体表达。结论:低频电针"胃脘下俞"穴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腺形态、功能具有正向调控作用,上述作用可能与电针对胰腺GLP-1受体的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胃脘下俞与后三里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糖代谢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探讨电针改善T2DM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胃脘下俞组、后三里组和格列美脲组,每组8只。造模方法为高糖高脂饲料饲养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35 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电针(2 Hz、2 mA)干预,每次留针20 min,6次/周,共4周。测量大鼠体质量及空腹血糖;采用放射性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清中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并于干预前后进行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胰岛B细胞功能指数(HOMA-B)。结果:电针"胃脘下俞"及"后三里"能在1~2周左右显著降低模型动物血糖。通过电针干预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T2DM大鼠的空腹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且胃脘下俞组最优(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空腹血糖和血清MDA含量均升高,SOD含量均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胃脘下俞组、后三里组SOD含量均升高(P0.05),MDA含量均降低(P0.05),而格列美脲组SOD、MDA含量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胃脘下俞穴和后三里对T2DM大鼠均具有一定的降糖作用,并可能通过整体上改善其氧化应激状态来改善胰岛素抵抗,进而达到干预T2DM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肾俞""太溪"穴对高尿酸血症大鼠尿酸和肾脏相关尿酸转运蛋白的调控作用,探讨其降尿酸机制。方法:3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剔除死亡大鼠后,最终纳入统计的大鼠为空白组、肝俞组和肾俞组各6只,模型组7只。采用氧嗪酸钾灌胃制备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肝俞组和肾俞组分别给予针刺"肝俞""太冲"穴和"肾俞""太溪"穴,每日1次,20min/次,连续针刺6次后休息1d,持续3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清尿酸(SUA)、肌酐(SCr)含量,HE染色观察大鼠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大鼠肾脏尿酸盐阴离子转运体1(URAT1)和有机阴离子转运体1(OAT1)的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SUA含量显著升高(P<0.01),肾脏URAT1表达显著升高(P<0.01),OAT1表达显著下降(P<0.01);镜下观察肾脏切片显示,肾小管扩张,炎性细胞浸润,细胞空化严重。与模型组比较,肝俞组和肾俞组SUA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P<0.01),URAT1表达下降(P<0.05,P<0.01),肾俞组OAT1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肝俞组比较,肾俞组URAT1表达显著下降(P<0.01),OAT1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肝俞组和肾俞组肾小管扩张程度减轻,细胞空化现象减少,而肾俞组较肝俞组肾脏损伤程度更轻。结论:针刺"肾俞""太溪"穴可显著降低大鼠SUA含量,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大鼠肾脏URAT1表达而减少了尿酸重吸收,增加了肾脏OAT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电针胃俞募穴调节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模型大鼠胃运动的中枢分子机制。方法:选用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脘+胃俞组、胃俞组和中脘组5组,每组6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大鼠均采用适度夹尾激怒法与不规则喂养法两种经典方法联合应用建立FD大鼠模型。中脘+胃俞组、胃俞组、中脘组相应选取"中脘"+"胃俞""胃俞""中脘"穴进行电刺激,每次20 min,每日1次,连续干预7 d。空白组与模型组不施加干预措施,模型组抓取固定。采用胃肠压力换能器记录大鼠胃窦部胃运动幅度及频率,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大鼠迷走神经背核(dorsal motor nucleus of the vagus,DMV)区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er,NMDAR)亚基NR1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窦运动幅度降低,DMV区NR1表达降低,血清NO含量增高(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各组胃窦运动幅度增高,DMV区NR1表达增高,血清NO含量降低(均P0.05);与中脘组、胃俞组比较,中脘+胃俞组胃窦运动幅度、DMV区NR1表达均增高(均P0.05);与中脘+胃俞组、中脘组比较,胃俞组NO含量降低(均P0.05)。模型组和空白组、电针各组胃窦运动频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电针胃俞募穴能够调节FD模型大鼠胃运动,可能是通过改变中枢DMV区NMDAR活性从而调节血清NO含量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电针不同穴位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疗效差异及其机制。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选取8只作为空白组,其余大鼠予高糖高脂饲料喂养50 d后,按35 mg/kg质量比腹腔注射2%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溶液进行T2DM造模,并将造模成功的32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足三里组、电针肾俞组、格列美脲灌胃组,每组8只。各电针组分别取双侧"足三里""肾俞"穴进行电针治疗,电针参数为2 Hz,2 m A连续波20 min/次,1次/d,6 d/周,连续4周。于干预前及干预后,检测各组大鼠灌胃前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体质量及OGTT实验。末次干预结束,处死大鼠取血,取胰腺组织,采用放免法测血清胰岛素(FINS),计算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B),Real-time PCR检测胰腺中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cose Transporter-2,GLUT2)、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GCK)的mRNA表达水平,HE染色观察胰腺的形态变化。结果:干预4周后,除空白组体质量显著增加(P0.01),其余各组体质量均显著减轻(P0.01);模型组FBG显著高于干预前、空白组(P0.01),格列美脲灌胃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两电针组比较模型组均有下降趋势(P0.05);葡萄糖耐量实验(Oralglucose Tolerance,OGTT)实验结果与FBG同步;电针足三里组、格列美脲灌胃组FINS显著低于空白组、模型组及电针肾俞组(P0.01);模型组HOMA-B显著低于空白组(P0.01),各干预组比较模型组均有上升趋势(P0.05);模型组GLUT2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空白组(P0.01),电针足三里组、电针肾俞组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P0.01);模型组GCK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空白组(P0.01),各干预组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P0.05),且电针足三里组显著高于格列美脲灌胃组(P0.01)。HE染色:模型组胰岛边界不清,体积明显变小,胰岛细胞数量减少且排列杂乱,细胞肿胀、坏死,可见细胞空泡变性。3个干预组与模型组比较,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胰岛边界较模型组清晰,体积增大,胰岛内细胞数量增加,排列也较均匀,细胞空泡变性减少。结论:电针足三里、肾俞穴可能是通过上调GLUT2、GCK mRNA的表达水平而改善T2DM大鼠的胰岛B细胞的分泌功能、保护胰岛B细胞的形态、降低FINS水平,其中足三里穴的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7.
丹酚酸B对糖尿病血糖波动模型大鼠胰岛细胞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丹酚酸B对糖尿病血糖波动模型大鼠胰岛细胞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糖高脂饮食合并ip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错时给予胰岛素或葡萄糖建立糖尿病血糖波动模型,丹酚酸B各组分别给予丹酚B 160、80 mg/kg。血糖波动6周后,检测大鼠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和糖化血红蛋白(GHb)水平,并检测大鼠血清和胰腺组织总抗氧化能力(TA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水平,HE染色法观察大鼠胰岛组织病理学改变,TUNEL染色法检测大鼠胰岛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胰腺组织胰十二指肠同源盒-1(PDX-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糖尿病大鼠FBG、GHb及血清和胰腺组织MD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而FINS水平及血清和胰腺组织TAC、SOD活性显著下降(P0.01)。同时,糖尿病大鼠胰岛数量减少,胰岛体积缩小,胰岛细胞凋亡明显增多(P0.01),胰腺组织PDX-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给予丹酚酸B 6周后,大鼠FINS水平,血清及胰腺组织中TAC、SOD活性均明显升高,而FBG、GHb、血清及胰腺组织中MDA水平明显下降(P0.05、0.01)。丹酚酸B明显改善大鼠胰岛病理学改变,减少胰岛细胞凋亡,增加PDX-1蛋白表达水平(P0.05、0.01)。结论丹酚酸B可明显减轻糖尿病血糖波动模型大鼠胰岛病变,改善胰岛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氧化应激、上调PDX-1蛋白表达水平,进而抑制胰岛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左归丸母代干预对妊娠糖尿病(GDM)模型大鼠血清及以胰腺指标改善作用的影响。方法:通过雌雄同笼及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复制GDM孕鼠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孕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门冬胰岛素组(20 U·kg-1),左归丸低、中、高剂量组(2.5,5.0,10.0 g·kg-1)。各组分别灌服相应药物2周,正常组和模型组予以等体积生理盐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大鼠血清胰岛素,空腹血糖(FBG),及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的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大鼠胰腺十二指肠同源盒因子-1(PDX-1)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空腹血糖及炎性因子TNF-α,IL-6均显著升高(P0.01),IL-8水平明显升高(P0.05),大鼠血清胰岛素水平、胰腺PDX-1蛋白及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门冬胰岛素组血糖及血清炎性因子IL-8水平显著降低(P0.01),血清胰岛素水平、胰腺PDX-1蛋白及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左归丸中剂量组血糖及炎性因子TNF-α,IL-6,IL-8显著降低(P0.01),血清胰岛素水平、胰腺PDX-1蛋白及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左归丸可能通过降低GDM大鼠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减少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发生,以提升胰岛素的分泌,同时上调PDX-1蛋白和mRNA的表达,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少胰岛β细胞的损伤,降低大鼠血糖。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针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6、IL-1β、空腹血糖(FBG)、胰岛素抵抗水平及骨骼肌IRS-1 Ser~(307)、GLUT4蛋白表达的影响,从而探讨电针足三里、三阴交、脾俞及胃脘下俞穴治疗2型糖尿病的可能机制。方法:以7只雄性ZL大鼠作为空白组,14只雄性ZDF大鼠随机分为2型糖尿病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各7只)。干预4周,每周末检测空腹血糖,4周后取血清,放免法检测TNF-α、IL-6、IL-1β及胰岛素,取骨骼肌进行Western Blot检测IRS-1 Ser~(307)、GLUT4蛋白表达,并计算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结果:电针组、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TNF-α、IL-6、IL-1β水平均显著升高(P 0.05);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TNF-α、IL-6、IL-1β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电针组、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空腹血糖均显著升高(P 0.05);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空腹血糖水平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电针组与空白组比较,骨骼肌IRS-1 Ser~(307)、GLUT4蛋白表达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骨骼肌IRS-1Ser~(307)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 0.05),而GLUT4蛋白表达明显提高(P 0.05);电针组、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大鼠胰岛素抵抗指数水平明显提高(P 0.05);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清胰岛素抵抗指数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电针可调节2型糖尿病大鼠血清炎性因子、IRS-1 Ser~(307)、GLUT4蛋白表达,其可部分解释电针对IR以及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及作用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三阴交对糖尿病(DM)大鼠海马区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影响,探讨电针改善外周糖代谢、调控胰岛素的可能机制。方法: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电针组,每组10只。采用高脂饲料联合腹腔注射1%的STZ溶液按35 mg/kg进行造模。电针组对大鼠双侧足三里、三阴交电针,1次/d, 20 min/次,连续干预21 d。对照组大鼠取胁下髂嵴上10 mm、后正中线旁开20 mm的固定对照点作为针刺部位,干预方法同电针组。定期测定大鼠空腹血糖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胰岛素,Real-Time PCR法检测海马区GLP-1基因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海马区GLP-1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和对照组大鼠空腹血糖上升,血清胰岛素水平、海马区GLP-1基因和蛋白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空腹血糖下降,血清胰岛素水平、海马区GLP-1基因和蛋白表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三阴交可以改善DM大鼠胰岛素分泌、降低外周血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御唐丸对糖尿病大鼠胰岛β细胞中PDX-1m 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造模的100只2型糖尿病S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糖尿乐组、格华止组、御唐丸低剂量组、御唐丸高剂量组,每组20只,未经造模处理的20只大鼠作为空白组。饲养8周后处死取样,取定量血清测游离脂肪酸含量,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RT-PCR检测β细胞内PDX-1m 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DX-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血糖、NEFA水平明显上升(P 0.01或P 0.05),胰岛细胞破坏严重,PDX-1m RNA及蛋白表达数量相对减少(P 0.01或P 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血糖、NEFA水平及胰岛细胞破坏程度均明显下降,中高组、中低组效果好于中对组(P 0.01或P 0.05);PDX-1m RNA的表达数量有所增加,西对组、中高组效果最为显著(P 0.01或P 0.05);PDX-1蛋白表达水平有所升高,西对组、中高组、中低组效果显著(P 0.01或P 0.05)。结论御唐丸能够有效改善T2DM大鼠糖脂代谢,通过上调PDX-1m RNA的表达和促进PDX-1蛋白表达来降低胰岛β细胞的损伤程度,达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电针"肝俞"穴对抑郁型胃溃疡的治疗机制。方法:旷场试验后选择合格大鼠6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肝俞组、非经非穴组。建立慢性不可预见性刺激抑郁症合并醋酸烧灼胃溃疡大鼠模型。肝俞组采用电针"肝俞"穴,非经非穴组采用电针脐旁开2.5cm非经穴点,直刺6mm,留针20min,每日1次,连续6d,中间休息1d,共治疗13d。旷场试验检测大鼠活动状况,Guth法计算各组大鼠胃溃疡指数,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下丘脑、胃窦黏膜组织中P物质(SP)的表达,酶联免疫法检测海马组织中5-羟色胺(5-HT)的表达。结果:造模后和实验结束时模型组水平和垂直运动均较空白组明显减少,而治疗后肝俞组水平和垂直运动均较模型组显著增加(P0.01)。模型组胃溃疡指数、胃黏膜和下丘脑中SP表达水平均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1),肝俞组上述指标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模型组海马5-HT含量较空白组显著降低,肝俞组海马5-HT含量比模型组明显增加(均P0.01)。以上各指标,非经非穴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俞组与非经非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肝俞"穴可以同时缓解抑郁状态和胃溃疡损伤程度。这可能是电针对脑肠肽表达影响的结果;电针"肝俞"穴通过对中枢内SP、5-HT表达量的影响而改善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不同组穴对功能性腹泻(FD)大鼠下丘脑及结肠组织5-羟色胺1A受体(5-HT_(1A)R)、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电针对FD大鼠脑-肠关系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Ⅰ组、电针Ⅱ组,每组10只。采用番泻叶加束缚制动的方法建立FD大鼠模型。电针Ⅰ组电针大鼠双侧"天枢""大肠俞",电针Ⅱ组电针大鼠双侧"曲池""上巨虚",均留针20min,每日1次,连续10d。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治疗前后稀便率及腹泻指数。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及结肠组织5-HT_(1A)R、c-fos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治疗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电针Ⅰ组、电针Ⅱ组稀便率及腹泻指数均升高(P<0.01)。治疗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稀便率及腹泻指数均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Ⅰ组稀便率及腹泻指数均降低(P<0.01);与电针Ⅰ组比较,电针Ⅱ组稀便率及腹泻指数显著升高(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下丘脑及结肠组织中5-HT_(1A)R和c-fos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Ⅰ组下丘脑及结肠组织中5-HT_(1A)R及c-fos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电针Ⅱ组结肠组织中5-HT_(1A)R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电针Ⅰ组比较,电针Ⅱ组大鼠下丘脑中5-HT_(1A)R、下丘脑及结肠组织中c-fos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结论:电针"天枢""大肠俞"可减轻番泻叶诱导的FD大鼠的腹泻症状,降低下丘脑及结肠组织5-HT_(1A)R和c-fos的表达,其机制可能与脑-肠轴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电针心经原穴"神门"、小肠经络穴"支正"和背俞穴"心俞"对心肌缺血大鼠大脑皮质内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受体酪氨酸激酶A(TrkA)表达的影响,比较针刺不同经穴抗心肌缺血效应的差异,探讨针刺经穴效应的相对特异性。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选取10只为假手术对照组,其余70只采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法复制急性心肌缺血模型,模型复制成功的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模型组、神门组、支正组和心俞组,每组15只。各电针组电针相应穴位,每天治疗1次,每次15min,共治疗7d。采用免疫组化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大脑皮质中NGF及其受体TrkA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大脑皮质NGF及其受体TrkA阳性细胞数以及NGF、TrkA mRN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针刺治疗组的大脑皮质NGF及其受体TrkA阳性表达细胞数目和NGF、TrkA mRNA表达均有显著增加(P0.01,P0.05)。与支正组及神门组比较,心俞组大脑皮质NGF、TrkA阳性细胞数和NGF、TrkA mRNA表达增多(P0.01,P0.05)。结论:电针"神门""支正""心俞"均能够提高心肌缺血大鼠大脑皮质中NGF及其受体TrkA的表达水平,且"心俞"穴效应最佳,具有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针刺肝俞、太冲穴对高尿酸血症(HUA)大鼠模型尿酸生成相关代谢酶活性的影响,阐释针刺肝俞、太冲穴防治HUA的可能机制。方法:将32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成4组,空白组、模型组、肾俞组、肝俞组,每组8只。用氧嗪酸钾灌胃构建HUA大鼠模型。肾俞组和肝俞组分别给予肾俞、太溪穴和肝俞、太冲穴针刺干预。采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SUA的含量,比色法观察大鼠肝匀浆中XOD、ADA的活性,IHC检测XOD阳性相对表达情况,ELISA检测GD的浓度。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肾俞组和肝俞组XOD、ADA的活性降低(P 0. 01)及XOD阳性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 0. 01),肝俞组GD的浓度降低(P 0. 01)。与肾俞组比较,肝俞组XOD阳性相对表达水平降低(P 0. 05)。结论:针刺肾俞、太溪穴和肝俞、太冲穴都能降低HUA大鼠XOD、ADA的活性,且针刺肝俞、太冲穴抑制HUA大鼠XOD的效果更明显,还能降低GD的活性,这可能与抑制了嘌呤分解代谢途径,从而减少了尿酸的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中成药》2019,(7)
目的研究鸡矢藤提取物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腺β细胞内质网应激的影响。方法 SD大鼠尾静脉注射60 mg/kg链脲佐菌素后以高脂饲料喂养30 d,第31天检测大鼠空腹血糖,将血糖≥11.1 mmol/L者作为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二甲双胍组(320 mg/kg)、鸡矢藤提取物组(1.25、2.5、5.0 g/kg),每组10只,连续灌胃给药4周。检测大鼠末次给药后空腹血糖,HE染色观察大鼠胰腺组织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大鼠胰岛素分泌水平及胰腺组织NO、ROS、NF-κB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胰腺组织TRIB3、CHOP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鸡矢藤提取物组大鼠空腹血糖,NO、ROS、NF-κB水平,TRIB3、CHOP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胰岛素分泌水平显著升高(P0.05),改善了受损胰腺中胰岛结构及形态。结论鸡矢藤提取物可能通过调节胰腺组织NO、ROS、NF-κB水平及TRIB3、CHOP蛋白表达,减少内质网应激对胰腺的损伤,从而达到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腺的保护作用,并使其血糖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电针"大肠俞"和"天枢"穴对肠易激综合征(IBS)模型大鼠内脏敏感性、结肠Cajal间质细胞(ICC)基因表达产物c-kit和辣椒素受体1(TRPV1)的影响,探讨电针大肠俞募穴对肠易激综合征疗效和相关作用机制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将42只Wistar新生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9只)、造模组(33只),采用母子分离、幼鼠醋酸灌肠和直结肠扩张法制备IBS大鼠模型,将造模组存活的27只幼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大肠俞组、天枢组,每组9只。大肠俞组和天枢组分别取"大肠俞""天枢"穴电针干预20min,疏密波,频率2Hz/100Hz,强度0.1~0.3mA,隔日1次,共治疗5次。模型组用软布套固定20min,不针刺。空白组不予以任何操作。观察干预后各组大鼠大便性状Bristol分级评分;采用腹部回撤反射对大鼠进行内脏敏感性评估,观察出现第1次收缩波的潜伏期和90s内收缩波个数;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ICC特异性标志物c-kit和TRPV1的阳性表达。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Bristol评分升高,潜伏期缩短,收缩波个数增多,c-kit和TRPV1阳性表达水平增强(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大肠俞组和天枢组大鼠干预后大便Bristol评分下降,潜伏期延长,收缩波个数减少,c-kit和TRPV1阳性表达水平均明显减弱(P0.05,P0.01);与大肠俞组比较,天枢组TRPV1阳性表达水平减弱(P0.05)。结论:电针"大肠俞"和"天枢"穴均可改善IBS模型大鼠的腹泻情况,降低大鼠的内脏敏感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节结肠c-kit和TRPV1表达有关,电针"天枢"穴对结肠TRPV1表达的调节作用较"大肠俞"穴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石榴鞣花多酚对糖尿病小鼠胰岛功能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备糖尿病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小鼠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组,石榴鞣花多酚低、高剂量组,格列本脲组;另取正常小鼠做空白对照。灌胃给药30 d,测量体重和空腹血糖,进行糖耐量实验,取胰脏制备HE和免疫组化切片,观察胰脏病理组织学变化及胰岛素转录因子胰腺十二指肠同源盒-1(PDX-1)的表达。结果:与糖尿病模型组比较,石榴鞣花多酚组小鼠体重增加,糖耐量改善,空腹血糖降低明显,胰岛面积增加,PDX-1蛋白表达增加(P<0.05)。结论:石榴鞣花多酚具有一定改善糖尿病小鼠胰岛功能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胰脏PDX-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乌梅丸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血糖及其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选取10只为正常组,余50只以高糖高脂乳剂灌胃8周后联合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诱导2型糖尿病模型,剔除造模未成功大鼠,纳入30只糖尿病模型大鼠,随机平均分成模型组、二甲双胍组、乌梅丸组。正常组和模型组分别灌胃(ig)生理盐水20 m L·kg~(-1)·d~(-1),二甲双胍组ig二甲双胍200 mg·kg~(-1)·d~(-1),乌梅丸组ig乌梅丸生药20 g·kg~(-1)·d~(-1),28 d后监测大鼠血糖,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NF-κB p65,GLP-1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胰腺组织NF-κB p65,GLP-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空腹血糖明显升高,结肠和胰腺组织NF-κB p65蛋白表达量明显上升(P0.01),GLP-1蛋白表达量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乌梅丸组空腹血糖均明显降低(P0.01),结肠和胰腺组织NF-κB p65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GLP-1蛋白表达量明显上升(P0.01)。结论:乌梅丸可以通过调节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空腹血糖,降低NF-κB的表达,上调GLP-1的表达,从而达到防治2型糖尿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脏的影响,从蛋白尿、肾功能的改变探讨针刺的疗效及其扶正活血的作用。方法以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模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模型组、氯沙坦组、肾俞组、膈俞组、肾俞+膈俞组,每组7只,另取WKY大鼠7只作为正常组。氯沙坦组给予氯沙坦(30mg/kg)灌胃,每日一次,针刺各组分别电针刺激大鼠肾俞穴(双)、膈俞穴(双)、肾俞+膈俞穴(双)15min,隔日一次。干预12周后,观察各组大鼠尿系列微量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IgG、尿转铁蛋白、尿ɑ1微球蛋白)、24h尿蛋白定量、肾功能(血清肌酐、尿素氮、血尿酸)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尿系列微量蛋白、24h尿蛋白定量、肾功能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氯沙坦组及针刺各组的尿系列微量蛋白值明显降低(P0.01),针刺各组的24h尿蛋白定量均有降低(P0.05,P0.01),氯沙坦组、肾俞组及膈俞组的血清肌酐、尿素氮、血尿酸以及肾俞+膈俞组的尿素氮、血肌酐显著下降(P0.05,P0.01)。结论针刺肾俞穴、膈俞穴可以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尿系列微量蛋白、24h尿蛋白定量及肾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大鼠肾损害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