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高乌甲素复合布比卡因持续硬膜外腔注射用于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下肢择期手术120例患者随机分为高乌甲素(G)组、布比卡因(B)组、吗啡(M)组及高乌甲素复合布比卡因(GB)组4组,比较各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各时点心率及不良反应。结果GB组疼痛VAS评分明显优于其他3组(P均〈0.05);M组心率变化明显高于其他3组;M组不良反应明显大于其他3组。结论高乌甲素复合布比卡因用于术后硬膜外镇痛是一种较理想的平衡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高乌甲素复合布比卡因持续硬膜外腔注射用于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下肢择期手术120例患者随机分为高乌甲素(G)组、布比卡因(B)组、吗啡(M)组及高乌甲素复合布比卡因(GB)组4组,比较各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各时点心率及不良反应。结果GB组疼痛VAS评分明显优于其他3组(P均<0.05);M组心率变化明显高于其他3组;M组不良反应明显大于其他3组。结论高乌甲素复合布比卡因用于术后硬膜外镇痛是一种较理想的平衡药物。  相似文献   

3.
高乌甲素硬膜外注射术后镇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观察了高乌甲素硬膜外腔注射术后镇痛的效能和副作用。患者50例随机分为5组,A,B,C3组为观察组,分别用高乌甲素4mg,8mg,12mg,D,E两组为对照组,分别用生理盐水6ml和吗啡2mg,于手术结束时将药注入硬膜外腔,结果:5组镇痛的疗效和维持时间顺序为E组〉C组〉B组〉A组〉D组,其中C组能达到患者有效镇痛的基本要求,其镇痛效能足不及E组的吗啡,但无吗啡的不良反应。表明应用高乌甲素行术  相似文献   

4.
肺功能不全患者术后镇痛要求应用小剂量低浓度的麻醉药,以防止发生镇痛过度.新药高乌甲素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乌甲素贴片用于扁桃体摘除术后患儿的镇痛效果。方法:将扁桃体摘除手术患儿50例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25例,对照组25例,实验组术后给予高乌甲素贴片应用,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护理。结果:术后第1-3天,实验组疼痛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高乌甲素贴片能缓解患儿术后疼痛,患儿术后进食时间提前、愿意与他人交流,咽部清爽舒适,其用药方法简单,不良反应少,患儿舒适。  相似文献   

6.
高乌甲素复合曲马多术后镇痛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高乌甲素(拉巴乌头碱,Lappaconitine)系由毛莨科植物高乌头(Alonitum Sinomontanum Nakai)根中提取的镇痛有效成分,具有镇痛、解热、消肿和局部麻醉等作用,且无成瘾性和积蓄作用,用于术后镇痛未见不良反应,但镇痛强度不足。笔者采用高乌甲素和曲马多联合用药,并观察其术后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拟比较高乌甲素、芬太尼及其联合用于剖宫产术后静脉镇痛时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80例剖宫产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芬太尼组(F组,n=30)和高乌甲素+芬太尼联合组(L+F组,n=30)行静脉镇痛术后48h持续、恒速镇痛。分别记录2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VAS)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2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S评分L+F组显著优于F组(P〈0.05)。恶心、呕吐发生率L+M组显著低于F组(P〈0.05)。结论:高乌甲素、芬太尼联合用药可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显著减少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定围术期应用高乌甲素对胆囊切除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择70例择期胆囊切除患者,随机分为高乌甲素组和安慰剂组。高乌甲素组于术前1h静注高乌甲素针4mg ,术后72h内静注高乌甲素4mg/d ;安慰剂组则在相同时间给予匹配的安慰剂。术后2组均应用自控静脉止痛(PCVA) ,由患者控制疼痛于一定舒适水平(VAS 2~4分) ,观察术后2组PCVA的剂量及2 4h内吗啡的用量和术后呕吐、恶心发生率。结果 高乌甲素组术后PCVA总量(10 1.3±2 6 .2 )mL ,术后2 4h吗啡用量(2 .5±4 .0 )mg ,与安慰剂组比较,均明显减少(P <0 .0 5 )。术后呕吐发生率高乌甲素组(6 % )低于安慰剂组(2 6 % ) (P <0 .0 5 )。结论 围手术期应用高乌甲素可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的应用,联合应用PCVA可有效改善胆囊切除术后切口疼痛。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商品名凯纷)超前镇痛对腹部全麻手术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40例ASAⅠ~Ⅲ级行腹部全麻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术后泵内应用芬太尼1 mg加生理盐水至100 mL。B组术前静脉给予氟比洛芬酯注射液1 mL/kg,关腹时静脉给氟比洛芬酯注射液1 mg/kg,术毕泵内应用芬太尼0.5 mg加生理盐水至100 mL。分别记录术后0,4,8,24 h的视觉模拟评分和不良反应及芬太尼的用量。结果术后0,4,8 h B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术后24 h无显著性差异。PCIA按压次数2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芬太尼用量B组明显少于A组(P<0.05)。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腹部全麻术后镇痛效果确切,减少了芬太尼的用量,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商品名凯纷)超前镇痛对腹部全麻手术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40例ASAⅠ-Ⅲ级行腹部全麻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术后泵内应用芬太尼1 mg加生理盐水至100 mL。B组术前静脉给予氟比洛芬酯注射液1 mL/kg,关腹时静脉给氟比洛芬酯注射液1 mg/kg,术毕泵内应用芬太尼0.5 mg加生理盐水至100 mL。分别记录术后0,4,8,24 h的视觉模拟评分和不良反应及芬太尼的用量。结果术后0,4,8 h B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术后24 h无显著性差异。PCIA按压次数2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芬太尼用量B组明显少于A组(P〈0.05)。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腹部全麻术后镇痛效果确切,减少了芬太尼的用量,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硬膜外吗啡预先镇痛对术后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PCEA)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在硬膜外麻醉下经腹子宫切除术病人40例,随机分为预先镇痛组(A组)和术后镇痛组(B组),每组20例。硬膜外阻滞所用局麻药均为2%利多卡因。采用负荷量+持续量+PCA量(LCP)模式病人自控镇痛:负荷量3 ml(2mg吗啡+1.25ng氟哌啶)+持续输注量100 ml(0.125%布比卡因100ml中含3mg吗啡及2.5mg氟哌啶)+PCA量,镇痛泵流速2ml/h,单次PCA量2ml,锁定时间为15 min。A组在切皮前20min经硬膜外导管注入负荷量作为预痛,B组则在术毕注入负荷量。观察并记录术后4、8、12、24、48 h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Ramesay镇静评分、PCA总需要量、总体满意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在术后8、12、24、48 h的VAS评分均显著小于B组(P<0.05);Ramesay镇静评分及总体满意度则显著高于B组(P<0.05),但A组的PCA总需要量却明显少于B组(P<0.05)。两组均无呼吸抑制发生,且恶心、呕吐及皮肤瘙痒的发生率组间差异不显著。结论 硬膜外吗啡预先镇痛效果优于术后镇痛,且并发症不增加。  相似文献   

12.
朱国庆 《新中医》2020,52(13):122-124
目的:观察针刺镇痛联合丙泊酚对肠镜检查患者疼痛程度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行肠镜检查患者1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丙泊酚进行肠镜检查,针刺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针刺镇痛进行肠镜检查。统计分析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丙泊酚用量、应激反应和满意率。结果:针刺组疼痛率为43.75%,低于对照组80.00%;针刺组的丙泊酚用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查前,2组舒张压、收缩压、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查后,2组舒张压、收缩压、心率较检查前升高,针刺组舒张压、收缩压、心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满意率为96.25%,高于对照组7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刺镇痛联合丙泊酚进行肠镜检查,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高乌甲素超前镇痛加以亚甲蓝为主的长效止痛剂对肛肠病术后镇痛的效果及机理。方法:将肛肠病术后200例分为A组(高乌甲素加亚甲蓝、利多卡因配比)100例、B组(亚甲蓝、利多卡因配比)50例、对照组(口服曲马多缓释片)50例,采用VAS评分法,于术后6、24、72h分别观察其术后镇痛效果。结果:A组与对照组6~72hVAS评分和镇痛效果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A组和B组术后6hVAS评分和镇痛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72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乌甲素超前镇痛加以亚甲蓝等与利多卡因配比用于肛肠病术后镇痛效果很好,可以达到完全无痛。  相似文献   

14.
针刺超前镇痛对开胸手术患者围术期镇痛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超前镇痛对于开胸手术患者围术期镇痛效果的影响,对针刺具有超前镇痛效应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开胸肺癌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四组,每组30例。A组、B组术前3d予以针刺超前镇痛,每日1次,连续3d。A组、C组予以术后针刺镇痛。D组为全麻对照组。选取与镇痛相关的β-内啡肽和与应激相关的皮质醇为观察指标,检测四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水平变化,统计四组患者术后镇痛药物芬太尼的具体用量。四组患者均控制疼痛指数在3以下。结果 A组术前一天β-内啡肽与C组和D组比较,均P〈0.05。B组术前一天与C组和D组比较,均P〈0.05。皮质醇数据自身比较,A组、B组、D组入院与拔管后一天比较,术前一天与拔管后一天比较,均P〈0.05;C组入院与拔管后一天比较,P〈0.05。四组患者术后镇痛泵的芬太尼含量经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前镇痛在开胸手术患者应用中,具有提高镇痛指标β-内啡肽的效应,与传统的术后镇痛比较有明显优势。对于应激指标皮质醇则无明显差异,手术和拔管等刺激对机体产生较大的即时应激,针刺无明显优势。术后针刺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镇痛药物的使用量,此次配比减少20%。  相似文献   

15.
〔摘 要〕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应用于静脉术后镇痛及临床麻醉的效果,以此为临床麻醉提供最佳用药方案参考。方法: 抽取 2017 年 1 月至 2018 年 12 月期间在郑州市惠济区人民医院接受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 100 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 分组研究,先入院 50 例设为对照组选择芬太尼进行临床麻醉和术后镇痛,后入院 50 例设为观察组选择舒芬太尼进行临床 麻醉和术后镇痛,比较两组患者临床麻醉和镇痛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苏醒时间、恢复自主呼吸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观察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4 %)低于对照组(1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舒芬太尼应用于 静脉术后镇痛及临床麻醉效果更为理想,可以取得与芬太尼相当的麻醉效果,而且不良反应更少,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6.
针麻开胸手术超前镇痛作用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开胸手术切皮前针刺麻醉是否具有手术后超前镇痛作用。方法:54例ASA(美国麻醉医师学会病情分级标准)Ⅰ-Ⅱ级食管癌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8例,A组选择左右下翳风和三阳络透郄门穴位,经皮进针捻转至患者感觉酸胀为止,同侧针经同组导联连接韩氏刺激仪(LH202H型)。先进行针麻诱导15-20min,采用疏密波,1/15Hz频率,刺激强度2-4mA(以病人耐受为宜),其后静注维库溴铵0.12mg/kg、芬太尼2μg/kg、异丙酚2mg/kg,麻醉诱导气管插管,连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吸入安氟醚,为了维持麻醉,间断静注芬太尼2μg/kg/hr、维库溴铵0.03mg/kg/0.5hr,术中连续使用韩氏刺激仪, 参数同诱导时。B组除术中不用电针刺余同A组。C组(对照组)仅用药物麻醉。术后观察比较三组术后0hr、4hr、8hr、12hr、20hr、24hr各时点肌注杜冷丁人数和杜冷丁人均用量。结果:三组年龄、体重、手术和麻醉时间无显著差异。术后0-4hr、4-8hr、8-12hr、12-16hr各时段A、B、C三组肌注杜冷丁分别为2:2:9,1:2:7,1:2:6和1:3:6,C组显著多于A、B两组(P<0.01),但16-20hr、20-24hr两个时段两组间无显著差异。术后4hr、8hr、12hr、16hr各时点杜冷丁人均用量A、B两组均显著少于C组(P<0.01),但16hr后差异逐渐变小,至20hr和24hr三组已无显著差异。结论:针麻可能具有超前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杨勋波  徐无忌 《河南中医》2020,40(4):566-568
目的:观察多模式镇痛应用于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7月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多模式镇痛组15例和常规镇痛组14例。常规镇痛组采用塞来昔布治疗,多模式镇痛组在常规镇痛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灸和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0 d、术后2周VAS评分与术后12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 h、术后1 d、术后3 d、术后1周、术后10 d、术后2周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 h、术后1 d、术后3 d、术后1周、术后10 d、术后2周CRP水平与术后12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 h、术后1 d、术后3 d、术后1周、术后10 d、术后2周CRP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住院总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总费用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出现了头晕、呕吐、恶心、尿潴留、失眠等不良反应,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模式镇痛能够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耳尖放血联合塞来昔布超前镇痛对老年患者下肢骨折术后疼痛及肿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下肢骨折且将进行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成为两组,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53例)。术前3 d开始,对照组予塞来昔布行超前镇痛,观察组予耳尖放血联合塞来昔布行超前镇痛。比较两组患者静息状态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肿胀程度评级、炎症因子水平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静息状态VAS评分(术后2 h、4 h、12 h、24 h和48 h)、下肢肿胀评级(术后12 h、24 h和48 h)及血清hs-CRP、SAA和TNF-α(术后48 h)的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盐酸哌替啶使用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耳尖放血联合塞来昔布超前镇痛可有效缓解老年患者下肢骨折术后的疼痛及肿胀,明显改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降低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量,疗效优于单纯塞来昔布超前镇痛。  相似文献   

19.
20.
针刺镇痛术后疗效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及其相关技术作为临床手术镇痛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在缓解患者术后急性痛中作用明显。大量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围绕针刺镇痛的作用机制而开展,为临床开展新的镇痛方案提供了指导依据。本文从针刺镇痛的基本机制出发,以术后镇痛和降低不良反应两个方面为切入点,总结了近年来针刺镇痛术后疗效研究的新进展。各项研究结果显示,针刺镇痛在术后镇痛和降低不良反应两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要作为一项常规技术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其内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阐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