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某AIDS治疗示范区3种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HAART)的疗效,为进一步合理使用抗病毒治疗方案奠定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AIDS治疗示范区抗病毒治疗6个月以上的3种治疗方案:叠氮胸苷(AZT)+双脱氧肌苷(DDI)+奈韦拉平(NVP),拉米夫定(3TC)+司他夫定(D4T)+NVP,D4T+DDI+NVP.分别检测HIVRNA、CD4+细胞、耐药位点,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或四格表法检验.结果 3种治疗方案中,抗病毒治疗前后HIV RNA的转阴率比较,AZT+DDI+NVP组与3TC+D4T+NV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4T+DDI+NVP组与AZT+DDI+N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ZT+DDI+NVP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100~350)×106/L,HIV RNA转阴率较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ZT+DDI+NVP组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AZT+DDI)发生的耐药位点是M41L、E44A、K70KR、D67N、L210W、T215Y、K219W等,属于高度耐药;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NVP)是A98G、V179H、Y181C、K103N、G190A等,属于高度耐药;3TC+D4T+NVP组NNRTIs(NVP)发生的耐药位点是Y181C,未见3TC突变位点.DDI+D4T+NVP组NNRTIs发生的耐药位点是Y181C;但以上各组均未发现对蛋白酶抑制剂(Pis)耐药位点.结论 AZT+DDI+NVP与3TC+D4T+NVP组疗效优于DDI+D4T+NVP组,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抗艾滋病病毒(HIV)治疗情况并进行疗效评价,探索抗病毒治疗(ART)病毒抑制失败的影响因素,提出改进ART效果的措施。方法收集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科所提供的成都市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的随访资料,对资料进行清理分析。结果共收集1682例HIV/AIDS病人,经标准方案治疗1年后CD_4~+T淋巴细胞计数从(184.49±103.82)个/μL上升到(313.11±157.41)个/μL,ART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778,P0.001)。病毒抑制失败86例,失败率为5.1%。拟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比值比(OR)=2.073,95%可信区间(CI)=1.012~4.248,P=0.046]、漏服(OR=5.994,95%CI=2.314~15.528,P0.001)及治疗方案(OR=2.059,95%CI=1.223~3.467,P=0.007)与病毒抑制失败的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漏服是影响病毒抑制失败的主要因素,应关注老年患者的病毒抑制情况,通过提高患者依从性和尽量使用最优治疗方案来降低病毒抑制失败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一线治疗失败发生的时间,从而为提高病人的治疗效果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 以2005-2015年在北京地坛医院接受免费抗病毒治疗且发生一线治疗失败的HIV/AIDS病人为研究对象。治疗失败的判定标准为一线治疗6个月,病毒载量持续≥1000拷贝/mL,或者基因型检测存在耐药。回顾性分析这些病人的基本信息和基线特征,以及发生一线治疗失败的时间状况。结果 在地坛医院接受抗病毒治疗的3835例病人中,累积有130例发生一线治疗失败,失败率为3.39%。其中81例(62.31%)病人的治疗失败发生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48周内,47例(36.15%)发生在HAART 24周。治疗失败受到治疗方案和治疗启动年限的影响(P均0.001)。初始治疗方案服用替诺福韦(TDF)+拉米夫定(3TC)+依非韦仑(EFV)组合的病人,一线治疗失败发生率为2.67%(P=0.001);服用司坦夫定(D4T)+3TC+奈韦拉平(NVP)的病人治疗失败发生率为8.96%(P0.001);服用齐多夫定(AZT)+3TC+NVP的治疗失败发生率为6.31%(P=0.002)。2015年启动抗病毒治疗的病人一线治疗失败发生率为0.61%(P0.001),2005年和2007年的治疗失败发生率均为10.91%(P=0.002),2009年启动抗病毒治疗的病人治疗失败发生率为9.15%(P0.001)。结论 HIV/AIDS病人一线治疗失败发生率和初始治疗方案、启动抗病毒治疗的年限有关,且主要发生在接受HAART治疗的早期(48周)。今后应该在HIV/AIDS病人接受HAART的早期加强依从性教育、监测等干预措施,并优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治疗效果的临床观察,了解各方案对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通过分析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变化作为肾脏功能评定的指标,找出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10-2014年以来确诊HIV/AIDS病人并给予抗病毒治疗的门诊及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eGFR作为肾脏功能评定的指标,比较各组抗病毒治疗方案治疗前后及组间eGFR的变化特点。结果初治患者给予一线抗病毒治疗方案:齐多夫定(AZT)+拉米夫定(3TC)+奈韦拉平(NVP)和替诺福韦(TDF)+3TC+依非韦仑(EFV)。之前接受过一线抗病毒治疗,病毒学检测确定为治疗失败者更换二线治疗方案:TDF+3TC+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AZT+3TC+NVP组eGFR值总体呈上升趋势(随访6个月及12个月eGFR值分别上升3.28ml/min/1.73m2和1.22ml/min/1.73m2),TDF+3TC+EFV组和TDF+3TC+LPV/r组eGFR值是逐渐下降的,TDF+3TC+LPV/r组下降程度大于TDF+3TC+EFV组(P0.013)。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除药物因素外,引起肾功能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中,年龄因素是最主要的。结论抗病毒治疗方案AZT+3TC+NVP对肾脏功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对于初治伴肾损伤的患者可考虑用该方案治疗。TDF+3TC+EFV和TDF+3TC+LPV/r方案对肾功能下降的影响是随着用药时间延长逐渐加重的,其中TDF+3TC+LPV/r方案影响最显著。选择抗病毒治疗方案时除肾功能因素外,患者的年龄因素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菏泽市HIV/AIDS患者ART一年后病毒学效果,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开展精准随访管理、进一步提高艾滋病ART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描述2011-2020年菏泽市HIV/AIDS患者ART一年后病毒学效果,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645例HIV/AIDS患者纳入分析,其中485例(75.2%)在ART一年后达到病毒抑制。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接受ART一年后,文化程度为高中或中专(OR=1.80,95%CI:1.16~2.79)、大专及以上(OR=2.29,95%CI:1.05~5.01)的HIV/AIDS患者达到病毒抑制的可能性相对高,治疗基线CD4细胞计数≥500个/μL(OR=2.37,95%CI:1.09~5.15),免疫恢复情况较好(OR=2.21,95%CI:1.45~3.38),治疗基线无临床症状(OR=4.08,95%CI:2.43~6.86)的HIV/AIDS患者达到病毒抑制的可能性相对高;确诊后超过180天启动ART(OR=0.28,95%CI:0.14~0.57),ART期间曾漏服药物(OR=0.29,95%CI:0.12~0.67)的HIV/AIDS患者达到病毒抑制的可能性相对低。结论 HIV/AIDS患者的病毒学效果与文化程度、治疗基线CD4细胞计数、免疫恢复状况、治疗基线临床症状、确诊后启动ART的时间、服药依从性有关联,建议尽早启动ART,加强随访和治疗监测,提高依从性,促进病毒抑制率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克立芝(LPV/r)或依非韦伦(EFV)或奈韦拉平(NVP)联合两个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作为初始标准抗病毒治疗方案,治疗女性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的效果。方法收集2006-2015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内使用上述抗病毒方案治疗的15~44岁女性病人的随访资料。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对三组间基线年龄、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感染途径等进行匹配,比较三种抗病毒方案在治疗开始和治疗后随访48周、96周、144周和192周时血浆HIV核糖核酸(RNA)载量、CD4细胞数。结果入组1 035例,每组均为345例。病毒学疗效:EFV组、NVP组、LPV/r组的病毒抑制率在治疗48周时分别为86.0%、87.6%、89.2%;在96周时分别为91.5%,84.1%,94.5%;192周时,分别为93.3%,93.2%,92.7%;各组均可达到较高的病毒抑制率。除96周,LPV/r组和EFV组显著高于NVP组(P=0.008),其余时间点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1,P=0.286)。免疫学疗效:治疗随访192周,三组的CD4细胞数较基线都有明显增加,LPV/r组的CD4~+T淋巴细胞增长值明显高于EFV、NVP组,LPV/r组平均增长(342.71±176.94)个/μL,EFV组平均增长了(310.24±194.63)个/μL,NVP组平均增长(258.09±177.22)个/μL,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于基线CD4细胞数200个/μL者,192周时LPV/r组的CD4细胞数增长也优于EFV或NVP组。结论三种抗病毒方案对女性HIV/AIDS病人的血浆HIV病毒抑制率无差异,含LPV/r的治疗方案在提升CD4细胞数的方面占据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天津市新发现并报告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在未开展抗病毒治疗的情况下,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的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计算2005-2013年间天津市新报告的HIV/AIDS病人的首次CD4细胞计数,与在2013年12月31日之前无抗病毒治疗史或抗病毒治疗前最后一次CD4细胞计数的差值及其月均变化情况,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快速下降的影响因素。结果纳入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942例,CD4细胞计数月均变化中位数为-4.94。68.68%的研究对象末次CD4细胞计数低于首次,31.32%的研究对象末次CD4细胞计数高于首次或持平。多因素分析表明,传播途径[比值比(OR)=1.785,95%可信区间(CI):1.025~3.107]、年龄组(OR=1.164,95%CI:1.013~1.338)、首末次CD4细胞检测时间间隔(OR=0.585,95%CI:0.521~0.657)、首次CD4细胞计数(OR=2.388,95%CI:2.016~2.828),与CD4细胞计数快速下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天津市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病例中,CD4细胞计数快速下降与多种因素有关,有必要有针对性地加强随访、检测了解病情进展,以便及时开展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一线药物治疗失败HIV/AIDS患者的治疗前耐药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9年在北京地坛医院启动免费抗病毒治疗且发生一线治疗失败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基线特征及治疗前耐药情况。结果 140例一线治疗失败患者进行了治疗前耐药检测,89例患者未检出耐药突变位点,51例存在治疗前耐药,其中8例低度及以上耐药,43例潜在耐药,且82.4%(42/51)为对EFV和NVP的潜在耐药;检出的耐药突变位点以V179D/E突变为主,占84.3%(43/51),且潜在耐药患者对于非核苷类药物耐药突变位点仅发生V179D/E突变。治疗前不同耐药情况患者抗病毒治疗6个月时的病毒学失败率不同,潜在耐药组最高达86.0%,低度及以上耐药组次之,药物敏感组最低(P 0.05);且潜在耐药组ART 6个月时病毒学失败率显著高于药物敏感组(P=0.006)。结论一线药物治疗失败HIV/AIDS患者以治疗前V179D/E突变造成对EFV和NVP的潜在耐药为主,且这些潜在耐药患者比药物敏感患者抗病毒治疗6个月时的病毒学失败率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HIV/AIDS患者一线治疗失败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从而对预警治疗失败的发生和提高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提供依据。方法以2005—2015年在北京地坛医院接受免费抗病毒治疗且发生一线治疗失败的HIV/AIDS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基本信息、基线特征以及一线治疗失败的发生率,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治疗失败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一线治疗失败率为3.39%。血液传播(OR=3.713)、基线CD4+T淋巴细胞200个/μl(OR=2.167)、病毒载量(viral load,VL)≥5log copies/ml(OR=2.137)、合并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ion,OI)(OR=3.476)是发生一线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一线治疗失败与性别、年龄、基线是否合并HBV/HCV感染以及从确诊到治疗的间隔长短无关。结论一线治疗失败的发生与血液传播、低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基线OI和高基线VL有关。今后应该对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给予充分重视,必要时优化治疗方案,注意药物间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重庆市荣昌区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ART)后免疫重建效果,探讨病毒抑制失败影响因素。方法利用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下载的荣昌区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的基本信息和随访数据,对资料进行清理分析。结果 218例HIV/AIDS病人经ART治疗一年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从(238.47±141.89)个/mm~3上升至(386.57±215.04)个/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96,P0.001)。病毒抑制失败17例,占7.8%,多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奈韦拉平+其他组[比值比(OR)=4.183,95%可信区间(CI):1.378~12.693]比依非韦仑+其他组更容易出现病毒抑制失败;漏服药物(OR=3.196,95%CI:1.060~9.635)比没有漏服药物更容易出现病毒抑制失败。结论 218例HIV/AIDS病例经ART一年后免疫重建效果显著,药物不良反应和治疗依从性是病毒抑制失败的主要影响因素,应加强医疗机构药物不良反应评估和并发症处置工作的能力,优化治疗方案,强化病人治疗依从性指导来提高ART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一线抗病毒治疗失败的发生规律,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运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郑州市城区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病人的基本信息、基线特征以及随访信息。使用寿命表法分析一线抗病毒治疗失败的发生率,Log-Rank法检验各组差异,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一线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 173例HIV/AIDS病人,47例发生一线抗病毒治疗失败,失败率为4%(47/1 173),其中24例一线失败发生在抗病毒治疗1年内,第1、3、5、7年抗病毒治疗一线成功率分别为98%、96%、93%、9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基线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中"201~350个/μL"组、"351个/μL"组相对于"0~200个/μL"组的风险比(HR)[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0.248(0.109~0.565)、0.203(0.071~0.584),合并乙型肝炎(HR=2.893,95%CI:1.131~7.403)一线失败风险高,确证到治疗的时间间隔(月)"12~23"组、"≥24"组相对于"12"组的HR(95%CI)分别为2.588(1.060~6.317)、2.579(1.289~5.159)。结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一线失败多发生在治疗早期,且与病人的基线CD4细胞计数、合并乙型肝炎、确证到抗病毒治疗的时间间隔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艾滋病(AIDS)患者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后对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5年6月~2011年5月在我科门诊应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100例,平均抗病毒治疗时间(40.78±20.09)个月,HAART方案分别为AZT+ 3TC+ NVP、AZT+ 3TC+ EFV、D4T+ 3TC+ NVP和D4T+ 3TC+ EFV4种,其中D4T+ 3TC+ NVP方案组中体重>60 kg者,D4T的剂量为每次40 mg,每日2次;体重<60 kg者,D4T的剂量为每次30 mg,每日2次.对4组患者治疗前后CD4淋巴细胞计数、空腹血脂(包括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行比较.结果 HAART后,CD4淋巴细胞计数均升高,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上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正常,AZT方案组与D4T方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D4T +3TC+ NVP方案组中,体重>60kg、D4T的剂量为每次40 mg与体重<60 kg、D4T的剂量为每次30 m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吸毒与性传播所致艾滋病感染,对血脂无明显影响.结论 HAART治疗对5组患者均有效,以D4T为主的HAART治疗方案可引起血脂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重庆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者的病毒载量(VL)抑制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细化抗病毒治疗措施提供建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评估抗病毒治疗的病毒学效果。在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下载抗病毒治疗病例的历史卡片,对数据库进行信息筛选和关联。数据核查后运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 302例治疗患者平均年龄(44.6±14.7)岁,男性占75.3%,女性占24.7%。患者基线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平均值(中位数)为231个/μL,治疗后CD4细胞值平均为362个/μL。患者病毒载量检测结果400拷贝/mL的占89.5%,≥400拷贝/mL的占1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同性性接触[比值比(OR)=1.60]、长期坚持治疗≥25个月(OR=1.46)、较高基线CD4细胞值、实施中默项目措施(OR=1.32),是患者治疗后VL有效抑制的保护性因素;静脉吸毒传播(OR=0.41)、治疗时间≤3月(OR=0.19)、最近7天漏服药物≥4次(OR=0.16)、最近出现过药品不良反应(OR=0.40),是患者治疗VL有效抑制的危险性因素。结论继续推行扩大治疗策略,针对影响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细化工作措施,进一步提高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上海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ART)现状和治疗效果,分析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完善抗病毒治疗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评估ART的免疫学效果和病毒学效果。在国家抗病毒治疗信息系统数据库中下载治疗病例的历史卡片,对数据进行关联筛选和分析。数据核查后运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 490例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平均年龄(38.1±12.5)岁,男性占91.5%,女性占8.5%。基线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中位数为218个/μL,最近一次随访CD4细胞计数中位数为393个/μL,治疗前后CD4细胞计数存在统计学差异(Z=-54.584,P0.001)。随访期间共586例治疗对象发生免疫学失败,主要发生在ART 4~6个月之间,达33.4/100人年,治疗满1年后免疫学失败发生率明显下降。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基线CD4细胞计数50个/μL、接受治疗时间3年及以上和使用一线药物的治疗对象,更易发生免疫学失败;女性、同性性传播人群、接受治疗时间3年及以上治疗对象,其病毒学抑制率更高。结论基线CD4细胞计数、感染途径、治疗时间等是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应继续开展"早检测、早治疗",针对这些关键影响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巩固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使用包含奈韦拉平(NVP)方案进行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c-ART)引起超敏反应肝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6月-2015年10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接受包含NVP联合治疗方案的患者临床资料及血液标本共132例,采用PCR-SSP技术检测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B1及HLA-Cw基因型。开始c-ART治疗6周内出现NVP超敏反应相关肝损伤者列为肝损伤组(n=41),未发生肝损伤者为对照组(n=91),分析NVP超敏反应引起肝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NVP超敏反应相关肝损伤的危险因素,将P0.10的单因素分析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发生超敏反应相关肝损患者中CD4细胞数与ALT值的相关性。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P=0.002,比值比(OR)=12.297,95%可信区间(95%CI):2.467~61.300]、基线CD4细胞计数高(P=0.023,OR=1.010,95%CI:1.001~1.018)、合并HCV感染(P=0.022,OR=10.598,95%CI:1.411~79.613)、HLA-Cw*03基因携带(P0.001,OR=34.119,95%CI:5.543~210.023)为NVP超敏反应相关肝损伤的危险因素。在合并HCV感染或高CD4细胞数(≥200个/μl)或携带HLA-Cw*03等位基因患者中男性肝损伤发生率(63.9%)高于女性(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390,P0.001)。患者基线CD4细胞计数与ALT水平呈正相关(r=0.583,P0.001)。结论男性、合并HCV感染、基线CD4细胞数高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应尽量避免使用NVP,HLA-CW*03基因筛查对于预测NVP超敏反应相关肝毒性的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AIDS患儿抗病毒治疗疗效及存在的临床问题,为提高我国现行儿童AIDS规范治疗和管理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我国现行儿童AIDS治疗方案,为德宏州符合条件的AIDS患儿提供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并定期进行临床随访观察和相关实验室检测.结果 截至2009年3月底,共有70例AIDS患儿进行抗病毒治疗,采用齐多夫定(AZT)+拉米夫定(3TC)+奈韦拉平(NVP)方案的共60例.治疗3、6、12和18个月时有12、18、23和19例患儿检测病毒载量(VL),VL≤1000拷贝/mL的分别有7、12、14和14例.CD4+T淋巴细胞计数治疗前为(317.8±288.8)×106/L,18个月时回升至(1037.2±1086.1)×106/L.不良反应多出现于治疗的前3个月,近50%患儿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反应.对治疗12个月的5例耐药患儿检测表明,均出现对3TC、NVP和依非韦伦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 儿童抗病毒治疗具有良好的依从性,治疗效果明显,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治疗的前3个月,以消化道反应最常见.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reatment response and potential issues related to 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 in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and to provide a basis for revising the treatment guideline and improving the clinical practice. Methods Children eligible for ART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treatment guideline were recruited from Dehong area. Enrolled patients were provided with ART and followed up for regular clinical check and laboratory tests. Results By the end of March 2009, a total of 70 children had received ART. Among them, 60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regimen including zidovudine (AZT)+ lamivudine (3TC)+nevirapine (NVP). Twelve, eighteen, twenty-three and nineteen patients have tested for HIV viral load after 3 month, 6 month, 12 month and 18 month treatment, respectively. Among them, 7, 12,14 and 14 patients respectively achieved HIV viral load lower than 1000 copy/mL. Average CD4+ Tlymphocyte count increased from (317.8±288.8) × 106/L at baseline to (1037.2±1086. 1) × 106/Lafter 18 month treatment. Side effects mainly occurred within the first 3 months of treatment. Nearly 50% of children had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Resistance to 3TC, NVP and efavirenz (EFV) were found in five patients who have completed 12 months of treatment. Conclusions Pediatric AIDS patients show good compliance and treatment response to ART. Most side effects happen in the first 3months of treatment and the most common side effects are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在应用D4T+3TC+NVP抗病毒治疗方案后,对美沙酮维持治疗剂量的影响,为在美沙酮门诊开展抗病毒治疗方案选择及美沙酮剂量的调整提供依据.方法 对观察组、对照组1、3、6个月服用美沙酮剂量的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所有数据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13例服用D4T+3TC+NVP抗病毒治疗的美沙酮维持治疗者,对照组18例未行抗病毒治疗的美沙酮维持治疗者,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6个月后美沙酮维持治疗量平均增加40.78mg.194T+3TC+NVP抗病毒治疗对美沙酮维持治疗剂量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X2=49.92,P<0.01).结论 在美沙酮门诊就治的HIV感染者/AIDS病人中开展抗病毒治疗,要及时考虑选择抗病毒治疗的方案和及时调整美沙酮维持治疗的剂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不良反应及换药原因。为保证HAART合理用药及用药安全提供依据。方法全部病人均使用国家免费艾滋病HAART药物,按照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要求,全部病例均在HAART后1、2、3、6、9、12个月随访1次,统计病人不良反应及换药原因,数据分析用SPSS 19.0软件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95例病人中90例出现抗病毒药物不良反应、3例一线治疗失败、2例因药物配伍禁忌更换抗病毒药物。其中90例病人因AZT、NVP、D4T不良反应更换抗病毒药物。另有3例初始HAART方案包含EFV的病人,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均自行缓解,未更换药物。将初始HAART方案包含AZT、NVP、D4T的病例分为未换药组和换药组,将两组病人的基线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值进行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AART的主要换药原因为抗病毒药物不良反应。在包含AZT、D4T、NVP的HAART方案中,治疗前3个月着重监测AZT、NVP的不良反应,治疗6个月后着重监测D4T的不良反应,且不良反应的出现与基线CD4细胞计数无关。同时须及早发现耐药,并须掌握药物配伍禁忌。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不同年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ART)效果。方法收集玉溪市2005—2016年的ART信息库中随访记录,历史卡片和治疗数据库的相关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不同年龄病人病毒学治疗效果、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变化及一年内死亡情况。结果 1 930例接受了ART的病人中,218例(11.3%)病毒学治疗失败,不同年龄段在不同治疗基线CD4细胞层次失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年龄增长,CD4细胞上升速率中位数由13.9个/μL/月下降至6.2个/μL/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46.080,P0.001);不同治疗时基线CD4细胞分层分析发现,治疗时基线200个/μL组和200~350个/μL组不同年龄段CD4细胞上升速率中位数为12.7~18.8个/μL/月之间和1.5~16.8个/μL/月之间,组间差异分别有统计学意义(H=13.575和9.133,P均0.05),治疗时基线CD4细胞351~500个/μL和500个/μL组不同年龄段CD4细胞变化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7.171和3.110,P=0.067和0.157); ART后一年内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者占2.8%(54/1 930),其治疗时基线CD4细胞均200个/μL,其中18~29岁者治疗后一年内死亡率1.7%(7/412),30~39岁者死亡率1.5%(10/650),40~49岁者死亡率3.4%(16/476),≥50岁者死亡率5.4%(21/3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616,P0.001)。结论年龄不影响ART后病毒学疗效,但是年龄越大CD4细胞恢复越差,一年内死亡率越高,针对≥50岁感染者应该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2010-2019年开封市新报告15岁及以上HIV/AIDS患者首次CD4细胞检测情况,分析影响因素。方法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患者相关信息,采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对首次CD4细胞检测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新报告的1 579人中,确诊后14天内接受CD4细胞检测501人(31.7%)。365天内检测CD4细胞的1 510人中,小于200个/μL的370人(24.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职业为家政、家务及待业和其他的患者首检及时的概率是农民的1.451倍(OR=1.451,95%CI:1.044~2.015)和1.383倍(OR=1.383,95%CI:1.053~1.816);其他途径感染者首检及时的概率是异性途径感染者的63.6%(OR=0.636,95%CI:0.426~0.928)。与≤45岁患者相比,46~69岁组(OR=1.721,95%CI:1.306~2.268)和≥70岁组(OR=1.663,95%CI:1.025~2.698)的首次CD4细胞200个/μL风险较高;经同性性行为途径感染者首次CD4细胞200个/μL的风险低于异性途径感染者(OR=0.435,95%CI:0.296~0.641),而其他途径感染者高于异性性行为感染患者(OR=1.596,95%CI:1.123~2.268);来源于医疗机构患者首次CD4细胞200个/μL的风险高于来源于检测咨询患者(OR=1.807,95%CI:1.361~2.398)。结论开封市新报告HIV/AIDS患者CD4细胞首检及时性仍待提高,且存在一定比例的晚发现病例。仍需针对不同职业、接触史、年龄、病例来源采取相应的宣传干预方法,达到早检测、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